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学家论文-刘可为

中国物理学家论文-刘可为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物理学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发光学,会员代表大会

中国物理学家论文文献综述

刘可为[1](2019)在《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第14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纪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第14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9年8月14日在吉林省集安市召开。会议由发光分会上届主任申德振代表第13届委员会(2016—2019)做了工作报告。秘书长刘可为就发光分会第14届委员会30名委员候选人的酝酿、产生和确定过程做了详细介绍。参加第14届发光分会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第14届委员会的委员,共30人(名单附后)。与会代表们对成功承办第15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杨舒[2](2019)在《探向地球更深处》一文中研究指出10月22日14时,一双始终探寻着地球深部奥秘的眼睛永远地合上了。我国着名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曾融生因病逝世,享年95岁。作为我国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开拓者,曾融生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在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与研究方面取(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9-10-29)

刘可为[3](2019)在《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第14届委员会第1次会议和第14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1次会议纪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第14届委员会第1次会议于2019年8月14日在吉林省集安市召开。会议由上届委员会主任申德振研究员主持。与会的委员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委员会的常务委员9名(见附件1)。刘可为研究员介绍了第8届徐叙2)发光学优秀青年学术论文奖评审情况。在第14届委员会第1次会议上,经过充分的讨论和表决,与会委员一致同意第16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由北京交通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承办,会议将于2023年召开。(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卫夏雯[4](2019)在《追忆伟大的物理学家黄昆先生——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一文中研究指出朱邦芬,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与黄昆先生一起确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作"黄-朱模型";关于半导体量子阱中激子旋量态理论和半导体超晶格拉曼散射的微观理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现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17期)

[5](2019)在《2018—2019年度中国物理学会各项物理奖获奖名单及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1胡刚复物理奖:王业亮北京理工大学王业亮教授与合作者长期从事石墨烯类新型低维材料与器件单元的制备、物性及基础应用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有:(1)自主研发构建一种超高真空样品转移装置,成功地实现了样品在不同超高真空系统之间的传送,并实现了同一样品在不同地点(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2019年09期)

胡升华[6](2019)在《从“学术独立”到“国家科学” 兼及中国物理学会和《物理学报》的历史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近百年来我国科学观的变化,认为期间大体经历四个阶段:科学共同体追求"学术独立"目标的自由研究阶段;学习苏联模式,倡导为人民服务的计划科学;在市场经济驱动下,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科技体制变革;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的"国家科学"。以科学价值观的变化为线索,同时考察了中国物理学会的宗旨变化和《物理学报》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落后的历史原因,并提出发展对策。(本文来源于《科学文化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张世贵[7](2019)在《中国崛起和经济学的革命——访经济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陈平》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总结中国发展道路和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正确看待当前中美经贸摩擦和美国单边贸易保护主义现象,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举办了"新时代学习大家谈"系列活动。北京大学经济学家、理论物理学家陈平教授围绕"中国崛起和经济学的革命"发表演讲并接受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期刊《行政管理改革》专访,重点就中国实践和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特别是在新时代如何开展经济学理论研究,推动制度创新,坚持走中国道路等话题作了介绍交流。(本文来源于《行政管理改革》期刊2019年07期)

杨丽萍[8](2019)在《一生坚守为地球“把脉”》一文中研究指出虽已86岁的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当中国工程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工程管理学家、中南工业大学原校长何继善高大的身影出现在深圳市人才研修院智汇中心时,全场300多人全部起立,向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致以热烈的掌声。近日,何继善以《学习-实践-创新(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9-07-18)

范晓锐,冯立升,刘勇[9](2019)在《中国科学社与20世纪30年代专门学会的崛起——以中国物理学会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社是中国近代一个重要的科学社团。20世纪30年代,在科学社社员的参与和主导下,中国涌现了一批专门学会。此后在专门学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科学社也起了很大作用。它联合专门学会召开年会,节省了专门学会的经费开支,促进了专门学会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社创办杂志和审查名词的尝试,还为专门学会的相关活动奠定了基础。在科学社的大力支持下,专门学会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科学体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欣[10](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叁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中国物理学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0月22日14时,一双始终探寻着地球深部奥秘的眼睛永远地合上了。我国着名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曾融生因病逝世,享年95岁。作为我国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开拓者,曾融生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在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与研究方面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物理学家论文参考文献

[1].刘可为.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第14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纪要[J].发光学报.2019

[2].杨舒.探向地球更深处[N].光明日报.2019

[3].刘可为.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第14届委员会第1次会议和第14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1次会议纪要[J].发光学报.2019

[4].卫夏雯.追忆伟大的物理学家黄昆先生——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J].科技导报.2019

[5]..2018—2019年度中国物理学会各项物理奖获奖名单及介绍[J].物理.2019

[6].胡升华.从“学术独立”到“国家科学”兼及中国物理学会和《物理学报》的历史观察[J].科学文化评论.2019

[7].张世贵.中国崛起和经济学的革命——访经济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陈平[J].行政管理改革.2019

[8].杨丽萍.一生坚守为地球“把脉”[N].深圳特区报.2019

[9].范晓锐,冯立升,刘勇.中国科学社与20世纪30年代专门学会的崛起——以中国物理学会为中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刘欣.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山西大学.2019

标签:;  ;  ;  

中国物理学家论文-刘可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