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苦辛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温病条辨》,吴鞠通,湿热类温病,苦辛法
苦辛法论文文献综述
邵文雪,郭选贤,卢晨光[1](2019)在《《温病条辨》苦辛法治疗湿热类温病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吴鞠通《温病条辨》苦辛配伍法为治疗湿热类温病确立了一大法则。邪在上焦,以轻苦微辛法清泻热邪、轻开肺气,以叁仁汤、银翘马勃散、宣痹汤治之。邪在中焦,多用苦辛寒法泻热燥湿、调畅气机,以黄芩滑石汤治之;苦辛温法燥湿温中、宣开中焦,加减正气散、加减小柴胡汤治之;苦辛通法通络开窍、清热利湿,以宣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治之;苦辛淡法清热宣气、淡渗利湿。邪在下焦,多用苦辛淡法宣湿清热、淡渗利湿,以宣清导浊汤、茵陈白芷汤治之;苦辛温法温阳散寒、下气除满,以术附汤、温脾汤治之;苦辛寒法辛开苦降、调气行血,以加减泻心汤治之。湿热在上、中焦多用轻苦微辛法,湿热在中、下焦或弥漫叁焦均可用苦辛淡法分消上下,以杏仁石膏汤治之。(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周胜利,张帆[2](2018)在《从《王仲奇医案》探讨王仲奇“苦辛法”运用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王仲奇医案》郁证、呕吐、咳嗽、脘腹痞痛、湿温等五个方面探析王仲奇苦辛法治疗多种疾病的特色,以期学习、传承王氏学术思想精华与临证诊治特点。[方法]以《王仲奇医案》所载医案为基础,结合《内经》《伤寒论》张景岳、李东垣、叶桂及王仲奇经典论述与学术思想等,阐述例案所示王氏运用"苦辛法"治疗疾病的经验,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点。[结果]王氏继承张仲景、叶天士等医家运用苦辛法的经验和认识,师古却不泥古,郁则气滞,辛开苦降开枢机;气逆呕吐,苦降辛通达气机;咳嗽气逆,辛苦宣泄肃肺气;脘腹痞、痛,苦辛通降调中焦;湿热弥漫,轻苦微辛调气机。[结论]王氏宗《内经》、仲景、东垣、叶桂诸家之长,多有创新,治法灵活。将苦辛法运用到多种气机升降失常的疾病的治疗中,通过条畅气机,而达到气化湿化、气行血行等效果,而祛除体内的病邪,临床取得较好效果,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王正平[3](2012)在《苦辛法治疗湿温病3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介绍病例1,女,39岁,半月前低热,头昏重如裹,在外院服西药治疗未见效果来我院门诊,呕恶腹泻,脘腹痞胀。患者口渴不欲饮,尿黄而短,脉濡数,舌苔黄厚腻。诊断: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调,治用苦辛,清热利湿,和胃降逆。方用:黄木通、黄芪各(本文来源于《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王方敏[4](2012)在《试论苦辛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苦辛法方药的应用始载于《伤寒论》的黄连汤、叁泻心汤,其由苦寒药与辛温药相伍依药味而命名。苦味能清能降,辛味能宣能开;苦辛合化,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斡旋气机,散痞泄热,运化中州。苦依其药性,又可名为苦降辛通或苦泄辛开,如以八法来概括,可以称为温、清、和法。细品之,(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2年05期)
王道成[5](2009)在《王少华运用苦辛法治疗经验撷萃》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少华是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是1992年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国家中医管理局第四批指导老师,业医60余载,学业俱丰,笔者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用于临床,疗效显着,总结如下。1苦辛法治疗内伤杂病1·1慢性肠炎案女,50岁,因腹痛经多方治疗无效,于199(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09年10期)
陈志伟[6](2009)在《苦辛法在温病中应用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苦辛法是一种性味配伍方法,可分为辛开苦降法和轻苦微辛法。其理论肇始于《内经》,创用始于仲景方书,唐宋时期予以传承,金元时期得以发展,明清时期这一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温病学家使之进一步提高。性味又称气味,温病学家治疗温病遣方用药十分重视药物性味。叶天士强调“论药必首推气味”,“论药方,推气味”,“幼科不究病本,不明药中气味,愈治愈剧”,“黄帝论病,本乎四气,其论药方,推气味”,其立法重在气味,其医案中即有“辛以开之,苦以降之”、“苦与辛合,能降能通”、“苦降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微辛以开之,微苦以降之”等苦辛性味配伍理论的记载,将泻心汤类方及小陷胸汤等辛开苦降方剂系统应用于温病的治疗。受温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发病特点及仲景栀子豉汤的影响,叶氏将辛开苦降法理论与轻可祛实理论相结合,创用轻苦微辛法,发展了苦辛法。吴鞠通力倡性味学说,于各方条下,注明《内经》何法,强调“非苦无能胜湿,非辛无能通利邪气”,继承了叶天士苦辛法治疗温病的理论,并对叶氏苦辛方予以整理及命名,且创制苦辛方,规范了苦辛法。王孟英善于应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温病挟痰证,并创制诸多治疗霍乱的苦辛方,丰富了苦辛法。以柳宝诒为代表的其它温病学家继承叶、吴、王叁家苦辛法理论及用药经验,将其用于温病的治疗,并对前贤苦辛法治疗温病理论予以进一步探讨,发展了温病苦辛法。此外,温病学家对苦辛法治疗温病的组方用药、作用机理等亦有着深刻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温病学相关文献的研究,从苦辛法治疗温病的病种及证候、性味配伍、药物归经、药物组合、作用机理等方面,探讨了苦辛法治疗温病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明确了苦辛法作为治疗温病尤其是湿热性温病的性味配伍方法,具有调理气机、清化湿热、清热化痰、清热解毒等作用,对后世医家治疗温病及杂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4-10)
