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理类型对叶勒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防渗系统工作性能的影响

节理类型对叶勒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防渗系统工作性能的影响

一、接头型式对冶勒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防渗体系工作性态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岳娟[1](2018)在《高面膜堆石坝防渗与变形稳定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现阶段我国正在建造一批300m级的面板坝,国内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技术现已处于领先地位,但一些面板堆石坝在运行期间仍旧存在堆石体变形过大、防渗体破坏严重等问题。复合土工膜单独作为防渗体应用于高坝,可有效减少面板分缝带来的施工不便,可避免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后期的面板裂缝、脱空、垂直缝挤压破坏等问题,适应坝体平均变形能力强。本文在结合现有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运行期间的问题与面膜堆石坝的发展需求,提出了新的方案并对方案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复合土工膜和堆石体做了以下工作:首先根据工程概况设计了一套完整复合土工膜方案,并根据现存的有关复合土工膜面板坝的研究,提出了两种缓解复合土工膜应力集中出现的方案:修坡或堆石体局部灌浆。然后对现有的堆石本构模型做了进一步讨论,确定了堆石的单元类型、本构模型以及接触模型,利用ABAQUS提供的生死单元模拟堆石体的分期施工。本文针对复合土工膜方案以及加固方案分别建立了方案模型1、加固方案模型2以及加固方案模型3三个模型。对三个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复合土工膜方案在蓄水期与运行期均可安全运行,复合土工膜应力变形在蓄水期变形较大;修坡之后,顺水流方向应力集中区域由右岸岸坡附近2/3坝高范围内缩小到右岸岸坡附近1/2坝高部位的局部区域,拉应力极值范围由2.14MPa~4.34MPa减小0.82MPa~2.93MPa,沿坝轴方向的应力集中区域亦有少量的缩小;堆石体局部灌浆之后,顺水流方向复合土工膜的应力云图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应力集中范围缩小至右岸岸坡1/3坝高附近,拉应力极值范围减小至1.25MPa~2.57MPa,沿坝轴线方向应力集中范围至复合土工膜的应力变形均得到了显着的改善。

王欢[2](2017)在《百米级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渗流特性及坝坡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是一种新兴的坝体结构,在过去的50年中得到了大力发展。随着筑坝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筑坝高度也随之增加,心墙局部开裂事件时有发生,但现阶段对沥青混凝土心墙局部开裂时坝体渗透稳定性以及坝坡稳定性的研究较少。针对心墙裂缝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心墙局部开裂时的渗透稳定性,并分析了心墙开裂时库水位的升降对上、下游坝坡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对某水电站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工程进行了渗流研究,主要开展的研究内容及得出的相应成果如下:首先研究了心墙裂缝开裂位置、裂缝缝长、缝宽、不同水头高度以及过渡料和堆石体渗透系数的变化对总体渗流量的影响,发现:裂缝缝宽对渗流场的影响最小,其次为裂缝相对位置,对渗流场影响最大的为裂缝缝长;相比堆石体材料,过渡料材料渗透系数主要影响裂缝处的渗流量;裂缝开裂时,裂缝处附近的过渡料材料均超过了过渡料最大允许坡降,造成了渗透破坏;裂缝过长会导致渗流出口处的水力坡降大于排水棱体的允许坡降,造成渗透破坏。其次,研究了心墙局部开裂且库水位变化对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坝坡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影响坝坡稳定性的最敏感位置位于靠近坝基的位置;随着裂缝开裂长度的增长,下游坝坡稳定性降低,且降幅明显,处于危险状态;当库水位变化时,过渡料渗透系数对上游坝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小,下游坝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大,而上游坝坡稳定性受堆石体渗透系数的影响巨大,对下游坝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小;库水位变化幅度的不同主要影响上游坝坡稳定性的变化幅度,对下游坝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小;库水位变化速度的快慢主要影响上游坝坡稳定性的变化速度与幅度,库水位降低速度越快,上游坝坡稳定性降低越迅速和明显。最后,研究了某水电站不同运行工况下库区整体三维渗流及方案优化研究,发现:大坝在不同运行状态下均具有良好的防渗能力,且满足大坝的渗透稳定性要求;该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的渗流以绕渗为主,帷幕灌浆对坝底渗流量影响较大,在工程中应对沙卵砾石覆盖层及部分强风化层进行换填;心墙局部开裂对整个大坝的渗流量影响巨大,较小的裂缝即可对整个大坝的总体渗流量造成成倍的增长,在实际工程中应防止心墙局部开裂的情况发生,并应该严格杜绝缝长过长的现象发生,保证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的整体防渗性能及大坝的渗透稳定性。

王建新[3](2017)在《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文中指出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重力坝和面板堆石坝是常用的两种坝型。混凝土重力坝依靠自身重力维持稳定、可靠性好,但混凝土坝体积大材料强度不能充分发挥,并且坝踵处容易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从而引起坝体底部的开裂破坏。混凝土面板坝中的防渗面板比较单薄,堆石体的不均匀沉降容易造成防渗面板的开裂,从而造成防渗体的渗漏破坏。对此,在总结混凝土重力坝和面板堆石坝等坝型优缺点的基础上,刘汉龙提出了混凝土-堆石组合坝(concrete rock-fill combination dam—CRCD),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作为混凝土坝与堆石坝的结合体,其结构主要由:上游混凝土墙、下游俯斜式堆石体、防渗体系(止水结构和防渗墙)以及上下游压重等组成。CRCD通过止水结构等与坝基非固结连接而不同于混凝土重力坝,CRCD中的混凝土墙不但作为防渗体类似于面板而且作为结构体与下游堆石体共同承受水压力。混凝土墙作为CRCD的防渗结构,相比重力坝减小了坝体断面面积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用量;下游俯斜式堆石体作为CRCD的支撑体,相比面板堆石坝大大缩减了土石体方量。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作为一种新型坝体结构,目前对其动力特性的研究鲜有报道,而振动台试验是研究土石坝动力特性、破坏机理及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已开展诸多大型土石坝振动台模型试验相关研究,振动台试验在岩土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对此,针对基岩和覆盖层坝基的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开展了大型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主要研究对比不同坝基CRCD的动力加速度、位移、动土压力、破坏模式等内容,目的在于揭示CRCD的动力响应特性和变形破坏模式,从而为CRCD的抗震设计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还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采用E-B静力模型和沈珠江等效粘弹性动力模型,分别对基岩和覆盖层坝基的振动台试验展开了数值分析,分析了不同坝基CRCD加速度响应特性和永久变形分布,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并由此建立了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CRCD的数值模型,分析探究了实际工程中CRCD坝体动力加速度、动应力、动土压力及永久变形的分布规律。