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对象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荀子》,个体型,类,感性
对象类论文文献综述
黄伟明[1](2019)在《《荀子》之个体型对象“类”的价值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荀子》的"类"观念之所指,按形式可分为个体型对象"类"和关系型对象"类";按性质则可分为感性"类"和价值性"类"。《荀子》的个体型对象"类",包括感性个体"类"和价值性个体"类",其中体现的是儒家在实践领域应然的"宜"、"义"即善、义务、正当等"应然"特点,而非认知意义上的客观性或事实性,不是以对象的共同固有客观属性为根据的"类",其感性与价值性不分,统一于价值性。由于从价值而非固有性质来认识和规定对象,《荀子》的个体型对象"类",其根本性质不是认知性而是价值性的。(本文来源于《逻辑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教姝婷[2](2019)在《英语母语者习得对象类动介兼类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词类复杂且种类繁多,作为一种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汉语的语法手段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在虚词中,介词是最重要的一类,众所周知,汉语介词多数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在虚化过程中有不少动词保留着动词和介词两种词性,形成了动介兼类词。动词和介词分别是汉语实词和虚词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动介兼类词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这类词数量不多,可以分为对象类、目的类、条件类、使动类等类型,在这几种类型中,对象类是最常用的一类,这类词看似简单,却很容易出错,因此了解留学生习得对象类动介兼类词的偏误,并寻找教学对策对留学生的学习势必有一定的帮助。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提出选题的缘由及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理论基础,并梳理了以往学者对兼类词、动介兼类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介兼类词以及对象类介词的研究。第一章说明了本文的选词依据,选取了“对”“向”“跟”“给”这四个词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分析了这四个词作为动词和介词的语义和使用方法以及从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语法化演变。第二章介绍了问卷的设计及调查对象,总结了英美留学生习得对象类动介兼类词的偏误类型。第叁章根据英美留学生习得对象类动介兼类词的偏误调查,分析了偏误原因。第四章根据偏误类型和偏误原因提出了教学建议。最后是结论部分,梳理了本文的研究过程,并提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约瑟夫(JOSEPH,MULILO)[3](2018)在《赞比亚留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的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词(preposition简写prep)是汉语语法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词义上看,介词属于虚词类,并无实际含义,仅能够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作用上看,介词是前置词,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等与句子中其它词的联系。介词在汉语表达中是不可缺少的存在。而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介词的过程中,对于介词的掌握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赞比亚留学生无论是在书面语表达还是口语对话中,也常常出现介词使用的偏误。对于这个问题,本文选择了叁个最常用的对象类介词——“对、向、给”,针对赞比亚留学生使用这些词的偏误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五个章节。在第一章的绪论中,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方法、语料库的来源进行了介绍,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阐述,为后文的内容做铺垫。在第二章中,对“对”、“向”、“给”叁个对象类介词的偏误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每一个介词的偏误进行了分类,主要有遗漏偏误、误加、位置偏误、替换偏误。第叁章内容则是基于前一个章节的偏误分析,总结出赞比亚留学生在习得对象类介词“对”、“向”、“给”时出现偏误的原因;产生偏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习方法、教学方式、母语影响、教材内容、学习者水平等方面。本文的最后一章内容是在结合第二章的偏误分析和第叁章的偏误分析,给出针对赞比亚留学生习得汉语介词“对”、“向”、“给”的相关建议,意在提高赞比亚留学生习得汉语介词的水平,并未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5-26)
张妙[4](2018)在《面向对象类集成测试序列生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软件产业的飞速进步,软件产业现已遍及当代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提高和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软件测试技术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软件缺陷,避免因软件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各类生产生活不便和重大经济损失。集成测试是软件测试阶段中的关键步骤,确保各模块及子系统能够按照预期目标,准确且稳定地运行。面向对象程序的类间调用关系错综复杂,无法利用传统的集成测试方法进行测试,因此提出了基于测试序列的类集成测试策略。不同的类集成测试序列,其测试代价并不相同。确定合理的类集成测试序列,能够有效地降低测试桩复杂度,从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测试代价。可见,针对面向对象程序的集成测试,提出合理的类集成测试序列生成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多种类集成测试序列生成方法,然而现有方法生成的类集成测试序列的测试代价较高、针对复杂系统运行时间过长。本文在分析与研究现有方法的基础上,对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基于奖惩机制的类集成测试序列生成方法和基于传递依赖的类集成测试序列生成方法,并实现了一个针对Java语言的类集成测试序列生成工具。针对现有方法生成的类集成测试序列的测试代价较高、生成大规模系统的类集成测试序列时所需时间过久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奖惩机制的类集成测试序列生成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测试成本和测试净收益,为所有的类设定初始测试优先级;之后,选择合适的类进行测试,并将这些类同其他待测类间的依赖关系作为反馈信息,重新计算其他待测类的测试净收益,利用奖惩机制调整其他待测类的测试优先级;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有的类均被测试。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生成测试代价较低的类集成测试序列。针对现有方法无法全面地度量类集成测试序列的测试代价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传递依赖的类集成测试序列生成方法。该方法首先识别类间传递依赖,构建类间传递依赖模型;之后,计算控制耦合的复杂度,度量为传递依赖关系构建的测试桩的代价,设计新的测试桩复杂度计算方法;最后,根据新定义的测试代价度量方法,对现有方法进行改进。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度量类间传递依赖,且类间传递依赖会对类集成测试序列的测试代价产生影响。此外,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针对Java语言的类集成测试序列生成工具,利用本文提出的两种方法生成类集成测试序列。(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5-01)
