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豫南皖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村丧葬习俗,豫南皖西地区,嬗变
豫南皖西论文文献综述
李想[1](2014)在《豫南皖西村落社会中的文化生态嬗变研究——以龙口镇1990年以来丧葬习俗的渐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生者出于义务或者孝道安置死者的一种仪式,还是表征人类文化生态信息的重要载体。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受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等诸多因素变化的影响,民间丧葬文化发生了很多变迁。文章就豫南皖西地区龙口镇1990年前后丧葬民俗事象的变迁进行深入研究,藉此探讨豫南皖西地区文化生态嬗变之因。(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4年15期)
李敬民[2](2012)在《在神圣与凡俗之间转换——以豫南皖西民间的仪式舞蹈展演模式为依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杠天神仪式是豫南皖西民间信仰的一种祭祀方式,舞蹈是该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担经挑"、"张公背张婆"和"麒麟舞"为例,重点探讨和分析了杠天神祭祀仪式舞蹈中神圣与凡俗的衍化、重合、同构等问题。豫南皖西庙会和仪式中的祭祀歌舞是具有自行性的艺术活体,它通过连续的显圣和多重力量的互动,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显现活力。(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李敬民[3](2010)在《论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展演的空间基础——以河南省新蔡县余围子乡吕胡刘村吕庄的杠天神仪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是在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中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民间信仰活动。近些年来,随着杠天神仪式的复苏,直接影响到豫南皖西农村组织结构和信仰结构的回归。文章以河南省新蔡县余围子乡吕胡刘村吕庄的杠天神仪式为案例,从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演仪空间叁个方面来探讨以传统农耕文化为核心姓氏村落,在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主导下,构成家族式的社会结构群体,因而实现了信仰家族化的社会理解。(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李敬民[4](2009)在《论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用乐的叁种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成品的"神圣性""/世俗性",不仅受到"近信仰""/远信仰"的控制,同时也受到"时间性""/空间性"以及"行为性""/象征性"的控制,因而构成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的融合。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①的用乐反映了仪(本文来源于《音乐研究》期刊2009年05期)
李敬民[5](2009)在《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杠天神仪式是豫南皖西民间的主要祭神形式,至今仍有“大祭”、“家祭”、“野祭”和“公祭”在民间活动;祭祀过程包括请神、祈神、送神的纯仪式部分,和酬神仪式的杠天神戏表演部分。本文从文化人类学,宗教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学科角度,探讨豫南皖西民间仪式音乐的用乐原则,探寻音乐在仪式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揭示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的民族音乐学价值。第一章围绕杠天神仪式的概念、功能、历史和现状展开叙述,认为,杠天神仪式是中原民间多神信仰的表现形式。它源于当地祭祀舞蹈“灯出子”,是神师职业化、家族化的重要表现。其中,杠天神戏是以仪式为载体,以代言为表达方式,以神话人物为描写对象,以现实的善恶报应为表演内容,以歌舞唱白为表演手段,以祈福攘灾为目的的仪式戏曲,具有信仰、祭祀、仪式和表演四大功能,目前仍活跃在豫南皖西民间的信仰体系中。第二章从豫南皖西民间神灵谱系的分类入手,认为,豫南皖西民间属于以家神、祖先神和人祖神为核心的俗神信仰范畴,是原始思维的一种遗留,在民间产生着极强的互渗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权力建构下的神圣符号体系,而且还具有结构化、体系化的行为特征,也是杠天神仪式的用乐基础。第叁章记录了豫南皖西四种类型的杠天神仪式过程;揭示了神师、乐师和事主之间的各种关系,重点描述了神师和乐师的用乐方法、用乐过程,认为,杠天神仪式的用乐是根据仪式的规模和时间确定仪式的用乐范围,是以俗神为核心的仪式展演。第四章从“近-远”、“时-空”和“行-意”探讨杠天神仪式的用乐原则,认为,在仪式过程中,音乐成品受日常使用的影响,有着一般和特殊的含意区分;作为仪式用乐它有“定”的特质,作为戏曲用乐又多具“活”的属性;它在使用自有音乐的同时,吸收了其他种类的音乐成品,形成仪式用乐的“定-活”范式。第五章在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视仪式为一部完整的音乐成品。认为,仪式展演本身具有艺术创造的性质,它不仅符合音乐的整体结构、段结构和腔、调结构叁个要素,而且还符合声音把握和控制的一般原则,因而构成了一套自有的音乐结构原则。第六章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是在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个案研究,它不尽通过研究音乐来关照仪式的行为过程,同时它还可以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仪式音乐的独特性,探索民间信仰的仪式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的潜在意义。总之,杠天神仪式音乐是豫南皖西民间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俗神信仰为核心,以当地的音乐素材为主要音声,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地方性信仰系统。(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李敬民[6](2008)在《论豫南皖西“杠天神戏”的基本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杠天神戏"是流传在洪河、汝河、史灌河入淮(河)口一带的以娱神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祭祀戏曲。它是伴随着这一地区人们的信仰归属而产生,充分体现了"杠天神戏"在豫南皖西民间信仰中所发挥的祭祀功能、仪式功能和表演功能,同时也反映出豫南皖西民间独特的信仰表达方法。(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张云翔,薛祥煦,袁风钿,符俊辉,崔智林[7](1990)在《豫南、皖西晚期中生代地层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豫南、皖西晚期中生代地层可以划分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及上白垩统。属于晚侏罗世的有毛坦厂组、黑石渡组、南召组及西谭楼组下段。白湾组下段可能也应归于此期。下白垩统是这一地区的主要沉积层,有晓天组、锦湾组、西谭楼组上段、马市坪组及白湾组上段。上白垩统则分布零星。该地区有发育较好的侏罗系-白垩系剖面,对它们的研究必将为解决侏罗纪、白垩纪的界线提供重要的证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0年04期)
豫南皖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杠天神仪式是豫南皖西民间信仰的一种祭祀方式,舞蹈是该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担经挑"、"张公背张婆"和"麒麟舞"为例,重点探讨和分析了杠天神祭祀仪式舞蹈中神圣与凡俗的衍化、重合、同构等问题。豫南皖西庙会和仪式中的祭祀歌舞是具有自行性的艺术活体,它通过连续的显圣和多重力量的互动,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显现活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豫南皖西论文参考文献
[1].李想.豫南皖西村落社会中的文化生态嬗变研究——以龙口镇1990年以来丧葬习俗的渐变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4
[2].李敬民.在神圣与凡俗之间转换——以豫南皖西民间的仪式舞蹈展演模式为依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3].李敬民.论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展演的空间基础——以河南省新蔡县余围子乡吕胡刘村吕庄的杠天神仪式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4].李敬民.论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用乐的叁种观念[J].音乐研究.2009
[5].李敬民.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6].李敬民.论豫南皖西“杠天神戏”的基本功能[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7].张云翔,薛祥煦,袁风钿,符俊辉,崔智林.豫南、皖西晚期中生代地层的对比[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