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理性起搏论文-刘宇博,栾颖

非生理性起搏论文-刘宇博,栾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生理性起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理性起搏,双心室起搏,希氏束起搏,左室多部位起搏

非生理性起搏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博,栾颖[1](2018)在《继续探寻生理性起搏》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脏起搏是由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动过缓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尽管随着几十年来技术的进步,但模拟正常人体心脏生理的理想心室起搏部位仍是个难题。以心房同步右室心尖部起搏开始,继而至可代替右室的起搏位点,如双心室起搏、左心室起搏,以及希氏束起搏。现综述现有起搏方案的地位,并特别关注希氏束起搏。左室同步起搏、左室多部位起搏、左室心内膜起搏作为新颖的起搏方案为部分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学进展》期刊2018年05期)

刘曦,金汉,华伟[2](2017)在《生理性起搏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广泛开展,生理性起搏的概念孕育而生。从最初的单心室起搏,到后期的双腔房室顺序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再到希氏束起搏,研究不断进展,技术不断创新,对生理性起搏的探索从未停止。本文主要概述生理性起搏的发展历程,并着重讲述希氏束起搏。(本文来源于《慢性病学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闫雪晶[3](2017)在《单左室起搏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实现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的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拟应用叁腔起搏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比较标准双室起搏与单左室起搏的即刻血流动力学效果,探讨单左室起搏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的具体算法。方法入选符合CRT Ⅰ类适应证并植入叁腔起搏器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患者37例,术前常规行24小时心电图检查,采集房早的P' R'间期作为因变量,其前一窦性心律的PR间期及该窦性心律的P波到房早P'的间期(P-P'间期)作为自变量建立由PR及P-P'间期建立当发生房早时其生理性方式延迟(AVD)的回归方程。植入叁腔起搏器后,先程控为单右室起搏,测量AS-VS间期(生理性房室延迟),再程控为单左室起搏,测量个体化心房感知补偿(ASC),心脏超声下以10ms逐步滴定AVD,滴定至主动脉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I)及左室射血分数(EF)值最大,二尖瓣反流面积最小时的AVD为优化AVD,比较标准双室起搏与单左室起搏的即刻血流动力学效果,计算左室需优先右室间期(即优化的V-R间期=优化时AS-VS间期-(优化的AVD+ASC))及左室优先系数ε(ε 优化的AVD/优化时的AS-VS间期),建立单左室起搏逐跳跟踪生理性AVD实现CRT的算法。结果由PR及P-P'间期推导当发生房早时其生理性AVD的回归方程为:P'R'=0.022+0. 954 PR,评估即刻血流动力学的AVI、MRA、IVMD、QRS波时限 LUVP 较 BVP 改善(P<0.01 或 0.05),V-R 间期为 19.31 ± 7.32 ms ,左室优先系数(ε )为0.73 ± 0.04。结论1.单左室起搏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可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且该算法保留了房室结生理性房室延迟,消除了不必要的右室起搏,更符合生理性,同时延长了电池寿命,可降低CRT的治疗费用。2.该算法可将目前己应用的adaptive CRT单左室起搏的“每分钟”优化升级为“每跳”优化,实现生理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闫雪晶,蒲里津[4](2017)在《生理性起搏研究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脏激动传导的生理性是心脏发挥最佳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起搏器程序设置越来越智能,生理性起搏的概念、内涵以及算法也不断发展及完善,而目前生理性起搏研究方向更倾向于最小化心室起搏,多种起搏模式基于此目的应运而生。现就该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学进展》期刊2017年02期)

