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冠心病14例(论文文献综述)
何水辉[1](2020)在《调元益气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调元益气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旨在研讨调元益气法对于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作用机理,为气血亏虚型眩晕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血亏虚型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选用调元益气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连续针灸6天,每天1次,休息一天后再进行下一疗程,7天为一疗程。对照组患者予西比灵10mg口服,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两组疗程均为3周。3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病程、年龄、体重以及治疗前症状、体征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70%,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改善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症状及体征,但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1、调元益气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有效。2、调元益气法能明显改善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中医临床症状,效果优于对照组。3、调元益气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在总有效率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4、调元益气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匡倩[2](2020)在《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HFrEF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探索及分析其作用机制,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更多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黄陂区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住院的60名符合气虚血瘀型慢性HFrEF的患者,其中女性患者27例,男性患者33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30例给予慢性HFrEF常规西药治疗方案: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呋塞米、螺内酯为基础用药;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随症加减治疗。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出院后坚持随访3个月。连续治疗7d为一个疗程,在此过程中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14d为两个疗程,初步评定不同药物治疗疗效;连续治疗4周为整个治疗过程完成,院外坚持随访3个月,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进行药物剂量调整并观察有无后续不良反应,做好每个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检测指标变化记录,随访结束后对整个研究过程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积分的数据变化,比较其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对照组剔除1例,治疗组脱落1例,统计结果两组各完成治疗患者29例,共计58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病程分布、基础病史以及心功能分级各方面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LVEF值均较前提高(P<0.05),NT-proBNP较前下降(P<0.05),中医证候积分较前明显下降(P<0.05),明尼苏达生活质量积分较前下降(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有效降低气虚血瘀型慢性HFrEF患者的NT-proBNP值、中医证候积分、明尼苏达生活质量积分,提高LVEF值,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提高慢性HFrEF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的西药治疗,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与应用。
唐飞[3](2018)在《颈肩部疼痛1例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旨在加深对颈肩部疼痛疾病的认识,从而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为患者减轻痛苦及经济负担,降低医疗成本。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诊治的1例颈肩部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最终诊断为:(1)右侧颈肩肌筋膜炎;(2)右侧颈肩部软组织感染。经准确的诊断和积极有效的治疗后,该患者右侧颈肩部疼痛明显缓解,出院时,NRS评分3分。出院后,回访患者至今未复发。结论:(1)当导致颈肩部疼痛的疾病为同一类疾病,且其发病机制相似及治疗方法相同时,可运用“一元论”的思维模式,尽可能下最少的诊断。(2)颈肩部疼痛患者,即使疼痛部位无明显红肿,也无其他感染的临床症状,也应考虑存在局部感染的可能。
