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 2004 年作者信息

作者信息 2004 年作者信息

一、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年投稿须知(INFORMATION FOR AUTHORS)(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斗[1](2018)在《《中国药典》收载品种与非药典标准药品的药物利用及安全性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现行药品质量标准包括《中国药典》及其他部颁、局颁、进口等众多药品标准,而《中国药典》是我国药品管理的重要支点,也是药品使用、生产及检验监督的技术核心。但其收载品种在临床的使用、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关利用指标目前缺少总体的分析研究。故本文采用WHO推荐的药物利用研究方法,利用临床和国家开发的一些大数据的信息平台采集数据,对《中国药典》及非药典标准所收载的药物在临床的药物利用指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为药品质量标准的监管部门提供药品收录、评价的参考,为临床的药物遴选及合理选择使用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三个部分:1、《中国药典》及非药典标准的药物利用研究指标分析。对比分析《中国药典》标准药物(Ch PSD)和非药典标准药物(NCh PSD)在临床的药物利用研究指标,包括:品规数、消耗金额、用药频次和日均费用四项指标的差异。收集江苏省某医院临床2011-2013三年的药品使用数据,并根据其质量标准分为药典组药物和非药典药物两个组,利用SPSS20.0软件,采用对照t检验,分析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性。与非药典组比较,药典组的品规数与使用频次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年消耗金额前者显着低于后者,两组的总金额均数分别为8225.51±762.86和14934.08±3347.1(P<0.05);药典组药物的日均费用额显着低于非药典药物,两组均数分别为10.47±0.36和19.22±2.04(P<0.01)。提示药典收载的药物利用研究指标在医院并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其日均费用额较低,监管部门应制定适宜政策,引导并强化药典的权威性,以引导整个社会、医疗单位的临床医生和用药患者对药典收载药物的优先选择。2、《中国药典》及非药典标准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比分析《中国药典》收载药物和非药典质量标准药物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质量标准的相关性,从而实现对药典与非药典药物在临床使用进行安全性评估。收集某医院临床2012-2014三年的药物利用数据和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并依据药物的质量标准分为药典药物(Ch PSD)和非药典标准药物(NCh PSD)两个变量组,ADR发生例数与发生率的比较采用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药典组与非药典组的药品利用数据与药物不良反应之间有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药典组要明显高于药典组。提示监管部门要重视对药品质量标准提升与控制,通过提高药品质量标准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对药品目录的遴选要进行严格的论证,将质量标准列为调整药品结构的依据之一。3、大数据分析《中国药典》及非药典标准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为进一步探讨不同药品质量标准药品的安全性,通过大数据平台收集数据,来分析药典与其他质量标准药品发生不良反应的差异性。分析2013—2015年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江苏地区收集到266 869例报告,分为药典组和非药典组,采用t检验两组间发生新的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结果显示药典组和非药典组的报告例数分别为121 490、145 379例;新的不良反应分别为28 861、41 640例;严重例数分别为8 786、11 116例;中成药例数分别为15 727、35 513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例数分别为225、2 138例;中药注射剂总例数分别为1 135、18 416例,其中严重例数分别为67、1 809例;两组间报告例数差异显着(P<0.01)。提示药典组收载品种发生新的、严重、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严重的不良反应例数均显着低于非药典组。

魏绪秋[2](2018)在《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术论文影响力不仅体现着作者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体现着科研机构、学科的学术声望和科研实力。此外,我国所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高影响力学术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科研人员及其管理人员一直关注的焦点。目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主要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性评价以同行评议为基础,定量评价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方法和以社交媒体数据为基础的Altmetrics的量化方法。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方法是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方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此外,在学术论文评价过程中,引文分析方法既包含了量化评价,又包含了同行评议(“小同行”、“大同行”)。正是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提出了以学术论文的引证与被引证为研究视角,以学术论文的动态引证数据为学术论文影响力客观评估量化的基础数据,从影响广度(影响范围)、影响深度(影响程度)两个维度,从文献层面(基本指标)、作者层面(细化指标)和学科层面(延伸指标)三个层面,来评估量化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从而为全面评估与量化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提供新视角、新方法、新思路。本文的内容框架除引言、研究结论与展望外,主要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中:第2章是对学术论文的定义、类别、特征和作用进行了梳理,对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定义、要素、类型进行了讨论,最后对目前常用的三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同行评议、量化评价和综合评价)和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体系研究及其不足)进行讨论。第3章是对引证与被引证文献、引文链、引文网络、引证动机与引证行为,引文分析的概念、发展史、类型、应用等进行论述。随后,引入了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和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的术语,探讨了引证广度、引证深度、引证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系,并构建了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包括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采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引证文献各要素用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其中:第4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被引频次峰值量以及动态的引证时间因子能否适用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结果表明: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具的不均衡性为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提供了依据;学术论文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在学术论文发表的第二年至第四年内,但是其不能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被引频次峰值量这一指标数据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引证时间因子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学术论文的动态影响力。并将学术论文影响力划分为:短期学术论文影响力、中期学术论文影响力和长期学术论文影响力。第5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以及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以及引证文献类型强度指标能够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文献类型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侧重于量化在学术期刊论文上的影响力;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文献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6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作者数量、引证作者强度以及基于引证作者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引证作者数量以及引证作者强度指标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作者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作者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7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学科数量、引证学科强度以及基于引证学科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表明:学术论文的引证学科数量以及引证学科强度指标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学科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学科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三部分(第8章)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分析。首先构建了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其构建的4原则、目标、模型要素进行说明,运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基于各年期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估与量化动态体系;其次,对CNKI-CCD数据库中“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学术论文的综合影响力动态、连续地评估与量化;最后,与基于各引证指标数据的评价结果以及基于被引频次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与评估,以评估所构建的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研究发现: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能够从文献层面、作者层面、学科层面较好的反映出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

