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语义对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挂电话”,语义对立,转喻,焦点
语义对立论文文献综述
卞威[1](2019)在《“挂电话”语义对立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挂电话"有两个对立的意义:"挂断电话"和"打电话"。对"挂电话"的语义对立现象进行描写,包括句法表现、形义关系,以及语境与合作原则对歧义现象的消除。发现表示打电话的"挂"的语义特征为[+持续]/[+状态];而挂断电话的"挂"则对应[+完成],这为"挂电话"语义对立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此外,从转喻、"焦点—背景"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挂电话"的不同意义对应不同的转喻形式和意象图式。最后简要说明了由"挂"组成的其他词之间的语义对立,并指出同属挂类动词的"关"也有类似情况,说明从认知差异分析语义对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何亚运[2](2016)在《熟语中的语义对立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熟语是语言符号中一类比较特殊的符号,是定型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们短小精悍,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容。熟语在教学中通常被划分在词系统章节,但词有反义词,部分成语也有反义词,笔者通过对现行几本词典考察得出,熟语亦有反义语,且对立熟语呈现方式不同,对立类型也不相同,而这一点在过去都未被详细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语言战略》期刊2016年02期)
田臻,段丹,韩璐[3](2016)在《构式网络中近义构式的语义对立探析——基于“V着”/“V了”存在构式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成对近义构式的语义呈现重合和系统对立的双重特点,这与它们在构式网络中所处的层次以及与其他构式的关联和功能区分密切相关。本文以"V着"/"V了"静态存在构式为例,基于语料采用显着共现词素分析法考察构式的语义分布情况。研究显示,两者在动词语义、句法搭配和语境特征等方面均表现出"无界"和"有界"的语义对立。结合"V着"动态存在构式和"V了"隐现构式进行共现词素分析显示,构式网络中处于同一层次的构式在概念空间呈现"小聚合、大区分"的语义分布特征。近义构式的语义对立正是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唐贤清,邓慧爱[4](2013)在《范围副词语义对立现象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范围副词分表总括、表限定、表类同叁类,各次类间语义是相对独立的。但在范围副词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部分范围副词语义既可表总括又可表限定。选取其中的"各""净""索""专"四个范围副词,对它们历史演变过程中的语义对立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其出现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陈娇[5](2011)在《英汉语义对立词的认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英汉对比角度运用对立图式理论将所得语义对立词分成五类:褒贬(CD),肯否(PN),始末(BE),施受(GA)和反向(RA),发现各类在参照点不同的叁个语义域中凸显情况如下:D1(RA,T1/T2)<D2(GA&BE,R—T1/T2)<D3(PN&CD,C—R/T1/T2)。以人本身为参照点的D3所占比例最高,这是对语言人本性和体验性的又一次佐证。(本文来源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罗苹[6](2011)在《反义词的语义对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立"是反义关系的语义基础,是定义和划分反义词的核心依据。但是,由于自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对立"至今仍是一个远未研究透彻的问题。本文旨在揭示反义词语义对立的内涵,对概念"对立"从语义上进行限定,并对语义对立进行分类,以期对反义词有更为准确的理解和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俄语教学》期刊2011年01期)
包诗林[7](2010)在《词内语义对立的实现方式与产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郭璞注《尔雅》以来,词内语义对立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共时系统中,词内语义对立可以体现在词内义位间的语义对立和义位内部的语义对立两方面。这种现象的产生受客体世界、主体世界和语言世界叁方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陈娇[8](2009)在《英汉语义对立词的认知对比研究——对立性图式的理论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语义对立词(ambivalent words,即一词兼两反义,又称反义同词现象),是一种共存于多种语言的特殊现象。迄今为止,相关研究主要有两方面:其中汉语绝大多数为训诂学的反训研究,据笔者考证最早始于中国晋代的郭璞,其他语言(包括英语,俄语等)也只是词义示例分析;另一方面则是认知语言学者的贡献:伍铁平(1999)认为语义对立词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语言的模糊性,王寅(2007)则用ECM(事件域认知模型)对其进行了解释,但都缺乏充分的语料支撑。(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西语言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2-18)
岳凌[9](2009)在《动词后“上”“下”的语义结构与“V上”“V下”结构语义对立与趋同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日常语言中常见的“V上”“V下”表义趋同的现象出发,提出了与动词后的“上”“下”相关的叁个问题:(1)动词后的“上”和“下”为何会出现趋同义项?(2)在真实语境中“V上”“V下”是否真能具有相同的语义?(3)“V上”“V下”语义趋同现象的出现究竟有何条件,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针对这叁个问题,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和隐喻理论对“上”“下”的语义系统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上”“下”语义发展中的对称与不对称关系。而后,我们以这一语义系统为背景,通过真实语料的检索和分析,描写了“V上”“V下”结构在语义上的对立与趋同现象,提出“下”的语义结构中位移终点的凸显是“V上”“V下”出现语义趋同现象的根本原因。针对“V上”“V下”的语义趋同现象,我们又分析了语义和语境两方面的影响因素,指出“上”“下”语义的系统性差异是根本因素,它决定了“V上”“V下”在描述相同语义场景时语义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在语义差异的基础之上,语境中的时间因素和目标物的隐现影响着语境和“V上”“V下”的选择关系和选择倾向。(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期刊2009-05-01)
缪秀慧[10](2009)在《小议“彼得堡文本”中的语义对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的文化符号学(Семиотикакультур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创始人尤·米·洛特曼(Ю.М.Лотман)指出,相较于自然语言(естественныеязыки),符号体系(знаковыесистемы)是文化进行跨时空交流的工具,因此又被定义成文化语言(языкикультуры)。文化语言的(本文来源于《俄语学习》期刊2009年01期)
语义对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熟语是语言符号中一类比较特殊的符号,是定型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们短小精悍,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容。熟语在教学中通常被划分在词系统章节,但词有反义词,部分成语也有反义词,笔者通过对现行几本词典考察得出,熟语亦有反义语,且对立熟语呈现方式不同,对立类型也不相同,而这一点在过去都未被详细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义对立论文参考文献
[1].卞威.“挂电话”语义对立的认知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何亚运.熟语中的语义对立探析[J].中国语言战略.2016
[3].田臻,段丹,韩璐.构式网络中近义构式的语义对立探析——基于“V着”/“V了”存在构式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
[4].唐贤清,邓慧爱.范围副词语义对立现象探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陈娇.英汉语义对立词的认知对比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
[6].罗苹.反义词的语义对立[J].中国俄语教学.2011
[7].包诗林.词内语义对立的实现方式与产生机制[J].广西社会科学.2010
[8].陈娇.英汉语义对立词的认知对比研究——对立性图式的理论和应用[C].第叁届中西语言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9
[9].岳凌.动词后“上”“下”的语义结构与“V上”“V下”结构语义对立与趋同现象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
[10].缪秀慧.小议“彼得堡文本”中的语义对立[J].俄语学习.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