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精英知识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分子,刘震云,小说文本,《一地鸡毛》
精英知识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金邦一[1](2019)在《士的退场和唯物质主义——从选官制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精英身份看刘震云《一地鸡毛》》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地鸡毛》作为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宏观叙事退潮期的作品,在叙述中体现了选官制下的知识分子精英在权力和道德场域"士"的立场的退出。在理想消失后,知识分子精英显示出"唯物质主义"的倾向,在权力的规训和运行中,知识分子得到了资(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29期)
贺玉高[2](2017)在《对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中精英主义倾向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述在中国学界受到广泛赞誉,并在中国的后殖民论争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分析他的《知识分子论》,可以发现这是一种有启蒙特色的世界主义与个人主义相结合的知识分子理论。这种对启蒙知识分子的定位一方面把大众看成是献身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把大众看成是愚昧的象征。它带来了知识分子的代言合法性问题、特权问题、实践能力和效果问题,以及知识分子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反思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述中的精英主义问题,对于中国后殖民批评和知识分子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州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田黛琳[3](2017)在《精英知识分子的自我诉求》一文中研究指出精英知识分子是社会中一个独特的群体,当代着名艺术家徐冰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一员,他的艺术实践就是精英知识分子对于自我的诉求。与大众艺术不同,徐冰的作品多属探讨社会深层的本质问题,而“艺术为人民”也是徐冰一直以来奉行的艺术准则,反映了徐冰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特征。他思考的出发点往往都是来源于社会,以找出社会中的矛盾和隐藏的问题为己任,希望这个社会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并且把社会的发展当作自我发展的一部分。这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执着,是一种“社会性的自我”。当然,这种自我也使徐冰与大众之间产生距离感,使之成为一种“独醒”。徐冰作为一个关注点与大众不同的独立个体,思维角度的不同,也就造就他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思维方式与艺术语言。本文将分四章对艺术家徐冰及其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徐冰的精英知识分子特质,以及他作为精英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社会性自我意识。第一章围绕精英知识分子及其自我意识展开。首先阐述精英一词的概念,后对知识分子的概念进行限定,探讨了精英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社会公共性,和反思批判性的特质。之后对精英知识分子的自我诉求进行分析,说明精英知识分子的自我是一种社会性的自我,这一点由精英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社会性和批判性决定。精英知识分子的自我诉求具有理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最后研究徐冰所具有的精英知识分子性质,对他具有的批判思维、社会性思考以及独特的艺术语言这叁部分进行讨论。第二章分析徐冰艺术实践体现出的精英知识分子反思批判性和社会性特质。这种批判性与社会性特质首先体现在徐冰的创作观念上,包括对固有思维的警觉、对文化的警觉以及对世界本源的思考。这些对社会的危机意识,是一种社会性的自我诉求。同时徐冰精英知识分子的自我诉求也反应在他通过艺术对社会的能动性实践上,包括对普天同文的探索,和对社会资本流动的调控。第叁章分析徐冰艺术实践的特立独行之处,第一是严肃戏谑的话语方式,第二是将创作作为严谨的科学实验来对待的严肃性,最后是开创新符号体系的创造性。这些都是徐冰艺术实践的自我之处。最后一章将围绕精英知识分子自我诉求的优势与局限来进行探讨,精英知识分子艺术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它过于深刻宏大的形而上主题不免导致曲高和寡,和难以被精确解答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郑开齐[4](2017)在《甲午战后精英知识分子的心理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极大地刺激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社会各阶层被迫进行认真的思考、探索,整个国民的社会心理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其中具有社会良心和引领时代潮流的精英知识分子毅然挑起拯救中华民族的重担,在战败后进行认真的反思,心理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本文以精英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以甲午(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7年01期)
徐春光[5](2016)在《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精英的治理过程与嬗变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探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知识分子境况,剖析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救济政策的选择取向及其双面效应,以期对这一时期有关知识分子救济问题的研究有所助益。(本文来源于《文史博览(理论)》期刊2016年06期)
孙玮[6](2015)在《浅析精英文化的困境与重建——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兴起,多元文化格局下精英文化逐渐退居边缘,知识分子面临着外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内部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相应地,小说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被颠覆,传统理想主义角色被消解。而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的解构,加速了精英文化偏离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时候一部分作家以批判反思的创作心态,对知识分子形象进行重塑,给现实中的知识分子以警醒,同时为精英文化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丽水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刘晓华[7](2013)在《树立大学生知识分子精英意识 引领大学生构建价值体系——主体教育视野下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新文学为开端,五四学人在"科学、民主"旗帜的引领下,将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发挥到极致。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知识分子精英意识,构建积极的价值体系。(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李云雷[8](2012)在《反思精英知识分子的最新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刘继明的中篇小说《启蒙》(《天下》2012年第3期,《小说选刊》2012年第10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同的“右派”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另一面。1980年代以来,一些曾经被划为“右派”的作家集体归来,为我们讲述了右派“受难”的故事。在这样的叙述(本文来源于《文学报》期刊2012-10-11)
张炜婷[9](2012)在《浅谈杨刚《翁媳》中潜藏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翁媳》是杨刚的早期作品,主要叙述农村里的一对翁媳发生的一段有违伦常的男女关系,虽然小说采用了月儿这个童养媳的叙述眼光,但是仍可以看到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精英的作者在小说里流露的价值判断。被用来作为月儿对立面的朱大娘,身份处境与月儿极相似,却被安置成受批判的对象。还有关于月儿表现个人主义意识的一段话,与月儿的身份极不一致,叙述者的声音盖过了小说人物的声音。作者在小说最后设置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但是却令人怀疑违反人伦的翁媳恋在乡村社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04期)
黄文记[10](2011)在《“知识精英”与“大众文化”:关于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河南梆子改良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晚清时期,戏曲因其通俗性及普及性的特点,开始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关注。他们希图通过对戏曲的改良,达到启蒙社会的目的,于是发起了一场戏曲改良运动。河南的戏曲改良,晚清初见端倪,到民国时期才有较大发展。河南梆子主要流行于农村和下层社会,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看到其普及的优点,对其进行了全面革新,使其变成一个重要的地方剧种。在梆戏改良过程中女演员大量登台,她们精湛的表演使其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1年10期)
精英知识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述在中国学界受到广泛赞誉,并在中国的后殖民论争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分析他的《知识分子论》,可以发现这是一种有启蒙特色的世界主义与个人主义相结合的知识分子理论。这种对启蒙知识分子的定位一方面把大众看成是献身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把大众看成是愚昧的象征。它带来了知识分子的代言合法性问题、特权问题、实践能力和效果问题,以及知识分子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反思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述中的精英主义问题,对于中国后殖民批评和知识分子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英知识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金邦一.士的退场和唯物质主义——从选官制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精英身份看刘震云《一地鸡毛》[J].牡丹.2019
[2].贺玉高.对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中精英主义倾向的反思[J].中州大学学报.2017
[3].田黛琳.精英知识分子的自我诉求[D].华中师范大学.2017
[4].郑开齐.甲午战后精英知识分子的心理嬗变[J].知识文库.2017
[5].徐春光.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精英的治理过程与嬗变逻辑[J].文史博览(理论).2016
[6].孙玮.浅析精英文化的困境与重建——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15
[7].刘晓华.树立大学生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引领大学生构建价值体系——主体教育视野下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8].李云雷.反思精英知识分子的最新力作[N].文学报.2012
[9].张炜婷.浅谈杨刚《翁媳》中潜藏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
[10].黄文记.“知识精英”与“大众文化”:关于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河南梆子改良的考察[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