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阳信县水落坡镇中心小学251803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1.课前热身策略。农村学生学习外语的环境较差,作为教师就应该设法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情境。我们将课前五分钟安排为“DailyFreeTalk”活动时间。在这五分钟内,值日生可以报告日期、天气、学生出勤情况,也可以唱一些轻松愉快的英文歌曲。当然,这些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需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必要时,教师还要在课余时间对学生活动的主题有所安排和设计,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给学生探讨或讨论的话题最好与近期所学的内容挂上钩,设计的情境要新颖、真实,内容要丰富多彩。教师应加入到学生中间,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有时还要为学生提供示范。课前热身能及时转移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英语学习的氛围,使学生马上投入英语学习。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是一堂英语课成功的一半。
2.有效参与策略。有效参与策略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积极的自我监控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对教学内容有较高的关注程度,关注时间也长,对教师的指令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大多数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
3.精讲多练策略。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练结合。精讲是指重点难点讲透讲到位,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要少讲甚至不讲。多练是指教师尽量留出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在练习中感悟。一堂课的有效性,归根结底是要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能力发展了多少,而不是教师讲了多少、练了多少。
4.分层递进策略。分层递进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和客观差异性,把教育对象、课堂教学目标和教育活动层次化。从方法上,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辅导;从策略上,要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从对象上,要重点关注学科明显薄弱但具有较大潜能的学生,师生结对,使学生随时能得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成绩。个别化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5.方法指导策略。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大量倡导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今天,加强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使学生尽快具备为交际初步使用英语的能力,不外乎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减少学习的盲目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6.激励评价策略。激励性评价是采用以激励为主要手段的评价来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借以创造其成就感,培养其信心,让其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活内心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每一个失误,要以赞许的目光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要以真诚的情感发现学生的创新闪光点。在英语课堂上给予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应该有热情的支持,有充分的肯定,有真实的尊重,有温馨的提示,也有委婉的批评;让学生活得活泼、自信、愉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能说。
二、教学有效性的表现形式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兴奋异常、相互感染,从而人人都参与教学活动。每一次成功的体验又有可能推进第二次的成功,多次的成功便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逐步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为学好英语奠定基础。
2.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听、说、读、写、译是英语的五项基本技能。“听”、“说”是学习英语最困难然而又是最关键的环节。在基础阶段应该攻破“听、说”难关,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学生的语音语调正确,语言流畅地道,能够掌握每一课的单词和句型,游刃有余地进行交流和表演。
3.运用语言能力较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被动的听变成了主动的说,能用所学到的书本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通过口语训练,使学生爱说、会说、说得准、说得好英语,同时学生也能够在课堂中熟练地用英语创设情境交流。
4.操练形式丰富多样。在进行词句操练中,要采用各种丰富多样的操练方式,有歌曲操练、Chant操练、问答操练、指令操练等等。
5.作业布置量少质高且分层次。作业任务设计要多角度(听、说、读、写)、多形式(字母、单词、句型、对话、短文等)、多题型(机械性的、复用型的、活用性的、智力型的、能力型的等)、多用性(供新授课巩固和复习用、课内和课外用),让学生手、脑、口、耳、目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运用能力等都得到训练;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减轻学生学习的挫折感,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三、讨论与分析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学习和运用教育的先进理念,改变教师不适宜的教学行为和学生不科学的学习行为,才能促进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在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着蜕变的阵痛,这或许也是二次课改最大的瓶颈。我觉得,要顺利完成这种蜕变,必须有“牛芒”的存亡。学校制度的完善和教育专家不辞辛劳的指导,是外在的“牛芒”,教师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是刺激自己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