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料高密度培养论文-王松原,解艳娇,陈姗,郑春阳

补料高密度培养论文-王松原,解艳娇,陈姗,郑春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补料高密度培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密度发酵,补料技术,大肠杆菌

补料高密度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王松原,解艳娇,陈姗,郑春阳[1](2019)在《补料技术在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补料技术是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的重要技术。本文对补料技术在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补料技术的种类、各类技术的优缺点等。(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徐富增,王柯,李善元,毛忠贵,张建华[2](2019)在《拟指数—DO-stat两阶段补料策略在糖蜜酵母高密度培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密度培养(high cell density cultivation,HCDC)是酵母生产实现高效高产的途径。文中以菌体量、菌体得率和生产强度为评价指标,探讨了拟指数和DO-stat两种补料策略的优缺点,提出了1种两阶段补料策略:在21 h的分批培养结束后,首先采用比生长速率为0.03 h~(-1)的拟指数补料,然后在溶氧跌到20%以下后将补料方式切换为DO 40%的DO-stat补料。结果显示,两阶段补料策略达到了菌体量123.57 g/L、总菌体得率0.51 g/g、生产强度1.15 g/(L·h)。与拟指数补料策略相比,菌体量提高了23.8%、菌体得率提高6.25%;与DO-Stat补料策略相比,培养周期缩短20.4%、生产强度提高了14.5%。研究结果表明,两阶段补料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酵母生长能力。(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07期)

卢富山,尹清强,赵卫卫,王潇[3](2018)在《分批补料式高密度培养植物乳杆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一株植物乳杆菌在高密度培养过程中的适宜限制性底物的浓度、比例和补料流加模式。研究表明:发酵液初始葡萄糖浓度为15 g/L,初始蛋白胨浓度为14 g/L。补料液的限制性底物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它们的浓缩液体积比例为5∶7;在补料的同时添加碱液和乙酸钠中和过多的酸。同时探讨了不同的补料方式对活菌数的影响,确定葡萄糖反馈流加能够维持一定的低糖浓度,获得较高的活菌数,达到3.1×10~9CFU/m L,较之原来提高了4倍。(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宗敏华,刘宗俊,吴虹,娄文勇,朱定和[4](2013)在《油脂酵母Trichosporon fermentans HWZ004的分批补料法高密度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发酵性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fermentans HWZ004发酵产油脂的能力,采用分批补料的培养方式对其进行高密度培养,考察了初始糖浓度对发酵性丝孢酵母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确定初始糖浓度为100 g/L,在该浓度下Trichosporon fermentans HWZ004可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及油脂产量,且不存在底物抑制现象;然后,在5 L发酵罐中进行分批补料培养,发酵132h后,Trichosporon fermentans HWZ004的生物量、油脂含量及油脂生产强度分别为102g/L、48%和0.37g/(L·h).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所得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主要为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65%以上,适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10期)

吴子岳,张艳乐,许哲,欧杰[5](2010)在《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培养补料调控策略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补料调控策略是基因工程菌实现高密度培养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结合大量实例,着重介绍了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培养补料控制策略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模式识别技术、人工神经网络、PSO优化算法等在补料策略及其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0年06期)

洒荣波,石贵阳,唐瑜菁[6](2010)在《不同补料发酵方式对重组毕赤酵母高密度培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5L发酵罐中葡萄糖补料方式对重组毕赤酵母高密度培养的影响,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葡萄糖分批发酵阶段结束以后,以不同的流加策略流加补料培养基。结果:分批发酵初始葡萄糖最佳浓度为10g/L;采用间歇补料和恒速流加补料方式培养毕赤酵母,发酵结束后菌体细胞干重分别为33.2g/L和41.5g/L,而采用指数流加补料方式,发酵前期和发酵后期控制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20h-1和0.15h-1,发酵结束后菌体细胞干重可达53.4g/L。结论:采用分阶段控制比生长速率的发酵策略,发酵结束后菌体细胞干重远远大于间歇补料和恒速流加补料发酵策略。(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0年11期)

