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杉人工林论文-李校,付立华,郭亚芳

云杉人工林论文-李校,付立华,郭亚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云杉人工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塞罕坝,人工云杉林,立地条件,土壤化学性质

云杉人工林论文文献综述

李校,付立华,郭亚芳[1](2019)在《塞罕坝地区云杉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塞罕坝地区人工云杉林土壤有机质、pH、全磷、全氮、全钾以及速磷、速钾和碱解氮的含量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差异性变化,从而分析立地条件对人工云杉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农村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Salahuddin,董慧,及利,杨立学[2](2019)在《落叶松人工林下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的幼苗更新》一文中研究指出落叶松幼苗在其人工林内难以更新。为探讨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是否具有在落叶松人工林内成功定植并替代落叶松更新的潜力,采用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在不同落叶松人工林(样地Ⅰ:1 300株·hm~(-2)的平地,样地Ⅱ,660株·hm~(-2)的平地;样地Ⅲ,330株·hm~(-2)的平地;样地Ⅳ,660株·hm~(-2)的坡地)下进行人工更新。结果表明:1)样地Ⅰ和样地Ⅱ更适宜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的存活,且同一样地内,红皮云杉幼苗的成活率均高于青海云杉的;2)同一样地内,红皮云杉幼苗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青海云杉的,并且在样地Ⅰ和样地Ⅱ红皮云杉的地上生物量显着高于青海云杉的;3)在不同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的1级根均有较好的外生菌根侵染;4)红皮云杉幼苗的1级根直径受环境影响较大,而青海云杉幼苗的1级根皮层厚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同一样地内,2种云杉幼苗的1级根解剖结构除在样地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外,在其它样地基本无显着差异。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均适宜在落叶松人工林内存活,但相对高密度的林分更适宜云杉幼苗的生长,且红皮云杉比青海云杉更具生长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冯宜明,曹秀文,刘锦乾,李波,齐瑞[3](2018)在《抚育对粗枝云杉人工林生长和空间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抚育是实现人工林科学、高效、可持续经营的基本要求。以甘肃省沙滩国家森林公园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幼龄林和中龄林两个试验区,对5种抚育方式后的林分生长情况和空间结构特征进行6 a连续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封禁(FJ)、卫生伐(WF)、机械疏伐[隔一伐一(JF1)、隔二伐一(JF2)]、生态疏伐(SF)后,幼龄林林分的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6 a生长量均较对照显着增加,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高-0.3、0.2、2.1、4.5、2.3cm,单株材积6 a生长量分别是对照的1.2、1.1、4.0、7.8、10.2倍,蓄积6 a生长量分别是对照的1.5、1.4、1.8、8.1、10.4倍。中龄林阶段,FJ、WF、JF1、JF2、SF实施6 a后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高0.2、0.3、2.8、2.6、1.6 cm;抚育明显地增加了林分的蓄积量生长量,除JF1为负增长-16.8 m3/hm2外,FJ、WF、JF2、SF分别是对照的2.1、2.6、11.7、18.2倍,且SF最有利于增加林分蓄积。抚育对林木隔离程度作用效果不显着,对林木大小分化程度影响较小,林分平均角尺度值显着减小,左侧频率之和大于右侧接近正态分布,林分空间格局调整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抚育对中龄林林分大小比和角尺度的调节作用优于幼龄林。