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式批评论文-丁光英,吴晓川

感悟式批评论文-丁光英,吴晓川

导读:本文包含了感悟式批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感悟式批评,巴蜀文学批评,启示

感悟式批评论文文献综述

丁光英,吴晓川[1](2019)在《感悟式批评对当代巴蜀文学批评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悟式批评强调灵感、想象、即兴、直觉,这与以自由、浪漫、超越、灵性的巴蜀文化传统在精神上不谋而合。新时期以来,出版业的振兴、文学创作高潮迭起,与之对应的是文学批评的热度持续,但此时的文学批评开始大规模引进建立在西方哲学、社会思潮理论背景上的批评模式,而更具中国传统的感悟式批评却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忽视,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显然也受此影响。那么在当代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感悟式批评融合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悟式批评中获取灵感,阐释其对当代巴蜀文学批评创作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蔡秋培,宋剑华[2](2017)在《再论沈从文感悟式批评的特点及其当下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以小说和散文着称,研究他的小说和散文的着述颇多。但是,细心的读者也发现,沈从文写了不少文学批评。这些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沫沫集》和《沫沫集续篇》里,其余的散见于他的杂感、散文、序跋集、术艺刍言当中。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系统性不强,长篇大论较少,多是有感而发的中短篇。前人对他的文学批评并非完全忽视,(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7年04期)

余舒艺[3](2016)在《感悟式批评的理论溯源和新千年中兴》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基础的批评范式,感悟式批评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西方批评实践的早期阶段我们便可以觅得它的踪迹。这种批评范式的特点是不依托于任何一种理论架构,并且强调批评者的主观情感的表达与直觉思维的运作,而这种特点在感悟式批评文本中的最直接表现便是批评内容直抒胸臆,批评风格颇为诗意。论文的前半部分意在对感悟式批评的中西方渊源进行梳理,着重阐述其在中国本土的发展历程:包括其为何在20世纪初突然兴盛;在叁四十年代的文化大潮中感悟式批评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在国内文学理论界对"方法论"问题的热烈讨论中是如何逐渐衰弱的。新世纪来临之后,感悟式批评再度收获了众多批评者、读者和学者的青睐。文章的后半部分对感悟式批评在出版图书,报刊杂志,以及网络论坛中的表现进行了梳理,虽然感悟式批评在这些媒介中的曝光率逐年上升,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的弊病也随之而来。如今随着自媒体的兴盛,文学评论的门槛似乎在被一步步地砍去,感悟式批评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很难一概而论,只有对当下现状有了清晰的认识,方能预测感悟式批评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6-03)

杨宏鹏[4](2016)在《感悟式批评:传统品鉴方式在艺术“微传播”中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各种互联网个人化信息应用技术使"微传播"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艺术作为微传播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其形态在微传播中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对艺术的接受与批评也呈现出新的样貌。艺术在微传播中更加强调个人体验和个性化表达,"微传播"重在参与和分享观念、表达立场的特性本身隐含着批评的姿态和职能。艺术的"微传播"本身便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审美磁力场,去吁请、去召唤每一个接受者进行各种鉴赏、体验、评判。感悟式批评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一种典型的艺术品鉴方式,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审美心理积淀之背景。其意简意赅的外在操作形态和重视直觉体悟的内在精神特征都与艺术微传播中要求主体高度参与、当下觉解的特点有诸多契合之处,完全能够也应该将这种传统品鉴方式导入艺术微传播之中。传统感悟式批评要实现新媒介环境下的重构,应积极适应当代文化语境,坚守文化品位,克服微传播中的消极因素,发挥传统品鉴方式的"超链接"作用,引导受众进一步深度品鉴各种优秀的艺术作品,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艺术审美品位。(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张艺凡[5](2015)在《文学批评的诗意表达:感悟式批评简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悟式批评古已有之,随着文学的发展,由不自觉的艺术追求走向自觉,在当代成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本文将从感悟式批评与其他几大批评的分析比较入手,概括出感悟式批评的独有的诗意特征,并通过对现当代批评家的文本分析,对感悟式批评有更进一步了解,分析感悟式批评存在的问题,对感悟式批评做一个整体的把握,探讨这种带有主观性色彩的批评方式的存在意义与发展。(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5年01期)

黄擎[6](2010)在《李健吾感悟式批评的理论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健吾的感悟式批评建基于赏析品评,融合了中国古典感悟式批评与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形成了个人特色鲜明的批评旨趣与审美追求。其理论特质主要体现在叁方面:倚重审美直觉和感悟,兼采并用系统分析与实证的科学思维,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并与西方印象批评形成了对接;强调批评主体的深度介入和情感体验,既重视阅读作品的主观印象、情绪体验,又兼顾创作主体的心路历程;文本形态和话语呈现灵动自由,以饱蘸情感的诗性语言在对批评对象的意象化表达中凝定了曲致微妙的阅读体验。(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8期)