胡淑平[4](2018)在《近五年国内经筋学术论文文献计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五年,随着经筋理论研究的发展,国内发表了大量经筋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本文通过收集2013-2017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经筋学术文献,统计分析文献相关计量指标,分析经筋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地域特色,并进一步探讨经筋理论的现代发展及临床运用,为更好指导经筋科学研究及临床运用提供思路和依据。材料与方法:所有文献均来源于2013年1月-2017年12月,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并以手工检索所刊载和学报书籍为补充,搜索关键词包括“经筋”“筋结”“条索”“以痛为腧”“横络”“规律性阿是穴”等经筋理论相关术语和“长圆针”“筋针”“针刀”“水针”“银质针”“理筋”等与经筋临床治疗方法相关的词语。每个关键词采用(主题词=“XX”or标题=“XX”or关键词=“XX”)and发表年>=2013 AND发表年<=2017的检索式进行检索,通过题录去重,收集全文并筛选与经筋临床研究、经筋理论研究相关的文献。摘录文献的基本题录信息,包括作者、作者单位、题名、期刊、年度等,并部分相关信息包括作者所在地、期刊地址、期刊级别。将以上数据录入数据库,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通过数据统计的方法观察文献计量情况,并依据文献的分类,分别建立文献库存储相关论文。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类论文频数、临床研究类论文频数和总体文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理论研究类论文按照经筋实质研究、经筋与经脉关系研究、经筋病辨证研究等基础理论框架进行频数统计。临床研究类论文按照经筋临床认识、专家经验、临床个案报道、临床试验研究四大类,临床试验研究再分为RCT临床研究、非RCT研究研究、系统评价三类。按年度分类统计各论文数量。总体文献统计包括各年度发文量变化、发文内容统计、文献作者相关信息统计,杂志期刊载文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检索,2013-2017这五年间经筋相关的论文文献总计810篇,除去单纯性综述,剩余749篇,其中临床类文献635篇,理论类文献114篇。从历年发文数量看,近五年,经筋研究论文发文量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理论性论文发文内容主要集中在经筋实质探讨、经脉循行比较以及经筋与经脉脏腑关系方面;临床论文主要包括经筋理论对疾病认识、专家经验、临床个案报道、非RCT临床试验报道、RCT临床试验和系统评价,其中临床试验研究是历年文献研究中比重最大的部分,且整体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经筋疾病的临床认识占比仅次于临床研究。2.经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经筋疾病开展的。近五年经筋文献研究的主要病种包括骨伤筋伤科、神经内科、风湿免疫科等多个临床科室病种。前十依次分别是膝骨关节炎(105)、腰椎间盘突出症(82)、面瘫(74)、肩关节周围炎(47)、颈椎病(47)、颈性头痛(17)、脑卒中(16)、腰肌劳损(12)、强直性脊柱炎(11)、肌筋膜炎(10)和痉挛性偏瘫(10);而近五年经筋文献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在针刺疗法(112),经筋(89),膝骨性关节炎(86),针灸疗法(76),脑卒中(48),周围性面瘫(47),推拿疗法(43),经筋刺法(40),经筋理论(37),肩关节周围炎(33)等;通过对主要关键词进行关系研究,发现“经筋”-“经络”,“经筋”-“针刺”,“膝骨性关节炎”-“结筋病灶点”,“面瘫”-“针灸疗法”,“经筋”-“推拿”等关键词共现频次较高。3.研究作者方面,经检索,近五年共有经筋研究作者共1661名,第一作者601位,研究者分布于国内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等地区。辽宁省、广西省发文量并列58篇,居各地区榜首。其中,辽宁省理论与实验研究18篇,临床试验研究34篇,其他临床研究6篇,广西省理论与实验研究11篇,临床试验研究31篇,其他临床报道16篇。除了辽宁和广西,近五年经筋理论研究发文量由高到低依次有北京、天津、上海、香港地区,而临床研究发文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广东、浙江、河北、北京、江苏等省市。通过作者发文和被引情况进行统计,确定经筋研究核心研究者26名,经社会关系网络研究,26名核心研究人员主要是辽宁省经筋研究者,其次是上海市经筋研究者、广西壮医经筋研究者等。4.杂志投稿以中国针灸为最多,为41篇,其次是针灸临床杂志、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海针灸杂志,分别是28篇,27篇,27篇。整体来看,接收经筋论文的杂志种类在稳中上升,排名前十的杂志刊文占比也从2013年46.38%下降到2017年34.57%。经筋研究的媒体接受程度也在逐渐上升。刊文量超过10篇的期刊省份以北京市最多,113篇,其次是辽宁省,湖北省,上海市等,分别为34篇,21篇,21篇。而投核心杂志的篇数也由2013年的2篇逐年增长到2017年的12篇,其中在2015年达到了一个小高峰,为15篇。整体的文献质量在提高。结论:1.近五年经筋研究发文量、分布范围、发文期刊质量都呈现稳定上升状态,经筋研究的关注度和热度呈正向发展趋势。2.经筋临床文献分析经筋优势病种主要包括骨科、筋伤科、神经内科、风湿免疫科等多个临床科室病种。前十依次分别是膝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瘫、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颈性头痛、脑卒中、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肌筋膜炎。从临床分科的角度分析,经筋临床文献主要集中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其次是内科疾病。3.文献的地区分布呈明显的不均衡状态,除广西省,文献主要发表省份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文献量明显少,提示经筋病的发病率可能存在地区差异,辽宁、广西、北京等地区经筋文献产出较多,提示经筋理论科研投入存在地区差异,地方(区域)特色对经筋研究的影响较大。
