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抑郁中草药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叶晓滨,孙越[1](2021)在《含香附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中成药干预抑郁症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抑郁症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可能危及生命的精神疾病,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病死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种涉及多种病理因素和病理生理症状的神经系统疾病。心理因素已被证明在胃肠道感觉运动功能和症状中发挥重要作用。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可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靶器官,引起胃肠运动、感觉、分泌、免疫功能的改变。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还不够理想,部分化学药物由于潜在的神经毒性、疗效短暂、单一靶点方法的局限性,在预防抑郁症方面的作用有限,需要更多途径或药物与速效药物协同作用和配伍,以更好地治疗抑郁症。中医学"整体观念"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在临床研究中也有大量的文献记载。中药香附是"气中之血药",可以治疗肝郁气滞证,具有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和改善胃排空的药理作用,与其他中草药配伍治疗抑郁症伴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疗效。综述近年来香附及含香附治疗肝郁脾虚的中成药对抑郁症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干预作用,旨在为中医药对抑郁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高耀[2](2021)在《基于多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整合研究》文中认为选题依据: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疑难疾病,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快感缺乏,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假说众多,相互交叉,从不同角度揭示抑郁症病因和病机具有复杂性。中药以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特点,在抑郁症的治疗方面优势明显,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逍遥散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代表方剂,在抑郁症治疗方面一直被广泛关注。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该方具有确切的抗抑郁作用,已成为治疗抑郁症常用的经典方剂之一。然而目前逍遥散的报道多从单一靶点研究阐释其作用机制,而对抑郁症多靶点的特征缺乏足够的重视,难以深入地揭示其抗抑郁作用机制。与其他中药复方相似,逍遥散也是一个多成分、多靶点、多机制,以及组分之间互相作用的复杂体系,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大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目前关于逍遥散抗抑郁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逍遥散抗抑郁的机制研究具有单一性,多以代谢组学或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手段,缺乏同一层次的数据整合分析的方法;2.多组学数据资料不完善,缺乏从多层次“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整合分析的研究数据;3.逍遥散以“多成分”作用于抑郁症“多靶点”模式发挥治疗效果,尚无以“多成分-多靶点”的研究模式阐明逍遥散抗抑郁机制。因此,本研究从中药整体观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整体研究思路,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系统阐释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理。针对这样的复杂系统,需要借助系统生物学及现代药理学实验技术的参与。首先,表征逍遥散的化学成分和构建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刺激应激(CUMS)大鼠抑郁模型,验证逍遥散抗抑郁效果及采集组学分析的样本;其次,构建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研究方法和代谢表型通路优化排序方法,从代谢表型层次阐明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再次,采用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给予逍遥散后CUMS大鼠海马组织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多组学层次整合分析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验证;最后,采用ADME预测和网络药理学的贡献指数模型筛选逍遥散活性成分,从“活性分子-关键通路”的角度明确逍遥散抗抑郁机制。该研究结果为采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整合分析研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逍遥散抗抑郁的药理机制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为逍遥散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目的:(1)采用代谢表型进行同一层次的关联分析,构建代谢表型研究方法和代谢表型通路优化排序的方法,从代谢表型层次阐明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2)通过“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表型”的关联分析,从纵向层次找出与代谢表型关联性,从“基因-蛋白-代谢”多组学多层次角度阐明逍遥散抗抑郁机制。(3)基于实验数据的网络药理学角度出发,明确抑郁症的疾病网络,寻找逍遥散中的活性分子,从“多成分-多靶点”的立体角度,挖掘逍遥散抗抑郁的活性分子及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UPLC-MS/MS方法对逍遥散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定,明确逍遥散化学物质基础;构建CUMS大鼠抑郁模型,验证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收集大鼠的海马组织和血清样本,为后续组学实验研究和分子实验验证提供样本支持。(2)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逍遥散调节CUMS抑郁大鼠海马的代谢物及代谢通路;采用代谢表型网络和模块功能分析,聚焦逍遥散抗抑郁代谢特征,构建逍遥散抗抑郁表型网络,明确逍遥散抗抑郁的代谢表型机制;构建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通路优化排序方法,明确逍遥散抗抑郁重要的代谢表型通路。(3)采用转录组学技术,分析逍遥散调节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中的差异基因及重要通路,明确逍遥散在基因水平的抗抑郁机制;采用蛋白组学技术,分析逍遥散调节CUMS大鼠海马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及重要通路,明确逍遥散在蛋白水平抗抑郁机制;采用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方法,挖掘逍遥散抗抑郁的关键通路,明确逍遥散在“基因-蛋白-代谢”多层次抗抑郁的通路;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逍遥散可能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的氧化磷酸化和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4)采用ADME分析方法,筛选逍遥散的活性分子;采用网络药理学的靶点预测、疾病网络分析和贡献指数模型,明确逍遥散抗抑郁的重要成分、重要靶点和关键通路;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逍遥散重要成分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的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结果:(1)本研究采用UPLC-MS/MS对逍遥散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通过对照品、文献中质谱数据与实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出62种成分。其中,柴胡中有14种成分,白芍中有8种成分,当归中有11种成分,白术中有4种成分,茯苓中有3种成分,甘草中有14种成分,薄荷中有4种成分和生姜有3种成分。该方法直接表征鉴定,与化学分离方法比较优势明显。逍遥散组(21.2 g生药/kg)能显着逆转CUMS引起的大鼠体重、糖水偏爱率、大鼠穿越格数、大鼠直立次数、进入中央区域次数和大鼠中央格停留时间显着性升高。(2)逍遥散抗抑郁海马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UMS抑郁大鼠海马中共有25个差异代谢物发生了显着性变化。逍遥散干预后,共有16个差异代谢物被显着性回调。代谢表型研究发现逍遥散回调的代谢物有97个,其中在不同生物样本中调节的相同差异代谢物有34个,其中11个变化趋势一致,涉及的关键代谢功能为能量代谢和神经递质相关通路。使用CNM算法从逍遥散回调代谢网络提取9个代谢功能模块参与了逍遥散抗抑郁的机制研究。首次采用对接评分加权药理学指数(DSWMP)构建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的通路优化排序方法。(3)转录组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大鼠海马有73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63个,下调基因474个。与模型组/正常对照组鉴定差异基因比较,发现逍遥散回调的差异基因有106个,显着回调通路有16条,这些通路涉及γ-氨基丁酸能突触、5-羟色胺能突触、谷氨酸能突触和钙信号通路等。逍遥散可能通过调节这些通路上Adcy8、Gad1、Gad2、Htr2a、Chrna7、Erbb3、Map4k4、Nr4a1、Zfpm2、LOC100911372、Twist1、Ntng1、Robo3和Slit2发挥抗抑郁作用。蛋白组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调节大鼠海马的差异表达蛋白有18个,其中上调13个,下调15个,与模型组/空白组鉴定的差异蛋白相比,发现逍遥散回调的差异蛋白有11个,包括RGD1311899、Krt10、Ndufab1、Cplx1、Fkbp8、Pafah1b3、Ndufs6、Sh3bgrl3、Pmm2、Fth1和Tbca。KEGG通路分析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通路为氧化磷酸化、突触小泡循环、脂质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等。多组学整合分析发现: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数据结果表明逍遥散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氧化磷酸化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具体的机制为逍遥散能够显着逆转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中MrccⅠ活性降低,Uqcrc2 mRNA水平显着降低,Ndufs6蛋白水平升高。转录组学和代谢表型数据结果表明,逍遥散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具体机制为逍遥散能够显着逆转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中谷氨酸含量升高,谷氨酸脱羧酶1(Gad1)和谷氨酸受体1(Glur1)活性降低,谷氨酸合成酶(Gls)和谷氨酸NMDA受体epsilon-1亚基(Grin2a)活性升高,Slc1a3 mRNA水平显着降低,Eaat2、Erk1/2和CREB蛋白水平降低,Nmdar1和Mglur1蛋白水平升高。