张睿[7](2009)在《近叁十年感悟式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叁十年来感悟式批评的发展历程可以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革结束后一直到80年代末期。第二阶段是指自90年代至今。所谓感悟式批评,即批评者在面对作品时,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出发,以直觉体悟的方式并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对作品进行整体审美。感悟式批评具有:1、在批评中注重批评主体的丰富想象力和审美经验;2、即兴的直观把握,敏捷的联想和生动的言语;3、由感性的审美品评出发,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感性与理性相结合。透过感悟式批评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感悟式批评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文化心理作为一种潜在的文化基因的影响,使得国人对感悟式批评情有独钟。这一审美文化心理即以“心”为中心,心灵化的美学观念。从文革结束到80年代末期的这一阶段,由于文学界的拨乱反正,感悟式批评开始走上了新时期的文坛,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批评文体。这是由于这一时期文坛开始重新重视文学批评的审美维度。并且由于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人的主体性成为这一时期文坛的热门话题。不论是对审美维度的强调,还是对人的主体性话题的热衷,最终都使得当时的学界更乐于选择感悟式批评这样的批评文体。因为,感悟式批评在注重文学的审美性和发扬批评主体的主体性两个方面都有着出色的表现。1985年之后,由于对文学批评科学化的提倡,主观性较强的感悟式批评受到一定的冲击。面对这种情况,感悟式批评自身也作出了一些应对性的改变。进入1990年代之后,社会环境相对于1980年代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文学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加上商业化的文学批评以及学院派的文学批评的夹击,感悟式批评处于低迷状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感悟式批评就此消沉下去。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混乱之后,学界逐渐开始反思当下文学批评的种种误区,感悟式批评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来。近几年,感悟式批评重新得到众多学者与批评者的青睐。与其他文学批评文体一样,感悟式批评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它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怎样克服这些缺点,使得感悟式批评在未来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是值得学界注意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5-18)

吴中胜[8](2008)在《心哉美矣——《读杜心解》的感悟式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杜甫批评史上,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是一部重要着作。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重心领神会,重感悟心解的民族传统,以心解心,以心会心,以心传心,确立了杜甫批评史上一个重要批评范式。浦起龙强调,作诗、读诗、解读,全在一个心字;离心以索杜,必无所得,以心印心,方有自见。以心解杜,浦起龙发现了解杜的最佳路径。好诗当以心解之,浦起龙把握住了杜诗的主骨和血脉,深得杜诗风神。(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孙红震[9](2007)在《古韵流芳:中国现代批评理论的本土化批评述略——以意境论批评、感悟式批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降,中国传统的本土化文学批评理论被流派纷呈的西方批评理论所遮蔽与压抑,因而舶自西方的理论在文学批评理论界占据主导之势。然而,边缘化的本土传统文学批评理论并未彻底隐匿,其内在的血脉在现代仍在不断流通与递承。意境论批评及感悟式批评即是这一承继的表征。(本文来源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期刊2007年02期)

孙红震[10](2007)在《中国现代批评理论的本土化批评扫描——以意境论批评、感悟式批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出现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汇促使中国的本土化文学批评理论被流派纷呈的西方批评理论所遮蔽与压抑。之后,本土化批评理论在西方批评理论挤压、挑战的空间中艰难生长,而其轻理性、模糊化的批评话语以及理论操作的非规范化也加速了其尴尬的“去中心”化态势。应加强本土化批评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的建构,在中西融合、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探询其生存空间。(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感悟式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沈从文以小说和散文着称,研究他的小说和散文的着述颇多。但是,细心的读者也发现,沈从文写了不少文学批评。这些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沫沫集》和《沫沫集续篇》里,其余的散见于他的杂感、散文、序跋集、术艺刍言当中。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系统性不强,长篇大论较少,多是有感而发的中短篇。前人对他的文学批评并非完全忽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悟式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1].丁光英,吴晓川.感悟式批评对当代巴蜀文学批评的启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蔡秋培,宋剑华.再论沈从文感悟式批评的特点及其当下启示[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7

[3].余舒艺.感悟式批评的理论溯源和新千年中兴[D].浙江大学.2016

[4].杨宏鹏.感悟式批评:传统品鉴方式在艺术“微传播”中的重构[J].民族艺术研究.2016

[5].张艺凡.文学批评的诗意表达:感悟式批评简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

[6].黄擎.李健吾感悟式批评的理论特质[J].江西社会科学.2010

[7].张睿.近叁十年感悟式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9

[8].吴中胜.心哉美矣——《读杜心解》的感悟式批评[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9].孙红震.古韵流芳:中国现代批评理论的本土化批评述略——以意境论批评、感悟式批评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

[10].孙红震.中国现代批评理论的本土化批评扫描——以意境论批评、感悟式批评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标签:;  ;  ;  

感悟式批评论文-丁光英,吴晓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