蒲里津,赵玲,李淑敏,华宝桐,杨军[5](2016)在《单左室起搏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心室再同步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左室起搏(LUVP)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AVD)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可行性及其算法。方法入选符合CRTⅠ类适应证并植入叁腔起搏器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4例,术前动态心电图采集房性早搏。心脏超声下优化AVD及V-V间期,测定LUVP脉冲到右室腔内图起始(LVP-RV)的间期及LUVP需优先于右室的间期(V-R间期),比较两间期的差异并计算左室优先系数(ε),比较LUVP与标准双室起搏(BVP)两种模式的心脏超声指标及QRS波时限差异,测定并比较1min内两个相邻窦性心跳间及最大与最小ASVS间期差异,建立LUVP逐跳跟踪生理性AVD实现CRT的算法。结果房性早搏的生理性AVD的回归方程为:P′R′=0.022+0.954PR,除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十二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两种模式比较无差异外(P>0.05),二尖瓣返流面积、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QRS波时限LUVP均较BVP改善(P<0.01或0.05)。LVP-RV间期(103±16)ms明显大于V-R间期[(20.2±7.0)ms,P<0.01]。ε为0.72±0.03。1min内相邻两个窦性心跳AS-VS间期的最大差值(6.47±1.62)ms明显小于最大与最小AS-VS间期的差值[(16.24±3.29)ms,P<0.01]。结论 LUVP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可实现CRT。(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刘志东[6](2016)在《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8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非生理性起搏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44例,采用生理性起搏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症状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Dd)及左心房内径(LAD)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术后症状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LVEF、LVDd、LAD相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生理性起搏方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缓解患者的病情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刊》期刊2016年03期)

过庆华,曹文君[7](2015)在《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应用生理性起搏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程长短不一,发展较快者于1~2年死亡,较慢者可存活达20年之久,这主要取决于心脏扩大的程度,是否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和难治性心力衰竭。研究显示:以双心室起搏为基础的CRT,通过改善心肌收缩同步性从而提高心输出量,但仍有近1/3患者对CRT无反应[1,2]。术前QRS波形态及时限、术前心肌收缩协调性、基础病因、肾功能、肺动脉高压等均可影响其疗效[3-5]。对于护理工作者而言,如何观察CRT术后起搏效果无疑十分重要。本文对2014年度20余例CRT术后护理进行总结阐述。(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5年13期)