方文渊[5](2018)在《面向对象类源代码的编程逻辑建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于2014年提出MUSE计划,研究如何在大规模开源代码库上挖掘深层次的规范和协议并指导开发人员完成软件领域的复杂工作。编程逻辑的挖掘作为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课题以开源代码为研究对象,针对人类编程过程存在的普遍规则和个性化习惯,研究面向对象类开源代码编程逻辑建模与应用,挖掘人类编程的潜在逻辑和规则,为漏洞挖掘技术、预测编程行为、修复和构建复杂软件提供基础性支持。全文主要工作如下:1.对编程逻辑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研究编程逻辑的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了面向对象类开源代码编程逻辑的研究框架,明确了各个研究内容之间的联系,为编程逻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针对面向对象开源代码的复杂结构给编程逻辑分析建模带来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对象语言代码分析方法,在以对象为分类标准、以方法调用序列为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融合别名归并和程序结构分析策略,尽可能保留程序原有语法结构信息,将源代码转化为统一范式的数据形式,为编程逻辑的研究奠定数据基础。3.针对现有适用于大规模数据的代码模型没有充分利用代码的语法、结构信息,对开发人员编程思维逻辑的描述存在局限性的问题,创新性提出方法的约束关系这一概念,并基于此概念,提出一种基于方法约束关系的面向对象代码编程逻辑模型CPMMC。利用对象涉及到的方法序列来构建模型结构,通过描述同一序列中不同方法之间的约束关系来抽象开发人员的思维方式。为了验证模型能够体现开发人员的编程逻辑,我们将模型应用于Java语言方法的预测。实验表明,该模型对Java代码有着良好的预测能力,较现有的模型提高了8%的准确率。4.针对现有的基于文本分析的代码缺陷检测方法存在数据稀疏、跨程序检测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基于CPMMC的面向对象代码缺陷检测方法。用编程逻辑取代单纯的文本分析,降低了因不同编程风格对检测性能的影响;通过假设检验思想计算不同特征对代码缺陷的贡献值并实现特征向量的降维;基于支持向量机构建分类器,实现对代码缺陷的检测。本文利用部分带有标签的Android应用程序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与现有的方法相比,对跨程序的代码缺陷检测效果有着明显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4-20)
何金花,张亚红[6](2016)在《基于继承性的面向对象类测试覆盖准则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面向对象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面向对象软件技术的特征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也给软件测试带来了挑战。测试覆盖准则是软件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软件测试提供指导作用。针对面向对象继承性对软件测试的影响,从继承方法和继承属性两方面提出了类测试覆盖准则。对这两类覆盖准则进行了公理化评估,给出了算法设计,通过实例应用分析了执行结果。文中设计的覆盖准则在设计面向对象测试用例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孙雁[7](2016)在《对象类介词“为”的认知语义分析及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介词"为"在汉语中大量使用,具有特定语义。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对对象类介词"为"在汉语句子中的用法进行语义分析,探讨其英译方法。以期引起人们对对象类介词"为"的语义的重视,保证汉英对译的质量。(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张菲洋[8](2016)在《毛里求斯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的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介词用法复杂且灵活多变,一直是汉语教学的重难点,对象类介词作为其中特殊的一类,其本体研究一直备受学界重视,可目前针对对象类介词的偏误及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于2015年曾在毛里求斯担任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地学生在学习汉语对象类介词时困难重重,出现诸多偏误,但当前学界还没有针对毛里求斯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的相关研究。因此,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了相关语料,分析调查结果,偏误类型及偏误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和教材两方面进行反思,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对未来的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徐馨竹[9](2016)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象类介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在世界语言体系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汉语热”持续升温,国外的孔子学院和华文教育如雨后春笋,前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其主要语法手段就是语序和虚词。如果说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那么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教学就是难点中的难点。介词作为虚词中的一支,在日常教学中自然也是留学生难以接受的部分。对介词进行系统研究,从而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词教学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于汉语介词本体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很多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关于介词的起源、界定、分类等,刑福义、胡裕树、刘月华等专家都有深入的研究,尽管目前学界对于介词的分类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仍然对介词的研究与学习提供了很多参考性价值。在介词的本体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外汉语学界对于介词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纵观对外汉语学界关于介词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国别化的介词的偏误分析以及教材间的介词的对比分析,尚且缺乏对介词的整体研究。