综合分析得出,云杉人工林高效抚育方式为:密度为4 500~4 800株/hm2幼龄林采用SF、JF2均可,经营密度宜为3 200~3 500株/hm2;密度为1 630~2 151株/hm2的中龄林只能采用SF以加快胸径、蓄积生长,留存密度以1 500株/hm2左右为宜。(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周磊,王树力[4](2019)在《树种混交对红皮云杉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天然林窄带状皆伐后营造的31年生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人工纯林、红皮云杉-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人工混交林、红皮云杉-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人工混交林、红皮云杉-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照原有天然混交林土壤,测定各林型不同土壤层(h) 0<h≤10 cm、10 cm<h≤20 cm、20 cm<h≤30 cm的土壤养分,分析红皮云杉人工纯林和混交林与原有天然混交林之间、红皮云杉人工纯林与红皮云杉人工混交林之间土壤中有机C、全N、全P、水解N、有效P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天然混交林相比,红皮云杉人工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有机C、全N、全P、水解N、有效P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别降低了3.50%~32.75%、4.41%~42.20%、0.66%~24.87%、5.41%~32.74%、0.44%~27.01%。与红皮云杉人工纯林相比,红皮云杉人工混交林土壤的全N、全P、水解N、有效P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提高了11.39%~41.0%、14.25%~57.06%、6.20%~28.17%、8.49%~34.50%、8.48%~33.45%。从改良土壤角度看,培育红皮云杉人工混交林,尤其培育红皮云杉-胡桃楸人工混交林,优于培育红皮云杉人工纯林。(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谭思懿,刘利,刘辉,赵海蓉,谭波[5](2018)在《亚高山粗枝云杉人工林对冬季降雪过程中4种金属养分元素的截留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降雪过程中金属养分元素的输入是高海拔森林生态系统物质迁移的重要形式之一,为进一步认识亚高山金属元素的源、汇过程并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林冠层相对均一的典型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调查了林冠层对降雪及其K、Ca、Na和Mg 4种金属元素的截留特征。【结果】研究期间降雪量为138.56 mm,截留率为32.22%。在整个观测期内,降雪初期(11月)林冠均对降雪过程中4种金属元素具有明显的吸收作用,在这之后林冠对Mg元素表现出持续的淋溶特征。而降雪末期(3~4月)林冠层对Na和Ca和元素均表现出较强的吸收作用。K、Ca、Na和Mg 4种金属元素通过降雪输入到无林地的总量分别为:(1.93±0.35)、(6.79±0.79)、(1.94±0.32)和(0.45±0.14)kg/hm~2;林冠层对冬季降雪中4种元素的总截留量分别为:(-0.38±0.01)、(0.37±0.04)、(-0.11±0.02)和(-0.43±0.01)kg/hm~2,截留率分别为(-19.47±0.37)%、(5.49±1.21)%、(-5.74±0.36)%和(-95.46±0.50)%。【结论】粗枝云杉人工林林冠对降雪中Ca元素具有明显的吸收作用,而对林冠层的K、Mg和Na元素具有显着的淋溶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杨婷惠,祁凯斌,黄俊胜,包维楷,庞学勇[6](2018)在《林窗式疏伐对云杉人工林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模拟自然林窗形成,布置扩展面积分别为小(74 m~2)、中(109 m~2)、大(196 m~2)3个等级的林窗,探索不同疏伐强度对土壤结构及持水性能的影响,并结合细根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参数,试图揭示导致林窗式疏伐后土壤结构及持水性能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疏伐初期(1年),林窗的形成对表层(0-10 cm)土壤的孔隙状况及持水性能没有显着影响;随着时间的演替,各处理土壤结构及持水性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疏伐后8年,小林窗、中林窗和大林窗表层土壤的容重较对照分别低17.91%、7.33%和9.24%,其总孔隙度较对照分别高7.16%、2.81%和3.65%,其非毛管孔隙度较对照分别高32.89%、8.16%和15.79%,但不同强度疏伐对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不显着.