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开展了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揭示了地震动作用下混凝土-堆石组合坝的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坝高约3/5处以上部位加速度放大倍数增长迅速,表现出坝顶明显的“鞭梢效应”,试验结果符合一般土石坝的地震响应规律。(2)蓄水对CRCD的加速度响应有明显的削弱作用;加速度放大倍数基本上随着输入地震波幅值的增大而呈现降低的趋势;不同地震波引起加速度反应不同的原因在于地震波频谱特性的差异,随着地震波幅值增大,土体的刚度降低、阻尼增强,对地震波高频产生滤波、低频产生放大的作用;覆盖层坝基加速度响应大于同工况的基岩坝基结果,其原因在于基岩坝基刚度大变形小,而覆盖层砂砾石坝基在地震动作用下土体颗粒发生重分布更容易产生形变,从而引起上部结构的剧烈反应。(3)通过不同坝基的对比试验,分析了堆石体永久变形分布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基岩和覆盖层坝基堆石体顶部永久位移都相对较小,其中覆盖层坝基堆石体顶部水平永久位移和竖向永久位移累计值达到3.475mm和-6.709mm,分别占模型坝高的0.35%和0.67%,均大于基岩坝基对应的试验结果。模型坝堆石体的破坏首先从靠近坝顶部位开始,破坏模式表现为堆石体颗粒松动、滚落、逐步出现局部小范围的浅层滑动,在堆石体坝坡顶部1/5倍坝高范围内位移响应最明显,在该区域可采取适当加固措施。(4)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与坝基依靠止水结构等形成防渗体系,因此混凝土墙对整个坝体的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基于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监测的墙体位移及墙背动土压力结果,提出了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中混凝土墙体的动态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包括墙体底部的位移稳定性及抗倾覆稳定性指标。(5)基于E-B静力模型和沈珠江等效粘弹性动力模型,建立了混凝土-堆石组合坝振动台试验的数值模型,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由此,建立了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混凝土-堆石组合坝的数值模型,进一步探究了该坝型的动力加速度、动应力、动土压力及永久变形的分布规律,计算表明:混凝土墙与堆石体之间的接触面是抗震设计的关键部位,实际工程可考虑坝体加筋等加固措施。

王建祥[4](2014)在《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动本构特性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具有施工方便快捷以及严寒条件下亦可施工等优点,应用越来越广。但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活动分布范围较广,地震震源较浅,破坏力较大。那么,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建设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其抗震性状究竟如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材料层面研究了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动本构特性;其次,从结构层面对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进行了静动力计算分析和抗震安全评价,探讨了不同厚度的覆盖层对心墙坝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静动力本构模型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动本构特性试验研究。选用新疆某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材料,进行动本构特性试验。研究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动应力-应变、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的变化规律;在沥青用量为9.0%和11.0%的条件下,分别探讨不同围压、主应力比和频率对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动应力-应变、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材料动应力-应变骨干曲线变化基本符合双曲线规律;围压和主应力比对材料的动强度、动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较大,而频率影响较小;沥青用量由9.0%增加到11.0%时,动弹性模量降低幅度达到20%左右。(2)Hardin-Drnevich模型的改进及动力计算程序的编制。根据试验成果,对最大动模量计算公式用于沥青混凝土时进行了改进,运用改进的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对Hardin-Drnevich模型进行了改进。以有限元软件ADINA为基础,基于改进的Hardin-Drnevich模型,编制了土石坝地震动力计算程序。在此程序的基础上,采用沈珠江残余变形增量模型,编制了土石坝永久变形计算程序,并用算例验证程序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适用性。(3)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动力计算及抗震安全评价。利用ADINA软件和编写的动力计算程序,针对坝高66m的新疆某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分别进行静动力有限元计算分析;研究了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的静动力工作性状及变化规律,并对该心墙坝进行抗震安全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厚度的覆盖层对心墙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坝体和心墙绝对加速度及位移的最大值分布规律均表现为从坝基到坝顶逐步增大,在坝顶的附近达到极大值;当心墙沥青用量由9%增大到11%时,心墙的绝对加速度有明显减小。2)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顶中部及附近永久变形最为明显;心墙竖向永久变形发生在心墙顶的中部附近,最大变形为16.8cm,约占坝高的0.25%;当沥青用量增大到11%时,心墙最大竖向永久变形增大到18.7cm;沥青心墙在地震中的竖向沉陷大于顺河向和横河向的变形,地震变形主要表现为震陷。心墙在两岸坝肩顶部存在低压应力区,该部位是地震灾害工程中容易发生开裂的部位;过渡料层有潜在发生液化的可能性,但主要区域集中在上游过渡料层的顶部,因此基本不会对心墙坝带来危害。3)覆盖层厚度对心墙的绝对加速度和动位移影响较大,对心墙的动应力影响较小。(4)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本构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以新疆某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浇筑式沥青混凝土静动力本构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在多因素分析方法中,分别采用了极差和方差分析方法对考察指标进行了分析,详细探讨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本构模型参数对心墙静动力仿真计算结果的敏感性。