(4)首次采用ADME方法对逍遥散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筛选,逍遥散中有16种活性化学成分,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的贡献指数筛选逍遥散中7个成分的贡献指数大于平均贡献指数,这些成分有6-姜酚、芍药苷、阿魏酸、藁本内酯、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和甘草素。分子对接验证了7个成分与通路GRM5和HTR2A有很好的亲和力,分子实验进一步发现逍遥散这些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谷氨酸能突触通路上的Htr2a、Nmdar1、Pkc、CamkⅡ和Caspase-3发挥抗抑郁作用。结论:(1)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包含97个代谢物和48条通路;代谢表型整合分析发现逍遥散抗抑郁具有调节差异代谢物的一致性、代谢表型通路的网络性和代谢表型功能的模块化。对接评分加权药理学指数可用于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的通路优化排序。(2)逍遥散可以在转录层次调节106个基因,在蛋白层次调节11个蛋白发挥抗抑郁作用。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整合分析发现逍遥散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氧化磷酸化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转录组学和代谢表型数据整合分析发现,逍遥散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3)逍遥散中6-姜酚、芍药苷、阿魏酸、藁本内酯、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和甘草素,这7个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
吕梦[3](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组学的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抗抑郁作用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题依据:经典名方逍遥散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效,其抗抑郁作用已被临床和药理研究所证实。目前对于逍遥散抗抑郁药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从全方的角度进行。逍遥散药味组成众多且配伍关系复杂。功效拆方是复方作用机制和药味配伍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逍遥散抗抑郁作用与其各单味药的不同功效密切相关。故,依照逍遥散方中各药味的功效特点进行拆方有利于阐释方中不同药味的配伍形式与全方抗抑郁效应的关系。然而,目前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拆方研究仍集中在抑郁核心精神症状,且多为配伍前后抑郁行为学指标变化的定性描述。需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入、量化表征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抗抑郁作用。临床上,多数抑郁患者均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特别是胃肠症状。患者胃肠功能的紊乱对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较大的影响。胃肠功能的紊乱又会导致肠道菌群结构、功能异常,进一步加剧抑郁症状。目前,从胃肠功能的角度阐释逍遥散功效拆方的抗抑郁作用尚属空白。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复制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抑郁大鼠模型。并根据方中各药味的功效,将逍遥散拆分为“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然后,从行为学和胃肠功能指标、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等不同层面比较分析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抗抑郁作用。研究结果将为从逍遥散的不同治法改善胃肠功能角度认识逍遥散的抗抑郁作用提供新思路,为其他抗抑郁中药复方的配伍原理和机制研究提供新方法,并为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目的:采用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组学的分析方法,明确不同功效药队在逍遥散调节抑郁相关胃肠功能作用中的药效贡献。内容与方法:1、分析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抑郁大鼠行为学的调节作用:复制CUMS抑郁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文拉法辛(0.035g/kg)组、逍遥散(46.3 g/kg)组、疏肝(25.0g/kg)组和健脾(21.3g/kg)组,分析比较各给药组改善抑郁大鼠行为学指标包括体重、糖水偏爱、穿越格数、直立次数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作用。综合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抑郁行为学指标的调节作用。2、分析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抑郁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造模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浆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和生长抑素(SS)水平;采用比色法测定大鼠盲肠中α-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力。综合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胃肠功能指标的调节作用。3、分析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改善抑郁大鼠肠道微生态的作用:对各组盲肠内容物进行16S r RNA肠道菌群测序。结合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统计方法,对各组内菌群物种组成和组间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筛选在门、科、属水平与抑郁相关的差异菌群,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差异菌群的调节数量和回调程度的差异。4、分析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改善抑郁大鼠粪便代谢组的作用:应用1H-NMR技术进行粪便代谢组学分析。结合多变量统计方法,鉴定抑郁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并构建相应的代谢通路,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差异代谢物、相关代谢通路的调节数量和回调程度的异同。结果:1、行为学指标分析结果:造模4周后CUMS大鼠体重、糖水偏爱率、直立次数和穿越格数(P<0.01)均显着减少,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1)显着延长。以上结果表明CUMS抑郁模型复制成功。逍遥散显着增加抑郁大鼠的体重、糖水偏爱率(P<0.01),并能显着减少抑郁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1),而对旷场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疏肝组显着增加抑郁大鼠的体重、糖水偏爱率、直立次数和穿越格数(P<0.05,P<0.01),并能显着减少抑郁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1);健脾组显着增加抑郁大鼠的体重、直立次数和穿越格数(P<0.01),并能显着减少抑郁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5),而对抑郁大鼠糖水偏爱率无显着影响(P>0.05)。三者改善抑郁行为学指标的综合得分与空白组(0.95)比较:疏肝组(0.52)与空白组最接近,其次为逍遥散(0.13),最后为健脾组(-0.36)。2、胃肠功能指标分析结果:造模结束后,抑郁大鼠胃内残留率(P<0.01)显着下降,小肠推进率(P<0.01)显着增高,血浆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水平(P<0.01)显着上升,肠道内淀粉酶活力(P<0.01)显着下降。以上结果表明抑郁大鼠的胃肠功能紊乱。逍遥散、疏肝组和健脾组均能显着回调抑郁大鼠的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疏肝组和健脾组均能显着降低血浆GAS和SS的水平(P<0.01),疏肝组肠道内淀粉酶活力(P<0.01)显着升高。逍遥散和健脾组对抑郁大鼠肠道内淀粉酶活力无显着影响(P>0.05)。三者改善抑郁胃肠功能指标的综合得分与空白组(-0.17)比较:疏肝组(-0.22)与空白组最接近,其次为逍遥散(0.17),最后为健脾组(0.61)。3、肠道微生物组学结果: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大鼠盲肠菌群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显着差异(P>0.05)。β多样性结果显示,抑郁大鼠与空白大鼠的菌群群落分布存在显着差异,疏肝组的菌群组成与空白组的最为相似,其次为逍遥散组,最后为健脾组。在门、科、属水平上,共筛选出与CUMS相关的31种差异菌群。逍遥散、疏肝组和健脾组分别能回调16种、20种和11种差异菌群的相对丰度。各给药组在门水平上的药效指数(对差异菌群的回调程度)为逍遥散(196.35)>疏肝组(172.19)>健脾组(72.81);在科水平上的药效指数为疏肝组(620.45)>逍遥散(414.27)>健脾组(309.85);在属水平上的药效指数为疏肝组(976.45)>逍遥散(770.38)>健脾组(499.62)。4、粪便代谢组学结果: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造模后,抑郁大鼠代谢轮廓与空白组比较发生显着变化。进一步筛选出10个与CUMS抑郁相关的差异代谢物,逍遥散、疏肝组和健脾组分别能回调其中8个、5个和4个差异代谢物的水平。各给药组回调差异代谢物的药效指数为逍遥散(900.00)>疏肝组(479.50)>健脾组(371.63)。本研究共发现7条与CUMS抑郁相关的代谢通路,逍遥散、疏肝组和健脾组分别能调节其中7条、6条和3条代谢通路。结论:本研究从行为学、胃肠功能指标、微生物组学和粪便代谢组学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比较了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抗抑郁作用。对于抑郁相关行为学、胃肠功能紊乱和肠道菌群失调的药效作用,疏肝药队优于逍遥散和健脾药队。对于调节抑郁相关粪便代谢紊乱的作用,逍遥散优于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疏肝药队对全方逍遥散的贡献较大。因此,疏肝药队在逍遥散调节抑郁相关胃肠功能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赵映霞[4](2021)在《柴归颗粒调节肠道菌群介导精氨酸代谢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题依据:柴归颗粒是课题组前期对经典逍遥散处方进行拆方重组,优化工艺后获得的一种新型的抗抑郁中药。通过5种抑郁动物模型证明了药效,同时也发现对抑郁伴发的胃肠功能紊乱具有改善作用,但其机制并不明确。胃肠功能受肠道菌群调节,而肠道菌群也是肠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益生菌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产生有益代谢物维持机体健康。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发现,柴归颗粒(复方柴归方)可以调节由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TMAO水平。