曾令烽[3](2017)在《阿尔茨海默病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对我国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弱势群体临床研究伦理学现状、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技术法规等进行文献调研;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调查,初步制定适用于AD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为伦理委员会审查及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监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循证文献调研和专家共识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前期文献调研主要通过计算机综合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分别以2014年、2009年及2003年检索情况为三组别,由两名评价员分别对AD患者口服抗AD药物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文献筛检及数据提取,分析文献中是否报道"通过伦理委员会(Regional Ethical Committee,REC)审查"、"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from Participants,ICP)"、"研究方案进行临床注册(Registration for Protocol,RFP)"、"遵循赫尔辛基宣言(Declaration of Helsinki,DOH)"、及"利益冲突声明(Conflict of Interest,COI)"等,评价我国AD药物临床试验文献的伦理学状况;相关数据分析采用软件SPSSv21进行处理。同时广泛查阅国内外医学伦理学、药物临床试验等相关文献和专着,并参考相关标准制定AD神志类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研究技术细则。在上述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构建起草小组、专家小组、咨询专家委员会等,征求行业专家意见并展开讨论,形成"阿尔茨海默病(AD)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初稿,并对各位专家建议进一步征询分析,以探索通过规范临床试验过程管理提高临床科研质量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结果:1.本研究经检索筛查最终收集相关文献1900篇(2014年1035篇,2009年576篇、及2003年289篇),研究对象为涉及药物临床研究的AD患者;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献 1242 篇(2014 年 819 篇,2009 年 348篇、及2003年75篇);涉及的期刊类别依次为217种、238种和162种。另外,2014、2009及2003年各阶段AD患者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所占比例分别为79.13%(819/1035),60.42%(348/576)及 25.95%(75/289),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本研究纳入的RCT文献中,4.99%(62/1242)有描述"通过REC审查批准";其中,2014年的819篇文献中,报道"通过REC审查批准"为56篇,所占比例为6.84%(56/819);2009年和2003年的文献报道"通过REC审查批准"分别为1.15%(4/348)、及2.67%(2/75)。针对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中报道"通过REC审查批准"的比例进行评价,结果:三组组间比较,其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17.571,P<0.0001);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分析发现,2014年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中报道"通过REC审查批准"的比例高于2009年(P<0.0001);其余组别两组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纳入的RCT文献中,14.17%(176/1242)报道"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ICP)声明";其中,2014年的文献中,描述"签署ICP声明"为142篇,所占比例为17.34%(142/819);2009年和2003年的文献报道"签署ICP声明"分别为7.76%(27/348)、及9.33%(7/75)。针对RCT文献中报道"签署ICP声明"的比例进行评价,结果:三组组间比较,其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 2=19.963,P<0.0001);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2014年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中报道"签署ICP声明"的比例高于2009年(P<0.0001);其余组别两组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纳入的1242篇RCT文献中,5.56%(69/1242)报道"遵循DOH指南";其中,2014年的文献中,描述"遵循DOH指南"为61篇,所占比例为7.45%(61/819);2009年和2003年的文献提及"遵循DOH指南"分别为1.44%(5/348)、及4.00%(3/75)。针对RCT文献中报道"遵循DOH指南"的比例进行评价,结果:三组组间比较,其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17.188,P<0.0001);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分析,2014年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中报道"遵循DOH指南"的比例高于2009年(P<0.0001);其余组别两组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纳入的RCT文献中,7.01%(87/1242)报道"RFP注册信息";其中,2014年的文献中,描述"方案RFP注册"为76篇,所占比例为9.28%(76/819);2009年和2003年的文献提及"方案RFP注册"分别为2.59%(9/348)、及2.67%(2/75)。针对RCT文献中报道"方案RFP注册"的比例进行评价,结果:三组组间比较,其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19.103,P<0.0001);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发现,2014年RCT文献中报道"方案RFP注册"的比例高于2009年(P<0.0001);其余组别两组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鉴于本研究纳入文献涉及报道"利益冲突COI声明"的相关信息缺失、或邮件联系作者却无法获取回复,故对2014、2009及2003年各阶段RCT研究中是否报道"利益冲突COI声明"情况比较,在当前尚无法进行评价,有待后续高质量的研究证据予以支持。文献循证研究部分的主要结果发现:与2003及2009年的文献相比较,2014年国内期刊文献对"受试者签署ICP声明"、"通过REC审查批准"、"遵循DOH指南"及"方案RFP注册"等相关伦理学状况报道情况较前者均有所改进。然而,九成以上国内发表的主要期刊文献对AD药物临床研究涉及的伦理学信息报道缺失或描述欠缺,且发现不少期刊稿件未描述伦理学条款声明却依旧见刊出版;故从某种程度而言,当前总体对AD弱势群体临床研究的伦理保护意识尚有待强化,亟需采取可行措施进行规范管理。2.起草小组、专家小组、咨询专家委员会各位专家经讨论,形成"阿尔茨海默病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初稿,进行小范围的调研,反复讨论,修改为征求意见稿;并通过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会议咨询等进行专家意见征询。截至2017年3月25日,研究组共发出征求意见稿168份,回函68份,回函并有建议或意见40份,采纳建议和意见80条。对征求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其主要内容包括临床试验开始之前、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之后三个阶段,从知情同意过程、AD神志类患者特殊处理、对照药物及试验结束时后续治疗药物的选择、责任各方及职责等方面提出建议。结论:本研究对我国AD弱势群体及药物临床研究伦理学现况进行文献研究,针对当前临床研究AD弱势群体伦理学保护意识不足的状况,提出三个方面努力:①制度层面:加强政策法规监管;②研究者层面:优化受试者保护与伦理学意识教育;③杂志编辑层面:坚决不刊登存有伦理缺陷的稿件。其次,本研究形成了"阿尔茨海默病(AD)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征求意见稿),并进行国内外同行专家意见征询;该意见稿包括临床试验开始之前、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之后三个阶段,从知情同意过程、患者特殊处理、对照药物及后续治疗药物选择、责任各方及职责等提出建议,为伦理委员会对AD弱势群体的审查提供参考借鉴。