根据静动力本构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可知,针对不同的试验指标,参数对试验指标的敏感性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要根据具体要求选择重要的试验指标,以关键试验指标的参数敏感性为基础,同时兼顾参数对其他试验指标的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王晓东[5](2013)在《冶勒水电站大坝心墙与防渗墙连接混凝土基座设计》文中指出冶勒水电站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是国内已建和在建同类型堆石坝中最高的一座,左、右岸基础不对称,覆盖层深厚,混凝土基座作为坝体沥青混凝土心墙与坝基混凝土防渗墙的连接结构是冶勒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防渗体系的关键。本文对混凝土基座的设计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大坝运行情况显示混凝土基座工作性态正常,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

曹学兴[6](2013)在《深厚覆盖层地基高土质心墙堆石坝抗震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西部水能资源的大开发,将出现一批建立在高地震烈度区、深厚覆盖层等不良地质条件下的200m甚至300m级高土石坝,而目前世界上在深厚覆盖层地基上已建最高坝——瀑布沟心墙堆石坝的最大坝高仅为186米。对于深厚覆盖层上200m级以上的高土石坝,坝体和坝基的防渗设计、大坝抗震安全措施等方面均无成熟经验可借鉴,在设计、施工和运行中都存在极具挑战性的世界性难题。本文主要对深厚覆盖层上200m级以上高土石坝的抗震安全性进行研究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土石坝筑坝材料的动力特性参数有较强的围压依赖性,广泛应用的Hardin-Drnevich模型仅体现了围压的部分影响,但并不能完全反应不同围压条件下土石料动力特性性质。针对传统Hardin-Drnevich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一个可以考虑土石料动力特性参数围压依赖性的改进动力本构模型,该模型更加符合动力特性试验结果,可以更真实地反应材料的动力特性。新的本构模型中每个参数均存在明确的物理意义,且参数确定方便,虽然模型中材料参数数量增加,但并不会降低计算效率。以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DINA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将新模型应用于深厚覆盖层地基240m高长河坝大坝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中,计算结果表明在高土石坝动力分析时,不考虑土石料围压效应的计算结果偏于保守,对工程的经济性有一定影响。2.防渗系统是高心墙堆石坝结构中最为关键的结构,坝体防渗结构与坝基防渗结构的接头是大坝抗震安全的薄弱环节。在研究总结深厚覆盖层地基高土石坝防渗系统特征的基础上,以长河坝高心墙堆石坝为工程背景,采用考虑围压效应的Hardin-Drnevich土石料本构模型和先进的有限元子模型分析技术对深厚覆盖层地基高土石坝防渗系统的抗震安全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分析高心墙堆石坝心墙与深厚覆盖层地基内防渗墙、墙顶廊道的动力反应规律,并采用混凝土非线性开裂本构模型对混凝土廊道在坝体填筑及蓄水过程中裂缝发展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最后,分别评价了坝体防渗心墙、坝基防渗墙、心墙与防渗墙接头的抗震安全性,总结了深厚覆盖层地基上高土质心墙堆石坝动力反应的特点,并结合工程经验提出了防渗系统的抗震措施。3.分别针对土工格栅与混凝土抗震梁格两种高土石坝坝顶抗震措施,从加固机理、加固效果与应用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针对两种措施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坝顶抗震加固措施—-Hardfill材料抗震加固措施,以长河坝工程为例,对该措施的加固效果与实施的可能性进行了考察。计算结果表明,Hardfill抗震加固措施对增强坝体整体的稳定性、抑制坝体永久变形有较明显的效果,同时使反滤料和心墙料的动强度安全系数得到提高,且将Hardfill材料布置于土石坝中不会对大坝的运行带来明显不利影响,该措施具有施工简便快速、造价低廉、与土石坝施工无干扰等优点,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4.传统经典振动孔压模型一般根据砂土试验得到,不能直接应用于粘性土、砂砾石土等土料的振动孔压计算当中。根据饱和不排水动三轴试验结果,提出一种计算粘性土、砂砾石土等振动孔压的新模型,新模型考虑了动剪应力比对材料动强度特性的影响,更加符合材料动强度试验结果,可以更好地反应材料动强度的真实特性。模型中参数确定方便,虽然增加了材料参数的数量,但并不会降低计算效率基于ADINA平台,编制了以新孔压本构模型为基础的土石坝有效应力法有限元分析程序,并应用于长河坝工程高土石坝动力响应的计算分析中,得到了地震过程中坝内振动孔隙水压力的发展积累过程及震后振动孔隙水压力消散、扩散的过程及其规律。

许诏君[7](2012)在《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心墙与基座接头抗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混凝土心墙作为土石坝的防渗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其具有良好的变形适应能力,抗冲蚀、老化的能力,同时对坝体堆石骨料要求不高,对地形条件适应能力强,已成为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推荐的坝型。近些年来,随着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的发展和应用,对沥青混凝土心墙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沥青混凝土的材料性能、配合比、应力应变特性等,但沥青心墙与防渗墙之间连接型式的地震破坏机制方面的研究还仍是空白。沥青心墙与防渗墙之间的连接型式直接影响沥青心墙的应力与变形,进而影响到整个防渗系统甚至大坝整体的安全。本文结合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DUTllZDllO),对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心墙与基座不同接头型式开展了一系列试验和数值分析研究。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1)采用大型双向振动台,开展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动力模型实验研究。采用类比的实验方法和先进测试技术(包括高速高清摄像头和图像分析),实时监测沥青心墙加速度、动应变等地震响应,研究地震作用下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心墙与基座两种不同连接型式(水平连接和弧形连接)的抗震效果以及地震后的防渗性能。(2)采用室内渗透模型试验,在不同水压力条件下,研究是否考虑铜片止水对心墙防渗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心墙与基座发生水平相对错动后的防渗性能。(3)对振动台模型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使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相互印证,补充。结果表明,试验与数值模拟定性一致,试验结果是合理的。(4)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技术,计算原型坝的动力反应,比较原型坝不同接头型式的抗震性能。综合振动台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的成果,为选择合理的接头型式提供依据。

