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次中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次中心,城市设计,孙村,临空经济区,全域,基础产业,西连,北通,产业定位,五个
城市次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范俐鑫[1](2019)在《孙村次中心规划及核心区域城市设计专题会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10月8日讯(范俐鑫)今天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主持召开孙村次中心规划及核心区域城市设计专题会时强调,要在符合城市全域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完善相关规划,聚焦区域优势基础产业,推动多规合一,研究制定真正符合未来城市发展需要的高水平规(本文来源于《济南日报》期刊2019-10-09)
李光清[2](2019)在《曲周“五个第一”打牢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根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李光清)近年来,曲周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农业园区建设持续做大做强,科技创新连年全省领先,蔬菜育苗规模不断壮大,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五项工作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创出“第一”,全力夯实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根基。产业项(本文来源于《邯郸日报》期刊2019-08-27)
李林[3](2019)在《新密: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转型升级,曾经的“乌金之乡”——新密,如今全然一“新”!近年,新密产业转型发展迅猛。新型材料、品牌服装、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提速,现代服务业占比提升至47.7%;创新驱动、全域旅游、全民创业等深入实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本文来源于《河南日报》期刊2019-06-01)
王德利,许静,高璇[4](2019)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次中心城市建设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未来保定市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尽快融入首都圈,突出"国际化"的城市取向,协同廊坊、沧州等重筑首都经济圈"西翼";"以轴串珠"形成能够辐射市域的经济核心都市区,突出"京保"中部隆起带,打破主城单点辐射的无力局面,构建"一轴两翼"的总体空间格局。(本文来源于《新时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01期)
陈万钦[5](2019)在《浅谈大城市次中心的规划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多数大城市是以单中心为基础、统一布局发展起来的,由于未及时进行城市次中心规划建设,"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未来人工智能、服务型政府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要求对为本地居民服务的大城市次中心更加重视。笔者通过深入研究区域公共活动中心的功能、设计及区位,提出大城市次中心的构建途径。(本文来源于《城市》期刊2019年02期)
王国师,王新德[6](2019)在《莱西姜山:一座次中心城市的强势崛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国重点镇、国家发展改革试点镇、山东省文明镇、山东省中小城市试点镇、青岛次中心城市……一张张闪亮的名片印证了莱西市姜山镇大发展的成绩。近年来,姜山镇抓住百年未有的发展机遇,以“打造绿色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加速新城崛起”为主线,高点定位、科学谋划、精准发力(本文来源于《青岛日报》期刊2019-01-20)
刘俊礼,张昕[7](2018)在《树牢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加快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刘俊礼 张昕)昨日下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马懿来到他所在的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新密代表团,与代表共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他寄语新密市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抢抓历史机遇,加快转型发展,加快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建设,为郑州国家(本文来源于《郑州日报》期刊2018-09-28)
陈世强,李梦雪,赵新正,杜娟,刘子琪[8](2018)在《中国特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次中心识别研究——以杭州、武汉、西安和沈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已经成为城市地理学的前沿热点内容,但是如何识别次级中心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选取我国特大城市中杭州、武汉、西安和沈阳分别作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特大城市的代表,运用G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结合我国特大城市的人口时空演化特征,测度了我国特大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分布特征,并提出了次中心识别标准,为探索特大城市人口的空间重组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显示:(1)我国特大城市人口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和"圈层分化"特征;中心城区人口郊区化现象普遍存在,郊区内部人口密度差异逐步拉大.(2)人口密度在遵循圈层递减规律,其空间拓展呈现出"近郊摊大饼+远郊点状突破"和"轴向连绵扩张"两大趋势.(3)特大城市人口空间集聚总体趋势在不断增强,中心城区及相邻的部分近郊区街道共同构成了人口高密度集聚中心,远郊区则出现了集中连片的低密度人口洼地,且两类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4)特大城市人口次中心逐步增多,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多中心化且逐步增强的趋势.研究为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识别以及城市人口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张浩然[9](2018)在《湖北区域次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稳定高质量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蓬勃发展。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两横叁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用以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地处长江之“腰”,在长江经济带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的湖北,正是挑起长江经济带“脊梁”的重担的重要时期。湖北经济积极建设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从“一主两副”战略扩展为“一主两副多极”,加快发展区域次中心城市为经济发展引擎,增加经济辐射范围,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共同发展,促进湖北快速发展。本文以“一主两副多极”战略框架中“多极”城市为对象,首先在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区域次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和模型,并对这些学者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总结。其次加入宜昌襄阳城市作为对比选取2005-2017年间的主要经济数据进行对比,观察其发展趋势。选取七个一级指标以及33个二级指标为研究对象,建立城市辐射能力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次中心城市城市间经济、金融、民生等七个方面的辐射力,以及综合七大方面的总体辐射力强弱进行测算。之后与河南省同等城市进行比较,发现多数城市综合辐射能力落后于河南同等城市,少数与之持平,并分析“多极”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模型结果对六个一级指标的分析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多极”城市应从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深化城市群内部一体化,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强调不同区域错位发展,构建现代城市产业体系,打造名牌企业,培育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发掘自然资源,打造名牌产品,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构建创新人才高地推动等方面,推动“多极”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孟达洋[10](2018)在《福建省旅游次中心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众多学者开始不断关注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而城市旅游竞争力作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还处在发展阶段,在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上,目前多采用的是对单一指标进行研究,而较少对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做系统的研究。在对福建省旅游发展的研究上,大家纷纷将重点集中在全省旅游整体研究及对旅游中心城市的研究上,而对处于第二集团的旅游次中心城市关注度不高,亦未系统的研究福建省旅游次中心城市在旅游竞争力上的异同点及发展规律。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调查研究以及实证研究等方法,从多角度出发,构建包括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城市旅游支持竞争力、城市旅游经济竞争力在内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模型,确定福建省旅游次中心城市范围。分析找出福建省旅游次中心城市在旅游发展上的优势与竞争力,最后通过GM(1,1)模型预测未来5年发展前景。从旅游次中心城市入手,分析培育旅游竞争力可能性,在城市旅游形象、依托旅游中心城市、善用支持条件、实现旅游跨区域合作和政府牵头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五个方面系统的提出提升福建旅游次中心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推进福建省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城市次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李光清)近年来,曲周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农业园区建设持续做大做强,科技创新连年全省领先,蔬菜育苗规模不断壮大,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五项工作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创出“第一”,全力夯实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根基。产业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次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1].范俐鑫.孙村次中心规划及核心区域城市设计专题会召开[N].济南日报.2019
[2].李光清.曲周“五个第一”打牢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根基[N].邯郸日报.2019
[3].李林.新密: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N].河南日报.2019
[4].王德利,许静,高璇.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次中心城市建设路径研究[J].新时代职业教育.2019
[5].陈万钦.浅谈大城市次中心的规划建设[J].城市.2019
[6].王国师,王新德.莱西姜山:一座次中心城市的强势崛起[N].青岛日报.2019
[7].刘俊礼,张昕.树牢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加快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建设[N].郑州日报.2018
[8].陈世强,李梦雪,赵新正,杜娟,刘子琪.中国特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次中心识别研究——以杭州、武汉、西安和沈阳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张浩然.湖北区域次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研究[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8
[10].孟达洋.福建省旅游次中心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