马彬[4](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袁顺波[5](2013)在《开放存取运动中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自由交流呼声的日益高涨,传统学术交流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科研发展的要求,学术交流危机出现并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科研人员开始思考新的学术交流途径。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方式,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被学术界提出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得到了快速发展,一般而言,实现OA可通过名为“绿色通道”(Green Road)的自存储和“黄金途径”(Gold Road)的OA期刊等两种途径。然而,与图书馆、出版界、学科库与机构库建设者的热情相比,OA运动遭遇到了来自科研人员的“寒流”,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了科研人员难以认同、不情愿或不积极主动提供研究成果的境况,资源建设与利用成为了制约OA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科研人员是关系到OA资源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他们既是资源提供者,也是资源利用者。本文从科研人员在OA运动中的双重角色入手,对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前两章为绪论和文献综述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以及研究参与行为的意义,明确了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重点与难点。文献综述部分则从国外和国内两大方面,系统地梳理了OA运动中科研人员参与行为相关研究现状,并总结了该领域现有研究的不足:研究重点集中在科研人员以作者身份参与OA运动的系列问题,对科研人员以利用者身份参与OA的问题缺少足够重视;大多为科研人员对OA期刊和自存储的认知和态度等方面的描述性研究,少有学者通过挖掘变量之间的关系开展解释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需要针对我国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开展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等较为深入的本土化研究工作。在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部分,本文借鉴了现有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和信息技术接受理论,并针对OA运动的特殊性,采取探索性访谈方法,对12位科研人员参与OA运动的意愿及原因进行了初步了解。在综合了文献调研、现有理论基础以及探索性访谈等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OA运动中科研人员的资源提供行为理论模型和资源利用行为理论模型。提供行为理论模型以“科研信仰”、“感知成本”、“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社群影响”和“促进条件”为核心变量,以“资源提供行为态度”作为中间变量,以“资源提供行为意向”作为因变量;利用行为理论模型以“感知任务/OA匹配度”、“感知利用风险”、“感知资源有用性”、“社群影响”和“促进条件”为核心变量,以“资源利用行为态度”作为中间变量,以“资源利用行为意向”作为因变量。在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部分,本文首先根据理论模型确定了问卷的初始测度,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然后进行小规模的预调查,对预调查结果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调查问卷再次进行了相应调整。最后利用调整后的问卷进行正式调查,在网站上发布题为“自存储发展中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和“开放存取期刊发展中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的调查问卷。在自存储/OA期刊发展中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部分,本文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明确了我国科研人员在自存储/OA期刊发展中的参与行为现状,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从性别、年龄、职称、地区和学科等方面对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进行了分组分析,发现上述因素对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现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分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SEM分析法,对自存储/OA期刊发展中科研人员的资源提供行为模型和资源利用行为模型进行了检验与修正,并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指标值较高,模型适配度较为理想且整体解释力较高。在以AMOS提供的MI指数为依据对模型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后,最终确定了自存储/OA期刊发展中科研人员的资源提供行为模型和资源利用行为模型。在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策略部分,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实证结果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然后提出了推动我国OA运动发展的七大策略,具体包括广泛宣传与倡导OA理念、切实加强OA资源的质量控制、妥善解决OA发展中的版权问题、充分发挥图书馆在OA运动中的作用、稳步推进OA管理政策建设、探索多种OA期刊出版的实现方式和加强OA期刊的评价与甄选。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所得的基本结论、研究贡献与局限,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鲁菁[6](2012)在《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探索了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理论基础;二是明确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市场潜力及市场的竞争态势;三是明确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产业人才的现状;四是提出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发展的策略和路径,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在产业决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了系统性研究、规范性研究、实证性研究、案例研究、深度访谈、专题小组讨论等研究方法,研究重点是实证基础上的规范性研究。结果和结论:1.明确了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建立了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理论基础。论文首先是明确了医药研发外包产业即合同研究组织(CRO)的概念和职能,通过对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驱动因素和产业内涵的分析,论证了“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提法的合理性,厘清研究的思路;并将社会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作为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阐述,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2.明确了全球和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竞争态势。通过对国内外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市场需求、市场规模、部分国家和地区CRO的发展现状、全球主要的CRO和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需求、市场规模、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总体情况及服务内容、中国CRO的分类、中国主要的合资和本土合同研究组织和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通过PEST结构模型(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信息)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结构特征的分析显示,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波特五力结构模型从微观角度的分析显示,本土CRO面临供应商、购买者、同业的竞争者、新进入者的威胁较大,替代者的威胁较小。3.明确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存在的问题,产业人才缺乏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首先,通过探索性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本土的合同研究组织(CRO) TG医药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及其解决措施;同时,通过深度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深刻解读了本土CRO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以上研究显示,产业人才、临床试验质量、相关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健全程度是影响本土CRO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产业人才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明确产业人才的现状和培训需求,本研究进行了3个现状调研,①临床监查员(CRA)的基本情况和培训的现状;②临床医师对临床监察员(CRA)的满意度的调查;③临床医师对临床试验的认知情况及教育需求的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尚未建立相关人才培养制度。4.为了促进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可持续发展,论文从产业政策、产业的规范和监管,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路径四个方面论述了产业发展的策略及具体措施。