曾启明[5](2017)在《胸椎微调法治疗胸椎源性心悸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针对目前推拿治疗胸椎源性心悸症的手法定位不够精准、可控性不强的问题,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采用胸椎微调法治疗胸椎源性心悸症,并与常规推拿治疗方法进行对比来研究胸椎微调法的疗效优势,为推拿治疗胸椎源性心悸症提供安全有效的新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人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2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予以胸椎微调法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推拿治疗,每日治疗一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工作和生活能力评分以及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根据纳入标准补齐脱落病例后,实际完成临床研究的病例共计6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数据资料经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临床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在症状、体征、工作和生活能力方面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且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愈8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两组有效率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心律失常疗效比较:实验组: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两组有效率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1、胸椎微调法和常规推拿方法治疗胸椎源性心悸症均有临床疗效;2、实验组在临床证候疗效和心律失常疗效以及症状、体征、工作和生活能力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治疗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胸椎微调法是一种疗效优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云鹤,金抗[6](2011)在《养心颗粒治疗颈源性心绞痛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养心颗粒治疗颈源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源性心绞痛患者4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1例。对照组明确诊断后给予镇痛以及牵引、推拿、按摩等物理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养心颗粒9 g口服,每日3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养心颗粒配合镇痛以及牵引、推拿、按摩等物理疗法治疗颈源性心绞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孙建峰,段俊峰,李红娟[7](2009)在《颈心综合征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颈心综合征日益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以正骨推拿为主的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国内临床报道较多,基础理论研究较少;国外早期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近年来进展缓慢。如今其发病机制呈现出多源化趋势,缺少统一的命名、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等,因此必须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开展其临床规范化研究,以促进颈心综合征及脊柱相关疾病不断向前发展。
孙建峰,段俊峰,李红娟[8](2009)在《脊源性类冠心病综合症的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建峰[9](2009)在《龙氏手法治疗颈性心绞痛临床研究及脊椎相关疾病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义:脊椎相关疾病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学科之一,做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颈性心绞痛的研究及理论处于脊椎相关疾病的相对成熟期,其相关的研究及报道均较多,但多局限于相关病例的报道,而相关病例研究及机理阐述相对较少。目前虽然关于颈性心绞痛的部分发病机理已经得到公认,但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的原因及机制。随着生活条件及工作环境的改变,颈性心绞痛发病率逐年增高,并有年轻化趋势。由于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程度不够,加之有关该病理论基础尚不完善,误诊、漏诊患者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此,本研究观察了颈性心绞痛在临床的发病情况,统计分析了椎体的错位分布,分析了不同节段脊椎错位所致颈性心绞痛的发病特征,讨论了各节段的发病机理,以进一步指导本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高临床医师对于本病的的整体认识水平,从而能够正确的认识、诊断本病。龙氏正骨手法历经了近40年的临床运用与推广,以其“方便、无痛、安全、有效”而闻名海内外,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的治疗手法深受广大患者及医者的好评。本研究通过龙氏正骨手法与传统旋转类手法治疗颈性心绞痛疗效对比,探讨手法复位的机理,为手法治疗学注入新的活力因素,推动手法治疗学向前发展,同时深入阐释证明了龙氏正骨手法的科学合理性。临床发现胸椎小关节错位可影响到消化系统,经过手法整复错位小关节后,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症状可缓解或痊愈,这一现象符合脊椎病因学说,需要动物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证明目的:通过临床病例收集、观察,对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颈性心绞痛病例的颈胸椎错位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其各自发病特点,对发病节段机理进行探讨,阐明其不同节段在临床发病中的分布情况;并对比分析龙氏正骨手法与传统旋转式复位手法在治疗颈性心绞痛疾病上的疗效差别。