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城市论文-易莎

反抗城市论文-易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抗城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味文化,乡村与城市,雷蒙·,威廉斯

反抗城市论文文献综述

易莎[1](2019)在《割裂与反抗:重审中国“土味文化”现象——基于“乡村与城市”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味文化"是由生活在中国大城市边缘、叁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小镇青年"创造的,自诞生以来,便遭遇了主流社会的嘲讽与批判。英国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雷蒙·威廉斯认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其社会背景紧密相关,他提出了"乡村与城市"的文化研究视角。中国"土味文化"的勃兴本质上受城市化背景影响,对"土味文化"的彻底否定是城市主流审美与文化霸权的话语压制,当前对"土味文化"应该给予包容的态度和合理的生存空间,尊重小镇青年展现自我的表达权利。(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0期)

姜良娜[2](2013)在《学生的武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本研究以学生的反抗行为为观察对象,观察学生在学校场域内外的反抗行为,对学生的反抗行为进行概括分析,提炼出学生反抗时所使用的武器,并对学生的武器作进一步分析,希望以此给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带来反思。本研究首先对学生在学校场域规训下的反抗行为加以描述,主要从学生的显性反抗行为和隐性反抗行为两个维度入手。本研究对学生反抗行为从叁个层级加以描述,包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班干部,学生与规章制度。本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的显性反抗行为主要表现为语言反抗和行为反抗,在语言反抗中,学生采取“顶嘴”、“见缝插针”和“避而不语”的反抗形式;在行为反抗中,学生采取“拒不执行”、“暴力抗法”和“逃跑”的反抗形式。学生对教师的隐性反抗具体表现为“走神”、“调侃”和“暗中行动”。学生对班干部的显性反抗行为主要表现为语言反抗和行为反抗,在语言反抗中,学生采取“起哄”、“申诉”和“言语攻击”的反抗形式;在行为反抗中,学生采取“延迟执行”和“权力争夺”的反抗形式。学生对班干部的隐性反抗具体表现为学生与班干部“不是朋友”以及在网络场域中对班干部匿名性的表达不满。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显性反抗表现为学生对规章制度“拒绝关注”,以及对规章制度的“歪曲解读”,另外,学生的“涂鸦”、“恶搞”是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隐性反抗。通过以上观察,本研究认为学生面对学校的规训与控制时并不是毫无反抗之力,学生有着属于自己的“武器”。本文从学生武器的来源、种类和特征叁个方面对学生的武器加以分析。学生的武器的来源包括学校场域中权力的不平等、学校组织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学生所处的不利地位;学生武器的运用包括学生的联盟和阵地的转移;学生武器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个体性、保护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总之,本研究展现了学生在学校场域内外的反抗行为,通过学生的反抗行为发现学生在面对学校规训时会运用自己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以此寻求严密教育控制下的自由。本文希望以此给学校教育带来一些反思,学校教育是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还是维护权威?学校教育发展方向是指向多样化个体还是只是一种标准化生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3-15)

杨光祖[3](2011)在《暧昧、混乱里的反抗绝望——尔雅的城市女性系列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我这里说的"尔雅"是指作家张哲,他的笔名是"尔雅"。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这样一个笔名,中文系毕业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本很有名的辞书就叫《尔雅》。尔雅最早写诗,他的诗歌写得不错。当年是西(本文来源于《飞天》期刊2011年07期)

李志明[4](2005)在《空间反抗与社会公正——对城市边缘区违法建设问题的另类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从空间反抗这个特定的视角去解读城市边缘区的违法建设现象。先分析了违法建设作为空间反抗的制度性影响因素,再从理论上解读“空间”在违法建设这一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空间在复杂社会关系的建构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最后在提出迈向社会公正的城市化进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的同时,指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空间”的意义和作用。(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期刊2005-09-01)

肖鹰[5](2003)在《寓言的反抗——读亦夫小说《城市尖叫》》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座北方名城,由雄镇华夏的古都脱落为光华富丽的现代化大都市之后,却被一场奇特的大雾卷袭进腐蚀溃败的旋涡中。富丽堂煌的现代建筑在大雾中霉变、颓废;奔劳于其中的都市人都染上了白斑病,过着靠乌鸦(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03年01期)

张永胜[6](1995)在《“反抗城市”——后新时期城市小说情感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没有必要详细说明后新时期城市小说与1985年前的城市小说的区别。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工业文明的太阳在东方冉冉升起,它的光芒逐渐照遍了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城市里残存的农耕生活的遗迹迅速被崭新的事物所占据,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通过我们的智慧,借助工业文明的力量,使城市的(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5年01期)

反抗城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本研究以学生的反抗行为为观察对象,观察学生在学校场域内外的反抗行为,对学生的反抗行为进行概括分析,提炼出学生反抗时所使用的武器,并对学生的武器作进一步分析,希望以此给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带来反思。本研究首先对学生在学校场域规训下的反抗行为加以描述,主要从学生的显性反抗行为和隐性反抗行为两个维度入手。本研究对学生反抗行为从叁个层级加以描述,包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班干部,学生与规章制度。本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的显性反抗行为主要表现为语言反抗和行为反抗,在语言反抗中,学生采取“顶嘴”、“见缝插针”和“避而不语”的反抗形式;在行为反抗中,学生采取“拒不执行”、“暴力抗法”和“逃跑”的反抗形式。学生对教师的隐性反抗具体表现为“走神”、“调侃”和“暗中行动”。学生对班干部的显性反抗行为主要表现为语言反抗和行为反抗,在语言反抗中,学生采取“起哄”、“申诉”和“言语攻击”的反抗形式;在行为反抗中,学生采取“延迟执行”和“权力争夺”的反抗形式。学生对班干部的隐性反抗具体表现为学生与班干部“不是朋友”以及在网络场域中对班干部匿名性的表达不满。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显性反抗表现为学生对规章制度“拒绝关注”,以及对规章制度的“歪曲解读”,另外,学生的“涂鸦”、“恶搞”是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隐性反抗。通过以上观察,本研究认为学生面对学校的规训与控制时并不是毫无反抗之力,学生有着属于自己的“武器”。本文从学生武器的来源、种类和特征叁个方面对学生的武器加以分析。学生的武器的来源包括学校场域中权力的不平等、学校组织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学生所处的不利地位;学生武器的运用包括学生的联盟和阵地的转移;学生武器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个体性、保护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总之,本研究展现了学生在学校场域内外的反抗行为,通过学生的反抗行为发现学生在面对学校规训时会运用自己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以此寻求严密教育控制下的自由。本文希望以此给学校教育带来一些反思,学校教育是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还是维护权威?学校教育发展方向是指向多样化个体还是只是一种标准化生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抗城市论文参考文献

[1].易莎.割裂与反抗:重审中国“土味文化”现象——基于“乡村与城市”视角[J].视听.2019

[2].姜良娜.学生的武器[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杨光祖.暧昧、混乱里的反抗绝望——尔雅的城市女性系列小说[J].飞天.2011

[4].李志明.空间反抗与社会公正——对城市边缘区违法建设问题的另类解读[C].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2005

[5].肖鹰.寓言的反抗——读亦夫小说《城市尖叫》[J].小说评论.2003

[6].张永胜.“反抗城市”——后新时期城市小说情感模式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

标签:;  ;  ;  ;  

反抗城市论文-易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