张春芳[7](2012)在《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摘要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摘要不仅能使作者清楚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有助于审稿人审稿,帮助读者迅速判断文献的主要内容并决定是否有必要阅读全文,还能为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提供便利。英文摘要在国际间进行知识传播以及学术交流与合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三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摘要写作进行了研究,对提高期刊摘要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尚无从翻译视角对学术论文摘要进行系统研究。目的:针对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框架,制定学术论文摘要英译原则,探讨摘要翻译策略,构建摘要翻译模式,以期帮助中国作者掌握摘要写作和翻译规则,提高摘要写译质量,促进学术交流。方法:(1)采用文献法,概括和分析国内外学术论文摘要研究现状以及英译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分析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摘要翻译的指导作用。(2)随机选取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收录的影响因子大于1.0的90种中文期刊,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各30种,文章发表于2010年1月到2011年9月,从写作规范、宏观结构和语言运用三大方面对其研究型论文英文摘要质量进行调研,并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基于目的论以及国际标准ISO214-1976(E)和国家标准GB6447-86,探讨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原则;从摘要的宏观结构和语言特征入手,探讨其翻译策略;建构学术论文摘要翻译模式,为译者提供较为清晰的翻译思路。结果:(1)国内学术期刊论文英文摘要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写作规范方面的问题、体裁结构要素不全和语步混乱以及语言运用上存在的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的不足。(2)功能翻译理论可用于指导学术论文摘要英译。(3)确立了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原则。目的论的“三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是摘要翻译应遵循的“总则”。基于ISO214-1976(E)和GB6447-86有关摘要写作的规范和要求总结而成的“九原则”是摘要翻译遵循的基本原则,即体现摘要的体裁性特点、规范、客观、完整、准确、一致、简洁、正式以及与时共进原则。(4)制定了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策略。基于语步的选词选句策略用于各语步典型词汇和句型翻译;语序调整策略用于定语翻译和状语从句翻译;词类转译策略用于连动式谓语句的英译(确定一个动词,其余动词转换成非谓语动词或介词);时态、语态和人称的选择应以实现摘要各语步的功能为目的以及衔接策略用于语篇翻译,以符合英文表达习惯。(5)构建了一个基于“五步骤”的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翻译模式。该模式由五个“步骤”组成:明确“翻译纲要”、做好译前六项准备工作、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双文本”分析、文本翻译、润色、加工以及对照摘要质量评价表审核译文。结论:功能翻译理论为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目的论的“总则”和基于两“标准”的“九项基本原则”对摘要翻译起到了规范作用;翻译策略有其各自的适用层面;“五步骤”翻译模式能够为译者提供清晰的“图式”。研究局限: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分析不够透彻;选取的样本数量有限。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语篇体裁意识,另一方面可将功能翻译理论引入到学术写作教学中。此外,本研究探讨了关键词的标引和翻译原则。英译关键词应遵循规范性原则、简洁性原则、准确性和一致性原则。

潘荣华[8](2010)在《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近代大规模的西医东渐发端于19世纪初,传教士具有首创之功。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初始目标是引领中国人皈依基督福音,但是其结果却造成另一种历史图景:大批传教医生掀起“福音婢女”的神秘面纱,开始把医院作为撒播西医仁爱精神的初始阵地。此后,大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西医学校、成立西医社团、译述西医书籍和创办西医报刊,这些现代性传播工具在将西医传播到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方式注入崭新的现代性因素,特别是报刊这种新型传播工具的采用,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价值打破普通人际传播的局限,不仅揭开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序幕,将大众传播工具和传播模式引入中国,标志着中国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而且大大提高西医传播的效果。如果说传教士拉开报刊传播西医的序幕,那么,晚清时期,早期的本土西医群体和留日医学生群体创办的启蒙报刊,则打破外国人操控西医传播权的局面,开创国人主动接受和自觉传播西医的历史新篇章。当然,从其规模和影响上看,自办启蒙报刊尚不足以与传教士报刊相抗衡,但客观上加速了西医传播的本土化进程,对启迪民族精神、谋求救国良策、祛除教会医学的毒魅,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特别是陈垣,在学生时代就将个人前途和民族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支持收回医学教育权的运动,善于利用报刊的强大宣传和教育功能,开辟一条独特的医学救国之路,他以“着述医”自称,以卫生报刊为阵地,以医学救国为主线,努力宣传救国、保民、强种思想,使救国思想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彰显和传播。从历史传承和空间扩散上看,民国时期西医传播事业较之晚清时期有空前发展,这不仅表现为西医报刊总量飞速增长,也表现在西医传播事业的历史进程上。虽然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使得西医传播进程呈现出阶段性顿挫和地域性差异,但是始终弦歌不绝,艰难发展。特别是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报刊总量超过前期任何一个阶段,传播中心也历经数次变迁,先是以上海为全国性中心向周围扩散,抗战时期又移至中西部中心城市和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一个多中心多向性扩散网络,传播环境的改善和良性生态的形成,进一步增强报刊传播西医的能力。革命根据地地处偏僻落后的农村,生活环境艰苦,文化教育卫生条件落后,疫病严重威胁军民健康。但是革命根据地克服各种困难,因陋就简,广泛利用各种党报党刊和专业报刊,结合其它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卫生宣教运动。虽然根据地卫生报刊种类少,生存难,但是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下,胜利完成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把根据地建设成中国卫生宣教事业的先进地区,为各个时期中国农村的卫生建设积累了经验,也为解放后全国卫生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从传播主体上看,医校报刊、团体报刊、官办报刊、专科报刊和报纸副刊的纷纷出现,表明多主体传播格局已经形成,组织传播最终成为报刊传播西医的主要形式。首先,医校报刊是教育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师生学术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和弘扬医学救国精神和职业理念的重要平台。其次,社团与报刊共生是当时中国医界的一道风景线。西医群体、西医社团和西医报刊相辅相成,构成医学发展的内部支撑体系,特别是专科报刊,为西医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现代医学体制在中国的建立作了充分的准备。再次,以通俗、简明为特征的报纸副刊纷纷问世,标志着西医传播已经开始由精英阶层向普通大众进行科学教化的等级传播模式。此外,作为政府喉舌的官办报刊,在舆论导向、采编质量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对西医传播事业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多元传播格局下西医传播事业的繁荣,给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带来什么?文章分别以医校报刊、学术期刊、医团报刊为中心,对西医传播的效果作一宏观考察。首先,民国时期,政府多次颁布法令,收回教育主权,推行学制改革,自办医学院校逐渐取代教会医学校,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西医传播组织,为西医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准备大批后备人才。其次,西医的不断传入预示着西医传播已经从信息接收转变到体制构建上来——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实践模式的本土化。学术社团和学术报刊的问世为西医体制在中国的移植与再造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促进学术研究向专深方向发展,也促成西医共同体的壮大。再次,西医共同体不仅是现代医学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且成为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政府施为、社会参与、服务大众是公共卫生的基本特点。公共卫生制度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医学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过程。事实上,西医共同体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卫生制度时,非常注意公共卫生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推进,从而指明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中文部[9](2010)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2010年稿件规范细则 稿件体例,英文表述,投稿须知》文中研究表明0文章导语告别忙碌的2009年,在雪花纷飞中迎来了崭新的2010年。按照惯例,每年的第1期杂志都要介绍期刊的稿件规范要求和投稿指南,下面分3部分具体介绍。○稿件体例:详细列出了CRTER杂志2010年7种类型文章的体例规范和质量要求,同时说明了出版标准化要求及标准。

郭晟梅[10](2007)在《“一稿多投”现象的局部合理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相关学术平台论文的统计分析,以实例和数据证明了“一稿多投”现象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对学界多学科视角讨论“一稿多投”现象进行了疏理,并以库恩“范式”理论为基点探讨了各学科不同视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国内外部分重要学术规范和稿件处理规则,从作者、法律、学术资源、学术氛围等维度分析了网络环境、信息爆炸背景下,我国学界“一稿多投”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以局部合理性的观点提出了当代学术环境下,基于学术范式的“一稿多投”现象的可能处理方式。

二、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年投稿须知(INFORMATION FOR AUTHOR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年投稿须知(INFORMATION FOR AUTHORS)(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药典》收载品种与非药典标准药品的药物利用及安全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药品质量标准
        1.1.1 我国药品质量标准发展历史
        1.1.2 目前我国药品质量标准存在主要问题
        1.1.2.1 我国现行药品质量标准多且乱
        1.1.2.2 药典以外的一些药品质量标准老化严重