说明柴归颗粒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前期利用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临床抑郁症患者血清和抑郁动物不同组织中精氨酸前体物质谷氨酸水平及其代谢产物瓜氨酸和亚精胺水平发生变化,推测精氨酸途径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利用肠道菌群的ASV技术评估临床抑郁症表型的研究中发现,抑郁患者产生γ-氨基丁酸(GABA)的分类菌群略高,GABA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精氨酸-腐胺-GABA代谢途径、精氨酸和鸟氨酸代谢途径,说明肠道菌群参与了抑郁症患者的精氨酸代谢途径。文献调研发现,精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抑郁症中发生改变,外源性给予精氨酸代谢产物胍丁胺、腐胺、亚精胺和精胺等多胺类物质均具有抗抑郁作用,说明精氨酸代谢途径参与抑郁行为的发生。因此,推测柴归颗粒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参与的精氨酸代谢途径发挥抗抑郁作用。本研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柴归颗粒对CUMS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组成的改善作用,以及对菌群参与的精氨酸代谢途径中代谢物水平的调节。从肠道菌群角度出发,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柴归颗粒通过肠道菌群介导的精氨酸代谢途径发挥抗抑郁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目的:1、明确肠道菌群在柴归颗粒抗抑郁作用机制中发挥的作用。2、明确柴归颗粒调节肠道菌群介导的精氨酸代谢途径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治疗性给药方式给予CUMS大鼠柴归颗粒,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CUMS大鼠肠道不同部位的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观察CUMS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其多样性变化,探讨柴归颗粒对CUMS大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以及差异菌群如何参与精氨酸代谢途径发挥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2、采用UPLC-MS/MS技术测定CUMS大鼠外周血清和脑内海马中精氨酸及其代谢差物水平,探讨CUMS大鼠精氨酸代谢途径紊乱是如何引起的,柴归颗粒对外周和脑内精氨酸代谢途径中各代谢产物水平是如何调节的。3、采用Real Time qPCR技术测定CUMS大鼠海马组织中的Odc、Agamt、Sat1、Spds和Spms 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CUMS大鼠海马组织中的ODC、AGMAT和SAT1蛋白水平,从分子水平进一步验证柴归颗粒对精氨酸代谢途径的调节作用。结果:1、肠道菌群结果显示:肠道不同部位的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不同的分类水平,柴归颗粒对其调节作用不同,空肠菌群种类最为丰富,盲肠菌群种属最为集中。与盲肠相比,空肠和回肠菌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菌群多样性结果显示,柴归颗粒对空肠菌群的调节作用最为显着,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回肠调节无显着性差异,仅对盲肠中Chao1指数具有显着性调节,对比发现柴归颗粒对空肠菌群的调节作用更强。空肠菌群参与代谢途径结果显示,调节最为显着的差异菌群为栖热菌属(Thermus)和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参与了精氨酸合成途径,与此同时纤毛菌属(Leptothrix)、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参与了精氨酸代谢途径,说明柴归颗粒可能通过调节参与精氨酸途径的差异菌群发挥抗抑郁作作用。2、精氨酸途径各代谢产物含量测定结果:与空白组相比,CUMS大鼠血清中Arg和Cit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Glu、Orn、Spd、Spm、Put和GABA水平显着降低(P<0.05),给予柴归颗粒,各代谢物均被显着回调(P<0.05,P<0.01),其中对Orn调节作用最显着(P<0.05,P<0.01)。说明柴归颗粒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精氨酸及其代谢产物水平。提取物组对Arg和Spd无显着调节,但Spd终可见回调趋势。CUMS大鼠脑内海马中Glu、Arg、Orn和Cit水平可被柴归颗粒显着降低(P<0.05,P<0.01),其中对Arg的调节作用最为显着,多胺类物质Spm、Spd、Put和GABA水平被柴归颗粒显着升高(P<0.05,P<0.01),而提取物组对Glu和Spd无显着调节。两给药组虽无显着性差异,但调节程度有所不同,结合血清结果发现,柴归颗粒对Arg调节作用更显着,综合比较,柴归颗粒对精氨酸代谢途径各物质具有显着回调作用,由此说明柴归颗粒可能是通过调节精氨酸代谢途径发挥抗抑郁作用。3、Real Time q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Odc作为多胺合成的关键限速酶,在CUMS大鼠海马中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Agamt、Spds和Spms mRNA水平也显着升高(P<0.05,P<0.01),说明ODC催化Orn向Put水平受到抑制,柴归颗粒干预后各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P<0.01)。SAT1作为多胺代谢的限速酶,CUMS大鼠海马中Sat1 mRNA水平显着降低(P<0.05),多胺类物质无法继续代谢,导致代谢酶Spms和Spds积累,给予柴归颗粒可增加CUMS大鼠Sat1 mRNA水平(P<0.05,P<0.01);结果表明柴归颗粒可通过调节精氨酸代谢途径中限速酶基因Odc和Sat1 mRNA表达,进而影响下游多胺类代谢物的变化而发挥抗抑郁症作用。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CUMS大鼠海马中SAT1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1),ODC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柴归颗粒干预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回调,这一结果与上述基因水平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柴归颗粒对精氨酸代谢途径中限速酶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CUMS大鼠海马中AGMAT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说明胍丁胺转化为腐胺水平受到抑制,导致腐胺含量下降,柴归颗粒可显着调节AGMAT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表明柴归颗粒可通过调节精氨酸代谢途径中限速酶蛋白ODC和SAT1表达水平,影响精氨酸下游多胺类代谢产物下变化而发挥抗抑郁症作用。结论:通过菌群测序研究发现柴归颗粒可显着改善抑郁诱发的空肠肠道菌群失调,功能预测分析发现差异菌群参与精氨酸途径。其柴归颗粒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使精氨酸代谢途径恢复正常,通过升高SAT1表达水平,促进Spm向Spd,以及Spd向Put转化,使精氨酸下游代谢产物多胺类物质代谢加快,进而加快Orn和胍丁胺向Put转化,Arg向Orn、Cit、胍丁胺的转化,避免物质积累,以此加速整个精氨酸代谢途径,使机体代谢恢复正常,进而恢复健康。
王雅泽[5](2021)在《基于粗糙集、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逍遥散功效药队配伍关系》文中认为选题依据:中药复方是在经典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具有独特的治疗模式,且因其疗效可靠、副作用小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配伍规律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课题组一直致力于经典名方——逍遥散的研究。课题组前期已从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等角度阐释了逍遥散的抗抑郁作用及作用机制。然而逍遥散配伍关系目前多局限于拆方、简单的配伍前后药效作用比较等方面,研究较为薄弱,且缺乏深入的阐释。经大量文献调研发现,数据挖掘技术在分析复杂的、非线性的“黑箱”中医药数据具有独特的优势。系统生物学中的代谢组学通过综合分析生物液体或组织的内源性代谢产物,实现系统识别和量化,与中医整体观念不谋而合。网络药理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等特点,在中药复方研究中也有独特的优势。综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定量表征逍遥散抗抑郁配伍关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中药复方量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首先,复制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抑郁大鼠模型,并通过糖水偏爱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等行为学实验指标考察逍遥散及其疏肝与健脾功效药队的抗抑郁作用。其次,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粗糙集方法,基于行为学数据建立决策属性和决策规则,定量表征功效药队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采用代谢组学技术,从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的角度研究逍遥散功效药队的配伍关系。最后,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考察逍遥散功效药队抗抑郁配伍关系的潜在作用机制。本研究综合应用多学科交叉技术揭示逍遥散功效药队的抗抑郁配伍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科学认识逍遥散配伍的实质,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目的:1、建立粗糙集分析技术,定量表征逍遥散功效药队抗抑郁配伍的关系,为量化配伍关系提供研究方法。2、采用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技术,测定微观指标,揭示逍遥散功效药队的抗抑郁配伍关系,阐释不同功效药队对全方抗抑郁作用的贡献。方法:1、复制CUMS大鼠抑郁模型,考察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调节CUMS大鼠在旷场实验、糖水偏爱率、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Morris水迷宫穿越平台次数等指标的作用。2、采用粗糙集建立行为学数据的决策条件和决策规则模型,通过决策规则分析疏肝药队、健脾药队和逍遥散与其抗抑郁药效之间的相互作用。3、采用1H-NMR血清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进行分析,测定大鼠血清中的代谢物、代谢通路。并计算Rd值定量评价抗抑郁药效,探讨逍遥散功效药队的抗抑郁配伍关系。4、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揭示逍遥散功效药队的抗抑配伍机制。首先,利用TCMSP和Gene Cards等数据库对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化学成分、潜在靶点进行鉴定。然后,分析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单味药-成分-靶点”网络和PPI网络。再通过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确定潜在的通路。最后,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中的抗抑郁有效成分和靶点进行对接。结果:1、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可显着改善CUMS大鼠的抑郁行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能显着增加旷场实验中大鼠的穿越格数和直立次数(P<0.05);显着上调糖水偏爱率(P<0.05);显着降低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P<0.05);增加水迷宫的穿越平台次数(P<0.05)。