刁吉祥[7](2008)在《浅析张仲景苦辛法的临床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苦辛法是将苦寒与辛温两种性味不同的药物配伍运用,苦寒药物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坚阴止利,并有健胃作用;辛温之品多能发散行气、行水蠲饮、温中散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且有辛辣之味,也能刺激食欲。二者相伍,一阴一阳,一寒一热,一升一降,一开一泄,谓之辛开苦降(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08-02-14)
安世进[8](2007)在《浅析《伤寒论》苦辛法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苦辛法即辛开苦降法,就是将辛味、苦味药物有机地配伍,以开结散邪,降逆泄热。本法源于《素问·脏气法时论》“辛散、酸敛、苦坚、咸软”之说。所谓“辛散”是指辛有发散宣通的作用;“苦坚”是指清热泻泄而达坚阴的目的。而张仲景又首开广泛系统运用此法之先河,配伍极其精(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07年04期)
李康铭[9](2006)在《浅探苦辛法在湿热类温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为基础,从阳明太阴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湿热类温病的病机特点,并对苦辛法在《温热论》、《湿热病篇》及《温病条辨》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分析温病学家以苦辛法治疗湿热类温病的规律以及理论基础。温病学家以苦辛法为主,治疗以中焦为核心的湿热类温病,所针对的是阳明太阴的病机。根据阳明太阴相互关系,并上、中、下叁焦病机的不同表现,温病学家以苦辛法为基础进行加减变化,设计出偏重于不同方面的方剂,本文对这些方剂进行简单分析,归纳为四大类:苦辛寒法、苦辛温法、苦辛淡法以及轻苦微辛法。总而言之,苦辛法是治疗湿热类温病的大法,治疗的核心在于恢复中焦的升降,治疗的关键则在于对阳明太阴病机的认识上。(本文来源于《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期刊2006-11-01)
陈桂敏[10](2005)在《仲景《伤寒杂病论》苦辛法合剂应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仲景苦辛并用,寒热共剂治法。方法:通过探讨其组方特点、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举例说明。结果:苦辛法在治疗寒热错杂证、湿热证、支饮重证时有和阴阳调气机之功。结论:仲景苦辛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效果肯定,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05年10期)
苦辛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从《王仲奇医案》郁证、呕吐、咳嗽、脘腹痞痛、湿温等五个方面探析王仲奇苦辛法治疗多种疾病的特色,以期学习、传承王氏学术思想精华与临证诊治特点。[方法]以《王仲奇医案》所载医案为基础,结合《内经》《伤寒论》张景岳、李东垣、叶桂及王仲奇经典论述与学术思想等,阐述例案所示王氏运用"苦辛法"治疗疾病的经验,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点。[结果]王氏继承张仲景、叶天士等医家运用苦辛法的经验和认识,师古却不泥古,郁则气滞,辛开苦降开枢机;气逆呕吐,苦降辛通达气机;咳嗽气逆,辛苦宣泄肃肺气;脘腹痞、痛,苦辛通降调中焦;湿热弥漫,轻苦微辛调气机。[结论]王氏宗《内经》、仲景、东垣、叶桂诸家之长,多有创新,治法灵活。将苦辛法运用到多种气机升降失常的疾病的治疗中,通过条畅气机,而达到气化湿化、气行血行等效果,而祛除体内的病邪,临床取得较好效果,值得深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苦辛法论文参考文献
[1].邵文雪,郭选贤,卢晨光.《温病条辨》苦辛法治疗湿热类温病浅析[J].中医学报.2019
[2].周胜利,张帆.从《王仲奇医案》探讨王仲奇“苦辛法”运用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3].王正平.苦辛法治疗湿温病3例报告[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
[4].王方敏.试论苦辛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
[5].王道成.王少华运用苦辛法治疗经验撷萃[J].山东中医杂志.2009
[6].陈志伟.苦辛法在温病中应用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7].刁吉祥.浅析张仲景苦辛法的临床运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8
[8].安世进.浅析《伤寒论》苦辛法之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7
[9].李康铭.浅探苦辛法在湿热类温病中的应用[C].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2006
[10].陈桂敏.仲景《伤寒杂病论》苦辛法合剂应用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