        1.1.2.3 药品质量标准执行问题
        1.1.2.4 药品标准制定主体的法定职权问题
        1.1.2.5 存在的其他问题
    1.2 《中国药典》
        1.2.1 药典定义及功能
        1.2.2 《中国药典》的历史发展
        1.2.3 《中国药典(2015版)》的现状
        1.2.3.1 《中国药典(2015版)》收载情况
        1.2.3.2 《中国药典(2015版)》创新之处
        1.2.3.3《中国药典(2015 版)》功能发挥
        1.2.4 国外药典的状况
        1.2.4.1 《美国药典》
        1.2.4.2 《英国药典》
        1.2.4.3 《欧洲药典》
        1.2.4.4 《日本药局方》
        1.2.4.5 《国际药典》
    1.3 药物利用研究
        1.3.1 概念及起源
        1.3.2 药物利用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药物利用研究的内容
        1.3.4 药物利用研究的ATC/DDD体系
        1.3.5 国内外研究状况
    1.4 药物安全性
        1.4.1 概念
        1.4.2 ADR监测平台及现状
    1.5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项目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药典品种的药物利用研究
    2.1 数据来源
    2.2 《中国药典》及非药典标准的确定
    2.3 DUR指标的选取
        2.3.1 限定日剂量
        2.3.2 金额
        2.3.3 用药频度(DDDs,即DDD数)
        2.3.4 日均药品消费金额(DDDc值)
        2.3.5 品规数
    2.4 研究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ChPSD与NChPSD两组品规数的比较
        2.5.2 ChPSD与NChPSD两组消耗金额比较
        2.5.3 ChPSD与NChPSD两组DDDs比较
        2.5.4 ChPSD与NChPSD两组DDDc比较
        2.5.5 ChPSD与NChPSD两组包含营养药物的利用度差异性
        2.5.5.1 ChPSD与NChPSD两组收载营养药物品规数比较
        2.5.5.2 ChPSD与NChPSD两组收载营养药物消耗金额比较
        2.5.5.3 ChPSD与NChPSD两组收载营养药物使用频次比较
        2.5.5.4 ChPSD与NChPSD两组收载营养药物DDDc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药典收载品种的ADR状况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中国药典及其他药品标准的确定
    3.3 指标的选取
        3.3.1 DUR指标
        3.3.1.1 用药频度(DDDs)
        3.3.1.2 品规数
        3.3.2 ADR相关指标
        3.3.2.1 发生例数
        3.3.2.2 ADR类型
        3.3.2.3 ADR发生率
    3.4 研究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ADR数总数
        3.5.2 一般ADR
        3.5.3 严重的ADR
        3.5.4 ChPSD与NChPSD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分析
        3.5.5 一般ADR的发生率比较
        3.5.6 严重ADR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的中国药典收载品种的ADR分析
    4.1 资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ADR分组
        4.1.3 ADR类型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及成果

(2)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概述
    2.1 学术论文
        2.1.1 学术论文定义
        2.1.2 学术论文类别
        2.1.3 学术论文特征
        2.1.4 学术论文作用
    2.2 学术论文影响力
        2.2.1 学术论文影响力定义
        2.2.2 学术论文影响力要素
        2.2.3 学术论文影响力类型
    2.3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
        2.3.1 同行评议
        2.3.2 量化评价
        2.3.3 综合评价
    2.4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
        2.4.1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4.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研究
        2.4.3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的不足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与评价框架
    3.1 引证与引文分析法
        3.1.1 引证相关概念
        3.1.2 引文分析法
    3.2 引证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系
        3.2.1 引证广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2.2 引证深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2.3 引证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3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
        3.3.1 学术论文与其动态引证文献(数据)
        3.3.2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构建
        3.3.3 学术论文引证峰值理论及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4.1 被引频次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4.1.1 被引频次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4.1.2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4.2 被引频次峰值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2.1 被引频次峰值
        4.2.2 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4.2.3 被引频次峰值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3 基于引证时间因子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4.3.1 引证时间因子概念
        4.3.2 引证时间因子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3.3 基于引证时间因子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结果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5.1 引证文献类型及确定
        5.1.1 引证文献类型界定
        5.1.2 引证文献类型确定
    5.2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5.2.1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5.2.2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5.2.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5.3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5.3.1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
        5.3.2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5.3.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5.4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5.4.1 引证文献类型引证时间
        5.4.2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5.4.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6.1 引证作者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6.1.1 引证作者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6.1.2 引证作者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6.1.3 基于引证作者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6.2 引证作者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6.2.1 引证作者强度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6.2.2 引证作者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6.2.3 基于引证作者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6.3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6.3.1 引证作者引证时间
        6.3.2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6.3.3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7.1 引证学科界定与确定
    7.2 引证学科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7.2.1 引证学科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7.2.2 引证学科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7.2.3 基于引证学科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7.3 引证学科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7.3.1 引证学科强度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
        7.3.2 引证学科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7.3.3 基于引证学科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7.4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7.4.1 引证学科引证时间
