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归属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东湖区,文化馆,文化归属,文化部门,文化活动,城市繁荣,惠民,书法课,艺术培训
文化归属感论文文献综述
龙昆,付歆欣,徐蕾[1](2018)在《让外来务工人员找到“文化归属感”》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来昌务工的徐国强,最近每周六都会来到东湖区文化馆参加公益艺术课程培训。“我很喜欢写楷书,平时工作很忙,周末来文化馆上一堂免费的书法课,还有老师现场指导,真是太贴心了。”东湖区文化馆自2017年开展公益艺术培训活动以来,已经成了周边居民和外来务工(本文来源于《南昌日报》期刊2018-06-03)
刘璇[2](2018)在《从《听听那冷雨》中的古典意蕴体味台湾乡愁美学中的文化归属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离散的历史命运、孤岛的隔绝环境面前,对原乡文化的追寻自然而然成为台湾作家的时代使命。作为台湾着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在离开大陆二十多年后,以台湾的雨勾起中国古典文化的情思,触动游子乡愁的敏感神经,创作了富含乡愁美学特质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借助一系列具有文化意味的古典表达和意象组合,对大陆故土作了一次深情回望。本文试图以《听听那冷雨》的古典意蕴为切入点,从土地和文化的深情眷恋、古典诗词意象的承衍、古典韵律的赓续叁个方面体味余光中台湾乡愁美学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归属感。(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06期)
宋赛,王怡[3](2018)在《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归属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民族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具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多元文化已对我国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产生了巨大冲击。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归属感,已然成为了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课题。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和鲜活的文化记忆。进行民族音乐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能形象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也要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以便其能更好地去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文章通过对北京部分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的实据调查,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实践,就如何以民族音乐教育为切入点,以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归属感为教学目的之一,探讨了大学音乐教育可能的新模式和民族音乐教育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8年02期)
刘林杰,温秋圆,舒阳[4](2017)在《深圳:外来工找到“文化归属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进程中,外来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但是单调枯燥的文化精神生活,一度让打工挣钱、吃饭睡觉成了大多数外来工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广东深圳,外来工群体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象。他们有的走上舞台,载歌载舞尽展才艺;有的穿着红(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7-07-10)
苍尔青,郑滢轩[5](2016)在《低龄留学导致民族文化归属感的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低龄留学日益盛行的现象,简单追溯了中国留学历史,以及各时期的留学动机,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留学生文化归属感的影响,指出低龄留学会导致留学儿童民族文化归属感的缺失,谙熟民族文化才是立足世界的根本,故青少年不宜过早出国留学。(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S2期)
朱本霞[6](2016)在《析大学生文化归属感培育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归属感是人一生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和血脉。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民族认同的提高以及培养文化自觉与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准确把握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探索培育大学生文化归属感的有效路径,是值得思考与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朱本霞[7](2016)在《浅析大学生文化归属感培育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归属感是人一生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和血脉,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民族认同的提高以及培养文化自觉与自信有重要作用;准确把握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探索培育大学生文化归属感的有效路径,是值得思考与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来源于《济宁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8](2015)在《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仝文瑶:唤醒心底的文化归属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河北电台众多的优秀节目中,《燕赵传奇》显得特质鲜明,它将目光投向了深邃的历史星空,开掘丰厚的文化宝藏,以严谨的学术生产态度打造了一档具有高规格文化仰望的广播节目。它找到了一个恰当的适合点,既不僭越学术原则,流于媚俗,又能易于传播,喜闻乐见。(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5-10-14)
宗倩[9](2015)在《以文化归属感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归属感是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以"文化归属感"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文化归属感"教育方面面临困境,应探索"文化归属感"的教育新模式,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5年25期)
孟凡荣[10](2015)在《基于文化归属感分析语言文化的文化趋同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文化的统一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归属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英语文化在世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也为世界各国的文化同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证。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文化的归属感,实现英语文化的文化趋同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对这一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说明。(本文来源于《赤子(上中旬)》期刊2015年09期)
文化归属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离散的历史命运、孤岛的隔绝环境面前,对原乡文化的追寻自然而然成为台湾作家的时代使命。作为台湾着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在离开大陆二十多年后,以台湾的雨勾起中国古典文化的情思,触动游子乡愁的敏感神经,创作了富含乡愁美学特质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借助一系列具有文化意味的古典表达和意象组合,对大陆故土作了一次深情回望。本文试图以《听听那冷雨》的古典意蕴为切入点,从土地和文化的深情眷恋、古典诗词意象的承衍、古典韵律的赓续叁个方面体味余光中台湾乡愁美学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归属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归属感论文参考文献
[1].龙昆,付歆欣,徐蕾.让外来务工人员找到“文化归属感”[N].南昌日报.2018
[2].刘璇.从《听听那冷雨》中的古典意蕴体味台湾乡愁美学中的文化归属感[J].青年文学家.2018
[3].宋赛,王怡.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归属感[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
[4].刘林杰,温秋圆,舒阳.深圳:外来工找到“文化归属感”[N].中国文化报.2017
[5].苍尔青,郑滢轩.低龄留学导致民族文化归属感的缺失[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6].朱本霞.析大学生文化归属感培育问题[J].职大学报.2016
[7].朱本霞.浅析大学生文化归属感培育问题[J].济宁学院学报.2016
[8]..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仝文瑶:唤醒心底的文化归属感[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
[9].宗倩.以文化归属感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长江丛刊.2015
[10].孟凡荣.基于文化归属感分析语言文化的文化趋同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