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体遗传论文-刘伟勋

质体遗传论文-刘伟勋

导读:本文包含了质体遗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质体遗传转化,条斑紫菜,调控序列,表达盒

质体遗传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勋[1](2014)在《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质体遗传转化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条斑紫菜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红毛菜纲(Bangiophyceae)、红毛藻目(Bangiales)、红毛菜科(Bangiaceae)紫菜属(Pyropia)。作为生长于潮间带的一种大型红藻,条斑紫菜在我国北部沿海大量养殖,也是研究潮间带藻类生理生态以及逆境胁迫适应机制的代表性模式物种。条斑紫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于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条斑紫菜的逆境胁迫机制提供重要的平台,同时也将对条斑紫菜的遗传育种提供新的思路。本论文致力于条斑紫菜质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从条斑紫菜质体基因组中克隆了psbA5'和psbA3'调控序列。构建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表达盒(eGFP),验证了psbA5'和psbA3'调控序列调控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eGFP)表达载体pYG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含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表达盒(psbA5'-EGFP-psbA3')的大肠杆菌中明亮的荧光表达;2.构建了氯霉素抗性筛选基因(cat)表达盒和以条斑紫菜质体基因组rrsB-trnI-trnA-rrsL序列为同源重组片段的定点整合表达载体pYV1。验证了含氯霉素抗性筛选基因(cat)表达盒的质体基因组定点整合表达载体pYV1的大肠杆菌可以在含氯霉素的LB固体培养基上存活和正常生长。3.初步建立了通过基因枪法将含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表达盒(eGFP)的表达载体pYG导入条斑紫菜叶状体细胞。轰击的参数为:1100psi12cm轰击距离25inHg真空度。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被轰击的条斑紫菜叶状体部分细胞中观察到清晰的绿色荧光,表明pYG被成功导入条斑紫菜叶状体中,并在叶状体中成功表达了eGFP基因。本论文首次在条斑紫菜中开展质体遗传转化技术的开发,为条斑紫菜质体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的构建提够了可用的内源调控序列、筛选基因表达盒、报告基因表达盒,以及用于条斑紫菜质体稳定遗传转化的含筛选基因表达盒的定点整合表达载体;初步建立了条斑紫菜质体遗传转化基因枪导入方法;为后期成熟的条斑紫菜质体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建立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29)