而且,尽管在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在汉语学习中,导致留学生介词偏误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教材编写缺陷,但是却很少有学者对于教材中的介词进行系统性的考察,从而对教材的编写提出改进性的建议,并对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针对教材中的介词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介词的本体研究中,关于介词的分类争议很大,本文选取其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对象类介词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分为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绪论部分,该模块主要综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且对于介词的本体研究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进行了研究综述,结合众家之言,选取了对象类介词作为研究对象,并且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选取了包括“对、向、把、被、让、叫、对于、关于、至于、给、为、替、跟、和、与、比、由”这17个对象类介词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方便更加系统全面地考察对象类介词,本文根据该类介词所介引的对象的功能的差别,将这17个对象类介词分为引进施事、引进受事和引进与事叁大类分别进行研究。第二个模块是针对绪论中提出的叁大类对象类介词,分别进行详细的系统研究。在众多对外汉语教材中,本文选取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经典教材《汉语教程》作为研究范本,在排除兼类词的前提下,对教材中对象类介词出现的次数、频率等进行了人工统计,并且将教材中对象类介词与《词汇大纲》和HSK真题试卷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实例,从等级、复现率等角度切入,深入探讨了教材中的对象类介词的分布是否合理。第叁个模块主要是进一步将教材中的对象类介词的语法项目同《语法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以《语法大纲》为参照系,对教材中对象类介词的语法项目进行详细计量统计,通过对教材中对象类介词语法项目的等级和复现率的分析,考察教材中关于对象类介词的语法项目编排是否合理。第四部分主要是在第二和第叁部分的考察结果的基础之上,结合《词汇大纲》、HSK真题试卷和《语法大纲》对《汉语教程》的编写提出部分改进意见,包括优化对象类介词在教材中的等级分布;合理增减教材中对象类介词的出现次数;调整教材中对象类介词相关语法项目的选择和分布等。另外针对在对教材和试卷以及大纲的计量统计过程中发现的《词汇大纲》的瑕疵,对《词汇大纲》提出了改进意见。除了对教材的相关建议,本文还对教师进行对象类介词的实际教学也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包括采取分类教学;结合考试真题合理设计练习题;注重教学复现,及时总结学习偏误;注重总结归纳,教师要提升主观能动性等。希望教师能够结合上述建议,人为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缺陷,让留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学会灵活使用对象类介词。(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6-04-01)
刘亚男[10](2016)在《汉语对象类介词“对”、“对于”、“关于”习得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象类介词中,"对"、"对于"、"关于"叁者写法类似,在意义和用法上又既有区别,又有交叉,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本文即对目前学界对此叁者本体、习得情况、偏误分析和教学对策的研究做出综述。(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6年06期)
对象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语词类复杂且种类繁多,作为一种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汉语的语法手段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在虚词中,介词是最重要的一类,众所周知,汉语介词多数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在虚化过程中有不少动词保留着动词和介词两种词性,形成了动介兼类词。动词和介词分别是汉语实词和虚词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动介兼类词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这类词数量不多,可以分为对象类、目的类、条件类、使动类等类型,在这几种类型中,对象类是最常用的一类,这类词看似简单,却很容易出错,因此了解留学生习得对象类动介兼类词的偏误,并寻找教学对策对留学生的学习势必有一定的帮助。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提出选题的缘由及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理论基础,并梳理了以往学者对兼类词、动介兼类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介兼类词以及对象类介词的研究。第一章说明了本文的选词依据,选取了“对”“向”“跟”“给”这四个词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分析了这四个词作为动词和介词的语义和使用方法以及从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语法化演变。第二章介绍了问卷的设计及调查对象,总结了英美留学生习得对象类动介兼类词的偏误类型。第叁章根据英美留学生习得对象类动介兼类词的偏误调查,分析了偏误原因。第四章根据偏误类型和偏误原因提出了教学建议。最后是结论部分,梳理了本文的研究过程,并提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象类论文参考文献
[1].黄伟明.《荀子》之个体型对象“类”的价值性[J].逻辑学研究.2019
[2].教姝婷.英语母语者习得对象类动介兼类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9
[3].约瑟夫(JOSEPH,MULILO).赞比亚留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的偏误分析[D].河北大学.2018
[4].张妙.面向对象类集成测试序列生成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5].方文渊.面向对象类源代码的编程逻辑建模与应用[D].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18
[6].何金花,张亚红.基于继承性的面向对象类测试覆盖准则设计[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
[7].孙雁.对象类介词“为”的认知语义分析及英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
[8].张菲洋.毛里求斯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的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6
[9].徐馨竹.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象类介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6
[10].刘亚男.汉语对象类介词“对”、“对于”、“关于”习得研究综述[J].西部皮革.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