朱亚林[8](2011)在《地震时高土石坝的弹塑性分析和抗震措施研究》文中认为高土石坝抗震研究的重点和目标,主要是根据结构的破坏特征以及工程的破坏机理来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抗震措施,同时研究相应抗震措施的作用机理,从而达到解除地震灾害之虞。本论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强震区高土石坝抗震措施研究》(5067909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高土石坝地震灾变模拟及安全控制方法研究》(90815024),通过程序二次开发,发展了FLAC非线性弹塑性分析方法,研究了高土石坝的动力反应特性和破坏机理,同时对振动台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研究了土工格栅抗震加固措施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进行验证,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发展了高土石坝的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与有限元结果相比较,验证了FLAC程序模拟高土石坝地震反应的合理性。对高土石坝的地震反应特性和破坏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了地震动作用下坝体的剪应变、永久位移以及网格变形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坝高、坝坡和地震动峰值参数变化对大坝破坏性态的影响。(2)在二维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三维非线性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研究了狭窄河谷中高土石坝的动力反应特性,通过计算分析,给出了不同河谷形状系数下高土石坝的剪应变和永久位移分布规律。(3)在土石坝坝坡模型振动台破坏试验基础上,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坝坡的动力特性、稳定性以及加筋抗震措施的性能进行研究。采用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坝坡模型振动台试验进行数值仿真,通过类比计算工况,比较、分析了坝坡的破坏过程及其破坏性态,以及永久位移的变化规律;同时采用拟静力方法对坝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设定滑裂面参数,比较滑裂面的深浅,分析了加筋对坝坡稳定性的影响,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4)在高土石坝动力反应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工格栅加筋高土石坝的弹塑性分析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土工格栅加筋高土石坝的受力情况、变形和破坏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工格栅的连接方式、长度、刚度以及铺设间距等参数对高土石坝变形的影响。(5)通过对两河口高心墙坝进行实例分析,研究了大坝的动力反应和永久变形并与已知数值的比较,研究了加筋抗震措施的效果,从稳定和变形的角度初步分析了高土石坝抗震加固后的极限抗震能力。

赵存厚[9](2014)在《超深防渗墙混凝土浇筑控制及滑管脱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土石坝基础工程中最重要的防渗设施之一,防渗墙对于保证大坝安全、减少库区渗漏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水电开发逐渐向西部山区和高海拔地区推进,水利建设的迅速发展对超深覆盖层地区的混凝土防渗墙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单元墙段由接缝连接成防渗墙整体,墙段间的接缝是防渗墙的薄弱环节。在所有的墙段连接型式中,接头管法由于接缝质量好,且可避免混凝土浪费,加快施工进度而在超深防渗墙施工中深受青睐。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表明,对于接头管法的超深防渗墙施工而言,确定接头管的拔管时机和拔管起拔力以及混凝土浇筑速度控制过程中的参数是制约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两个关键问题。确定拔管时机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在浇筑混凝土后较早拔管,以避免由于混凝土凝固导致起拔困难,甚至引起铸管;二是在浇筑混凝土后较晚拔管,以有充足的时间使混凝土稳固,而不致由于外部荷载导致拔管后混凝土坍塌,实际上是相互矛盾而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而拔管时机和孔斜对拔管力的大小具有重要影响。论文以数值模拟为主要理论分析手段,以西藏旁多水利枢纽150m超深防渗墙施工为研究对象,对超深防渗墙混凝土浇筑进行了温度~结构场耦合分析,深入研究了超深防渗墙的拔管时机,对不同拔管时机、不同孔斜下的拔管力进行了分析,并以现场试验进行了验证;采用离散元法研究了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施工控制参数,结果表明:(1)接头管的拔管时机受控于混凝土的稳固机制,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环境条件、荷载条件和施工条件等,具体到旁多项目150m的超深防渗墙而言,数值分析表明:在保持混凝土浇筑面距接头管底端40m的情况下进行拔管是满足要求的;(2)拔管力的大小主要与拔管时机和孔斜相关。不同的拔管时机导致接头管与混凝土之间不同的接触特性,进而影响拔管力;孔斜会增大拔管力,且随着孔斜增加,拔管力增加迅速。在初浇混凝土40m拔管且无孔斜情况下,拔管力大小约为500t;(3)接头管法施工混凝土浇筑参数控制主要包括浇筑导管口距槽孔底部最佳距离、导管在混凝土中的埋深、不同浇筑深度下浇筑混凝土下降速度等。数值分析表明:①混凝土初浇时,浇筑导管距槽底距离应控制在3~4倍导管直径范围;②浇筑结束阶段,浇筑导管内外混凝土高差应控制在5m以内;③随防渗墙深度的增加,混凝土在导管内下降形态呈较明显的间断现象,但在150m的深度范围内无明显离析和粗细骨料分离现象;(4)现场实践表明,拔管时机以初浇混凝土后7~8小时为宜,即浇筑混凝土40m左右开始拔管;拔管力大小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与接头管与混凝土之间的接触特性和孔斜相关。现场实践与理论分析成果具有较好一致性。论文给出了超深防渗墙接头管法施工中拔管时机和拔管力的分析方法,同时,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控制参数的选取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提高超深防渗墙施工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余学明,何顺宾[10](2009)在《冶勒水电站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基础防渗处理设计》文中提出冶勒水电站大坝为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124.5m,建造于高地震烈度区、深厚不均匀覆盖层上。坝基防渗左岸采用混凝土防渗墙接基岩灌浆帷幕,河床部位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嵌入覆盖层相对隔水层内一定深度,连接渐变为右岸防渗墙接深帷幕灌浆,右坝肩基础最大防渗深度约200m,采用140m深混凝土防渗墙接60m深帷幕灌浆联合防渗,该坝基防渗处理其设计与施工难度国内外罕见。本文通过对冶勒大坝防渗系统各个部分设计过程的介绍和分析,对冶勒大坝的基础防渗处理设计进行了讨论和阐述,旨在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接头型式对冶勒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防渗体系工作性态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接头型式对冶勒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防渗体系工作性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面膜堆石坝防渗与变形稳定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背景