李思蒙,王永林,黄冬辉,田呈明[2](2013)在《杨树炭疽病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的建立及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杨树炭疽病菌菌株C1-5-2作为受体,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将含有潮霉素B(hph)和GFP表达基因的质粒gGFP转入杨树炭疽病菌菌丝的原生质体中。幼嫩菌丝在0.7mol·L-1NaCl溶解的1% Lysing enzyme酶解液的作用下酶解210min可以得到108·mL-1的原生质体;在PEG介导下,通过含有潮霉素浓度为300μg·mL-1的PDA选择培养基筛选转化子,每微克DNA获得41个转化子的平均转化效率。对转化子进行PCR鉴定表明:hph基因和GFP基因已经整合到杨树炭疽病菌转化子基因组中,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转化子可以发出清晰的绿色荧光,且转化子的潮霉素抗性和GFP表达性状可以稳定遗传。(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王文秀,谷守芹,李坡,范钰,董金皋[3](2011)在《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大斑病菌菌株01-23为出发菌株,对影响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的主要条件进行了研究,包括原生质体制备的材料、酶解系统、稳渗剂、载体浓度及线性化程度等。结果表明,改良Fries培养基中培养24 h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是原生质体制备的首选材料;2%溶壁酶和1%蜗牛酶两种酶混用是最佳的酶解系统;0.7 mol/LNaCl是最适的稳渗剂;环状载体比线性载体转化效率高5倍以上;在载体浓度为100μg/mL时转化效率最高。(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吕昕[4](2010)在《农杆菌介导核盘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以及菌核异常突变体的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盘菌[Sclerotini 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是一种引起多种植物土传病害的重要病原真菌,该菌寄主种类多,据报道多达75科450多种,可引起许多重要植物的菌核病,如油菜、大豆、向日葵等油料作物,莴苣、芹菜、萝卜等多种蔬菜作物和多种豆类等,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该病菌菌核存活能力强,难以防治,目前主要通过化学药剂以及生防药剂控制该病害。菌核在核盘菌的生活史中占重要地位,2006年,核盘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公布,为在分子水平研究菌核的形成和发育途径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目前,有关于核盘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较少,主要受其转化方法的限制。至今已有PEG介导原生质体和农杆菌介导子囊孢子堆核盘菌实行遗传转化,然而这些方法转化周期长,操作繁琐,用农杆菌介导核盘菌菌丝的遗传转化虽然在周期、操作以及转化效率上显着优于上述方法,但是该方法获得的转化子假转化子太多,转化子的稳定性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研究了农杆菌介导核盘菌原生质体的转化体系,得到了近500个转化子,并以此为基础,对其中菌核表现异常的转化子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如下:先制备核盘菌的原生质体,并将其与含有质粒pTFCM的农杆菌菌株EHA105在AS条件下共培养,2天后,用500μg/ml头孢霉素和30μg/ml潮霉素的PDA对共培养物进行选择性培养,成功得到了500多个转化子。随机挑取部分转化子用HPH特异引物进行PCR鉴定,这些转化子的基因组DNA中均扩增出期望片段,初步表明已经成功的将潮霉素片段转移至核盘菌的基因组中。用原生质体再生的办法对菌核表现异常的菌株Sunf-M-N250和Sunf-M-N156进行纯化,以得到菌核异常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再生菌株Sunf-M-N250-R10和Sunf-M-N156-R10,并对这两个再生菌株的进行了生物学方面的研究:Sunf-M-N250-R10在PDA上不产菌核,在胡萝卜培养基上产菌核,菌落菌丝体较厚,对油菜、拟南芥以及小白菜都有较强的致病力,生长速度快。Sunf-M-N156-R10菌落菌丝体稀薄,在PDA上产菌核较少,胡萝卜培养基上产菌核,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稍慢于初发菌株,对油菜、拟南芥以及小白菜致病力强。(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陈建敏,孙德兰[5](2008)在《淀粉质体遗传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淀粉质体来源于前质体,与叶绿体同源,具有其特有的遗传特性,是核外遗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淀粉质体遗传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展。淀粉质体DNA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其含量随着组织发育的不同阶段有所变化,最后这些DNA作为贮藏的形式积累在质体中。淀粉质体基因组与叶绿体基因组同源性很高,但是不表达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基因。现有的实验证据表明,淀粉质体基因组的表达调控发生在转录水平,与DNA甲基化有关。淀粉质体的发育受核基因组和质体基因组双重调控。组织发育到一定时期,淀粉质体中出现单核糖体和多聚核糖体;淀粉质体具有蛋白质合成体系。淀粉质体DNA及淀粉质体遗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淀粉质体遗传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丰富核外遗传知识和理论。(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龚海云[6](2007)在《浅谈细胞质中的质体遗传》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质体的细胞结构基础质体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结构,在光镜下一般容易看到,其体积比线粒体大,比细胞核小,其形状可有圆盘状、卵圆形或杆状等。是一类合成和积累同化产物细胞器。根据质体内所含色素的不同,可将质体分为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目前认为叁类质体都是由细(本文来源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黄亚玲[7](2006)在《马铃薯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且用途广泛,发展其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马铃薯常规育种工作遇到了难以跨越的“生物学路障”,而基因工程技术对于转移目标性状具有很大的目的性,已经成为目前改良作物品性的重要手段。原生质体作转化受体较传统外植体更能整合大片段DNA,但目前马铃薯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本研究以马铃薯无性系8~#(2n=4x=48)为材料,分离其叶肉原生质体作转化受体,选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采用共孵育(原生质体与质粒DNA直接融合)法,PEG介导转化法和电击穿孔转化法,将外源质粒(pBIN m-gfp5-ER和SK-gfp)DNA转化到马铃薯原生质体中。通过转化子中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研究马铃薯原生质体遗传转化技术体系。主要结果如下: 1.SK-gfp转化载体的构建 从pBIN m-gfp5-ER(14.7kb)上酶切出gfp基因,装入SK载体,构建SK-gfp质粒,长度约4.8kb,gfp基因经序列测定,与pBIN m-gfp5-ER上gfp序列比对,相似性为100%。 2.共孵育 即将一定浓度的外源DNA(60、80、100μg/mL)和纯化后的原生质体直接共培养,共得到163个愈伤组织,其中转化子30个,转化效率18.4%。 3.PEG介导转化 纯化后的原生质体用PSL(甘露醇0.3mol/L,MgCL_2 15mmol/L,MES 0.1%,pH 5.8,高温灭菌)悬浮,加入一定浓度的质粒DNA(75、100μg/mL),充分混匀后静置片刻,然后均匀地滴于无菌培养皿的底部,静置3min,待大多数细胞沉降后,在每滴正上方加等量的12.5%或25%的PEG溶液,分别静置10min或5min,诱导外源DNA进入原生质体。共得到愈伤组织149个,有70个是转化子,转化效率为47.0%,其中PEG(12.5%,10min)的转化效率为51.9%,高于PEG(25%,5min)的44.2%,且二者之间在P=0.05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4.电击穿孔转化 电转化仪:Eppendorf Multiporator 4308型,转化室为250μL螺旋型铂金电极,间距0.02cm;电转化液的组成:0.35mol/L甘露醇+0.1mMCaCl_2,pH 5.8,高温灭菌;脉冲电压为20v,脉冲次数n=1。得到愈伤组织312个,其中转化子183个,转化效率最高,达到58.7%。 5.比较外源DNA长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时发现,共培养转化和电击穿孔转化时,SK-gfp的转化效率比pBIN m-gfp5-ER的高;而在PEG介导转化中出现了相反的情况。 6.通过研究DNA浓度与转化效率的关系发现:只有在共培养转化时,DNA浓度为80μg/mL的转化效率与60、100μg/mL的效率在P=0.05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EG介导转化和电击穿孔转化时设立的两浓度(75、100μg/mL)所对应的转化效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7.叁种转化方法共得到愈伤组织624个,其中转化子283个。对叁种转化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6-06-01)