张奇峰,钟志雄,李斌,叶卓联,张鹏飞[8](2015)在《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9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手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100.0%)高于对照组(80.0%),并发症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45.0%)(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LVEF、LVEDD、LA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AD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理性心脏起搏较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好,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心功能。(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李林[9](2015)在《频率适应性AV单左室起搏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单左室起搏应用频率适应性AV (RAAV)算法是否能正确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其急性血流动力学效果是否不劣于标准双心室起搏(BVP)。方法选取2013年05月至2015年03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ACCAHA指南CRT I A类适应证并成功植入CRT-P/D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64例(男5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4.37±13.85岁),含扩张型心肌病54例,缺血型心肌病10例。其中频率适应性AV单左室起搏组(研究组)32例;按基线资料1:1配对的标准双心室起搏32例为对照组。研究组术前及正常对照组行24H动态心电图,建立以心率变化为自变量(x),PR间期变化为因变量(y)的由心率变化推导PR间期变化的函数作为设置频率适应性AV的依据。术后进行心超优化,根据以上函数设置RAAV参数,程控为单独左室起搏,保留右室感知及ICD功能,启动RAAV功能,进入随访。随访包括:动态心电图测量不同心率下QRS波时限,观察QRS波形态。标准双室起搏组术后行心超优化AV及VV间期,进入随访。另以体检健康者3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心率变化与PR间期函数之间的差别(目前各厂家的频率适应性算法均基于正常人)。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间急性血流动力学效果、心功能改善等有无差异。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以P<0.05判为差异有显着性。结果1.64例研究组患者,DDD模式(左室+右房起搏模式)32例,CRT-P/D模式(左室+右室+右房起搏模式)32例均成功植入,标准双心室起搏与频率适应性AV单左室起搏方式的各项指标比较结果如下:其中最佳AVD(标准双室起搏:113.4±8.3ms与频率适应性单左室起搏:130.3±9.7ms,P<0.001);室间延迟(标准双室起搏:25.9±8.6ms与频率适应性单左室起搏:21.3±7.9ms,P=0.03);QRS宽度(标准双室起搏:142±11ms与频率适应性单左室起搏:136±10ms,P=0.03);二尖瓣返流面积(标准双室起搏:3.7±1.2cm2与频率适应性单左室起搏:3.1±1.1cm2,P=0.04);主动脉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标准双室起搏:20.6±2.1cm与频率适应性单左室起搏:21.8±2.3cm,P=0.03);优化时间耗费(标准双室起搏:52±8min与频率适应性单左室起搏:20±4min,P<0.001);电池寿命(标准双室起搏:4.5±0.2年与频率适应性单左室起搏:7.8±0.3年,P<0.001);年平均治疗费用(标准双室起搏:2.2±0.2万元/年与频率适应性单左室起搏:1.3±0.1万元/年,P<0.001);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标准双室起搏:72.3±13.6ms与频率适应性单左室起搏:64.2±12.8ms,P=0.02)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左室射血分数(标准双室起搏:0.34±0.03与频率适应性单左室起搏:0.35±=0.04,P=0.26);EA峰时间(标准双室起搏:220±52ms与频率适应性单左室起搏:208±56ms,P=0.38);左房内径(标准双室起搏:40.4±10.5mm与频率适应性单左室起搏:38.3±9.6mm,P=0.41);左室舒张末内径(标准双室起搏:70.3±10.5mm与频率适应性单左室起搏:67.2±10.9mm,P=0.25);6min步行实验(标准双室起搏:490±46m与频率适应性单左室起搏:515±58m,P=0.06);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标准双室起搏:98±26ms与频率适应性单左室起搏:87±21ms,P=0.07)无显着性差异。2.研究组与正常对照组心率与PR间期关系研究组心率与PR间期关系线性回归方程:y=-1.1741x+265.57研究组心率与PR间期变化量线性回归方程:y=0.7658x+10.139正常对照组心率与PR间期关系线性回归方程:y=-1.0220x+240.37正常对照组心率与PR间期变化量线性回归方程:y=1.0117x-0.25833.各起搏器厂家RAAV算法1)百多力公司频率适应性AV间期的算法:即PR间期随着心率的变化量被分为高、中、低叁档,每一档在起始频率与终止频率间又以不同的心率频段使PR间期呈阶梯式改变。2)美敦力公司频率适应性AV间期的算法:即在起始频率与终止频率间AV延迟随着心率的变化呈线性改变。3)圣犹达公司频率适应性AV间期算法:窦率低于90bpm, AV间期维持参数设定的值;窦率超过90bpm后,AV间期就会线性缩短;PR间期的变化量被分为高、中、低叁档(心率增加1次AV间期分别缩短3ms、2ms、lms)。可变AV间期最短值受限于最短AV间期设定。4)波士顿科技公司频率适应性AV间期算法:在起始频率与终止频率之间,AV间期随心率的增加或减少呈线性改变,感知补偿亦随心率变化而呈线性改变。结论1.RAAV单左室起搏算法能正确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2.RAAV单左室起搏急性血流动力学效果不劣于标准双心室起搏(BVP)。3. RAAV单左室起搏可简化CRT优化程序,延长电池寿命,降低CRT的年平均治疗费用50%。4.美敦力及波科公司RAAV算法最适合RAAV单左室起搏实现CRT。(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刘文亨,陈柯萍,张澍[10](2014)在《His束起搏——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一文中研究指出His束起搏可分为直接His束起搏和His束旁起搏,后者较前者易实现。临床研究表明His束起搏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益,对急性或慢性心功能均有益。对部分心力衰竭的病人行His束起搏可使宽的QRS波变窄,改善心功能。但His束起搏是否造成His束损伤及后续的损伤,进而影响左右束支还有待临床观察或研究。(本文来源于《面向基层心率失常的规范化及心血管疑难重症专题会议资料汇编》期刊2014-09-01)

非生理性起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广泛开展,生理性起搏的概念孕育而生。从最初的单心室起搏,到后期的双腔房室顺序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再到希氏束起搏,研究不断进展,技术不断创新,对生理性起搏的探索从未停止。本文主要概述生理性起搏的发展历程,并着重讲述希氏束起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生理性起搏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宇博,栾颖.继续探寻生理性起搏[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8

[2].刘曦,金汉,华伟.生理性起搏的研究进展[J].慢性病学杂志.2017

[3].闫雪晶.单左室起搏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实现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的算法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7

[4].闫雪晶,蒲里津.生理性起搏研究及应用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7

[5].蒲里津,赵玲,李淑敏,华宝桐,杨军.单左室起搏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心室再同步的可行性[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6

[6].刘志东.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6

[7].过庆华,曹文君.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应用生理性起搏的护理[J].医疗装备.2015

[8].张奇峰,钟志雄,李斌,叶卓联,张鹏飞.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

[9].李林.频率适应性AV单左室起搏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的可行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

[10].刘文亨,陈柯萍,张澍.His束起搏——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C].面向基层心率失常的规范化及心血管疑难重症专题会议资料汇编.2014

标签:;  ;  ;  ;  

非生理性起搏论文-刘宇博,栾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