增加糖水偏爱率的作用强度:逍遥散>健脾药队>疏肝药队;旷场实验直立次数和穿越格数:疏肝药队>健脾药队>逍遥散;强迫游泳指标:逍遥散>疏肝药队>健脾药队;水迷宫穿越平台次数:逍遥散>疏肝药队>健脾药队。2、粗糙集分析结果显示,逍遥散全方抗抑郁药效优于疏肝、健脾药队单独使用时的药效;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联合使用发挥协同作用,且具有剂量相关性,剂量越高,协同抗抑郁药效越强,得到药效排序:逍遥散高剂量组>健脾高剂量组>逍遥散低剂量组>健脾低剂量组>疏肝高剂量组>疏肝低剂量组。进一步建立逍遥散单味药决策表、并对逍遥散中8味药进行属性约简,得到疏肝和健脾药队的代表性药物分别为柴胡和白术。3、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我们共鉴定出10个与抑郁症相关的差异代谢物,涉及5条代谢通路。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乳酸含量降低,而3-羟基丁酸,乙酰乙酸酯,琥珀酸酯,氧化三甲胺(TMAO),牛磺酸,甘油,乙酸,瓜氨酸和α-葡萄糖等9种代谢物含量均升高。逍遥散可以调节其中6个差异代谢物,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分别调节5个和7个。逍遥散和健脾药队可调节全部代谢通路,疏肝药队仅调节其中4条。同时,我们发现逍遥散高剂量组的Rd值最高,显示逍遥散高剂量组抗抑郁效果优于其他给药组。结果表明,逍遥散通过调节氨基酸、糖类和肠道微生物的代谢,增加机体的能量代谢,提高神经递质水平,发挥抗抑郁作用。4、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在逍遥散中筛选出与抑郁症相关的121个成分和111个靶点,疏肝组筛选出24个成分105个靶点,健脾组95个成分和106个靶点。PPI网络分析显示,CASP3和NOS3是与已知的抑郁症相关蛋白重叠的关键靶点。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表明,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调节的靶点大多参与癌症通路。逍遥散功效药队协同抗抑郁作用主要涉及糖皮质激素的反应、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等过程,两药队通过调控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钙离子通路、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等协同发挥抗抑郁作用。结论: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均能显着改善CUMS抑郁大鼠旷场、糖水等核心症状,并能显着改善和缓解抑郁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衰退,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我们综合应用数据挖掘、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等方法,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表征相结合,发现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含有不同的有效成分,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逍遥散的抗抑郁作用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逍遥散配伍精当、组方合理。研究结果从整体角度印证了逍遥散抗抑郁配伍关系的科学内涵,为科学阐释逍遥散功效药队抗抑郁配伍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中医药复方的配伍关系提供了方法学研究。
刘昊[6](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从PI3K/Akt通路研究疏肝和胃汤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梳理疏肝和胃法的源流,论述疏肝和胃汤治疗抑郁症肝胃不和证的临床运用。初步检测疏肝和胃汤药效物质基础,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疏肝和胃汤抗抑郁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并从PI3K/Akt通路研究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抗抑郁相关信号通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疏肝和胃法的学术源流,归纳古今医家对疏肝和胃法的认识和应用。论述自拟疏肝和胃汤治疗抑郁症肝胃不和证的临床运用。收集、整理抑郁症相关文献,论述PI3K/Akt信号通路与抑郁症发病机制之间的联系。2.实验研究:(1)模型制作及评价: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结合孤养法造模5周,并从第4周开始给予疏肝和胃汤低中高剂量及氟西汀干预14天,用糖水消耗实验、旷场实验进行行为学评价。(2)疏肝和胃汤体内外化学成分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MS)技术对疏肝和胃汤水煎液和抑郁模型大鼠含药血清进行检测。(3)疏肝和胃汤入血成分抗抑郁作用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的预测: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对疏肝和胃汤入血成分进行网络分析,得到疏肝和胃汤抗抑郁的关键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4)相关指标的检测:运用ELISA法检测抑郁模型大鼠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运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海马(HIP)和前额叶皮层(PFC)中PI3K、p-PI3K,Akt、p-Akt、PTEN、BDNF和NR1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理论研究:(1)《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提出“土得木而达”,经过历代医家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经验总结,理论逐渐完善,直到明清时期形成疏肝和胃法并涌现大量相关代表方剂药物。(2)疏肝和胃汤治疗抑郁症肝胃不和证,治法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为主,再根据气血、津液、阴阳失调之偏重,加减药物及用量,临床常可取得较好疗效。(3)PI3K/Akt信号通路可以从多途径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强突触可塑性,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2.实验研究:实验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疏肝和胃汤的影响(1)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结合孤养方法造模及灌胃治疗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重轻,体重增长率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的体重增加,体重增长率显着增加(P<0.01或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糖水偏好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糖水偏好率显着升高(P<0.05或P<0.01)。(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运动总距离明显缩短(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静止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穿越中央区域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运动总距离明显缩短、静止时间明显延长、穿越中央区域次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实验二: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体内外化学成分研究运用HPLC-TOF-MS/MS技术,检测到疏肝和胃汤体外化学成分39个,在含药血清中检测到8个原型成分,4个代谢成分。实验三: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究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机制将疏肝和胃汤入血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45个潜在作用靶点,抑郁症相关靶点1578个,其中疏肝和胃汤抗抑郁靶点25个,进行GO生物过程及KEGG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推测疏肝和胃汤可能是通过调节RAF1、TP53、BCL2、CASP3、JUN等靶点,参与DNA模板转录调控、细胞凋亡过程的负向调节等31个生物过程,调控TNF、MAPK、PI3K/Akt、NF-κB等信号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实验四: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前额叶皮层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1)各组大鼠海马、前额叶皮层PI3K、Akt总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p-PI3K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海马p-PI3K表达明显增多(P<0.05或P<0.01)。与四逆散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剂量组海马p-PI3K表达明显增多(P<0.05或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前额叶皮层p-PI3K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p-PI3K表达明显增多(P<0.05或P<0.01);与四逆散组比较,疏肝和胃汤高剂量组前额叶皮层p-PI3K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p-Akt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海马p-Akt表达增多(P<0.05或P<0.01)。与四逆散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海马p-Akt表达明显增多(P<0.05或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前额叶皮层p-Akt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p-Akt表达明显增多(P<0.05或P<0.01)。与四逆散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p-Akt表达明显增多(P<0.05或P<0.01)。(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前额叶皮层PTEN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海马、前额叶皮层PTEN表达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与四逆散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组和氟西汀组海马PTEN表达较多,前额叶皮层PTEN表达较少(P<0.05或P<0.01)。实验五: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清、海马、前额叶皮层BDNF、NR1蛋白变化的影响(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BDNF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血清BDNF含量显着升高(P<0.01或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前额叶皮层BDNF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海马、前额叶皮层BDNF表达显着升高(P<0.01或P<0.05);与四逆散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海马、前额叶皮层BDNF表达升高(P<0.01或P<0.05)。