        7.4.2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7.4.3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
    8.1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8.1.1 构建原则
        8.1.2 构建目标
        8.1.3 模型要素
        8.1.4 确定指标权重
        8.1.5 评价体系
    8.2 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与分析
    8.3 评价结果评估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博期间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阿尔茨海默病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医学伦理审查概念与实践
    1.1 国内外医学伦理指南法规的文献研究
        1.1.1 生物医学研究涉及伦理学基本原则
        1.1.2 国际指南规范概述
        1.1.3 我国法规及指导原则简介
        1.1.4 国内外伦理审查体系认证标准简介
        1.1.5 小结
    1.2 医疗卫生体系伦理审查的文献研究
        1.2.1 卫生体系研究简介
        1.2.2 卫生体系研究伦理审查意义
        1.2.3 卫生体系研究伦理审查基本要素
        1.2.4 小结
    1.3 药物临床试验涉及弱势群体保护的文献研究
        1.3.1 药物临床试验涉及弱势群体伦理学问题
        1.3.2 弱势群体受试者权益保障的基本策略
        1.3.3 小结
    1.4 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医学与伦理学相关性研究
        1.4.1 中医临床实践及循证医学的发展现状
        1.4.2 中医临床医学循证及其证据解读
        1.4.3 中医临床循证研究与医学伦理合理性分析
        1.4.4 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医学与医学伦理的整合思维
        1.4.5 小结
    1.5 中医药临床伦理审查问题的文献研究
        1.5.1 中医药理论内涵特殊性引发的伦理学问题
        1.5.2 中医药特殊性所致伦理学问题
        1.5.3 小结
    1.6 中医药临床方案设计的文献研究
        1.6.1 中医临床方案优化必要性分析
        1.6.2 中医临床方案优化原则分析
        1.6.3 中医临床方案优化程序分析
        1.6.4 小结
    1.7 中医药临床伦理学问题及改进措施
        1.7.1 伦理委员会组成问题
        1.7.2 研究方案伦理审核问题
        1.7.3 知情同意过程问题
        1.7.4 跟踪审查问题
        1.7.5 受试者保护及补偿问题
        1.7.6 小结
    1.8 本研究开展的必要性
    1.9 研究组织实施方案
第二章 我国AD药物临床试验文献的伦理学状况
    2.1 研究目的
    2.2 试验设计
        2.2.1 资料来源与目标文献
        2.2.2 检索方法与策略
        2.2.3 文献纳排标准
        2.2.4 文献筛检与资料提取
    2.3 结局评价
        2.3.1 主要结局指标
        2.3.2 其他补充指标
    2.4 伦理学管理
    2.5 数据分析方案
    2.6 本部分的技术路线
    2.7 统计分析结果
        2.7.1 文献检索结果
        2.7.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7.3 结果分析
        2.7.4 总结
第三章 建立AD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内容
    3.3 实验方案设计
        3.3.1 前期准备
        3.3.2 起草初稿
        3.3.3 征求意见
        3.3.4 形成送审稿
        3.3.5 验收结题
        3.3.6 报送审查
    3.4 本部分的技术路线
    3.5 实验过程
    3.6 总结
第四章 结果及讨论
    4.1 概述
    4.2 伦理学现况部分的结论与意义
        4.2.1 本研究的证据总结
        4.2.2 本研究结果与其他文献比较分析
        4.2.3 AD药物临床研究伦理学报道及分析
        4.2.4 提高伦理学依从性的必要性及方法
    4.3 临床试验规范部分的结论与意义
        4.3.1 本研究的结果总结
        4.3.2 方案科学性与伦理合理性策略优化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附件
详细摘要

(4)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5)开放存取运动中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相关术语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自存储发展中科研人员参与行为的相关研究
    2.2 OA期刊发展中科研人员参与行为的相关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态度行为关系理论
        3.1.2 信息技术接受理论
    3.2 探索性访谈
        3.2.1 访谈样本
        3.2.2 访谈结果分析
    3.3 理论模型的构建
        3.3.1 理论模型框架
        3.3.2 变量定义与研究假设
    3.4 小结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设计流程
        4.1.2 问卷结构
        4.1.3 初始测度项
        4.1.4 测度项的初步调整
    4.2 预调查
        4.2.1 数据收集
        4.2.2 信度检验
        4.2.3 效度检验
    4.3 问卷调整
    4.4 正式问卷发放
    4.5 小结
第五章 自存储发展中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
    5.1 自存储发展中科研人员参与行为的研究样本描述
    5.2 科研人员对自存储的认知和参与现状分析
        5.2.1 对自存储的认知现状分析
        5.2.2 参与自存储的现状分析
        5.2.3 科研人员对自存储认知和参与现状的分组分析
    5.3 自存储资源提供行为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5.3.1 自存储资源提供行为正式样本信度分析
        5.3.2 自存储资源提供行为正式样本正态分布检验
        5.3.3 自存储资源提供行为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3.4 自存储资源提供行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
    5.4 自存储资源利用行为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5.4.1 自存储资源利用行为正式样本信度分析
        5.4.2 自存储资源利用行为正式样本正态分布检验
        5.4.3 自存储资源利用行为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自存储资源利用行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OA期刊发展中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
    6.1 OA期刊发展中科研人员参与行为的研究样本描述
    6.2 科研人员对OA期刊的认知和参与现状分析
        6.2.1 对OA期刊的认知现状分析
        6.2.2 投稿及发表现状分析
        6.2.3 科研人员对OA期刊认知和参与现状的分组分析
    6.3 OA期刊资源提供行为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6.3.1 OA期刊资源提供行为正式样本信度分析
        6.3.2 OA期刊资源提供行为正式样本正态分布检验
        6.3.3 OA期刊资源提供行为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6.3.4 OA期刊资源提供行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
    6.4 OA期刊资源利用行为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6.4.1 OA期刊资源利用行为正式样本信度分析
        6.4.2 OA期刊资源利用行为正式样本正态分布检验
        6.4.3 OA期刊资源利用行为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6.4.4 OA期刊资源利用行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策略
    7.1 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7.1.1 资源提供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7.1.2 资源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7.2 推动我国OA运动发展的策略探讨
        7.2.1 广泛宣传与倡导OA理念
        7.2.2 切实加强OA资源的质量控制
        7.2.3 妥善解决OA发展中的版权问题
        7.2.4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OA运动中的作用
        7.2.5 稳步推进OA管理政策建设
        7.2.6 探索多种OA期刊出版的实现方式
        7.2.7 加强OA期刊的评价与甄选
    7.3 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研究总结
    8.2 创新之处
    8.3 主要贡献
    8.4 研究局限
    8.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探索性访谈提纲
附录B 调查问卷——自存储
附录C 调查问卷——OA期刊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列表

(6)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发展
        1.1.2 合同研究组织(CRO)概念的界定
        1.1.3 合同研究组织的服务内容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系统性研究
        1.5.2 规范性研究
        1.5.3 实证性研究
        1.5.4 案例研究
        1.5.5 深度访谈
        1.5.6 专题小组讨论
    1.6 术语
第二章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理论基础
    2.1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驱动因素
        2.1.1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产生的驱动因素
        2.1.2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2.1.3 企业选择医药研发外包的驱动因素
