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电影艺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银幕,中国电影,男演员,电影金鸡奖,好莱坞大片,周星,柏林电影节,流量,电影行业,陈冲
中国电影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彦[1](2019)在《流量明星退潮 演技派回归大银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周,《误杀》《半个喜剧》等国产电影的日均票房力压多部同期好莱坞大片,除了能观照到普通人生活状态、内心世界的好剧本,银幕上那群视表演为事业、愿意全身心投入塑造角色的好演员,功不可没。值得关注的是,就在陈冲、谭卓和任素汐凭各自新作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拥(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2-27)
邱振刚[2](2019)在《如何在光影世界里守正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承办的“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研究项目专家论证会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此次会议旨在共同探讨“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项目成果的严谨性、创新性及学科贡献,以实现完善电影学人才培养体系和中国电(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9-11-01)
迟宁,赵正阳[3](2019)在《面向新时代的电影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王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电影是(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影报》期刊2019-07-24)
杨玲[4](2019)在《“中国电影学派”的本土艺术实践与民族化路径探索——以赵季平与谭盾中西不同视角的电影音乐创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化与中国性问题是中国文艺创作长期以来的重要论题,也是当下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核心议题之一。作为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的代表性创作者,赵季平与谭盾的电影音乐实践在民族性的继承与发扬上可谓起到了表率垂范之功。赵季平的电影音乐创作以强烈自觉的民间意识与本土立场为首要特质,他扎根在民间/传统文化场域之上,始终不懈地从民族民间音乐与戏曲音乐中汲取可供利用的艺术元素,并加之以现代化转换。谭盾的电影音乐创作则具有鲜明的国际视野与先锋意识,并有意识地以全球化目光观照中国本土音乐传统。二者的电影音乐创作形成了殊途同归的两种创作路径:前者以民族化为内核,由民族而世界;后者从国际化出发,为世界表民族。赵季平与谭盾的电影音乐创作为当下"中国电影学派"如何在东方/西方、传统/现代的对话和碰撞中建构艺术主体性与文化认同提供了颇为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9年04期)
丁亚平,陈晓萌[5](2019)在《与时代同行:多元的影像叙述——论2018年中国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及趋向》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的中国电影处在一个微妙的转折阶段。一方面,电影创作更加多元化,题材、主题、类型等方面都有所拓展和深化,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高品质电影;另一方面,在市场层面,电影观众消费更趋理性,绵延数年的"IP+流量明星"策略遇冷,多部"IP+流量明星"配置的作品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与口碑拉动电影消费、优质的原创作品广受市场追捧和叫好又叫座,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现实,无疑将倒逼电影产业内部调整,尊重观众,着意进行电影内容、品质升级。(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9年04期)
张少航[6](2019)在《论中国电影艺术语言的人民性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电影制作方法与文化理念的现代化过程中,其时代主旨是理论批判与创作实践的紧密联系和良性互动。这一进程始终坚持电影艺术语言的"人民性"原则,关系到中国电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秉持,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时俱进地吸纳新的时代精神。本文通过以阐述电影艺术语言的产生渊源与服务对象为切入点,梳理中国电影艺术语言人民性原则的逻辑生成理路,并对其当代价值从"真实性与深刻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电影艺术语言与人民生活的辩证关系"叁个方面进行论证。(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09期)
黄今[7](2019)在《科幻放飞电影艺术之美——“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世元年与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学术讨论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3月5日,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世元年与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学术讨论会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此次会议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主办,旨在从近期中国科幻电影的崛起及其与电影工业美学的互动、数字技术的升级利用、中国式价值观的表达等角度探讨中国科幻电影的深度探讨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前(本文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细义[8](2019)在《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科技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科技艺术化的直接产物,电影艺术中的科技思想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分析,中国电影艺术中存在巫技并存的科技形象,具有人-器对比和道-技对比的科技思想,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科技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科技思想处于一种非常复杂的状态,既有出于功利性目、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大量宣传,也有从传统思想角度出发、对科技器物的刻意回避,更有学习西方现代思想、对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的强调和反思。(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陈山[9](2019)在《影像本体的回归——《电影轨范——电影艺术表现技巧概论》与战后中国电影全球化的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详尽地阐释了陈鲤庭于20世纪40年代初在其电影美学专着《电影轨范》中对好莱坞影像美学东方立场上的阐释与发展,为战后中国电影的复兴和全球化的尝试划出了共同创作观念上的起跑线。中国电影人应该在电影意识上重新回到影像本体上来,犹如当年陈鲤庭等一批电影艺术家那样,发展不同于第五代时期的中国电影新美学,在同一起跑线上齐心协力地回应新的历史性挑战。(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3期)
Jane,Gaines,李雅琪[10](2019)在《中国电影在北美的接受:艺术、市场与合拍片——访哥伦比亚大学Jane Gaines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李:让我们从您最初接触中国电影谈起吧。您是从什么开始接触中国电影的?Gaines:我最开始接触张艺谋导演是从倪震着作《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第五代电影前史》(Memoirs from the Beijing Film Academy:The Genesis of China's Fifth Generation,作者倪震,Chris Berry翻译,杜克大学出版社,2003年),那时我在课堂上教授《红高粱》(1987年,1988年获得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我对他具有争议性的创作背景和过程非常感兴趣,他在作品中抨击(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第叁极文化”论丛(2018)》期刊2019-03-01)
中国电影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前,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承办的“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研究项目专家论证会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此次会议旨在共同探讨“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项目成果的严谨性、创新性及学科贡献,以实现完善电影学人才培养体系和中国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电影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彦.流量明星退潮演技派回归大银幕[N].文汇报.2019
[2].邱振刚.如何在光影世界里守正创新?[N].中国艺术报.2019
[3].迟宁,赵正阳.面向新时代的电影教育[N].中国电影报.2019
[4].杨玲.“中国电影学派”的本土艺术实践与民族化路径探索——以赵季平与谭盾中西不同视角的电影音乐创作为例[J].艺术百家.2019
[5].丁亚平,陈晓萌.与时代同行:多元的影像叙述——论2018年中国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及趋向[J].艺术百家.2019
[6].张少航.论中国电影艺术语言的人民性原则[J].电影文学.2019
[7].黄今.科幻放飞电影艺术之美——“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世元年与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学术讨论会”综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
[8].陈细义.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科技思想研究[J].艺术科技.2019
[9].陈山.影像本体的回归——《电影轨范——电影艺术表现技巧概论》与战后中国电影全球化的尝试[J].当代电影.2019
[10].Jane,Gaines,李雅琪.中国电影在北美的接受:艺术、市场与合拍片——访哥伦比亚大学JaneGaines教授[C].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第叁极文化”论丛(2018).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