运用动物实验证明T5-T13小关节错位可影响到消化系统。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7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将两组所有病例的颈胸椎错位资料统一分析,分析单一椎体、不同节段、颈椎、胸椎、颈胸椎各自在颈性心绞痛发病中所占比例,探讨各自发病特征及机理。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对颈性心绞痛患者主要症状进行评分量化,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量表分数及治疗疗程进行统计学分析。过人工手术错位固定T5-T13小关节,观察消化系统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1、胸椎错位占颈性心绞痛发病的17.74%;颈椎错位发病约占受试者的29.03%;颈胸椎二者同时错位占所有受试者的53.23%;2、颈椎中段、下段、胸椎上段每一节段都可以产生颈性心绞痛,但其各自发病机理不同;3、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其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两组治疗后SAQ评分自身比较,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之间治疗后SAQ评分对比,二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两组患者治疗次数比较,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6、胸椎小关节错位导致肝细胞空泡样变性,并伴有中央静脉淤血。结论:1、颈胸椎同时错位所致的颈性心绞痛约占临床发病率的50%,其次为颈椎,再次为胸椎,因此临床在诊断治疗时必须确定其发病节段;2、C2-C3节段易出现窦性心动过速;C4-C6节段易伴有窦性心动过缓;C7-T2节段常伴有心房纤颤;T3-T5节段易伴有室性或房性早搏;3、龙氏手法与传统旋转类手法对颈性心绞痛均有疗效,两组之间对比发现,龙氏手法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旋转式手法;4、通过研究得出,龙氏手法在治疗颈胸椎小关节错位的过程中,具有安全规范、疗效显着等特点,适宜在临床推广。5、T5-T13小关节错位可影响到消化系统,其中,肝细胞可出现变性改变。
陶泉,罗从风,龙层花[10](2007)在《脊源性胸痛》文中研究说明
二、水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冠心病1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冠心病14例(论文提纲范文)
(1)调元益气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病位的认识 |
1.4 治则治法、证型的认识 |
1.5 证型取穴的认识 |
1.6 中医对眩晕治疗的认识 |
2、西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
2.1 概念 |
2.2 病因的认识 |
2.3 发病机制的认识 |
2.4 分类的认识 |
2.5 治疗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病例来源 |
1.2 中西医诊断判定标准 |
1.3 试验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干预措施 |
3 观察指标 |
3.1 头晕障碍量表(DHI)评分 |
3.2 中医证候观察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4 安全性评价 |
5 统计学方法处理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1 一般资料分析 |
6.2 观察指标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立法依据 |
2、调元益气法的理论基础 |
3、调元益气法的特点 |
4、选穴依据 |
5、西药选择依据 |
6、研究结果分析 |
6.1 头晕障碍量表评分分析 |
6.2 中医症候积分分析 |
6.3 总有效率分析 |
7、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头晕障碍量表(DHI)评分 |
附表2 中医证候评分表 |
综述 中医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脱落、中止试验标准 |
5.1 剔除标准 |
5.2 脱落标准 |
5.3 中止标准 |
6 观察指标 |
7 疗效评定标准 |
8 治疗方案 |
8.1 一般治疗方案 |
8.2 对照组治疗药物 |
8.3 治疗组治疗药物 |
9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基线资料 |
2 临床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1 病名源流 |
1.2 病因病机认识 |
1.3 分型及治则 |
2 保元汤及血府逐瘀汤研究进展 |
2.1 方剂源流及组方分析 |
2.2 组方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
2.3 组方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现代研究进展 |
3 慢性心力衰竭西医研究进展 |
3.1 病因与病理机制 |
3.2 心衰分类 |
3.3 慢性HFrEF的治疗研究现状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颈肩部疼痛1例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近五年国内经筋学术论文文献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
综述一 经筋疗法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文献计量学在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胸椎微调法治疗胸椎源性心悸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方法 |