张锋,王期,李桂兰,徐健红,洪素丽[7](2010)在《溶氧反馈分批补料高密度培养枯草杆菌谷氨酰胺合成酶工程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枯草杆菌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重组工程菌BL21/pET28b-glnA的高密度培养工艺,首先以摇瓶培养为基础,对影响工程菌生长及目的蛋白表达的因素如培养基、pH值、诱导剂浓度及时间等进行优化,再扩大至B IOTECH-5BG(5 L)自动玻璃发酵罐培养,利用溶氧反馈补料策略进行分批补料,并在培养过程中保持20%~50%的溶解氧,7.0~7.5的pH,以及1.0 g/L乳糖诱导12 h,成功地进行了工程菌的高密度培养,最终细菌干重达到48.1 g/L,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蛋白总量的55%,粗提物酶比活为10.35 U/mg,整个补料过程细菌比生长率稳定的控制在0.1 h-1左右.(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李丽[8](2010)在《拟指数流加补料高密度培养重组E.coli产甲酸脱氢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酸脱氢酶(Formate dedydrogenase,FDH)被认为是催化辅酶NADH高效再生的最佳酶选,绝大多数FDH是NAD_-~+依赖型,能专一性地把甲酸根氧化成CO_2和H~+,同时催化NAD~+还原得到NADH。FDH构建的辅酶NADH再生体系,可与醇脱氢酶(Alcoholdedydrogenase,ADH)耦联,催化前手性酮不对称还原制备高价值的手性醇、手性氨基酸、手性羟基酸/酯等。利用重组大肠杆菌可以高效率表达FDH基因,但副产物乙酸的积累会影响细胞内FDH的积累,这一直是FDH生产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工作的目的是建立拟指数流加补料高密度培养FDH重组大肠杆菌培养的发酵工艺,以副产物乙酸为关键控制点,优化工艺和补料策略,尽可能避免葡萄糖效应,减轻乙酸的抑制作用,提高FDH产量,缩短发酵周期,降低能源设备成本。并拟进一步研究FDH催化辅酶NADH体系的应用,将其与红串红球菌ADH组建耦联反应体系,催化4-氯乙酰乙酸乙酯(COBE)不对称还原生成(R)-4-氯-3-羟基-丁酸乙酯((R)-CHBE),验证FDH催化辅酶NADH体系的应用可行性和效率。本文首先建立并验证了分阶段匀速流加补料模拟指数流加的方法,确定重组菌E.coliBL21(DE3)/pET 28a(+)-fdh的表观得率系数Y_(X/S)。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15 L发酵罐上FDH重组菌的拟指数流加补料高密度培养工艺。优化诱导时机、诱导前的补料策略和诱导后的比生长速率控制,以降低乙酸积累和提高FDH产量为主要调控指标。最终建立了批次发酵、诱导前流加补料和诱导后流加补料叁阶段的培养模式,批次发酵结束后,采用比生长速率为0.05 h~(-1)的拟指数流加补料策略,待生物量达到11.0 g DCW/L(OD_(600) 25)后加入终浓度为0.4 mM的IPTG诱导,培养温度降为28℃。诱导后的比生长速率控制在0.08 h~(-1)。pH控制在7.0。最终生物量为41.20 g DCW/L(OD_(600) 114.8),FDH产量为26.24×10~3U/L,单位细胞干重FDH活力为636.9 U/g DCW。FDH的产量比批次发酵、诱导-补料(pH-stat法)两阶段法高密度培养提高了1.17倍,且大大缩短了发酵周期,节约成本。构建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ATCC 17896的ADH重组菌E.coliBL21(DE3)/pET 28a(+)-adh,并优化了重组菌的诱导表达条件。组建ADH-FDH粗酶液耦联体系,催化COBE的不对称还原,(R)-CHBE的时空产率为7.125 mol/(L·h),对映体过量率(e.e.)值89(±1.4)%,NADH的周转率为150 mol/mol。证明FDH催化甲酸钠再生NADH的体系是可行的,效率较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1-01)

潘丽军,刘靖,姜绍通,郑志,王颖[9](2009)在《分批补料高密度培养米根霉As3.819产L-乳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批补料方式对米根霉As3.819高密度培养产L-乳酸的效果进行研究。摇瓶实验确定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5%、接种时间24h、装液量40%、补料液中葡萄糖与硫酸铵的质量比为20:1。罐发酵的最佳补料方式为葡萄糖浓度反馈流加。通过流加培养获得了较高的菌体密度,菌体干重达18.45g/L;重复发酵5批次,产L-乳酸效率达2.25g/L·h;菌体干重和产酸效率较分批培养分别提高了92.9%和82.9%。(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9年09期)

闵伟红,崔学祥,方丽,刘景圣[10](2009)在《碱性中和与补料分批高密度培养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采用葡萄糖反馈抑制补料、调节发酵液pH值、碱性中和与补料分批复合培养等方法对保加利亚乳杆菌高密度培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碱性中和与补料分批复合培养条件为:保加利亚乳杆菌培养18h和26h时,向培养液补加碳氮比为0.67的补料液5ml,并且每隔1.5h调节pH值至6.5,培养36h,培养液中保加利亚乳杆菌菌体浓度最高达9.02×10~(11)CFU/ml,菌体干重达14.266g/L。(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补料高密度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密度培养(high cell density cultivation,HCDC)是酵母生产实现高效高产的途径。文中以菌体量、菌体得率和生产强度为评价指标,探讨了拟指数和DO-stat两种补料策略的优缺点,提出了1种两阶段补料策略:在21 h的分批培养结束后,首先采用比生长速率为0.03 h~(-1)的拟指数补料,然后在溶氧跌到20%以下后将补料方式切换为DO 40%的DO-stat补料。结果显示,两阶段补料策略达到了菌体量123.57 g/L、总菌体得率0.51 g/g、生产强度1.15 g/(L·h)。与拟指数补料策略相比,菌体量提高了23.8%、菌体得率提高6.25%;与DO-Stat补料策略相比,培养周期缩短20.4%、生产强度提高了14.5%。研究结果表明,两阶段补料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酵母生长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补料高密度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1].王松原,解艳娇,陈姗,郑春阳.补料技术在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中的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研究.2019

[2].徐富增,王柯,李善元,毛忠贵,张建华.拟指数—DO-stat两阶段补料策略在糖蜜酵母高密度培养中的应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3].卢富山,尹清强,赵卫卫,王潇.分批补料式高密度培养植物乳杆菌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8

[4].宗敏华,刘宗俊,吴虹,娄文勇,朱定和.油脂酵母TrichosporonfermentansHWZ004的分批补料法高密度培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吴子岳,张艳乐,许哲,欧杰.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培养补料调控策略的研究进展[J].工业微生物.2010

[6].洒荣波,石贵阳,唐瑜菁.不同补料发酵方式对重组毕赤酵母高密度培养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0

[7].张锋,王期,李桂兰,徐健红,洪素丽.溶氧反馈分批补料高密度培养枯草杆菌谷氨酰胺合成酶工程菌[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8].李丽.拟指数流加补料高密度培养重组E.coli产甲酸脱氢酶[D].浙江大学.2010

[9].潘丽军,刘靖,姜绍通,郑志,王颖.分批补料高密度培养米根霉As3.819产L-乳酸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9

[10].闵伟红,崔学祥,方丽,刘景圣.碱性中和与补料分批高密度培养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9

标签:;  ;  ;  

补料高密度培养论文-王松原,解艳娇,陈姗,郑春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