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遗址价值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遗址,古代城市遗址,背景环境,价值评价
大遗址价值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刘怡,雷耀丽[1](2012)在《城市化背景下的古代城市遗址价值评价与保护策略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遗址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特别是规模特大、价值突出的古代城市遗址。在当代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它们却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在人地关系异乎紧张的中国,一方面,我们必须解决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文化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和濒临消失的危机,使那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重大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刻不容缓的保护。因此对古代城市遗址进行正确认识和价值评价,采取合理保护策略,是实现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期刊2012年00期)
王银平[2](2010)在《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初探——以昙石山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大遗址保护在我国20世纪末才于城市规划学科和文化保护领域兴起,并逐步受到重视,其整体还处于探索阶段,尚缺乏成熟理论与成功经验。基于此,弄清大遗址的基本概念才是首要。大遗址概念是我国独有的,尚无统一的定义~([1])。综合目前各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大遗址的"大"主要体现在综合价值"大"、相对规模"大"、面临问题"大"、保护难度"大"等几个方面。从数量上看,前五批127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大遗址的约412处,约占总数的1/3。如此多数量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本文来源于《史前研究》期刊2010年00期)
刘卫红[3](2011)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价值定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遗址保护规划中价值评价流于形式和评价要素缺失等问题,以期对中国大遗址保护规划价值评价体系建构有所启示。方法借鉴法理学,采取文献查阅、田野考察和规划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客观性、真实性、独特性等原则指导下,构建起以文物价值为主的本体价值评价体系和对遗址实践、改造后成果与意义认识为主的衍伸价值评价体系。结论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只有结合遗址本体价值及多元化社会需求,全面、科学、准确地对大遗址价值做出系统评价,才能使大遗址保护规划关注焦点,解决实际问题,使大遗址真正得到有效保护利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王银平[4](2010)在《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初探——以昙石山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大遗址保护问题正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还未有成熟经验。正确认识大遗址的整体价值才能对其实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在对昙石山遗址价值的定量评价中,将大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附加值5大类16项评价因子组成大遗址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特尔菲法进行赋值,以此来判定大遗址的级别,为保护利用的整体模式选取提供参考。这是对我国大遗址保护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本文来源于《东南文化》期刊2010年06期)
李海燕[5](2005)在《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连绵不断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曾经高度发达,并对世界各国的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作为构成我国文物古迹主体的大遗址,最能体现我国历史文明特色和优势。围绕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展开的各项工作,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正确认识大遗址价值,如何有效保护大遗址,如何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成为当前大遗址保护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由此,本文从大遗址的内涵入手,深入分析其功能和价值,提出了大遗址综合价值评价模型;研究探讨了国内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并以此对汉杜陵保护利用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1.根据国内外对遗址和大遗址的内涵、属性等相关研究分析,对大遗址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2.借鉴国内外遗址保护利用的经验,总结出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几类模式,即四种整体模式(遗址公园、旅游景区、森林公园和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与四种局部方式(露天保护展示、覆盖保护、场馆保护和砌护保护),并对模式的应用范围、区位和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3.在分析大遗址本质与特征、功能与价值的基础上,对其价值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选取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附加值5大类16项评价因子组成大遗址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特尔菲法进行赋值,构建了综合价值评价模型。划分大遗址的级别,为保护利用的整体模式选取提供参考。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大遗址的功能和价值,从科学研究、教育、知名度、旅游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同时营建遗址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根据大遗址的属性分类,提出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古代城市和建筑群遗址、古代大型工程和手工业遗址、古代帝陵和墓葬群遗址4类保护展示模式,并根据遗址的存在状态,提出了具体的局部保护利用方式。 5.通过汉杜陵遗址的个案分析,对上述理论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5-05-01)
大遗址价值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前言大遗址保护在我国20世纪末才于城市规划学科和文化保护领域兴起,并逐步受到重视,其整体还处于探索阶段,尚缺乏成熟理论与成功经验。基于此,弄清大遗址的基本概念才是首要。大遗址概念是我国独有的,尚无统一的定义~([1])。综合目前各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大遗址的"大"主要体现在综合价值"大"、相对规模"大"、面临问题"大"、保护难度"大"等几个方面。从数量上看,前五批127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大遗址的约412处,约占总数的1/3。如此多数量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遗址价值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刘怡,雷耀丽.城市化背景下的古代城市遗址价值评价与保护策略初步研究[J].人类文化遗产保护.2012
[2].王银平.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初探——以昙石山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J].史前研究.2010
[3].刘卫红.大遗址保护规划中价值定性评价体系的构建[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4].王银平.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初探——以昙石山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J].东南文化.2010
[5].李海燕.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