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民思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民粹主义政党,民粹主义,反极端自由主义
新民思潮论文文献综述
刘倩南[1](2018)在《欧洲新民粹主义思潮的政治表现及兴起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变缓,欧盟内部经济不景气,传统政党无力,移民难民给欧盟成员国带来的认同冲突及安全威胁等多重危机,欧盟内部成员国疑欧氛围日益严重,民众之间一股新的需求兴起,为了迎合这种需求,获得选票,欧盟各国内部都出现了新兴的政党或者是新的政策主张。这股新的思潮在各国的表现大同小异,前景也有所不同。虽然在多数在选举中没有得势,将来也不会成为政治常态,但是只要它兴起的根源还在,它就不会消失。(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01期)
苏丰庆[2](2013)在《清末民初“新民思潮”的萌生以及代表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启蒙思想家们形成一股巨大的用启蒙理性来根治由几千年人文历史积淀而成的国民"劣下之根性",培养国民的独立意识与权利自觉,重建国民的文化心理结构,造就一代具有崭新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伦理精神与行为方式的国民的"新民思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3年19期)
李国飞,彭秋香[3](2008)在《简论近代“新民思潮”的逻辑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新民思潮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四"前后"改造国民性运动"必然组成部分。它是中国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随着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亡道路"的过程中提出并深入发展的。持续紧张的民族危机是这一思潮兴起并不断深入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原因。但救亡的迫切任务又反过来阻碍这一思潮的深入发展,救亡的要求成为制约着近代新民思潮发展的逻辑线索。因此,其艰难的历程既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留下了必须完成的课题,又为我们今天的国民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张岩岩[4](2004)在《论晚清“新民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民思潮”是晚清重要的启蒙思潮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运的转折,以严复、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新民思想家开始接受中西差距的存在这一严酷的事实,并在不同的认识层面上进行着反思。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最终他们把目光落到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的差距上。“新民”便被视为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根基和前提,从而展开了关于国民性问题的论争,形成了近代中国进步思想文化的一股新的潮流。本文以“新民”为着眼点,从“新民思潮”产生的根源、新民的诠释、新民的目标、新民的途径和“新民思潮”的评价这五大方面着手,对思潮作了深入全面的阐述利分析。以严复、梁启超、邹容、谭嗣同等人这些“点”带出“新民思潮”发生、发展的“面”,以点及面、以小见大,从而揭示出这一思潮在晚清时期的地位和影响。此思潮酝酿于戊戌维新时期,形成于20世纪初年,不独体现了世纪之交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激情和沉思,以及中国社会思潮变迁的动向和思维焦点的转换,而且直接成为“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潮的一个先导。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面对祖国的经济、文化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比较落后的现实,面对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和充满矛盾的世界,我们的民族要迎接挑战、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新民”仍是我们今天“强国”的基础和前提之一。这虽与严复、梁启超等人的主张不可同日而语,但对历史的回溯,却能坚定我们以发展教育、科技兴国的信念,对振兴中华民族或具有某种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张岩岩[5](2003)在《略论晚清“新民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民思潮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潮之一。在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近十年间,严复、梁启超等启蒙思想家,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及比较中西差距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文化结构进行了反思。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他们把目光落到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的差距上,并提出了新民的口号。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总结这一思潮,可从历史的起点和现实的要求中得到借鉴和启发。(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张俊才[6](2001)在《艰难时世的文学抉择——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张用文学改造国民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变革并挽救民族的危亡,是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面对艰难时世所作出的智慧抉择。它赋予文学以厚重的实践着的历史品格,并促使文学走向严肃和崇高。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将文学革新、思想革新和政治革新组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为20世纪重功利的文艺思想体系的形成,举行了“奠基礼”。新民文学思潮及其所发动的包括诗界、文界、小说界和戏曲界在内的文学革新运动,既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整体推进的、全方位的文学革新运动,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推进中国文学革新的运动,其人文性质和文学性质都确实是前“五四”的。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1年03期)
喻大华[7](1997)在《要现代化必须改造国民性──谈晚清新民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造国民性.曾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同主张。新民作为思潮出现于晚清末世,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国情认识的深化和救国救民的新思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一些中国人接受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痛苦事实.开始了学习西方的艰难探索。随着认识的深入,探索者们不(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1997年04期)
新民思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末民初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启蒙思想家们形成一股巨大的用启蒙理性来根治由几千年人文历史积淀而成的国民"劣下之根性",培养国民的独立意识与权利自觉,重建国民的文化心理结构,造就一代具有崭新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伦理精神与行为方式的国民的"新民思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民思潮论文参考文献
[1].刘倩南.欧洲新民粹主义思潮的政治表现及兴起原因分析[J].山西青年.2018
[2].苏丰庆.清末民初“新民思潮”的萌生以及代表人物[J].黑龙江史志.2013
[3].李国飞,彭秋香.简论近代“新民思潮”的逻辑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4].张岩岩.论晚清“新民思潮”[D].辽宁师范大学.2004
[5].张岩岩.略论晚清“新民思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
[6].张俊才.艰难时世的文学抉择——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论[J].求索.2001
[7].喻大华.要现代化必须改造国民性──谈晚清新民思潮[J].探索与争鸣.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