细根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占孔隙比是影响土壤物理结构及持水性能的主要因素.上述结果表明随着林窗式疏伐抚育进程的推进,小林窗能显着改善表层土壤结构,但对土壤持水性能方面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冯宜明,李毅,曹秀文,刘锦乾[7](2018)在《甘肃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对林分密度的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分析不同密度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的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28块7种不同密度梯度的云杉人工幼龄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及取样分析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枯落物持水量以及林地贮水性能等。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对云杉人工林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土壤持水量、枯落物蓄积量和持水量都具有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土壤孔隙度、土壤养分、枯落物蓄积量、枯落物持水量、土壤持水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而土壤容重则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密度为1 550株/hm2时林分土壤容重最小(1.09 g/cm3),总孔隙度较大(58.99%),有机质含量最高(9.12%),枯落物总蓄积量最多(44.41 t/hm2),最大持水量较高(166.67 t/hm2),是密度为3 000株/hm2林分的4.49倍,土壤持水性能较好(3 898.93 t/hm2)。2)根据林地总贮水量评价的涵养水源功能依次为林分密度1 550株/hm2(4 068.36 t/hm2)>密度1 750株/hm2(3 945.32 t/hm2)>密度1 350株/hm2(3 698.39 t/hm2)>密度1 060株/hm2(3 484.10 t/hm2)>密度2 300株/hm2(3 157.60 t/hm2)>密度850株/hm2(2 915.03 t/hm2)>密度3 000株/hm2(2 820.81 t/hm2)。3)在该研究的林分密度范围内,密度为1 550株/hm2时林分的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最佳。(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岳军伟,关晋宏,邓磊,张建国,李国庆[8](2018)在《甘肃亚高山云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动态和分配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云杉是甘肃亚高山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研究其生态系统碳、氮储量的动态变化和分配格局有利于评价云杉人工造林后的生态恢复效果。以甘南、定西地区不同林龄(包括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共设置16块调查样地。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估算了其生态系统的碳、氮储量。结果显示:云杉林乔木不同器官的碳含量相对稳定,氮含量则与器官类型有密切关系;同一土层不同龄级的土壤碳、氮含量无明显差异。从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到草本层碳氮含量比值依次减小,土壤层碳氮含量比值最低。该地区云杉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氮储量分别为257. 75—430.23 t/hm~2和20.50—29.88 t/hm~2。随着林龄的增加,植被层碳、氮储量增加显着,分别从15.5 t/hm~2和0.24 t/hm~2增加到143.51 t/hm~2和1.65 t/hm~2。土壤层(0—100 cm)碳、氮储量分别为242.23—367.79 t/hm~2和20.26—29.58 t/hm~2,在整个生态系统各龄级中所占比例均超过60%和90%。生态系统和土壤层(0—100 cm)碳、氮储量在不同龄级间无显着差异。生态系统中土壤层、乔木层及灌、草、枯落物层的碳储量比例分别为85.72%、13.44%和0.84%,氮储量比例分别为97.60%、2.08%和0.32%。(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21期)

