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事物模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事物模态,本质主义,可能世界,跨界识别
事物模态论文文献综述
周步晟[1](2008)在《模态逻辑中事物模态引起的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模态逻辑的发展日趋成熟,模态逻辑中蕴含的形而上学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作为模态逻辑的基础概念——事物模态,更是引起了诸多的哲学争议。什么是事物模态?模态概念的定义如何?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发展过程?这是贯穿论文研究的一条主线。正是在这样一个解释的过程中,事物模态引起的诸多形而上学问题展示出来。事物模态引起本质主义的纠纷,奎因通过指出内涵语境的暧昧性来揭示事物模态遭遇本质主义的困境,标明其反对模态逻辑的立场,克里普克在对模态谓词进行语义学解释的过程中,运用历史发生学的观点,避开对事物内涵的讨论而只考虑事物具有的外延,提出了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试图回应奎因对于事物模态所提出的攻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可能世界语义学提出之后,模态概念便在可能世界框架下进行解释,从而事物模态引起跨界识别问题,或者说事物如何在跨越不同可能世界的过程中保持自身同一性问题。众多哲学家参与了其中的论战,克里普克通过澄清可能世界概念来消解事物模态所遭遇的跨界识别困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激烈的论战情况。事物模态遭遇的诸多形而上学问题说明模态逻辑超越经典逻辑表明了一种从外延逻辑向内涵逻辑的转变,内涵性问题必然产生形而上学的质疑,随着日益精致的内涵语义学的发展和成熟,事物模态概念的哲学基础逐渐巩固,也将不再成为哲学家攻击的对象。(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4-01)
梁庆寅[2](1993)在《略论事物的模态和命题的模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世纪经院派的的哲学已经注意到,模态词(“可能”和“必然”)在一个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并非不重要。圣托马斯·阿变那由此区别了两种不同的模态:关于事物的模态和关于命题的模态。他指出,模态词嵌在句子中间的是关于事物的模态,例如:“苏格拉底可能在跑”。而模态词处于句子末尾的则是关于命题的模态,例如:“苏格拉底在跑是可能的”。模态分类的(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1993年02期)
事物模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世纪经院派的的哲学已经注意到,模态词(“可能”和“必然”)在一个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并非不重要。圣托马斯·阿变那由此区别了两种不同的模态:关于事物的模态和关于命题的模态。他指出,模态词嵌在句子中间的是关于事物的模态,例如:“苏格拉底可能在跑”。而模态词处于句子末尾的则是关于命题的模态,例如:“苏格拉底在跑是可能的”。模态分类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事物模态论文参考文献
[1].周步晟.模态逻辑中事物模态引起的相关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梁庆寅.略论事物的模态和命题的模态[J].学海.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