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吻合论文-郭陟永,胡敏琪,余波,韩文哲,唐休发

微血管吻合论文-郭陟永,胡敏琪,余波,韩文哲,唐休发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血管吻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血管吻合器,手工缝合,手工吻合,动脉吻合

微血管吻合论文文献综述

郭陟永,胡敏琪,余波,韩文哲,唐休发[1](2019)在《手工吻合与使用改良方法的微血管吻合器进行动脉吻合在头颈重建手术中的比较:单一术者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微血管吻合器作为传统手工吻合技术的一种有效替代手段,在重建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发表的研究对微血管吻合器在静脉吻合术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价。然而,没有研究直接比较微血管吻合器和手工吻合技术在头颈部重建手术中动脉吻合术的效果。同时,我们介绍了一种改良方法使用微血管吻合器进行动脉吻合。本项研究旨在比较使用该方法的微血管吻合器和标准手工缝合技术在动脉吻合术中的效果。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来自单一术者的病例,提取并评估患者的记录和信息。根据动脉吻合术的使用方法,将患者分为吻合器组和手工组。吻合器组的患者接受特殊的动脉分叉手术,以扩大受体动脉直径。记录皮瓣成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时间等。(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颌面修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9-19)

于淼,陈占伟,黄圣运,张东升[2](2019)在《微血管吻合器在头颈部游离皮瓣移植动脉吻合中的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头颈部缺损游离皮瓣移植手术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动脉的可靠性。方法:选择2013—2014年间行游离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切除后缺损的患者21例,分别采取腓骨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前臂皮瓣同期修复缺损。动脉均采用微血管吻合器做端-端吻合,动脉吻合共应用21枚吻合器,观察其吻合时间及吻合后血管通畅情况。结果:21例患者术中吻合口均通畅无渗血;1例于术后第1天因皮瓣苍白行手术探查,术中见动脉血栓形成,重新行手工吻合,吻合后血管通畅。应用吻合器吻合时间较手工缝合明显缩短,平均约4~6 min。结论:微血管吻合器在适宜情况下可用于头颈部缺损游离皮瓣修复中的动脉端-端吻合,能够明显缩短吻合时间,操作简便,吻合质量可靠。(本文来源于《上海口腔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车敏,李崇杰,王岩峰[3](2018)在《微血管吻合器修复腕部桡动脉损伤后血流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桡动脉损伤修复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手外科收治的桡动脉损伤患者74例,依据吻合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显微镜下手法吻合)和观察组(微血管吻合器进行吻合),每组各37例,进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比动脉吻合时长,并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术后15天、1个月及3个月3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观察组动脉吻合时长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彩色多普勒随访显示,收缩期峰速度(PSV)和舒张末期速度(EDV)在对照组和观察组3个时间点呈升高趋势,搏动指数(PI)呈下降趋势,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SV在3个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 <0.05),EDV、血管内径(D)及血管横截面积(Area)在术后15天和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在两组中3个时间点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在术后15天和术后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RI在术后15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D在对照组术后15天为最小值,术后1个月为最大值,在观察组术后1个月为最大值,术后3个月为最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ea在两组中术后1个月为最大值,在术后15天为最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量(Q)在两组中术后15天为最小值,术后1个月为最大值,在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3个时间点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应用微血管吻合器修复损伤桡动脉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与显微镜下手法吻合对比,在术后早期即明显改善桡动脉血流参数,中后期血流效果更为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31期)

陈占伟,张东升,黄圣运[4](2018)在《微血管吻合器在头颈部游离皮瓣移植动脉吻合中的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在头颈部缺损游离皮瓣移植手术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动脉的可靠性。研究方法:选择游离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切除后缺损的患者共21例,分别采取腓骨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前臂皮瓣同期修复缺损。动脉均采用微血管吻合器端端吻合,动脉吻合共应用21枚吻合器,观察其吻合时间及吻合后血管通畅情况。研究结果:21例游离皮瓣患者动脉吻合后术中吻合口均通畅无渗血;其中1例于术后1日出现动脉危象手术探查,术中查见动脉吻合口血栓形成,重新行手工吻合,吻合后皮瓣成活。术中动脉吻合应用吻合器吻合时间较手工缝合明显缩短。研究结论:微血管吻合器在适宜情况下可应用于头颈部缺损游离皮瓣修复中的动脉端端吻合,能够明显缩短吻合时间,操作简便,吻合质量可靠。(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方杰,张文龙,谢昌平[5](2018)在《显微血管吻合技术训练流程和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结合个人经验总结分析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训练流程,为从事相关专科入门级医生提供学习参考。方法回顾个人学习血管吻合技术的步骤、步骤选材和操作方法,总结分析其训练目的和收获。结果经过系统循序的训练,可逐渐掌握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并逐渐熟悉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技巧。结论显微血管吻合技术是显微外科的基础,必须经过系统循序的训练牢固掌握,本文推荐的系统训练方法可较好掌握此项技术,适合相关专科医生参考学习。(本文来源于《实用手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吕志刚[6](2018)在《微血管吻合器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襄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四肢血管血管损伤修复手术进行保肢治疗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选用血管吻合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手法缝线组(n=40)和微血管吻合器组(n=36),分别采用显微镜下手法缝线法吻合和微血管吻合器吻合。比较2组患者术中的动脉血管吻合用时、静脉血管吻合用时、缺血再灌注时间以及血管吻合后的通畅率,并观察统计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微血管吻合器组的动脉血管吻合用时、静脉血管吻合用时以及缺血再灌注时间均短于手法缝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吻合器组的血管吻合后的通畅率为100.0%高于手法缝线组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吻合器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手法缝线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50%,微血管吻合器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法缝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血管损伤修复手术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进行吻合血管,吻合耗时短,能有效缩短缺血再灌注时间,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良好。(本文来源于《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于洮,张东[7](2018)在《神经外科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培训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外科显微血管吻合技术不仅在脑血管手术中,而且在神经外科中应用广泛。神经外科医生需要在有一定显微外科操作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显微镜下练习微小血管吻合的操作。通过模拟训练,熟练掌握该项技术,从而为临床应用做好基础准备。本文笔者曾多次举办培训班,通过常用的几种培训方法,总结适合学员由浅入深的掌握血管吻合技术的方法。本文还将详细介绍各级培训需要的材料、器械和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医学教育管理》期刊2018年S1期)