(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前额叶皮层NMDR1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海马、前额叶皮层NMDR1表达均明显增多(P<0.05或P<0.01);与四逆散组比较,疏肝和胃汤低、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NMDR1表达明显增多(P<0.01或P<0.05)。结论(1)历代医家基于肝、脾、胃的生理、病理联系,逐步发展、完善、拓展了肝胃同病的因机证治,并提出疏肝和胃法及相关代表方剂药物。国医大师梅国强拓展经方的临床运用途径,以四逆散为基础,拟定疏肝和胃汤为基本方治疗肝胃不和证。临床症见心情抑郁,兼有胃脘不适,病机以肝气郁滞为主,四诊合参,辨气血津液阴阳失调之偏重,治法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为主,用疏肝和胃汤加减治疗常可取得较好疗效。(2)中药复方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强突触可塑性,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3)疏肝和胃汤的入血成分有柚皮苷、新橙皮苷、小檗碱、木香烃内酯、去氢吴茱萸碱、盐酸巴马汀、甘草酸、川陈皮素等原型成分。疏肝和胃汤可能具有抗氧化作用,调控抑郁症相关酶或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及相关通路,增强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改善神经递质水平及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等途径来发挥抗抑郁作用。(4)疏肝和胃汤可以通过调节RAF1、TP53、BCL2、CASP3、JUN等基因靶点,参与DNA模板转录调控、细胞凋亡的负向调节等生物过程,调控TNF、MAPK、PI3K/Akt、NF-κB等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元,发挥抗抑郁作用,从而治疗抑郁症。(5)疏肝和胃汤可以通过增加海马、前额叶皮层NR1受体的表达以及升高血清、海马和前额叶皮层BDNF的含量,上调海马、前额叶皮层磷酸化PI3K、Akt水平,下调PTEN水平,改善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从而调控其下游多个凋亡通路共同发挥促进神经元发育、生存、修复和减少神经元凋亡功能,改善突触可塑性发挥抗抑郁作用。
吴月[7](2021)在《经皮颅-耳穴位电刺激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和不良反应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抑郁症是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线选择,但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无反应,且药物存在副作用。近年来,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故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经皮颅-耳穴位电刺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与抗抑郁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比,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和思路。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门诊就诊的抑郁症患者,门诊共筛查72例患者,最终67例受试者纳入研究,60例受试者纳入分析。采用SAS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经皮颅-耳穴位电刺激组(研究组,n=33例)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对照组,n=34例),治疗周期均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采用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情绪评估,同时记录不良反应(不良反应记录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治疗完成后采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资料不全的患者数据不纳入统计分析。结果:共筛查72例患者,其中不接受治疗1例,因居住外地无法配合完成量表评估4例,最终纳入67例。1.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饮酒史、吸烟史、基线量表评分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2.研究组与对照组MARDS、HAMD、HAMA量表评分治疗后均显着下降(P=0.000),但是研究组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反应率:研究组反应率为50%,对照组反应率为4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前后PSQI总分(P=0.001)、睡眠效率因子(IV)(P=0.001)、日间功能障碍因子(VII)(P=0.016)的差值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研究组SF-36的精力(VT)维度显着升高(P=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皮颅-耳穴位电刺激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总体疗效相当。2.在增加患者精力,改善患者主观睡眠质量,尤其是改善睡眠效率和日间功能障碍方面,经皮颅-耳穴位电刺激效果优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3.经皮颅-耳穴位电刺激治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申丰铭[8](2021)在《从ROS-Calpain-炎症通路研究多花黄精多糖改善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快感缺失和行为绝望两大经典特征。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神经递质水平失衡、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突触功能障碍等。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钙蛋白酶(calpain)介导的炎症通路在抑郁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黄精多糖(Polygonatum sibiricum polysaccharides,PSP)是黄精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抗炎等生物活性,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然而,黄精多糖对于抑郁的作用及其机制尚未明确。实验目的:研究黄精多糖对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以及从calpain介导的炎症通路的角度阐述黄精多糖改善抑郁样行为的分子机制。实验方法:建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慢性不可预测的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给予黄精多糖灌胃。通过观察动物行为学的变化,探讨黄精多糖对抑郁样行为的影响。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炎症因子水平、5-羟色胺和皮质酮的水平,用生化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的水平,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状态。实验结果:黄精多糖可改善LPS和CUMS诱导的抑郁样行为,改善海马的5-羟色胺失调,抑制HPA轴的过度激活,促进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acid receptor,AMPAR)的表达并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的表达,促进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m TOR)的表达并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3,caspase-3)的表达。黄精多糖能够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水平从而抑制calpain-1的表达和其底物超视交叉核生物钟振荡蛋白的降解(SCN circadian oscillatory protein,SCOP)和PTEN的降解,抑制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 sigsignal-regulated kinases,p-ERK)、核转录因子Kappa B(The 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appa B,NF-κB)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结论:黄精多糖改善LPS、CUMS诱导的抑郁样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calpain介导的炎症通路以及神经元和突触损伤有关。本研究为新的抗抑郁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林映仙,杨文静,曹宁宁,赵利斌,裴帅,陈宇洲,肖学凤[9](2021)在《逍遥散及其加减方的抗抑郁作用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逍遥散及其加减方的抗抑郁作用,精简组方、明确药效,为抗抑郁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0.01 g/kg)组,加味逍遥散(16.20 g/kg)组,逍遥散(10.13 g/kg)组,逍遥散去生姜、薄荷(9.79 g/kg)组,逍遥散去生姜、茯苓、薄荷(8.10 g/kg)组。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刺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结合孤养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同时对照组和模型组ig生理盐水,其余各组ig相应药物。观察给药后大鼠行为学指标(体质量、糖水消耗率、敞箱实验运动得分)的变化;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浆中皮质酮,皮质和海马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phrine,NE)、5-羟色胺、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行为学指标显着降低(P<0.05),皮质和海马中多巴胺、NE、5-羟色胺、BDNF水平显着降低(P<0.05),血浆中皮质酮水平显着升高(P<0.05),表明CUMS结合孤养大鼠抑郁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行为学指标显着升高(P<0.05),皮质和海马中多巴胺、NE、5-羟色胺、BDNF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血浆中皮质酮水平显着降低(P<0.05),其中逍遥散去生姜、茯苓、薄荷组疗效最佳。结论逍遥散及其加减方具有抗抑郁作用,其中逍遥散去生姜、茯苓、薄荷组抗抑郁作用最强,表明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甘草是逍遥散发挥抗抑郁作用的主要配伍药味。