        2.1.4 我国发展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驱动因素
    2.2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是新兴的产业
        2.2.1 产业的内涵
        2.2.2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是新兴产业
        2.2.3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划分
    2.3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理论基础
        2.3.1 社会分工理论
        2.3.2 交易成本理论
        2.3.3 比较优势理论
        2.3.4 核心竞争力理论
        2.3.5 资源基础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CRO对比和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3.1 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现状
        3.1.1 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市场需求
        3.1.2 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市场规模
        3.1.3 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总体情况和服务内容
        3.1.4 部分国家和地区合同研究组织(CRO)的发展现状
        3.1.5 全球主要的合同研究组织(CRO)
        3.1.6 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
    3.2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现状
        3.2.1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需求
        3.2.2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规模
        3.2.3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总体情况及服务内容
        3.2.4 中国合同研究组织(CRO)的分类
        3.2.5 中国主要的合资和本土合同研究组织(CRO)
        3.2.6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
    3.3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结构特征分析
        3.3.1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宏观结构特征分析
        3.3.2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第四章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实证研究
    4.1 案例研究本土合同研究组织的发展现状
        4.1.1 研究方法
        4.1.2 文献回顾和分析框架
        4.1.3 分析单元、研究样本和数据的收集
        4.1.4 TG医药的企业发展的背景资料
        4.1.5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4.1.6 关键因素的分析
    4.2 深度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本土合同研究组织存在的问题
        4.2.1 深度访谈
        4.2.2 专题小组讨论
        4.2.3 结果和结论
        4.2.4 建议和对策
    4.3 现况调查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人才现况调查
        4.3.1 中国临床监察员(CRA)现状调查
        4.3.2 临床医师对临床监察员(CRA)满意度调查
        4.3.3 临床医师对临床试验的认知及教育需求调查
        4.3.4 结论和讨论
第五章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发展策略
    5.1 完善的产业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5.1.1 鼓励医药研发投入,促进研发主体向企业转化
        5.1.2 规范和监督新药审批机制,缩短审批流程
        5.1.3 加强医药产品专利的保护
    5.2 行业的规范和监管是产业发展的保障
        5.2.1 完善备案制度并逐步建立准入制度
        5.2.2 建立行业宏观管理规范
        5.2.3 建立临床试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5.2.4 完善临床试验的法律法规
        5.2.5 加强临床试验的监管
    5.3 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的核心
        5.3.1 创建学习型组织
        5.3.2 启动临床监察员(CRA)职业教育
        5.3.3 建立专业临床试验医师队伍
        5.3.4 临床试验培训纳入继续教育体系
        5.3.5 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5.3.6 其他相关人员的培训
    5.4 发展路径是产业的方向
        5.4.1 内涵性发展的路径
        5.4.2 外延性发展的路径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和局限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
        6.3.1 研究方法学的局限
        6.3.2 数据来源的局限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专题小组讨论的开场导语
    附录2 临床监察员(CRA)基本现况调查表
    附录3 临床医师对临床监察员(CRA)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4 临床医师对临床试验的认知及教育需求的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表格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国内外学术论文摘要写译研究综述
    2.1 摘要的概念界定
    2.2 摘要的起源和发展
    2.3 摘要的类型和结构
    2.4 国内外学术论文摘要写译研究现状
    2.5 小结
第三章 功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3.1 功能主义的来源
        3.1.1 语言功能
        3.1.2 语言功能的定义和分类
    3.2 功能翻译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3.2.1 文本类型理论
        3.2.2 翻译“目的论”
        3.2.3 翻译行为理论
        3.2.4 “功能加忠诚”理论
    3.3 功能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3.4 功能翻译理论对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的启示
    3.5 小结
第四章 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
    4.1 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4.1.1 写作规范方面
        4.1.2 体裁结构要素不全和语步混乱
        4.1.3 语言运用方面
    4.2 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原则
        4.2.1 从“标准”的角度对比分析中英文摘要的特点
        4.2.1.1 国际标准 ISO 214-1976(E)和国家标准 GB 6447-86 简介
        4.2.1.2 两“标准”的“规则”实质上确认了摘要的文体特征、语篇特征和体裁特征
        4.2.1.3 中英文摘要写作“规则”异同及原因分析
        4.2.2 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原则的具体内容
    4.3 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策略
        4.3.1 小标题和各语步标志性词句的翻译
        4.3.1.1 结构式摘要小标题的翻译
        4.3.1.2 各语步标志性词语和典型句型的翻译
        4.3.2 句法层面的翻译
        4.3.2.1 调整定语语序
        4.3.2.2 调整状语语序
        4.3.2.3 连动式谓语句的英译
        4.3.2.4 时态的选择
        4.3.2.5 语态的选择
        4.3.2.6 第一人称代词的选择
        4.3.3 语篇层面的翻译
        4.3.3.1 英汉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语篇衔接对比
        4.3.3.2 语篇衔接差异对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的启示
        4.3.4 巧记英文摘要各语步高频词及常用句式
        4.3.4.1 英文摘要各语步高频词统计
        4.3.4.2 英文摘要各语步的典型句式
    4.4 小结
第五章 学术论文摘要“五步骤”翻译模式
    5.1 明确“翻译纲要”
        5.1.1 英文摘要文本的预期功能
        5.1.2 英文摘要文本的受众
        5.1.3 英文摘要文本的传播媒介、使用的时间和场所
        5.1.4 摘要写作和翻译的动机
    5.2 摘要译前准备工作
        5.2.1 厘清中文摘要的写作顺序和编写方法
        5.2.2 通读摘要写作相关“标准”或“规范”,掌握写作规则
        5.2.3 区分摘要类型,把握其宏观结构及适用的文章类型
        5.2.4 甄别摘要优劣
        5.2.5 了解并熟悉拟投期刊摘要写作要求和规范
        5.2.6 设计摘要质量评价表
        5.2.6.1 国外摘要质量评价方法回顾
        5.2.6.2 本研究设计的摘要质量评价表
    5.3 “双文本”分析
        5.3.1 “文本分析”和“平行文本”模式对比
        5.3.2 “双文本”分析模式在摘要翻译中的运用
        5.3.2.1 “文本分析”模式在摘要翻译中的应用
        5.3.2.2 “平行文本”对照模式在摘要翻译中的应用
    5.4 文本翻译、修改与润色
    5.5 译文检查
    5.6 摘要英译实例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学术论文关键词的英译
    6.1 关键词的来源和功能
    6.2 关键词标引的原则和方法
    6.3 关键词的英译原则和方法
        6.3.1 规范性原则
        6.3.2 简洁性原则
        6.3.3 准确性和一致性原则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回顾与结论
    7.2 本研究对学术写作教学的启示
    7.3 提高学术论文摘要质量的建议
