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导管局部溶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溶栓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导管,替罗非班
经导管局部溶栓论文文献综述
王伊红[1](2019)在《超出溶栓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动脉导管局部给予替罗非班治疗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出溶栓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动脉导管局部给予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80例,发病后6~72h内就诊入院,已超出溶栓时间窗,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40例)、观察组(常规治疗+局部替罗非班治疗,40例)。治疗14d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在治疗前后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及Barther指数;比较两组患者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而ADL评分及Barther指数显着升高(P<0.05);基底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学指标比较,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超出溶栓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动脉导管局部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及动脉血流状况。(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9年08期)
王乐园,贺爱荣,邵泽涛,尹丽丽,张倩倩[2](2018)在《经动脉导管局部给予替罗非班对超出溶栓时间窗急性缺血脑卒中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动脉导管局部给予替罗非班对超出溶栓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就诊于昌乐县人民医院神经介入科的85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均为发病6 h~72 h内入院,超出动静脉溶栓时间窗,随机将患者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去除自由基、脑细胞保护以及支持疗法,处理组在此基础上局部给予替罗非班。检测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Barther指数。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基底动脉和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评分无统计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治疗组的NIHSS评分显着降低(2.45±0.67 vs.3.79±0.75),P<0.05。与对照组相比,Fugl-Meyer与ADL评分显着升高,分别为68.21±6.24 vs.40.49±5.12和63.25±5.84 vs.46.52±5.41,P<0.05。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治疗组的基底动脉、左右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学指标显着升高,分别为35.27±5.16 vs.23.63±4.12,68.94±5.21 vs.49.56±5.37和63.68±6.11 vs.49.88±6.38,P<0.05。结论经动脉导管局部给予替罗非班对于超出动静脉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有一定的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朴洪权[3](2011)在《导管局部溶栓与全身药物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导管局部溶栓与全身药物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以及随访结果,评价局部导管溶栓和全身药物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局部导管溶栓组组(38例)与全身药物溶栓组(42例),局部导管溶栓组于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内,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溶栓;全身药物溶栓组外周静脉(主要是患肢足背静脉)注入尿激酶。治疗过程中及结束时,以静脉通畅度评分和静脉通畅改善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半年后随访。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双侧肢体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不同时间段双侧肢体大腿及小腿周径差的差异及通畅率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也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下肢周径差及通畅率较溶栓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近期疗效优于全身药物溶栓,远期疗效两者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1-05-19)
董金莲,潘群[4](2011)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导管局部溶栓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动脉、静脉和移植物血栓性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显示出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应用其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溶解血栓,恢复下肢静脉回流,改善患肢的急性症状,对保护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及预防肺栓塞具有重要意义[1]。笔者对200(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郑江华,武国,朱彦彬,陈兴林,陈开[5](2010)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8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导管局部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置入腔静脉滤器后,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局部直接溶栓,共10~14 d。结果髂股静脉完全再通率73.68%(28/38),临床治愈率73.68%(28/38),总有效率100%;未发生肺栓塞及出血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局部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髂股静脉再通率高且安全。(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0年10期)