马德良[8](2006)在《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研究及其杀虫相关基因的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转化技术不仅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利用基因工程改良物种特性的有力工具。目前有关球孢白僵菌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分离自吉林公主岭当地患病玉米螟虫体的野生型球孢白僵菌为研究对象,从产孢培养基筛选、遗传转化显性标记筛选、原生质体制备、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等方面对球孢白僵菌的遗传转化体系进行探索,为利用基因工程改良球孢白僵菌奠定了坚实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菌丝生产最适培养基为L-broth液体培养基;(2)产孢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3)菌龄24h的菌丝体生产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是2.25×10~(10)个/g;(4)用0.01mol/L的β—巯基乙醇在30℃预处理菌丝体20m,原生质体纯度达到99%以上,原生质体产量和再生恢复率较高;(5)真菌溶壁酶的最适消化浓度是6.0mg/ml,作用时间是1.5小时;(6)0.7mol/L NaCl为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渗透压稳定剂;(7)0.7mol/L葡萄糖为原生质体再生恢复的最佳渗透压稳定剂;(8)L-broth软琼脂培养基(0.75%的琼脂粉)上再生恢复率最高,最高可达到57%;(9)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萌发可以被25 mg/L除草剂完全抑制,孢子和菌丝体萌发可以被150 mg/L除草剂完全抑制,草丁膦类除草剂(phosphinothricin,PPT)可以作为球孢白僵菌遗传转化时的选择压,除草剂抗性基因bar可以作为选择标记基因;(10)通过原生质体遗传转化方法,将含有bar基因的质粒PTF102转化到球孢白僵菌,通过连续5代继代筛选,获得PCR鉴定阳性菌落。 穿透体壁是球孢白僵菌感染寄主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之一。昆虫体壁主要由蛋白质和几丁质组成,球孢白僵菌主要通过机械压力和蛋白酶、几丁质酶等水解酶的作用降解昆虫体壁,因此,克隆编码这些酶的基因对阐明球孢白僵菌的致病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已报道的病原真菌几丁质酶、体壁蛋白水解酶、亲环素蛋白基因合成保守引物,从玉米螟虫生真菌球孢白僵菌中分别分离到几丁质酶基因、体壁蛋白水解酶和亲环素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1)几丁质酶基因片段大小为1047bp,编码了348个氨基酸,与来源于小菜蛾虫生真菌球孢白僵菌和哈茨木霉的几丁质酶蛋白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和82%;(2)体壁蛋白水解酶基因片段长度为1760bp,包含有3个内含子区段,分别位于331~405,586~646,1157~1223bp的位置,该基因编码了一个由37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与蛋白数据库中同源蛋白(AAL5578.1,AAK70804.1)的最高同源性分别为98.9%和98.7%;(3)亲环素蛋白基因片段长度为606bp,包含有2个内含子区段,分别位于215~269,376~431bp的位置,该基因编码了一个由16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与蛋白数据库中同源蛋白(AAN39296)的最高同源性分别为99.4%。(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6-06-01)