        1.1.1 面板堆石坝概述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复合土工膜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复合土工膜应用情况
        1.2.2 复合土工膜应用于高坝难点
    1.3 高面膜堆石坝的发展需求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面膜堆石坝方案设计
    2.1 水布垭工程概况
    2.2 复合土工膜防渗体布置
    2.3 复合土工膜方案设计
    2.4 稳定性计算
        2.4.1 复合土工膜抗滑稳定计算
        2.4.2 堆石体稳定分析
    2.5 周边连接体系方案设计
        2.5.1 方案的提出
        2.5.2 具体方案
    2.6 小结
第三章 计算软件计算模型
    3.1 计算软件
    3.2 堆石体本构模型
    3.3 堆石料流变模型
    3.4 复合土工膜材料本构模型
    3.5 复合土工膜接触面的模拟方法
    3.6 大坝施工过程的模拟
    3.7 坝体渗流的计算模型
        3.7.1 数学模型
        3.7.2 有限元计算模型
    3.8 小结
第四章 高面膜堆石坝的渗流分析
    4.1 边界条件处理
    4.2 计算工况
    4.3 计算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高面膜堆石坝的应力应变分析
    5.1 有限元计算研究目的
    5.2 大坝有限元计算模型
        5.2.1 模型1
        5.2.2 模型2
        5.2.3 模型3
    5.3 计算工况
    5.4 计算参数
    5.5 高面膜堆石坝计算成果
        5.5.1 工况1有限元计算成果
        5.5.2 工况2有限元计算成果
        5.5.3 工况3有限元计算结果
        5.5.4 工况4有限元计算结果
        5.5.5 工况1~4计算结果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百米级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渗流特性及坝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发展史
    1.2 心墙坝国内外研究方向
        1.2.1 深厚覆盖层上心墙坝的渗流分析研究
        1.2.2 心墙坝研究现状
        1.2.3 心墙坝渗透方面研究现状
        1.2.4 心墙坝心墙裂缝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渗流的基本理论及软件介绍
    2.1 渗流基本方程
        2.1.1 渗流的连续性方程
        2.1.2 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2.2 计算软件介绍
3 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心墙局部开裂渗流特性研究
    3.1 计算的目的及意义
    3.2 数值模型及方案
        3.2.1 心墙局部开裂时的计算模型
        3.2.2 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
        3.2.3 数值模型及方案
    3.3 集中渗流计算结果
        3.3.1 水头等值线及浸润面计算结果
        3.3.2 心墙局部开裂对渗流量的影响
        3.3.3 心墙局部开裂对水力坡降的影响
        3.3.4 心墙局部开裂对渗流流速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心墙局部开裂时库水位变化的非稳定渗流及坝坡稳定性分析
    4.1 计算目的及任务
    4.2 库水位变化计算的二维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4.2.1 计算模型
        4.2.2 网格划分
    4.3 计算边界条件
    4.4 计算参数的选取
    4.5 库水位变化对心墙坝坝坡稳定性的影响
    4.6 心墙局部开裂对坝坡稳定性的影响性分析
        4.6.1 心墙开裂不同位置对坝坡稳定性的影响
        4.6.2 心墙开裂不同长度对坝坡稳定性的影响
        4.6.3 过渡料渗透系数对坝坡稳定性的影响
        4.6.4 堆石体渗透系数对坝坡稳定性的影响
        4.6.5 库水位变化幅度对坝坡稳定性的影响
        4.6.6 库水位变化速度对坝坡稳定性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某水电站沥青混凝土心墙坝三维渗流计算分析
    5.1 工程概况
        5.1.1 概述
        5.1.2 坝址区地形地质条件
    5.2 计算目的及任务
    5.3 三维渗流计算模型
        5.3.1 三维渗流模型及网格划分
        5.3.2 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5.4 三维渗流计算结果分析
        5.4.1 设计方案在各特征水位下的渗流计算结果分析
        5.4.2 设计方案优化设计研究
        5.4.3 心墙局部开裂大坝安全性态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纵、横向课题

(3)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评述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动力特性物理模拟试验设计
    2.1 引言
    2.2 试验设备及内容
    2.3 模型设计及传感器布置
    2.4 相似关系及试验材料
    2.5 传感器及采集系统
    2.6 输入地震动及加载工况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坝基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加速度响应规律
    3.1 引言
    3.2 基岩坝基加速度响应
    3.3 加速度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3.4 覆盖层坝基加速度分布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凝土-堆石组合坝的墙体动态稳定性分析
    4.1 引言
    4.2 基岩坝基结果分析
    4.3 覆盖层坝基结果对比
    4.4 动态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凝土-堆石组合的堆石体永久变形及破坏模式
    5.1 引言
    5.2 位移监测点布置
    5.3 基岩坝基堆石体顶部永久位移
    5.4 基岩坝基坝坡向永久位移
    5.5 基岩坝基堆石体破坏模式和机理分析
    5.6 覆盖层坝基结果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混凝土-堆石组合坝振动台试验的数值分析
    6.1 引言
    6.2 计算原理与方法
    6.3 数值模型的建立
    6.4 模型试验数值验证与计算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工程算例分析
    7.1 引言
    7.2 工程背景
    7.3 数值的模型的建立
    7.4 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动力特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动本构特性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沥青混凝土防渗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1.3 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研究现状