李婷[10](2020)在《红花注射液药渣中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抗抑郁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红花注射液是临床上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药效明确,是山西省重点中医药品种。由于红花注射液采用的是水提醇沉工艺,导致了生产上产生大量药渣。前期我们从红花药渣中制备出了一类总亚精胺含量在50%以上的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并且在小鼠悬尾和小鼠强迫游泳实验中初步显示出了抗抑郁作用,但是该提取物确切的抗抑郁作用和作用机理仍是未知的。因此,本课题进一步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大鼠抑郁模型评价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效果,并从单胺类神经递质调节和HPA轴功能调控、代谢组学等方面探讨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机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CUMS抑郁模型对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进行抗抑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高、中剂量组(34.6 mg/kg、17.3 mg/kg)均能显着提高CUMS抑郁样大鼠的糖水偏爱率(P<0.01);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中剂量组(17.3 mg/kg)能够显着增加旷场实验中穿越格数和直立次数(P<0.05,P<0.01),显着减少离开中央格时间(P<0.05);亚精胺有效部位低提取物中剂量组(17.3 mg/kg)能够显着降低CUMS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5)。表明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能够明显改善CUMS模型引起的抑郁样行为,说明其具有较明显的抗抑郁作用。2、从单胺类神经递质和HPA轴两方面对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方法(UHPLC-MS/MS)方法检测大鼠海马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高、中剂量组(34.6 mg/kg、17.3 mg/kg)可以显着增加5-HT和NE代谢途径的神经递质含量(P<0.05,P<0.01)。运用酶联免疫印迹法(ELISA)测定了大鼠血清中HPA轴相关激素(ACTH、CRH、CORT)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高、中、低三个剂量组(34.6 mg/kg、17.3 mg/kg、8.65mg/kg)均可以显着逆转由于CUMS造模引起的激素含量异常的情况(P<0.01)。3、运用1H-NMR代谢组学研究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对CUMS抑郁样大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PCA和OPLS-DA统计结果表明模型组与空白组能够明显分开,说明CUMS造模是可信的。进一步通过S-plot图结合P<0.01筛选得到10个与抑郁症相关的差异代谢物:N-乙酰糖蛋白、异亮氨酸、乳酸、O-乙酰糖蛋白、丙氨酸、胆碱、谷氨酸、乙酸盐、氧化三甲胺和肌酸。最后,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获得4条与抑郁症相关通路,其中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通路可能是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发挥抗抑郁作用的主要通路。
二、抗抑郁中草药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抑郁中草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含香附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中成药干预抑郁症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2 中药香附抗抑郁的作用 |
3 含香附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中成药干预抑郁症伴功能性消化不良 |
3.1 柴胡疏肝散 |
3.2 越鞠丸 |
3.3 气滞胃痛颗粒 |
3.4 香砂养胃汤 |
4 小结与展望 |
(2)基于多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逍遥散抗抑郁研究进展 |
2.1 逍遥散抗抑郁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2.2 逍遥散抗抑郁药效学评价研究进展 |
2.3 逍遥散抗抑郁多组学研究进展 |
2.3.1 逍遥散抗抑郁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2.3.2 逍遥散抗抑郁的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
2.3.3 逍遥散抗抑郁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2.3.4 逍遥散抗抑郁的微生物组学研究进展 |
2.4 逍遥散抗抑郁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2.5 逍遥散抗抑郁多组学与分子药理学关联研究进展 |
2.6 逍遥散抗抑郁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
3 组学技术在中药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
3.1 转录组学在中药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
3.2 蛋白组学在中药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
3.3 代谢组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进展 |
3.4 代谢表型在抑郁症研究进展 |
3.5 其他组学在中药抗抑郁中研究进展 |
4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进展 |
4.1 网络药理学概述与研究流程 |
4.2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应用 |
4.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存在的问题 |
4.4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发展趋势 |
5 科学问题 |
6 本课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逍遥散的化学成分表征及组学样本收集 |
第一节 逍遥散化学成分表征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4.1 逍遥散化学成分表征 |
1.5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逍遥散抗抑郁药效验证与样本采集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逍遥散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
2.4.2 逍遥散对CUMS大鼠糖水偏爱率的影响 |
2.4.3 逍遥散对CUMS大鼠旷场指标的影响 |
2.5 小结与讨论 |
2.5.1 小结 |
2.5.2 讨论 |
第三章 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LC-MS的逍遥散抗抑郁大鼠海马代谢组学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4.1 逍遥散干预CUMS抑郁大鼠的海马组织液质代谢轮廓分析 |
1.4.2 逍遥散干预CUMS抑郁大鼠生物标志物分析 |
1.4.3 逍遥散干预CUMS抑郁大鼠代谢通路分析 |
1.5 小结与讨论 |
1.5.1 小结 |
1.5.2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多生物标本代谢组学证据分析的逍遥散调节抑郁症代谢表型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逍遥散代谢组学的信息收集与分析 |
2.4.2 差异代谢物数量的比较分析 |
2.4.3 差异代谢物变化趋势的统计分析 |
2.4.4 通路富集分析 |
2.4.5 通路交互分析 |
2.4.6 蛋白网络模块划分与核心蛋白的识别 |
2.4.7 功能模块的验证分析 |
2.4.8 差异代谢物的验证分析 |
2.5 小结与讨论 |
2.5.1 小结 |
3.5.2 讨论 |
第三节 基于对接评分加权法的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通路优化排序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抑郁症代谢生物标志物-酶网络分析 |
3.4.2 代谢生物标志物-靶点网络分析 |
3.4.3 重要通路的选择和分析 |
3.5 小结与讨论 |
3.5.1 小结 |
3.5.2 讨论 |
第四章 逍遥散抗抑郁CUMS大鼠海马“基因-蛋白-代谢”多组学机制研究 |
第一节 逍遥散对CUMS大鼠抗抑郁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4.1 转录组数据评估 |
1.4.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1.4.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1.4.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1.4.5 关键基因文献验证 |
1.4.6 逍遥散回调差异基因分析 |
1.4.7 逍遥散回调差异表达基因PPI网络分析 |
1.4.8 逍遥散回调差异通路分析 |
1.4.9 逍遥散回调差异基因验证 |
1.5 小结与讨论 |
1.5.1 小结 |
1.5.2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ITRAQ技术探讨逍遥散对CUMS大鼠海马蛋白质组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2.4.2 逍遥散回调蛋白分析 |
2.4.3 逍遥散回调差异表达蛋白GO注释分析 |
2.4.4 逍遥散回调差异表达蛋白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4.5 逍遥散回调差异蛋白验证 |
2.5 小结与讨论 |
2.5.1 小结 |
2.5.2 讨论 |
第三节 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数据整合的逍遥散抗抑郁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学数据的逍遥散抗抑郁海马组织通路整合分析 |
3.4.2 逍遥散对氧化磷酸化通路MrccⅠ,MrccⅢ和MrccⅣ活性的影响 |
3.4.3 逍遥散对氧化磷酸化通路Uqcrc2 mRNA水平的影响 |
3.4.4 逍遥散对氧化磷酸化通路Ndufs6 蛋白水平的影响 |
3.5 小结与讨论 |
3.5.1 小结 |
3.5.2 讨论 |
第四节 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整合的逍遥散抗抑郁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的逍遥散抗抑郁海马组织通路整合分析 |
4.4.2 逍遥散对谷氨酸能突触通路谷氨酸含量的影响 |
4.4.3 逍遥散对谷氨酸能突触通路Gad1, Gls, Glur1和Grin2a水平的影响 |
4.4.4 逍遥散对谷氨酸能突触通路Gng12和Slc1a3 mRNA水平的影响 |
4.4.5 逍遥散对谷氨酸能突触通路Eaat2、Nmdar1、Mglur1、Erk1/2 和Creb蛋白水平的影响 |
4.5 小结与讨论 |
4.5.1 小结 |
4.5.2 讨论 |
第五章 逍遥散抗抑郁网络药理学及分子验证研究 |
第一节 基于ADME筛选逍遥散活性成分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4.1 逍遥散化学成分的收集 |
1.4.2 逍遥散化学成分的ADME预测 |
1.5 小结与讨论 |
1.5.1 小结 |
1.5.2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逍遥散抗抑郁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逍遥散的靶点分析 |
2.4.2 逍遥散活性成分-靶点网络(C-T网络) |
2.4.3 逍遥散的靶点-疾病网络(T-D网络) |
2.4.4 逍遥散的靶点-通路网络(T-P网络) |
2.4.5 基于贡献指数筛选逍遥散活性成分 |
2.5 小结和讨论 |
2.5.1 小结 |
2.5.2 讨论 |
第三节 逍遥散抗抑郁分子生物学验证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逍遥散抗抑郁的重要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对接 |
3.4.2 谷氨酸能突触通路验证 |
3.5 小结与讨论 |
3.5.1 小结 |