资料与结果统计分析 |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胸椎源性心悸症的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养心颗粒治疗颈源性心绞痛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定标准 |
1.3.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1.3.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
2 结 果 |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2组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
3 讨 论 |
(7)颈心综合征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 |
2 心脏交感神经走行 |
3 发病机制 |
3.1 交感神经紊乱学说 |
3.2 颈神经根刺激学说 |
3.3 椎动脉-延髓-交感神经学说 |
3.4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说 |
3.5 脊髓或脊髓血管受压学说 |
4 诊断 |
4.1 诊断标准 |
4.2 诊断中的两个特殊问题 |
4.2.1 关于硝酸甘油的疗效 |
4.2.2 关于心电图的表现 |
5 治疗 |
5.1 非手术治疗 |
5.1.1 手法复位机制 |
5.1.2 非手术治疗方案 |
5.2 手术治疗 |
6 预防 |
7 结语 |
(8)脊源性类冠心病综合症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 |
2 心脏交感神经走行 |
3 发病机理 |
3.1 交感神经紊乱学说 |
3.2 颈神经根刺激学说 |
3.3 椎动脉-延髓-交感神经学说 |
3.4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说 |
3.5 脊髓或脊髓血管受压学说 |
4 诊断 |
5 治疗 |
5.1 非手术治疗 |
5.1.1 手法复位机理 |
5.1.2 非手术治疗方案 |
5.2 手术治疗 |
6 预防 |
7 结语 |
(9)龙氏手法治疗颈性心绞痛临床研究及脊椎相关疾病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颈性心绞痛文献研究 |
一、脊椎病因学说对颈性心绞痛的认识 |
(一) 心脏交感神经的支配 |
(二) 发病机理 |
二、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
三、中医对颈性心绞痛的认识 |
(一) 中医病因学说 |
(二) 中医经络学说 |
(三) “骨错缝,筋出槽”学说 |
四、颈性心绞痛的诊断 |
五、颈性心绞痛的治疗 |
(一) 非手术治疗 |
(二) 手术治疗 |
六、手法治疗颈性心绞痛的现状 |
七、存在的问题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研究对象的来源 |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 临床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二) 基线分析 |
(三) 临床疗效比较及资料分析 |
(四) 结论 |
(五) 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颈胸椎小关节错位手法分析 |
(一) 手法的治疗作用 |
(二) 龙氏手法的优越性 |
二、颈性心绞痛的临床机理分析 |
(一) 症状机理分析 |
(二) 电图分析 |
三、颈性心绞痛的预防 |
四、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一) 症状指标难以客观化 |
(二) 其他不足 |
(三) 展望 |
第四部分 脊椎相关疾病动物实验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动物分组及实验方法 |
(一) 分组 |
(二) 实验方法 |
三、观察指标和方法 |
(一) 大体观察 |
(二) 血液生化指标 |
(三) 辅助检查项目 |
四、结果 |
(一) 大体观察 |
(二) 生化指标比较 |
(三) X线片、病理检测结果 |
五、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西雅图量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脊源性胸痛(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脏交感神经 |
2 脊源性胸痛机制 |
2.1 脊神经根受压引起胸痛 |
2.2 交感神经引起胸痛 |
3 脊源性胸痛临床特征 |
3.1 疼痛 |
3.2 检查 |
3.3 诊断 |
3.4 鉴别诊断 |
4 脊源性胸痛的治疗 |
4.1 非手术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四、水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冠心病1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调元益气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观察[D]. 何水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D]. 匡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颈肩部疼痛1例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D]. 唐飞.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4]近五年国内经筋学术论文文献计量学研究[D]. 胡淑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胸椎微调法治疗胸椎源性心悸症的临床研究[D]. 曾启明. 云南中医学院, 2017(08)
- [6]养心颗粒治疗颈源性心绞痛疗效观察[J]. 杨云鹤,金抗.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34)
- [7]颈心综合征的研究现状[J]. 孙建峰,段俊峰,李红娟. 临床军医杂志, 2009(04)
- [8]脊源性类冠心病综合症的研究现状[J]. 孙建峰,段俊峰,李红娟. 广东医学, 2009(05)
- [9]龙氏手法治疗颈性心绞痛临床研究及脊椎相关疾病实验研究[D]. 孙建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脊源性胸痛[J]. 陶泉,罗从风,龙层花. 中国康复,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