导读:本文包含了城中村青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中村,社区发展,口述史行动,社区动员
城中村青年论文文献综述
吴宝红[1](2019)在《城中村发展中的社区动员与青年参与》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厦门市城中村M社博物馆建设项目为例探究在城中村"口述史行动"中青年参与社区活动情况发现:组织动员是社区动员开启的引擎,需求整合是社区动员促进青年人参与的基础,需求整合下促进青年社区主体性的实现是青年由最初观望态度到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村庄精英的经验和意识动员、专家的知识权威动员、青年人参与中形成的内化动员,这叁大主体互动形成的行动逻辑是促进青年人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核心机制。(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孔剑[2](2018)在《基于城中村视角下的青年群体长租公寓建设发展研究——以惠州市城中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住房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青年群体的住房压力日益增加,由于青年群体的日常消费和可支付能力有限。长期住房消费这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目前部分大城市中出现的城中村成为青年群体解决住房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改善青年群体居住的问题现状,才能更好的发展城市经济。(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8年12期)
王如越,王国恩[3](2018)在《青年公寓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探究——以广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房价高企使得城中村成为大城市吸纳外来人口的重要"容器",在城中村微改造方式和多元改造模式的背景下,青年公寓开始成为城中村改造的一种途径。本文以广州市现有七家落户城中村的青年公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解读落户城中村的青年公寓的交通区位、户型、租户人群等特征,归纳总结作为青年公寓用途的城中村改造的具体内容,并对该改造模式的投资、经营和管理机制做出了分析。研究表明:青年公寓落户城中村这一做法有助于加速城中村改造,为缓解大城市年轻人居住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也丰富了城中村微改造模式。这种值得推荐的模式,为大城市的城中村的改造升级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期刊2018-11-24)
罗诗勇[4](2017)在《基于城中村视角下的青年群体长租公寓改造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支付能力有限和住房消费攀升,对于青年群体来说,深圳逐渐成为无法落脚的城市,众多“脏、乱、差”的城中村成为他们坚守这座城市的“救命稻草”,“夹心层”青年群体居住问题极其严峻。“安居”是“乐业”的前提,青年群体居住现状的改善,关乎城市的持久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第一章主要是阐述文本研究的背景和逻辑,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述和总结,确立研究的框架和方法。第二章借助住房政策分析,将深圳的住房分为政府提供的保障房、商品房、企事业单位和工业区配套的福利房、城中村自建房四大类,在充分分析深圳自身城市发展特点和住房供给的基础上,明确了将城中村自建房改造与长租公寓建设相结合的研究方向。第叁章对不同居住模式下青年群体居住现状,以及居住行为需求的调研,总结出对青年公寓空间改造的相关启示,同时在第四章对长租公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选取包括以国营企业为背景的、以创业为背景的、以民营企业为背景的叁类长租公寓改造代表进行调研跟踪,总结当前长租公寓改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作为改造设计依据。第五章在分析房源的获取原则和改造原则的基础上,重点从室内空间单元、公共空间、建筑立面形象叁个方面展开研究:对各功能单位空间提出相应的组织设计要点及其优化策略,并提出合适的居住模式;对包括屋顶空间、交通空间、建筑首层及宅旁空间在内的公共空间从功能属性、改造现状和改造方向进行逐一阐述;同时分析了既有建筑立面改造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长租公寓改造的指导手册。此外,对城中村非正规住房改造为长租公寓的趋势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第六章,在研究的基础上,对参与深圳龙华南源村的长租公寓改造的楼栋单元平面进行设计和相应的租金与成本分析。在第七章,对整个文本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吴宝红[5](2017)在《文化行动与城中村青年的社区参与》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村落共同体的解体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城中村作为村落终结的重要一环,其命运不仅取决于政府的态度,更在于城中村村民的关系网络重组。其中身处于城中村的青年人,担负着村庄发展的重任。但通过对城中村的前期调研发现,城中村青年往往也是容易被“负面标签”环绕。不仅仅是来自外界的,更多是来自村庄父辈的,在标签化之下的城中村青年社区认同、社区参与率非常低,很多研究表明,青年参与不足是因为青年在社区中的权力不足。因此笔者参与的项目组尝试通过文化行动来促进村庄青年参与。本研究以赋权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参与式行动研究的方法,首先探索了社区场域中叁个主体社会工作团队、青年人、村庄父辈在文化行动互动过程中是如何促进青年社区参与的,其次探讨了在此次的文化行动中,是否带来青年赋权,最后尝试提出了中国制度文化情境下的赋权模型。本研究发现:1.社会工作者、村庄父辈、青年人在文化行动中的角色功能及行动策略发生着动态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构建了组织动员-代际需求整合-多主体互动的推动村庄青年参与模式。2.文化行动从心理、个体和组织赋权叁个层面促进了青年赋权。青年赋权形成的归因方面主要包括显性归因和隐性归因。同时,笔者也从11个方面对比中西方青年赋权,并结合赋权理论和中国背景,初步探索出了中国情境下文化行动青年赋权模型:(1)文化行动作为青年赋权构建的起点(2)青年参与到计划-行动-反思-再行动的整个流程中(3)社区不同主体对话平台的搭建(4)过去库存文化的挖掘与认同的激活(5)权力争取与责任担当同行(6)推动青年组织形成(7)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发展“地方性策略”逐步撬动村庄复杂权力关系限制。在理论方面,本研究提出了文化行动青年赋权模型,丰富了赋权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实践。在实践方面,本研究的探索能够为中国情境下青年参与不足的问题解决积累经验。本文一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和第二章回顾了青年参与、社区参与和文化行动,结合博物馆建设项目,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第叁章研究理论与第四章研究方法分别介绍了本文的理论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对象的选取、资料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研究可信度以及研究伦理;第五章研究发现主要是对参与式行动研究的过程、叁主体互动中的角色动态变化以及青年社区参与模式的构建进行梳理;第六章研究讨论主要是对文化行动是否带来青年赋权以及对中西方青年赋权进行讨论,尝试建构文化行动青年赋权模型。最后第七章为研究结论,包括研究总结和研究局限。(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阎轶洁[6](2015)在《服务青年 实现思想引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随着我市城中村改造进入快车道,3月23日,团市委下发《关于加强城中村青年工作意见》。希望通过服务青年,实现思想引领,引导城中村青年成为我市城中村改造的强大助力。 城中村青年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实现城中村青年(本文来源于《太原日报》期刊2015-03-25)