3.5.2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工作总结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主要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基于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组学的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抗抑郁作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摘要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2.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和研究内容 |
1.2.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逍遥散及其拆方研究进展 |
2.1.1 逍遥散的立法依据和方解 |
2.1.2 逍遥散及其拆方研究进展 |
2.2 逍遥散改善抑郁症胃肠功能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
2.3 系统生物学技术在逍遥散抗抑郁研究中的应用 |
2.3.1 微生物组学技术在逍遥散抗抑郁研究中的应用 |
2.3.2 代谢组学技术在逍遥散抗抑郁研究中的应用 |
第三章 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改善CUMS大鼠抑郁行为和胃肠功能的作用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药物与试剂 |
3.1.3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3.2.2 CUMS模型的复制 |
3.2.3 宏观行为学指标 |
3.2.4 胃肠功能及指标 |
3.2.5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改善CUMS大鼠行为学的作用 |
3.3.2 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CUMS大鼠胃肠功能指标的影响 |
3.3.3 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改善CUMS大鼠行为学和胃肠功能指标的综合分析 |
3.4 小结和讨论 |
3.4.1 小结 |
3.4.2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16S rRNA技术的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抗抑郁肠道菌群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药物与试剂 |
4.1.3 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本采集 |
4.2.2 盲肠菌群16S rRNA测序 |
4.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4 定量表征给药组对差异菌群的回调作用 |
4.2.5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OTU数目和分布 |
4.3.2 不同分类水平下物种组成和丰度分析 |
4.3.3 菌群α多样性分析 |
4.3.4 菌群β多样性分析 |
4.3.5 抑郁相关差异菌群的筛选和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调节作用 |
4.3.6 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差异菌群的回调程度 |
4.3.7 差异菌群、抑郁行为指标和消化系统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4 小结和讨论 |
4.4.1 小结 |
4.4.2 讨论 |
第五章 基于~1H-NMR粪便代谢组学技术的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抗抑郁作用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动物 |
5.1.2 药物与试剂 |
5.1.3 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样本采集 |
5.2.2 粪便核磁备样方法以及分析条件 |
5.2.3 核磁谱图处理及数据分析 |
5.2.4 统计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大鼠粪便~1H-NMR图谱分析 |
5.3.2 大鼠粪便样本核磁数据多元统计分析 |
5.3.3 抑郁相关粪便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5.3.4 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粪便差异代谢物的调节作用 |
5.3.5 定量表征给药组对差异代谢物的回调作用 |
5.3.6 代谢通路分析 |
5.4 小结和讨论 |
5.4.1 小结 |
5.4.2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不足和展望 |
6.2.1 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柴归颗粒调节肠道菌群介导精氨酸代谢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流程图、研究内容及创新 |
1.2.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流程图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肠道菌群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
2.1.1 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关系 |
2.1.2 肠道菌群在抑郁症中的作用 |
2.1.3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在抑郁症中的作用 |
2.2 精氨酸代谢途径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
2.2.1 精氨酸代谢概述 |
2.2.2 精氨酸代谢的生理功能 |
2.2.3 精氨酸代谢在抑郁症中的作用 |
第三章 柴归颗粒对CUMS大鼠肠道不同部位菌群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仪器 |
3.2.2 药品 |
3.2.3 实验样本采集 |
3.3 实验方法 |
3.3.1 不同部位肠道内容物总DNA提取 |
3.3.2 目标片段PCR扩增 |
3.3.3 扩增产物磁珠纯化回收、荧光定量 |
3.3.4 高通量测序 |
3.3.5 高通量测序分析流程 |
3.3.6 数据统计 |
3.4 实验结果 |
3.4.1 OTU划分和分类地位鉴定 |
3.4.2 肠道不同部位各水平分类学组成分析 |
3.4.3 菌群多样性分析 |
3.4.4 物种差异分析 |
3.4.5 关联网络分析 |
3.5 讨论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柴归颗粒对CUMS模型大鼠空肠菌群结构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仪器 |
4.2.2 药品与试剂 |
4.2.3 实验样本采集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OTU划分及分类地位鉴定 |
4.4.2 空肠菌群多样性分析 |
4.4.3 差异物种组成分析 |
4.4.4 菌群代谢功能预测分析 |
4.5 讨论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柴归颗粒对CUMS大鼠精氨酸代谢的调节作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仪器 |
5.2.2 药品与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实验样本采集与制备 |
5.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3.3 色谱条件 |
5.4 方法学验证 |
5.4.1 血清方法学验证 |
5.4.2 海马方法学验证 |
5.5 实验结果 |
5.5.1 方法学验证 |
5.5.2 柴归颗粒对血清中精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5.5.3 柴归颗粒对海马中精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5.6 讨论与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柴归颗粒对CUMS大鼠精氨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仪器 |
6.2.2 药品与试剂 |
6.2.3 样本采集 |
6.3 实验方法 |
6.3.1 CUMS大鼠海马中Odc,Agmat,Spds,Spms和 Sat1 mRNA表达量 |
6.3.2 CUMS大鼠海马中ODC,AGMAT和SAT1蛋白表达量 |
6.3.3 统计分析 |
6.4 实验结果 |
6.4.1 海马中精氨酸途径mRNA水平的变化 |
6.4.2 海马中精氨酸途径蛋白水平的变化 |
6.5 讨论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基于粗糙集、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逍遥散功效药队配伍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2.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1.2.2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图 |
1.2.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2.4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抗抑郁中药复方的收集和整理 |
2.2 抗抑郁中药复方配伍的研究方法进展 |
2.2.1 基于传统方法的抗抑郁中药复方配伍研究 |
2.2.2 基于现代分析技术的抗抑郁中药复方配伍研究 |
2.2.3 基于数学方法的抗抑郁中药复方配伍研究 |
2.2.4 小结 |
2.3 其他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方法概述 |
2.4 总结和展望 |
第三章 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抗抑郁药效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药物及试剂 |
3.2.2 实验动物 |
3.2.3 仪器与器材 |
3.3 实验方法 |
3.3.1 药物制备 |
3.3.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3.3.3 CUMS模型的制备 |
3.3.4 行为学检测指标 |
3.3.5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改善CUMS大鼠抑郁核心症状的作用 |
3.4.2 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对CUMS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 |
3.5 讨论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逍遥散功效药队抗抑郁配伍关系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药物分组 |
4.2.2 数据预处理 |
4.2.3 基于粗糙集的决策规则模型的建立 |
4.2.4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基于粗糙集的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抗抑郁药效配伍关系分析 |
4.4 讨论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逍遥散功效药队抗抑郁配伍关系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方法 |
5.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5.2.2 血清样本的制备 |
5.2.3 核磁共振分析和数据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1H NMR谱的鉴定与分析 |
5.3.2 血清代谢物轮廓分析 |
5.3.3 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组代谢通路分析 |
5.4 讨论与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功效药队抗抑郁配伍关系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方法 |
6.2.1 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化学成分的收集 |
6.2.2 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潜在作用靶点的预测 |
