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例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

26例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山东济南250001)

【摘要】目的:分析26例后半规管(P-SC)合并水平半规管(H-SC)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和手法复位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间通过Dix-Hallpike试验和Roll试验诊断的26例P-SC合并H-SC的BPPV患者,P-SC的BPPV采用改良Epley法复位,H-SC采用Lempert法复位。结果:治疗后随访1月时治愈19例(73.08%),有效4例(15.38%),无效1例(3.85%),复发2例(7.69%)。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手法复位P-SC合并H-SC的BPPV患者安全有效,准确定位受累半规管的侧别及位置是复位成功的前提。

【关键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

【中图分类号】R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5-0089-0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或BPPV)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前庭半规管疾病,约占门诊眩晕患者的17~22%[1],其病因可能是椭圆囊耳石变性脱落进入半规管所致。后半规管(P-SC)BPPV在临床上最常见,水平半规管(H-SC)的BPPV则相对较少[2]。而同时合并P-SC及H-SC的BPPV则更为少见,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均较单管BPPV患者复杂,现将我院眩晕专科门诊近期诊治的26例P-SC合并H-SC的BPPV患者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间我院眩晕专科收治的26例P-SC合并H-SC的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26~78岁,平均52.8岁,病程1~185d,平均37.3d。

1.2诊断标准

参考贵阳会议标准[3]并排除有严重心脏疾患、颈椎严重外伤及病变者。

1.3治疗方法

(1)后规管BPPV采用采用改良Epley手法[2]复位,共分四个步骤:①患者取坐位,头向患侧转45°,迅速将患者由坐位变成平卧位,头向下垂30°;②保持悬头位并向健侧转90°;③头部连同身体继续向健侧转90°;④缓慢坐起,头略向前倾20°~30°,维持约2min,建议每个体位保持30s~1min或至眩晕消失,每次共治疗2~3个循环。

(2)H-SC的BPPV,采用Lempert复位法[4],患者取仰卧位,循H-SC平面,头部连同身体依次向健侧以每次90°转头4次共计360°,完成上述动作后慢慢坐起,建议每个体位停留15-30s。患者如能耐受可再重复一次。

1.4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贵阳会议标准[3]分别在治疗后3d、1周、1个月对疗效进行评估。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有效和痊愈统称为有效;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复发:复位后眩晕消失或缓解,但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与首次眩晕发作相同或相似的症状。

2.结果

本文26例患者经Dix-Hallpike试验和Roll试验诊断为右侧P-SC合并同侧H-SC的BPPV14例,左侧P-SC合并同侧H-SC的9例,双侧P-SC合并右侧H-SC的2例,双侧P-SC合并左侧H-SC的1例。随访1月时治愈19例(73.08%),有效4例(15.38%),无效1例(3.85%),复发2例(7.69%)。2例复发患者再次经手法复位后1例治愈,1例症状明显改善。

3.讨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在1921年由Barany首次提出[1],Dix和Hallpike随之详细地描述了该病的特征。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目前主要有半规管耳石和嵴顶耳石2种学说[2]。开始人们对BPPV的认识主要局限于P-SC,直到1985年McClure[5]报道了由位置性试验诱发出水平眼震的BPPV患者,此后H-SC的BPPV才逐渐受到关注,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较P-SC为低[2],而P-SC合并H-SC的BPPV的发病率更低,大约为4.48~7.5%[6,7]。当患者在Dix-Hallpike和Roll试验中既出现垂直向上的扭转性眼震又可出现水平方向眼震时即可诊断P-SC合并H-SC的BPPV。本研究对26例患者分别采用改良Epley法及Lempert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通过手法复位可取得较好效果,本文资料随访后总有效率为96.15%,与国内外相关报道结果相近[2,8]。

关于部分复发病例可能是复位后耳石又回到半规管或新脱落的耳石又进入半规管所致。故再次复位仍有效果。关于无效的原因有作者[2]认为耳石可粘附在膜半规管上或其他解剖变异致使耳石不能顺利返回椭圆囊。

综上所述,对于在临床上应考虑到同时存在P-SC合并水平半规管BPPV存在的可能性,能否准确定位受累半规管的侧别及位置是复位成功的前提,手法复位由于其安全有效,复发率低,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46-1050.

[2]ParnesLS,AgrawalSK,AtlasJ,Diagnosisandmanagementof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J].CMAJ.2003,169;681-693.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4]LempertT.Horizontalbenignpositionalvertigo[J].Neurology,1994,44(11):2213-2214.

[5]McClureJA.HorizontalcanalBPV[J].Otolaryngol1985,14(1):30-35.

[6]王一红,黄晓娟,黄英.22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6):2387-2389.

[7]谢珂,龚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60例临床分析[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4,14(3:187-189).

[8]高波,黄魏宁,宋海涛等.多管受累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8):627-630.

标签:;  ;  ;  

26例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