邱旋英,沈利平,吴细群,李晓晖[6](2007)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回顾56例经彩超或静脉造影确诊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56例患者中显效40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无严重并发症和肺栓塞症发生。结论:加强对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患肢护理,尤其是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是溶栓治疗安全有效的保障。(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张庆桥,祖茂衡,徐浩,顾玉明,李国均[7](2006)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与导管局部溶栓疗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时间与疗效关系。方法56例患者,病程1~14 d者22例(A组),病程15~40 d者34例(B组)。全部患者均经右颈内静脉途径置入导管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A组:导管溶栓时间为5~11 d,平均为(7.1±5.9)d;血栓完全溶解19例(86.4%),部分溶解3例(13.6%)。B组:导管溶栓时间为7~18 d,平均为(11.3±7.2)d,显着高于A组(P<0.05),血栓完全溶解28例(82.4%),部分溶解6例(17.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病程较长的下肢DVT,延长导管溶栓时间,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本文来源于《实用放射学杂志》期刊2006年06期)
朱康顺,单鸿,李征然,关守海,姜在波[8](2004)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58例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髂 股静脉血栓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中的有关问题。资料与方法 对 5 8例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病程 <4周 4 5例 ,>4周 13例 ) ,采取经导管血栓局部灌注尿激酶 ,尿激酶先团注2 5 0 0 0 0U ,然后以 12 5 0 0 0~ 15 0 0 0 0U/h持续灌注。结果 全组溶栓治疗时间 4~ 5 6h ,平均 36h ,尿激酶用量75 0 0 0 0~ 72 5 0 0 0 0U ,平均 4 70 0 0 0 0U。阻塞段完全开通 (残存狭窄率 <30 % )者 30例 ,部分开通者 2 3例 ,无效 5例 ,有效率达 91.4 %。对残存狭窄率 >30 %的 2 3例 ,14例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PTA)治疗 ,9例行PTA及内支架治疗。 6例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过滤器。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结论 经导管血栓局部灌注尿激酶是治疗髂 股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溶栓术后继续肝素全身抗凝治疗可增强溶栓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04年03期)
刘彪,黄伟浪[9](2003)在《经导管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附13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导管置于血栓部位行大剂量团注、中等量持续灌注和经患肢小剂量静脉滴注尿激酶等3方法序贯给药治疗13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经导管平均给药时间18 h,尿激酶平均用量331万U。结果髂股静脉部分开通率100%,完全开通率84.6%。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王永利,贺能树,施海彬,孙建中,范海伦[10](2002)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肢体动脉闭塞疾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肢体动脉闭塞疾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经导管小剂量持续步进输注尿激酶治疗 17例患者 ,2 1段肢体闭塞动脉。结果 急性动脉闭塞尿激酶平均用量 75万IU ,血管再通率 10 0 % ( 5 /5段 ) ;慢性动脉闭塞尿激酶平均剂量 2 2 5万IU ,溶栓成功率 81% ( 13 /16段 )。结论 经导管小剂量持续步进输注尿激酶为肢体动脉闭塞溶栓的有效治疗方法 ;溶栓治疗同时应使用抗凝剂 ;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溶栓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02年12期)
经导管局部溶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经动脉导管局部给予替罗非班对超出溶栓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就诊于昌乐县人民医院神经介入科的85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均为发病6 h~72 h内入院,超出动静脉溶栓时间窗,随机将患者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去除自由基、脑细胞保护以及支持疗法,处理组在此基础上局部给予替罗非班。检测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Barther指数。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基底动脉和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评分无统计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治疗组的NIHSS评分显着降低(2.45±0.67 vs.3.79±0.75),P<0.05。与对照组相比,Fugl-Meyer与ADL评分显着升高,分别为68.21±6.24 vs.40.49±5.12和63.25±5.84 vs.46.52±5.41,P<0.05。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治疗组的基底动脉、左右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学指标显着升高,分别为35.27±5.16 vs.23.63±4.12,68.94±5.21 vs.49.56±5.37和63.68±6.11 vs.49.88±6.38,P<0.05。结论经动脉导管局部给予替罗非班对于超出动静脉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导管局部溶栓论文参考文献
[1].王伊红.超出溶栓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动脉导管局部给予替罗非班治疗的可行性[J].海峡药学.2019
[2].王乐园,贺爱荣,邵泽涛,尹丽丽,张倩倩.经动脉导管局部给予替罗非班对超出溶栓时间窗急性缺血脑卒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
[3].朴洪权.导管局部溶栓与全身药物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比较[D].延边大学.2011
[4].董金莲,潘群.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
[5].郑江华,武国,朱彦彬,陈兴林,陈开.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8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0
[6].邱旋英,沈利平,吴细群,李晓晖.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7
[7].张庆桥,祖茂衡,徐浩,顾玉明,李国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与导管局部溶栓疗效关系[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
[8].朱康顺,单鸿,李征然,关守海,姜在波.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58例回顾性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
[9].刘彪,黄伟浪.经导管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附13例报告)[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
[10].王永利,贺能树,施海彬,孙建中,范海伦.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肢体动脉闭塞疾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