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空间无人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空中管制技术,城市空间,无人机应用,任务规划
近空间无人机论文文献综述
唐毅,司维召,韩俊杰[1](2019)在《基于4G通信网络的城市空间无人机空中管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人机在城市空间的应用越来越广而导致监管困难的问题,研究了利用4G移动通信网络对无人机进行空中管制的可行性,提出了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技术难点。分别对无人机测控功能、任务规划功能和故障判断处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可为无人机在城市空间安全高效地开展作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9航空装备服务保障与维修技术论坛暨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装备工程协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2-05)
欧家骏,付毅飞[2](2017)在《临近空间无人机:飞翔在“第叁极”的精灵》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彩虹”太阳能无人机近日开展了高空飞行验证,在临近空间高度成功试飞。有媒体称,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英之后第叁个掌握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技术的国家。临近空间指距地面高度20千米到100千米之间的区域,处在传统航天空间和航(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7-08-03)
张启瑞,魏瑞轩,何仁珂,茹常剑,周凯[3](2015)在《城市密集不规则障碍空间无人机航路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低空开放和民用无人机的普及,小型无人机在城市空间的使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城市空间的密集不规则障碍环境对无人机的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针对传统的全局航路规划方法在密集不规则障碍环境中容易陷入局部"死区"而导致飞行危险的问题,通过设计当前航点到无人机视界的航路代价函数,建立了局部视界范围内的最优回溯模型,提出基于局部回溯和广度优先思想相结合的综合路径规划方法.仿真对比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航路规划方法避免了传统的全局规划方法存在的局部"死区"问题,可在密集障碍环境中为无人机规划出安全可飞的航路,使无人机能够规避任意不规则形状的危险障碍,提高了无人机在城市低空环境中飞行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2015年10期)
符宗文[4](2010)在《近空间大展弦比无人机气动弹性建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空间大展弦比无人机能在超高空长时间巡航飞行,在未来战争中可以作为灵活便捷的“小卫星”提供侦察和通信服务。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近空间大展弦比无人机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在研制近空间大展弦比无人机的诸多关键技术中,气动弹性模型的建立至关重要。由于近空间大展弦比无人机气动力和结构变形之间的耦合比较复杂,因而建立其模型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以近空间大展弦比无人机的气动弹性建模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基于模型对气动弹性现象进行分析和抑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Lagrange方程和气动力片条理论建立了近空间大展弦比无人机的气动弹性模型。不同于目前普遍采用的先利用Hamilton原理建立飞行器结构动力学微分方程再离散化得到结构状态空间方程的方法,本文利用Lagrange方程推导近空间大展弦比无人机的状态空间方程,气动力和结构变形之间的耦合通过广义气动力来表示。考虑到大展弦比机翼多为平直翼或后掠角很小,因此气动力模型采用基于片条理论的Theodorsen的气动力计算方法;与当前普遍采用的方法相比,本文的方法合理地简化了计算模型。2、推导了近空间大展弦比无人机在其工作点附近的小扰动线性化方程,并分析了阵风干扰下纵向运动特性。3、对阵风干扰引起的机翼颤振进行了抑制。本文通过颤振抑制系统的设计,消除了机翼的颤振,最终使机翼达到稳定状态;并且有效控制了有机翼颤振引起的俯仰运动的不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0-11-01)
罗剑波[5](2009)在《亚声速近空间无人机机翼颤振主动抑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空间飞行器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航空大国竞相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其中的亚声速近空间无人机的机翼颤振主动抑制系统这一关键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仿真。首先介绍了近空间飞行器的特点、应用以及机翼颤振抑制的现状,分析了大展弦比机翼的气弹运动过程与相关因素,采用有限元方法、工程梁单元模型和非定常气动力模型建立了带后缘控制面的大展弦比叁元机翼的气弹运动方程,编制了相关计算程序,并完成了机翼颤振的初步分析。其次对机翼颤振的主动控制律进行了研究。针对带后缘操纵面的大展弦比叁自由度二元机翼模型,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和对比各种控制器的优缺点,分别设计了最优LQR控制器、LQG控制器、H∞控制器,通过对比开环和闭环仿真,表明控制器能有效提高机翼的颤振速度。接着针对当前各种主动控制律随着流速的变化需要在线重新解算控制器的共同缺陷,参考国内外文献的思路,从工程实用的角度,采用μ综合方法将流速视为一个不确定参数来设计机翼颤振的鲁棒控制系统,并进行详细的推导和仿真,结果表明最终的闭环系统将在不确定流速的变化范围内保持稳定。最后,从指出传统的颤振抑制系统的缺陷入手,叙述了智能材料和智能结构的有关知识和发展进程,以及将其运用于振动主动控制所需要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了采用压电智能材料抑制机翼颤振的抑制系统设计。(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9-03-01)
王正,朱兴动,张六韬[6](2008)在《叁维空间无人机编队飞行控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无人机采用"长机-僚机"编队状态在叁维空间编队飞行的问题,建立了旋转参考坐标系,并建立了一个由七个状态、叁个输入、叁个扰动变量的在叁维空间双机编队飞行的动力学模型,并设计了两个编队控制律。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控制律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8-07-27)
余辉[7](2008)在《可独立 可对接 可折迭——新奇的“奥德修斯”超长航时临近空间无人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极光飞行科学公司针对美国国防部预研局(DARPA)的"秃鹰"超长航时无人机项目,提出了一种叁段可独立飞行的模块机翼飞行器——"奥德修斯"方案。(本文来源于《国际航空》期刊2008年06期)
近空间无人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彩虹”太阳能无人机近日开展了高空飞行验证,在临近空间高度成功试飞。有媒体称,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英之后第叁个掌握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技术的国家。临近空间指距地面高度20千米到100千米之间的区域,处在传统航天空间和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空间无人机论文参考文献
[1].唐毅,司维召,韩俊杰.基于4G通信网络的城市空间无人机空中管制技术研究[C].2019航空装备服务保障与维修技术论坛暨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装备工程协会年会论文集.2019
[2].欧家骏,付毅飞.临近空间无人机:飞翔在“第叁极”的精灵[N].科技日报.2017
[3].张启瑞,魏瑞轩,何仁珂,茹常剑,周凯.城市密集不规则障碍空间无人机航路规划[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5
[4].符宗文.近空间大展弦比无人机气动弹性建模与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
[5].罗剑波.亚声速近空间无人机机翼颤振主动抑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6].王正,朱兴动,张六韬.叁维空间无人机编队飞行控制模型[C].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7].余辉.可独立可对接可折迭——新奇的“奥德修斯”超长航时临近空间无人机[J].国际航空.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