董慧,杨立学[9](2018)在《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对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落叶松人工林除地力衰退问题外,林内天然更新也较差,其健康发展和可持续经营面临挑战.以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2种耐荫针叶树种为对象进行温室灭菌盆栽试验,研究除树种生物学特性外,2种云杉属植物幼苗生长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灭菌处理的响应,为落叶松人工林改造、更新和复层林培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土壤灭菌对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的生物量均没有显着影响,且无论是在未灭菌土壤中还是在灭菌土壤中,红皮云杉幼苗的生物量(分别为75.6和72.2 mg)均显着高于青海云杉(分别为55.6和60.0 mg).红皮云杉的1级根直径、皮层厚度、维管束直径和维根比均不受土壤灭菌的影响,而青海云杉除皮层厚度在灭菌后没有显着变化外,其1级根直径、维管束直径和维根比在灭菌土壤(分别为331.30μm、143.23μm和43.3%)显着高于未灭菌土壤(276.50μm、99.35μm和36.0%),在灭菌土壤中表现出更积极的响应.这表明在落叶松林地内红皮云杉有更好的适应能力.由于在微生物群落功能中占主导地位的外生菌根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2种云杉属植物幼苗均可逃逸落叶松林地积累的土壤病原菌并正常生长,红皮云杉比青海云杉更具生长优势.(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乔枫,史伟,薛元杰[10](2018)在《模拟氮沉降对云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氮沉降已成为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氮沉降可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研究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有利于正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探究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以四川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氮沉降(N0,N 0 kg·hm~(-2)·a~(-1);N1,N 60 kg·hm~(-2)·a~(-1);N2,N 120 kg·hm~(-2)·a~(-1);N3,N 240 kg·hm~(-2)·a~(-1))对云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处理下,土壤总孔隙度(TPO)与土壤容重(BD)变化趋势相反;土壤pH值变化范围在6.58~7.02之间,随N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养分(有机碳SOC、全氮TN、全钾TK、有效磷AP和有效钾AK)和有效养分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随着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模拟氮沉降处理下土壤全磷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与对照相比(N0),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明显受氮沉降的影响。EOC、POC、轻组有机碳(LFOC)和WSOC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随N处理水平的增加而增加。EOC/SOC比例和微生物熵(MBC/SOC)均随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0.05 mm粒径和TPO对土壤有机碳组分产生直接效应;<0.002 mm和pH对土壤有机碳组分产生间接效应;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产生的总效应值具体表现为1~0.05 mm>pH>TPO=(<0.002)mm>BD>0.05~0.002 mm;土壤养分对土壤有机碳组分产生直接和间接负作用,其中SOC、TN和AK对土壤有机碳组分产生直接效应;TK和AP对土壤有机碳组分产生间接效应;总效应值大小依次为SOC>TN>AK>TK>TP>AP。综合分析表明,氮沉降有利于云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稳定性的提高,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云杉人工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落叶松幼苗在其人工林内难以更新。为探讨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是否具有在落叶松人工林内成功定植并替代落叶松更新的潜力,采用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在不同落叶松人工林(样地Ⅰ:1 300株·hm~(-2)的平地,样地Ⅱ,660株·hm~(-2)的平地;样地Ⅲ,330株·hm~(-2)的平地;样地Ⅳ,660株·hm~(-2)的坡地)下进行人工更新。结果表明:1)样地Ⅰ和样地Ⅱ更适宜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的存活,且同一样地内,红皮云杉幼苗的成活率均高于青海云杉的;2)同一样地内,红皮云杉幼苗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青海云杉的,并且在样地Ⅰ和样地Ⅱ红皮云杉的地上生物量显着高于青海云杉的;3)在不同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的1级根均有较好的外生菌根侵染;4)红皮云杉幼苗的1级根直径受环境影响较大,而青海云杉幼苗的1级根皮层厚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同一样地内,2种云杉幼苗的1级根解剖结构除在样地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外,在其它样地基本无显着差异。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均适宜在落叶松人工林内存活,但相对高密度的林分更适宜云杉幼苗的生长,且红皮云杉比青海云杉更具生长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云杉人工林论文参考文献

[1].李校,付立华,郭亚芳.塞罕坝地区云杉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19

[2].Salahuddin,董慧,及利,杨立学.落叶松人工林下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的幼苗更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3].冯宜明,曹秀文,刘锦乾,李波,齐瑞.抚育对粗枝云杉人工林生长和空间结构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8

[4].周磊,王树力.树种混交对红皮云杉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5].谭思懿,刘利,刘辉,赵海蓉,谭波.亚高山粗枝云杉人工林对冬季降雪过程中4种金属养分元素的截留效应[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

[6].杨婷惠,祁凯斌,黄俊胜,包维楷,庞学勇.林窗式疏伐对云杉人工林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8

[7].冯宜明,李毅,曹秀文,刘锦乾.甘肃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对林分密度的响应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8

[8].岳军伟,关晋宏,邓磊,张建国,李国庆.甘肃亚高山云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动态和分配格局[J].生态学报.2018

[9].董慧,杨立学.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对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生长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10].乔枫,史伟,薛元杰.模拟氮沉降对云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理化性质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8

标签:;  ;  ;  ;  

云杉人工林论文-李校,付立华,郭亚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