崔光秀,邵忠,郭澍,梁晓旭,沙德峰[8](2018)在《微血管吻合器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中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肢体动静脉血管损伤修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抚顺市第叁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25例外伤性肢体动静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患者(吻合器组)采用微血管吻合器进行血管吻合,15例患者(手法组)在显微镜下行手法血管吻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吻合时间、缺血再灌注时间及吻合血管通畅率。结果吻合器组患者的血管吻合时间、缺血再灌注时间、吻合血管通畅率等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手法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血管,吻合时间明显缩短,吻合血管通畅率高,缺血再灌注时间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宋晓萌,陈洁,丁旭,袁冶,吴煜农[9](2018)在《微血管吻合器在皮瓣修复颌面缺损的应用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行修复重建手术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静脉的效果。方法:选取口腔颌面部肿瘤需行游离皮瓣局部修复的患者20例,应用微血管吻合器术中吻合静脉系统,动脉仍使用传统手法吻合。结果:应用吻合器行静脉吻合平均用时(5.75±0.53)min,所有病例未见血栓形成。实验组1例皮瓣因动脉痉挛缺血坏死,成活率95%(19/20)。实验组1例术后颈部出血,探查清除血凝块时见静脉吻合口处回流依然通畅,皮瓣愈合未受影响;另有1例因血管壁较厚,吻合口张力过大术中吻合器松脱,予以手法缝合。结论:在选择好恰当的适应证的前提下微血管吻合器的使用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而不影响血管吻合效果;吻合口张力过大或静脉壁较厚者应提防吻合器松脱的可能。(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蔡振刚,彭小伟[10](2017)在《显微外科微血管吻合训练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乳房重建技术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游离穿支皮瓣的乳房重建要求良好的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目前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培训包括多种多样的技能训练方法和评估体系。笔者通过相关文献回顾讨论各种方法的实用性和评估体系的客观性,为乳腺外科医生学习与实践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微血管吻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在头颈部缺损游离皮瓣移植手术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动脉的可靠性。方法:选择2013—2014年间行游离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切除后缺损的患者21例,分别采取腓骨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前臂皮瓣同期修复缺损。动脉均采用微血管吻合器做端-端吻合,动脉吻合共应用21枚吻合器,观察其吻合时间及吻合后血管通畅情况。结果:21例患者术中吻合口均通畅无渗血;1例于术后第1天因皮瓣苍白行手术探查,术中见动脉血栓形成,重新行手工吻合,吻合后血管通畅。应用吻合器吻合时间较手工缝合明显缩短,平均约4~6 min。结论:微血管吻合器在适宜情况下可用于头颈部缺损游离皮瓣修复中的动脉端-端吻合,能够明显缩短吻合时间,操作简便,吻合质量可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血管吻合论文参考文献

[1].郭陟永,胡敏琪,余波,韩文哲,唐休发.手工吻合与使用改良方法的微血管吻合器进行动脉吻合在头颈重建手术中的比较:单一术者经验[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颌面修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2].于淼,陈占伟,黄圣运,张东升.微血管吻合器在头颈部游离皮瓣移植动脉吻合中的初步应用[J].上海口腔医学.2019

[3].车敏,李崇杰,王岩峰.微血管吻合器修复腕部桡动脉损伤后血流动力学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

[4].陈占伟,张东升,黄圣运.微血管吻合器在头颈部游离皮瓣移植动脉吻合中的初步应用[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5].方杰,张文龙,谢昌平.显微血管吻合技术训练流程和体会[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8

[6].吕志刚.微血管吻合器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的应用价值[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8

[7].于洮,张东.神经外科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培训体会[J].医学教育管理.2018

[8].崔光秀,邵忠,郭澍,梁晓旭,沙德峰.微血管吻合器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中临床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2018

[9].宋晓萌,陈洁,丁旭,袁冶,吴煜农.微血管吻合器在皮瓣修复颌面缺损的应用体会[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8

[10].蔡振刚,彭小伟.显微外科微血管吻合训练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

标签:;  ;  ;  ;  

微血管吻合论文-郭陟永,胡敏琪,余波,韩文哲,唐休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