张璐[7](2014)在《城中村改造中的青年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9个村面临征地拆迁,村民得到补偿款和安置房,将由“农民”转为“市民”。本研究关注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拆迁后20—35岁青年对于城市融入的适应问题,并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融入叁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期缓解进而消除遗址拆迁区青年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政府做好青年工作提供智力支持。遗址区青年刚刚步入城市生活,经济融入和社会融入已经让他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和焦虑,在心理融入上必然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通过在城市的长时间生活和与城市人群的交往,改变以往某些“农村”与“城市”的敌对意识,减少偏见,逐渐形成对城市新的正确的认识,重新认识“城里人”,适应城市生活。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此类青年还是立足于血缘、地缘为核心的熟人社会,即使是在过渡安置阶段,村民一般扎堆租房,这也是出于自身保护和便利考虑。经过一年多以来的拆迁和过渡,城改青年接触和接收到大量的城市信息,对于其内心是一种冲击,然而,对其真正融入城市是必不可少的过渡。从遗址区拆迁开始,青年开始接触各种城市规划和城改的相关政策法规等,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开始渐渐进入他们的生活并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渡期租住在城市,邻里关系发生变化,熟识的邻居被陌生人所替代,邻里关系变得表面化,很少有走动和来往,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大不如前。开放、多元的生活体系张开臂膀迎接遗址区青年的到来,但大的臂膀并不只有温暖,还需要漫长的适应期。作为个体,尤其是青年,承载希望与重担,应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接受改变,调整心理状态,迎接全新生活。社会转型必然使矛盾聚集,问题暴露,社会也必将经历剧痛而重生。此外,根据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即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推进拆迁改造,以空间融合预防青年群体隔离,以充分就业满足青年精神需求,以培训提升青年群体自身素质,以共青团活动凝聚更多遗址区青年。(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段雪松[8](2014)在《新形势下城中村青年政治参与困境及对策分析——以石家庄东岗头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中村并入城市的步伐加快,各种遗留问题也逐步凸显,在这其中,城中村青年政治参与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解决好这一课题,不仅是真正衡量城中村是否实现市民化的重要标志,也能够很好地解决城中村青年经济基础与思想上层建筑相互脱节的现象,从而增强城中村整体政治参与的活力,为今后社区化城中村的民主政治孕育良好的群众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赵晓娥[9](2014)在《浅析西安城中村青年工作与共青团职责》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强西安城中村青年的思想建设成为未来共青团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西安共青团组织在城中村青年思想建设方面存在着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法规的宣传不够、社会道德和人生价值教育欠缺、对城中村青年的关爱欠缺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共青团组织机构、制度、素质和活力建设,引导城中村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4年06期)
梁祖儿,林小楚,曹绵龙[10](2013)在《“城中村”改造对原住青年群体发展力影响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广州程界村、潭村、猎德村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广州市多个城中村的现状为基础,对城中村原住青年群体的发展力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城中村青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住房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青年群体的住房压力日益增加,由于青年群体的日常消费和可支付能力有限。长期住房消费这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目前部分大城市中出现的城中村成为青年群体解决住房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改善青年群体居住的问题现状,才能更好的发展城市经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中村青年论文参考文献
[1].吴宝红.城中村发展中的社区动员与青年参与[J].当代青年研究.2019
[2].孔剑.基于城中村视角下的青年群体长租公寓建设发展研究——以惠州市城中村为例[J].智富时代.2018
[3].王如越,王国恩.青年公寓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探究——以广州市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18
[4].罗诗勇.基于城中村视角下的青年群体长租公寓改造设计研究[D].深圳大学.2017
[5].吴宝红.文化行动与城中村青年的社区参与[D].厦门大学.2017
[6].阎轶洁.服务青年实现思想引领[N].太原日报.2015
[7].张璐.城中村改造中的青年城市融入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
[8].段雪松.新形势下城中村青年政治参与困境及对策分析——以石家庄东岗头村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9].赵晓娥.浅析西安城中村青年工作与共青团职责[J].新西部(理论版).2014
[10].梁祖儿,林小楚,曹绵龙.“城中村”改造对原住青年群体发展力影响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广州程界村、潭村、猎德村实证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