        1.3.2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动本构特性试验研究
    2.1 试验设备及材料
        2.1.1 试验设备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成型方法及试验条件
    2.3 试验方案
    2.4 动应力、动应变时程线试验结果
    2.5 动应力-应变骨干曲线试验结果及分析
        2.5.1 围压σ_3对动应力-应变骨干曲线影响
        2.5.2 主应力比K_c对动应力-应变骨干曲线的影响
        2.5.3 频率 f 对动应力-应变骨干曲线的影响
    2.6 动弹性模量试验结果及分析
        2.6.1 围压σ_3对E d-ε_d关系曲线的影响
        2.6.2 主应力比K_c对E d-ε_d关系曲线的影响
        2.6.3 频率 f 对E d-ε_d关系曲线的影响
    2.7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材料最大动模量公式的改进
        2.7.1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试验成果分析
        2.7.2 最大动弹性模量公式的改进
    2.8 阻尼比试验结果及分析
        2.8.1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滞回曲线
        2.8.2 围压σ_3对λ -ε_d关系曲线的影响
        2.8.3 主应力比K_c对λ -ε_d关系曲线的影响
        2.8.4 频率 f 对λ -ε_d关系曲线的影响
        2.8.5 最大阻尼比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动本构模型研究及动力计算程序编制
    3.1 HARDIN-DRNEVICH 模型用于沥青混凝土材料的改进
        3.1.1 Hardin-Drnevich 模型[100]
        3.1.2 Hardin-Drnevich 模型用于沥青混凝土材料的改进
    3.2 总应力法动力计算控制方程
    3.3 基于 ADINA 的土石坝动力计算程序编制
        3.3.1 ADINA 有限元软件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3.3.2 基于 ADINA 软件的动力有限元程序编制
        3.3.3 程序计算分析步骤
    3.4 土石坝地震永久变形计算程序
        3.4.1 永久变形计算方法
        3.4.2 永久变形程序计算步骤
    3.5 程序验证
        3.5.1 程序验证—算例 1
        3.5.2 程序验证—算例 2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静动力分析及抗震安全评价
    4.1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模型
        4.1.1 工程概况
        4.1.2 有限元分析模型
    4.2 大坝静力有限元分析
        4.2.1 本构模型
        4.2.2 计算材料参数
        4.2.3 坝体填筑和蓄水模拟
        4.2.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 大坝动力有限元分析
        4.3.1 本构模型
        4.3.2 计算材料参数
        4.3.3 地震波输入
        4.3.4 动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心墙抗震安全评价
        4.4.1 抗震安全评价指标
        4.4.2 心墙坝抗震安全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覆盖层厚度对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动力性能的影响
    5.1 计算方案
    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2.1 覆盖层厚度对坝体加速度的影响
        5.2.2 覆盖层厚度对坝体和心墙动位移的影响
        5.2.3 覆盖层厚度对心墙主应力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本构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6.1 敏感性分析
    6.2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静力本构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6.2.1 单因素材料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6.2.2 多因素材料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6.3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动力本构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6.3.1 单因素材料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6.3.2 多因素材料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冶勒水电站大坝心墙与防渗墙连接混凝土基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沥青混凝土心墙与混凝土防渗墙连接型式研究
3 基座尺寸的选择
4 基座结构设计
5 基座运行情况
6 结束语

(6)深厚覆盖层地基高土质心墙堆石坝抗震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深厚覆盖层地基高心墙堆石坝抗震安全性
        1.2.1 国内外典型深厚覆盖层地基上高心墙堆石坝工程
        1.2.2 深厚覆盖层地基高心墙堆石坝防渗系统抗震安全性
    1.3 高土石坝抗震安全性研究现状
        1.3.1 高土石坝筑坝材料动力特性
        1.3.2 高土石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方法
        1.3.3 高土石地震动力响应特征
        1.3.4 土石坝典型震害特征
        1.3.5 高土石坝抗震措施
    1.4 本文主要内容
2 考虑围压效应的土石材料动力本构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土石材料动力特性参数围压依赖性研究
    2.3 考虑围压效应的Hardin-Drnevich模型
        2.3.1 Hardin-Drnevich模型
        2.3.2 考虑围压效应的Hardin-Drnevich模型
        2.3.3 新改进模型验证
        2.3.4 新本构模型特点
        2.3.5 土石坝动力算法及本构模型程序实现
        2.3.6 程序验证
    2.4 新模型在长河坝大坝动力响应分析中的应用
        2.4.1 工程背景
        2.4.2 有限元模型及计算参数
        2.4.3 大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2.4.4 大坝地震永久变形分析
        2.4.5 围压效应影响分析
    2.5 小结
3 深厚覆盖层上高心墙堆石坝防渗系统抗震安全性研究
    3.1 引言
    3.2 深覆盖层地基高心墙堆石坝防渗系统
        3.2.1 防渗结构型式选择
        3.2.2 典型工程防渗系统布置型式
        3.2.3 200m级以上高心墙堆石坝防渗系统特征
        3.2.4 坝基防渗墙及坝基廊道应力变形特性
    3.3 深厚覆盖层上高心墙堆石坝防渗系统抗震安全性研究方法
        3.3.1 子模型法
        3.3.2 混凝土非线性本构模型
        3.3.3 非线性接触模型
        3.3.4 抗震安全评价准则