    7.4 本研究局限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Summary
附录 1 国际标准 ISO 214-1976(E)(英文)
附录 2 国际标准 ISO 214-1976(E)(中译文)
附录 3 国家标准《文摘编写规则》(GB 6447-1986)

(8)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关于近代报刊、西医报刊、西医传播和报刊传播西医的研究
        (二) 相关近代医学史研究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本文努力的方向和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第一章 传教士开创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之先河(1807-1911年)
    一、动机与路径:西医跨文化传播的策略选择
        (一) 藉医传教: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艰难博弈
        (二) 传播路径:从医疗空间到舆论空间的多维渗透
    二、传教士:报刊传播西医之发端
        (一) 报刊:一种面向中国人的新型传播媒介
        (二) 西医传播:从综合报刊到专业报刊的嬗变
    三、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历史作用
第二章 国人自办启蒙报刊传播西医之早期动员(1886-1911年)
    一、尹端模:第一份自办医刊的创办者
    二、青年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以《医学卫生杂志》和《光华医事卫生杂志》为中心
        (一) 从革命报人到着述医: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
        (二) "着述医"陈垣的医学着述及其历史影响
    三、赴日留学:德日西医体系的传入
        (一) 留学日本:国人留学习医的"终南捷径"
        (二) 日本: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外努力
        (三) 上海: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内探索
    四、自办西医启蒙报刊的示范意义
第三章 以城市为中心西医传播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912-1949年)
    一、民国时期西医报刊历史传承的特点
        (一) 时空分布
        (二) 阶段性顿挫和持续性发展
        (三) 地域性分异和网络化扩散
    二、上海:西医传播全国中心的确立及其动因
        (一) 经济繁荣的拉动
        (二) 西学东渐的推动
        (三) 西医群体的努力
        (四) 租界卫生的示范
        (五) 政府决策的导引
    三、抗战时期传播中心的西移及其影响
        (一) 抗战时期传播中心西移的原因
        (二) 传播中心西移的重要意义
        (三) 传播中心西移后西医传播内容的拓展
第四章 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的勃兴(1931-1949年)
    一、土地革命时期卫生报刊的萌芽及其防疫宣传
        (一) 卫生专业报刊的萌芽
        (二) 综合性报刊的防疫动员
    二、抗日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发展及其卫生宣教
        (一) 新四军二、三师的《医务生活》与《先锋医务》
        (二) 山东军区的《军医杂志》、《山东医务杂志》和《胶东医刊》
        (三) 陕甘宁边区的《国防卫生》及其它综合性报刊
    三、解放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拓展
        (一) 《山东卫生》
        (二) 《健康报》(复刊)
        (三) 《野战卫生》与《中南卫生》
    四、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的历史经验
        (一) 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各级领导身体力行
        (二)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政策跟进
        (三) 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党报专刊
        (四) 目标明确,突出重点
        (五) 科学实用,务求实效
第五章 多主体传播格局下中国近代医学的走向(1912-1949)
    一、多元主体传播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 医校报刊蓬勃发展
        (二) 社团报刊脱颖而出
        (三) 专科报刊异军突起
        (四) 卫生副刊异彩纷呈
    二、教育传播的国家化与西医群体的成长——以校办报刊为中心
        (一) 教育体制的转换及其对西医教育的影响
        (二) 医校报刊的繁荣
        (三) 医校报刊成为西医群体成长的舞台
    三、现代医学体制的移植与再造——以专业社团的学术期刊为中心
        (一) 中华医学会与西医体制的构建
        (二) 中华护士会与中国护理学的发展
        (三) 中国生理学会与中国生理学的奠基
        (四) 中华民国药学会与中国药学的肇兴
    四、传统卫生模式的颠覆与超越——以民间社团的普通报刊为中心
        (一) 政府施为与社会参与:现代公共卫生之滥觞
        (二) 让公众理解传染病:以中国防痨协会和中华麻风救济会为例
        (三) 妇女与儿童的发现:以节育运动和慈幼运动为例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10)“一稿多投”现象的局部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界定
    2.研究方法
    3.研究基础
    4.论文结构
第一章 国内"一稿多投"现象统计研究
    1.1 概论
    1.2 分类别、分时段的统计分析
        1.2.1 政治经济法律类
        1.2.2 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类
        1.2.3 教育与社会科学类
        1.2.4 医药卫生类
        1.2.5 理工A类(数学、物理、力学、天地生)
        1.2.6 农业
        1.2.7 文史哲类
        1.2.8 搜索结果的解读
    1.3 典型案例研究
第二章 国内外"一稿多投"研究状况分析
    2.1 "一稿多投"现象的学理研究
        关于"一稿多投"的概念界定
        2.1.1 国内研究部分
        2.1.1.1 学科角度
        2.1.1.2 "一稿多投"研究观点综述
        2.1.2 国外研究部分
    2.2 库恩的"范式"理论
        2.2.1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有关范式的论述
        2.2.2 当前"范式"研究发展状况
    2.3 国内外"一稿多投"研究现状的"范式"解读
        2.3.1 学科角度
        2.3.1.1 编辑学范式
        2.3.1.2 法学范式
        2.3.1.3 传播学范式
        2.3.1.4 政治学范式
        2.3.2 不可通约性影响下的学科差异
第三章 "一稿多投"现象局部合理性分析
    3.1 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相关约定
        3.1.1 国外部分
        3.1.2 国内部分
    3.2 基于学术环境的局部合理性分析
        3.2.1 作者维度
        3.2.2 法律维度
        3.2.3 学术资源
        3.2.4 学术氛围
        3.2.5 知识的有效传播
        3.2.6 市场化分析
结论
    4.1 基本观点
    4.2 部分建议
        4.2.1 关于书籍出版中"一稿多投"
        4.2.2 关于论文发表中"一稿多投"处理建议
        4.2.2.1 对大学科研导向建议
        4.2.2.2 对编辑的建议
        4.2.2.3 对法律的建议
        4.2.2.4 对作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文中涉及人物简介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节选)
    附录3—1:重要学术期刊约稿规定
        General Information for Authors
        Categories of Signed Papers
        Science Express
        Manuscript Selection
        Submission Requirements
        Conditions of Acceptance
        Science Contact Information
    附录3—2:稿约
    附录4—1:研究文献(部分)
    附录4—2:研究文献(部分)
        Discussion
        Action
    附录4—3:研究文献(部分)
        Discussion
        Action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年投稿须知(INFORMATION FOR AUTHORS)(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药典》收载品种与非药典标准药品的药物利用及安全性比较研究[D]. 陈红斗. 江苏大学, 2018(12)
  • [2]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魏绪秋. 武汉大学, 2018(06)
  • [3]阿尔茨海默病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D]. 曾令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4]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5]开放存取运动中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研究[D]. 袁顺波. 南京大学, 2013(04)
  • [6]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发展研究[D]. 鲁菁. 中南大学, 2012(01)
  • [7]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D]. 张春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8]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D]. 潘荣华. 安徽大学, 2010(10)
  • [9]《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2010年稿件规范细则 稿件体例,英文表述,投稿须知[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中文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01)
  • [10]“一稿多投”现象的局部合理性研究[D]. 郭晟梅. 浙江工业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作者信息 2004 年作者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