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中华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七七”纪念,《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历史记忆
新中华报论文文献综述
范子谦,王静[1](2019)在《“七七”纪念与中共党报对民族集体记忆的建构——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七七事件"既属重大历史事件,也是构建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资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尤为在意"七七"等重大纪念日之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塑,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为主要媒介平台刊发大量代表性纪念报道。这些文本既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彼时构建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素材。中共党报通过大量针对性极强的报道突出"七七"之于中华民族的特殊意蕴,借以奋扬民族国家概念,透过媒介不断扩散影响。由此形成了一套历史记忆建构的媒介框架。中共党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行为除了鼓舞民族士气争取抗战胜利的现实考量,更深层次则体现了中共藉此重塑民族精神、实现国家复兴的努力。(本文来源于《长白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柴观珍,王杰,王晶[2](2019)在《新闻舆论在救灾中的作用研究——《新中华报》的救灾宣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舆论在防灾救灾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的喉舌,每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之时,它积极披露灾情,唤起社会的同情;详细报道救济情况,提高灾民战胜灾难的信心;报道防灾措施,起到了积极防御,未雨绸缪的作用。《新中华报》关于陕甘宁边区防灾救灾工作的报道,对于今天新闻舆论的救灾宣传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19年08期)
姬莉[3](2019)在《抗战时期《新中华报》与妇女动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基础。这就要求把广大妇女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投身抗日洪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妇女动员取得了很大成绩,《新中华报》作为党的机关报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新中华报》的妇女动员,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部分,主要对《新中华报》开展妇女动员进行了背景分析。对《新中华报》的发展、栏目及历史定位做了简单阐述,然后从争取抗战胜利的需要、妇女解放的需要、充分发挥妇女的伟大作用来阐释用《新中华报》来进行妇女动员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了《新中华报》开展妇女动员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中的妇女政策、妇女工作,以及《新中华报》对该项工作的重视,是该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第叁部分,着重论述《新中华报》开展妇女动员的主要内容。其中包含传达党对妇女运动的指示、描绘妇女参与抗战的真实图景、树立妇女抗战模范,激发妇女抗战热情。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新中华报》开展妇女动员的历史经验和启示。(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林绪武,李婷婷[4](2019)在《《新中华报》对五四运动的纪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语境下,《新中华报》注重发挥党报党刊"喉舌"的作用,十分重视对五四运动的纪念,通过发表社论或文章、刊载"五四"宣言或歌曲、报道纪念大会或晚会、刊登重要领导人讲话等一系列内容,传播"五四"爱国主义精神、牺牲精神、团结精神,推动国民精神总动员;评价五四运动的民主性、群众性、斗争性,推进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建设;强调"五四"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这些纪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表达了中共争取抗战到底、争取民主政治和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军事、政治及文化诉求,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加强国共合作发挥了媒介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郭泉真[5](2019)在《党的视线,从未离开自己的诞生地》一文中研究指出是一个独到的视角,是一次新鲜的重温。1931年,《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刊。1937年,更名为《新中华报》。1941年5月16日,《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合并而成的原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中国共产党发展到成熟时期的《红色中华(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9-05-17)
王丽丽,元超[6](2019)在《《新中华报》“青年呼声”栏目中的思政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华报》专门设置"青年呼声"栏目,由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青年知识编委主持撰稿,以动员广大青年积极参军参战,共赴国难,培养青年爱国情怀为己任,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其经验对新时期对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动员广大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09期)
王杰[7](2019)在《《新中华报》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工作是教育史上的一个范例,也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典范。在普及社会教育的进程中,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教育的发展,其中有一项不容忽视的措施便是利用报刊对社会教育工作进行报道宣传,尤其是作为党中央喉舌的《新中华报》,其以丰富的报道内容和多样的报道形式吸引了广大民众积极的参与到社会教育中来,不仅帮助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边区的政权,有力的支援了抗战,而且促进了边区社会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边区民众的文化水平。《新中华报》为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发行的《新中华报》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吸收,对《新中华报》报道的社会教育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考察。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新中华报》报道边区社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部分归纳整理了《新中华报》报道边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其刊登的关于社会教育的相关政府文件、组织形式、成果与不足以及开展社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等;第叁部分从特点、作用以及局限性叁个方面评析了《新中华报》报道社会教育的效果;第四部分则总结了《新中华报》报道社会教育的历史经验以及当代启示;最后,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内容作了简单的总结,指出了本文的未尽之处。(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9-05-01)
[8](2018)在《《新中华报》金融史料摘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人民银行/编本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融发展史金融史料系列丛书之一,为理论工作者和有关专业人员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货币金融发展史提供相关的材料和参考。本书编者在通读《新中华报》全部内容的基础上,摘选了金融以及与金融有关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城市金融》期刊2018年09期)
孙伟,张秀旭[9](2018)在《抗战初期延安对日机轰炸的预防——以《新中华报》的报道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安在日机轰炸前的预防措施,包括宣传对日防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由专门的防空机构进行集中领导,发表防空、防毒的基本常识,延安各界共同成立防空协会。1938年11月20日、21日,日军对延安进行第一、第二次轰炸,由于轻敌松懈、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遭受较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1938年12月12日、14日的第叁、第四次轰炸,由于此前的防空措施比较到位,房屋毁损较大,但无人员伤亡。许多宝贵的防空经验,为解放战争、中共建立自己的航空事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申朝晖[10](2017)在《《新中华报》“文艺版块”的特点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1937年1月29日创办、1941年5月15日终刊的《新中华报》,上承苏区而来的《红色中华》报,下启《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在延安时期的重要刊物之一。同时,也是延安前期主要的文艺阵地之一,对延安文艺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中华报》上几乎没有出现过专版的文艺副刊,但以栏目方式存在的《新中华报》的"文艺版块"也相当引人关注,在纯文艺的刊物《前线画报》(1938年7月)、(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7年04期)
新中华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闻舆论在防灾救灾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的喉舌,每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之时,它积极披露灾情,唤起社会的同情;详细报道救济情况,提高灾民战胜灾难的信心;报道防灾措施,起到了积极防御,未雨绸缪的作用。《新中华报》关于陕甘宁边区防灾救灾工作的报道,对于今天新闻舆论的救灾宣传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中华报论文参考文献
[1].范子谦,王静.“七七”纪念与中共党报对民族集体记忆的建构——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为中心[J].长白学刊.2019
[2].柴观珍,王杰,王晶.新闻舆论在救灾中的作用研究——《新中华报》的救灾宣传为例[J].理论观察.2019
[3].姬莉.抗战时期《新中华报》与妇女动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
[4].林绪武,李婷婷.《新中华报》对五四运动的纪念[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郭泉真.党的视线,从未离开自己的诞生地[N].解放日报.2019
[6].王丽丽,元超.《新中华报》“青年呼声”栏目中的思政教育研究[J].传媒论坛.2019
[7].王杰.《新中华报》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D].天津商业大学.2019
[8]..《新中华报》金融史料摘编[J].中国城市金融.2018
[9].孙伟,张秀旭.抗战初期延安对日机轰炸的预防——以《新中华报》的报道为视角[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8
[10].申朝晖.《新中华报》“文艺版块”的特点及其成因[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