    3.4 长河坝大坝防渗系统抗震安全性研究
        3.4.1 坝体防渗心墙抗震安全分析与评价
        3.4.2 坝基混凝土防渗墙抗震安全性分析与评价
        3.4.3 心墙与防渗墙接头抗震安全性分析与评价
    3.5 深厚覆盖层高心墙堆石坝防渗系统地震反应特点及其抗震安全性
        3.5.1 坝体防渗心墙
        3.5.2 心墙与防渗墙接头
        3.5.3 坝基混凝土防渗墙
    3.6 深厚覆盖层地基高心墙堆石坝防渗系统抗震措施
        3.6.1 坝体防渗心墙
        3.6.2 心墙与防渗墙接头
        3.6.3 坝基混凝土防渗墙
    3.7 小结
4 高心墙堆石坝坝顶抗震加固措施研究
    4.1 引言
    4.2 土工格栅抗震加固措施
        4.2.1 土工格栅加固措施的发展
        4.2.2 土工格栅在土石坝抗震工程中的应用
        4.2.3 土工格栅加筋计算原理
        4.2.4 土工格栅工程应用实例
    4.3 混凝土梁格抗震加固措施
        4.3.1 混凝土梁格抗震加固措施结构型式
        4.3.2 混凝土梁格计算原理
        4.3.3 混凝土梁格工程应用实例
    4.4 Hardfill抗震加固措施
        4.4.1 Hardfill材料
        4.4.2 Hardfill抗震加固措施的提出及加固机理
        4.4.3 Hardfill抗震措施在工程中应用研究
    4.5 小结
5 高心墙堆石坝土石材料振动孔隙水压力计算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振动孔隙水压力计算模型
        5.2.1 传统振动孔隙水压力应力模型
        5.2.2 新振动孔隙水压力模型
        5.2.3 新振动孔隙水压力模型验证
        5.2.4 土石坝动力有效应力算法及振动孔压模型程序实现
    5.3 新振动孔压模型在长河坝大坝动力响应分析中的应用
        5.3.1 地震过程中振动孔隙水压力发展过程
        5.3.2 地震后振动孔隙水压力消散和扩散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心墙与基座接头抗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的发展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课题的引出和本文的工作
2 沥青混凝土心墙与基座接头型式大型振动台试验
    2.1 研究目的
    2.2 模型设计依据及尺寸
        2.2.1 设计依据
        2.2.2 模型设计尺寸
    2.3 模型材料及制作
        2.3.1 沥青混凝土心墙
        2.3.2 混凝土基座
        2.3.3 沥青玛蹄脂
        2.3.4 填料的填筑
    2.4 试验设备、测点布置与试验方法
        2.4.1 激振设备
        2.4.2 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
        2.4.3 测点布置
    2.5 试验输入地震波
    2.6 试验工况
    2.7 试验结果
        2.7.1 工况1
        2.7.2 工况2
    2.8 小结
3 沥青混凝土心墙与基座接头的室内高压渗透试验
    3.1 研究目的
    3.2 模型设计依据及尺寸
        3.2.1 设计依据
        3.2.2 模型设计尺寸
        3.2.3 模型材料配比
    3.3 试验设备
    3.4 试验工况
    3.5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5.1 工况1
        3.5.2 工况2
        3.5.3 工况3
    3.6 小结
4 沥青混凝土心墙与基座接头型式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
    4.1 研究目的
    4.2 计算原理及方法
    4.3 有限元计算模型
    4.4 输入地震动
    4.5 计算参数
    4.6 计算结果分析
    4.7 模型试验的敏感性分析
    4.8 小结
5 旁多沥青混凝土心墙坝不同接头型式数值分析
    5.1 研究目的
    5.2 工程概况
    5.3 大坝典型断面二维静力有限元分析
        5.3.1 计算断面网格及参数
        5.3.2 计算成果分析
    5.4 大坝典型断面二维动力有限元分析
        5.4.1 坝体有限元模型及材料参数
        5.4.2 地震动输入
        5.4.3 静动叠加应力分析
    5.5 大坝典型断面二维永久变形分析
        5.5.1 坝体有限元模型及材料参数
        5.5.2 计算结果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地震时高土石坝的弹塑性分析和抗震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土石坝震害特征及震害分类
    1.3 高土石坝的抗震分析研究进展
        1.3.1 高土石坝的筑坝材料的动力特性研究
        1.3.2 高土石坝的动力响应研究
        1.3.3 高土石坝的地震永久变形分析
        1.3.4 地震时高土石填筑坝破坏性态和抗震措施研究
    1.4 本文主要工作
2 高土石坝地震反应的弹塑性分析
    2.1 引言
    2.2 FLAC的简介
        2.2.1 基本概况
        2.2.2 FLAC的基本方程
    2.3 FLAC的动力分析方法
        2.3.1 边界条件的设置
        2.3.2 地震荷载的输入
        2.3.3 阻尼的选取
        2.3.4 迭代时步的确定
        2.3.5 单元剖分尺寸
        2.3.6 FLAC完全非线性动力分析步骤
    2.4 数值计算条件
        2.4.1 本构模型
        2.4.2 堆石体力学特性及其参数确定
    2.5 FLAC程序的验证
        2.5.1 基本模型
        2.5.2 参数设置
        2.5.3 输入地震波
        2.5.4 计算结果比较
    2.6 高心墙堆石坝算例分析
        2.6.1 算例概况
        2.6.2 参数设置
        2.6.3 输入地震波
    2.7 计算结果分析
        2.7.1 坝顶部单元塑性区的变化
        2.7.2 坝坡的位移时程分析
        2.7.3 坝体的永久位移变化
        2.7.4 坝体的网格变形
    2.8 振动台试验结果的验证
    2.9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9.1 坝高变化的影响
        2.9.2 坝坡比变化的影响
        2.9.3 地震动峰值变化的影响
    2.10 小结
3 河谷形状对高土石坝地震反应特性的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河谷的形状系数
    3.3 计算模型
        3.3.1 几何模型
        3.3.2 材料参数
        3.3.3 输入地震动
        3.3.4 计算方案
    3.4 计算结果分析
        3.4.1 岸坡坡度的影响
        3.4.2 河谷宽度的影响
        3.4.3 不对称岸坡的影响
        3.4.4 岸坡坡度与河谷宽度影响各计算方案的对比
    3.5 小结
4 土石坝坝坡的破坏机理及振动台模型试验的数值分析
    4.1 引言
    4.2 模型振动台试验
        4.2.1 模型试验简介
        4.2.2 试验结果的分析
    4.3 振动台模型试验数值模拟
        4.3.1 数值计算方法
        4.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3 输入地震动
        4.3.4 计算参数
    4.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4.1 坝坡的动力响应分析
        4.4.2 坝坡的永久变形分析
        4.4.3 坝坡的稳定性分析
    4.5 小结
5 高土石坝的土工格栅抗震加固措施研究
    5.1 引言
    5.2 土工格栅加筋的作用机理