6.2.3 抑郁症靶点的预测 |
6.2.4 网络的构建 |
6.2.5 通路分析 |
6.2.6 分子对接 |
6.3 实验结果 |
6.3.1 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化学成分和潜在靶点的鉴定 |
6.3.2 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单味药-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 |
6.3.3 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与分析 |
6.3.4 生物功能与通路分析 |
6.3.5 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靶点-通路”网络分析 |
6.3.6 分子对接 |
6.4 讨论与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基于网络药理学从PI3K/Akt通路研究疏肝和胃汤的抗抑郁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疏肝和胃法源流 |
1.1 先秦两汉时期 |
1.2 晋隋唐时期 |
1.3 宋金元时期 |
1.4 明清时期 |
1.5 小结 |
2 疏肝和胃汤的临床运用 |
2.1 四逆散的拓展运用 |
2.2 疏肝和胃汤与抑郁症 |
2.3 疏肝和胃汤加减应用 |
2.4 小结 |
3 PI3K/Akt信号通路与抑郁症 |
3.1 PI3K/Akt信号通路 |
3.2 PI3K/Akt信号通路与神经元凋亡 |
3.3 神经元凋亡与抑郁症 |
3.4 小结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
实验一 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疏肝和胃汤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体内外化学成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机制 |
1 数据库与分析软件 |
2 分析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四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前额叶皮层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五 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清、海马和前额叶皮层BDNF、NR1变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 |
2 结合HPLC-TOF-MS/MS与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索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机制 |
3 PI3K/Akt信号通路是疏肝和胃汤抗抑郁机制的关键信号通路 |
4 基于PI3K/Akt通路、PTEN、BDNF和 NR1 探讨疏肝和胃汤抗抑郁作用机制 |
第五部分 结论与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之处 |
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综述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作用机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7)经皮颅-耳穴位电刺激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和不良反应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在成人抑郁症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从ROS-Calpain-炎症通路研究多花黄精多糖改善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黄精多糖通过减轻细胞死亡和突触损伤改善抑郁样行为 |
1.前言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多糖的提取与分析 |
2.3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
2.4 检测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黄精多糖的定性定量分析 |
3.2 黄精多糖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和5-HT水平 |
3.3 黄精多糖改善LPS诱导的突触蛋白及海马细胞损伤 |
3.4 黄精多糖改善CUMS动物的抑郁样行为和5-HT水平失调 |
3.5 黄精多糖降低LPS和 CUMS模型小鼠的皮质酮水平 |
第二部分 黄精多糖通过抑制ROS-Calpain-炎症通路改善抑郁样行为的机制 |
1.前言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
2.3 检测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黄精多糖抑制LPS诱导的炎症通路的激活 |
3.2 黄精多糖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
3.3 黄精多糖改善LPS诱导的氧化性损伤 |
3.4 黄精多糖抑制LPS诱导的小鼠海马calpain-1 激活以及其底物的降解 |
3.5 NAC可减轻LPS小鼠氧化应激水平,抑制calpain介导的炎症通路 |
讨论 |
1.黄精多糖对抑郁样行为的保护 |
2.黄精多糖可能通过ROS/Calpain-1/SCOP/ERK/NF-KB调控炎症反应 |
3.黄精多糖改善5-HT递质失调和HPA轴的过度激活 |
4.黄精多糖改善炎症后影响突触功能和细胞死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黄精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9)逍遥散及其加减方的抗抑郁作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CUMS结合孤养大鼠抑郁模型的建立 |
2.3 逍遥散及其加减方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2.3.1 体质量变化 |
2.3.2 糖水消耗实验 |
2.3.3 敞箱实验 |
2.4 逍遥散及其加减方对大鼠血浆中皮质酮水平的影响 |
2.5 逍遥散及其加减方对大鼠海马和皮质中BDNF、5-羟色胺、多巴胺、NE水平的影响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逍遥散及其加减方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3.1.1 体质量变化 |
3.1.2 糖水消耗量变化 |
3.1.3 敞箱实验 |
3.2 逍遥散及其加减方对大鼠血浆中皮质酮水平的影响 |
3.3 逍遥散及其加减方对大鼠皮质和海马中BDNF、5-羟色胺、多巴胺、NE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10)红花注射液药渣中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抗抑郁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中药药渣的研究现状 |
1.2 亚精胺类物质研究现状 |
1.2.1 亚精胺类物质分类 |
1.2.2 亚精胺类物质药理活性 |
1.3 抑郁症研究现状 |
1.3.1 抑郁症动物模型 |
1.3.2 抑郁症发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3.3 抗抑郁药物使用现状 |
1.4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二章 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抗抑郁作用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药品试剂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的制备 |
2.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2.3 CUMS模型的建立 |
2.2.4 糖水偏爱测试 |
2.2.5 旷场测试 |
2.2.6 强迫游泳测试 |
2.2.7 数据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2.3.2 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对糖水偏爱率的影响 |
2.3.3 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对大鼠旷场实验各指标的影响 |
2.3.4 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对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
2.4 小结 |
2.5 讨论分析 |
第三章 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
3.1 CSE对CUMS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样本的收集与制备 |
3.1.2.2 对照品溶液和内标溶液的配制 |
3.1.2.3 色谱质谱条件 |
3.1.2.4 数据处理 |
3.1.3 实验结果 |
3.1.3.1 CSE对CUMS模型大鼠5-HT代谢途径的影响 |
3.1.3.2 CSE对CUMS模型大鼠NE代谢途径的影响 |
3.1.4 讨论与分析 |
3.2 CSE对CUMS模型大鼠HPA轴激素的影响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2.4 讨论分析 |
第四章 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对CUMS模型大鼠血清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仪器 |
4.1.2 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1H-NMR图谱处理 |
4.3.2 代谢通路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展望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液相图谱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
四、抗抑郁中草药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含香附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中成药干预抑郁症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J]. 叶晓滨,孙越. 中医研究, 2021(10)
- [2]基于多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整合研究[D]. 高耀. 山西大学, 2021
- [3]基于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组学的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抗抑郁作用比较研究[D]. 吕梦. 山西大学, 2021(12)
- [4]柴归颗粒调节肠道菌群介导精氨酸代谢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D]. 赵映霞. 山西大学, 2021
- [5]基于粗糙集、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逍遥散功效药队配伍关系[D]. 王雅泽. 山西大学, 2021(12)
- [6]基于网络药理学从PI3K/Akt通路研究疏肝和胃汤的抗抑郁作用机制[D]. 刘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经皮颅-耳穴位电刺激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和不良反应的随机对照研究[D]. 吴月.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从ROS-Calpain-炎症通路研究多花黄精多糖改善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D]. 申丰铭.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9]逍遥散及其加减方的抗抑郁作用比较研究[J]. 林映仙,杨文静,曹宁宁,赵利斌,裴帅,陈宇洲,肖学凤. 中草药, 2021(01)
- [10]红花注射液药渣中亚精胺有效部位提取物抗抑郁作用研究[D]. 李婷. 山西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