洪长根[9](2005)在《紫茉莉质体遗传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茉莉质体的遗传是典型的细胞质遗传的实例,这种遗传方式有别于细胞核遗传方式,表现出明显的母系遗传和遗传规律的非孟德尔性,本文就教学中碰到的几个常见问题作粗浅的解析。(1)为什么说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答:叶绿体内约有12个双链环状DNA,同时具有叁种(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05年11期)

赵宏波,陈发棣[10](2004)在《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点介绍了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的方法和当前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时提出了目前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工作重点。植物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的方法主要有:PEG介导转化法、电击穿孔转化法、脂质体介导转化法、农杆菌共培养转化法等。(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4年07期)

质体遗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杨树炭疽病菌菌株C1-5-2作为受体,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将含有潮霉素B(hph)和GFP表达基因的质粒gGFP转入杨树炭疽病菌菌丝的原生质体中。幼嫩菌丝在0.7mol·L-1NaCl溶解的1% Lysing enzyme酶解液的作用下酶解210min可以得到108·mL-1的原生质体;在PEG介导下,通过含有潮霉素浓度为300μg·mL-1的PDA选择培养基筛选转化子,每微克DNA获得41个转化子的平均转化效率。对转化子进行PCR鉴定表明:hph基因和GFP基因已经整合到杨树炭疽病菌转化子基因组中,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转化子可以发出清晰的绿色荧光,且转化子的潮霉素抗性和GFP表达性状可以稳定遗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质体遗传论文参考文献

[1].刘伟勋.条斑紫菜(Pyropiayezoensis)质体遗传转化体系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李思蒙,王永林,黄冬辉,田呈明.杨树炭疽病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的建立及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J].林业科学.2013

[3].王文秀,谷守芹,李坡,范钰,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玉米科学.2011

[4].吕昕.农杆菌介导核盘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以及菌核异常突变体的生物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5].陈建敏,孙德兰.淀粉质体遗传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

[6].龚海云.浅谈细胞质中的质体遗传[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

[7].黄亚玲.马铃薯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D].华中农业大学.2006

[8].马德良.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研究及其杀虫相关基因的分离[D].吉林农业大学.2006

[9].洪长根.紫茉莉质体遗传中常见问题的分析[J].生物学教学.2005

[10].赵宏波,陈发棣.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

标签:;  ;  ;  ;  

质体遗传论文-刘伟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