        5.2.1 土工格栅
        5.2.2 筋材—堆石体相互作用机理
    5.3 计算模型的建立
        5.3.1 土体单元模型
        5.3.2 土工格栅单元模型
    5.4 计算算例
        5.4.1 基本模型
        5.4.2 材料参数
        5.4.3 土工格栅加固范围的确定
    5.5 计算结果与分析
        5.5.1 土工格栅的内力分布
        5.5.2 坝体塑性剪应变的分布
        5.5.3 坝体的永久位移变化
        5.5.4 坝体的网格变形
    5.6 土工格栅加筋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5.6.1 格栅连接方式的影响
        5.6.2 格栅长度变化
        5.6.3 格栅间距变化
        5.6.4 格栅弹模变化
    5.7 小结
6 工程实例验证—两河口心墙堆石坝
    6.1 工程概况
    6.2 坝体计算模型
        6.2.1 计算模型
        6.2.2 计算参数
        6.2.3 地震动输入
        6.2.4 计算方案
    6.3 计算结果分析
        6.3.1 坝体的动力反应
        6.3.2 坝体的永久变形
    6.4 抗震加固措施研究
        6.4.1 加固范围
        6.4.2 加固措施
        6.4.3 加固效果分析
    6.5 两河口心墙堆石坝的极限抗震能力分析
        6.5.1 计算条件及输入地震动
        6.5.2 从地震永久变形角度研究大坝的极限抗震能力
        6.5.3 从坝坡稳定角度分析大坝的极限抗震能力
    6.6 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创新点摘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9)超深防渗墙混凝土浇筑控制及滑管脱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超深防渗墙工程
        1.1.2 超深防渗墙施工难点及关键技术问题
        1.1.3 超深防渗墙施工混凝土浇筑及滑管脱模关键技术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厚覆盖层地区防渗墙施工工艺
        1.2.2 深厚覆盖层防渗墙结构形式改进
        1.2.3 防渗墙防渗效果及结构分析
        1.2.4 超深防渗墙施工滑管脱模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深防渗墙混凝土施工工艺及滑管脱模技术
    2.1 依托工程概况
        2.1.1 旁多水利枢纽概况
        2.1.2 旁多水利枢纽防渗墙工程概况
    2.2 总体施工方案
    2.3 槽段划分
    2.4 施工程序
    2.5 主要施工工艺
        2.5.1 造孔成槽
        2.5.2 泥浆固壁
        2.5.3 清孔换浆及接头孔的刷洗
        2.5.4 混凝土技术及浇筑
        2.5.5 接头管法墙段连接施工工艺
        2.5.6 质量检查
    2.6 结论
第三章 超深防渗墙混凝土浇筑的温度场模拟
    3.1 温度场模拟的理论基础
        3.1.1 温度场分析的热量传输方程
        3.1.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3.1.3 非线性有限元体系的求解
    3.2 超深防渗墙混凝土浇筑的温度场模拟
        3.2.1 数值模拟的基本说明
        3.2.2 超深防渗墙混凝土浇筑温度场
    3.3 结论
第四章 超深防渗墙滑管脱模技术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超深防渗墙滑管脱模技术的数值模拟进展
    4.2 滑管的受力机制
        4.2.1 接头管重力
        4.2.2 混凝土与滑管之间作用力
        4.2.3 孔斜造成的阻力
        4.2.4 泥浆作用力
        4.2.5 孔壁摩擦力
    4.3 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4.3.1 ADINA 中的温度~力学分析
        4.3.2 ADINA 中的接触模拟
        4.3.3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4.3.4 浇筑过程模拟
    4.4 接头管法施工滑管脱模技术的数值模拟研究
        4.4.1 数值模拟的基本说明
        4.4.2 接头管的拔管时机分析
        4.4.3 拔管力的数值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防渗墙混凝土浇筑控制参数数值模拟研究
    5.1 超深防渗墙混凝土浇筑的控制参数
    5.2 颗粒流计算理论与混凝土浇筑模拟
        5.2.1 颗粒流模拟的基本假设
        5.2.2 颗粒流物理模型
        5.2.3 颗粒接触模型
    5.3 防渗墙混凝土浇筑控制参数研究
        5.3.1 浇筑导管口距槽底最佳距离
        5.3.2 导管内混凝土与泥浆高差控制
        5.3.3 导管内混凝土下降形态与浇筑控制
    5.4 混凝土与泥浆界面分析
        5.4.1 正电胶浆液的固壁机制
        5.4.2 泥浆和混凝土界面作用机制分析
        5.4.3 泥浆质量控制
    5.5 小结
第六章 超深防渗墙滑管脱模的现场试验研究
    6.1 典型监测资料
    6.2 拔管时机分析
    6.3 拔管力分析
    6.4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接头型式对冶勒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防渗体系工作性态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面膜堆石坝防渗与变形稳定分析研究[D]. 岳娟. 山东大学, 2018(01)
  • [2]百米级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渗流特性及坝坡稳定性研究[D]. 王欢.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3]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D]. 王建新.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4]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动本构特性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D]. 王建祥.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5]冶勒水电站大坝心墙与防渗墙连接混凝土基座设计[J]. 王晓东. 水电站设计, 2013(02)
  • [6]深厚覆盖层地基高土质心墙堆石坝抗震安全性研究[D]. 曹学兴. 武汉大学, 2013(09)
  • [7]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心墙与基座接头抗震研究[D]. 许诏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8]地震时高土石坝的弹塑性分析和抗震措施研究[D]. 朱亚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5)
  • [9]超深防渗墙混凝土浇筑控制及滑管脱模关键技术研究[D]. 赵存厚. 天津大学, 2014(05)
  • [10]冶勒水电站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基础防渗处理设计[A]. 余学明,何顺宾. 现代堆石坝技术进展:2009——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9

标签:;  ;  ;  ;  ;  

节理类型对叶勒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防渗系统工作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