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芯片论文-张洪文,赵倩,蔡伟平

传感芯片论文-张洪文,赵倩,蔡伟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感芯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序阵列,指纹识别,汞离子,SERS,现场检测

传感芯片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文,赵倩,蔡伟平[1](2019)在《面向现场检测的新型汞离子SERS传感芯片:衬底、功能化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汞离子不具有分子振动特性,无法实现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的直接检测。目前常用做法是在活性拉曼衬底表面修饰特定的有机配体,通过与汞离子的相互作用改变有机配体的SERS光谱,间接地实现汞离子的拉曼检测。然而,目前方法的判断依据局限于有机配体拉曼振动峰强度的变化,易受溶液酸碱度、温度、干扰物的影响,对汞离子不具有指纹特性。本项工作中,我们发展了一种基于捕捉剂分子的新型的汞离子检测芯片,通过化学键合的方式将离子特异性捕捉后,使得其SERS光谱中的振动峰产生、消失和位移,这些特征可作为汞离子的指纹性识别判据。检测芯片具有极宽的pH、温度工作范围,可抵抗其它杂质阳离子、有机分子、氨基酸等常见水体污染物的干扰,具有较高的现场检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李禾[2](2019)在《中英联手攻关悬浮石墨烯传感芯片》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具有高导电性、高导热性、高强度和独特的二维结构,石墨烯成为新材料研发的热点。8月21日,东旭光电副总裁、石墨烯事业部总裁冯蔚东博士接受科技日报专访时表示,作为石墨烯发源地、全球石墨烯科研中心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将与东旭光电等合作,致力于悬浮石墨烯(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8-23)

师琰[3](2019)在《东旭光电联手曼大合作开发悬浮传感芯片》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玻璃基板制造商东旭光电(SZ.000413)8月16日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下称曼大)、悬浮石墨烯技术学术发明人所在的曼大电子工程系项目团队以及英国IP Group 公司在曼大签署四方合作协议,共同投资RIPTRON,致力于悬浮石墨烯传感芯片产品研发及(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9-08-20)

许帆婷,郑国江[4](2019)在《智慧传感芯片成为石化企业安全智能哨兵——访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牟善军》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网络能通过无线信号收集遍布工厂的传感器数据,集中到数据分析中心"大脑"里。更进一步通过云计算共享的数据"训练"传感器,就像训练导盲犬、搜救犬、缉毒犬一样,使它实现不同的功能。今年年初,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的"基于介观半导体氧化物材料的微型传感芯片研制与应用"项目获得集团公司2018年度前瞻性基础性科学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期刊2019年06期)

辛雨[5](2019)在《纳米线传感器来了 传感芯片还会远吗》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可穿戴装备、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海量的传感器提供支持,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业务也需要各种传感器实时采集信号来支撑。但目前的传感器存在国产化率低、产品偏低端、技术创新薄弱、生产工艺落后等问题。日前,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教授黄辉团队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6-06)

李小康,黄锐,余念,张翔晖,王钊[6](2019)在《MoO_3纳米线有序阵列在微流芯片中的Cd~(2+)离子传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合成技术生长MoO_3纳米线,利用介电泳技术在微电极上组装MoO_3纳米线阵列,研究了纳米线阵列对水中Cd~(2+)离子浓度的传感特性。结果表明,水热法所得纳米线为正交相MoO_3结构,长度可达20μm。在介电泳力作用下,纳米线可在微电极的间隙取向排列,构成沿水平方向平行排列的纳米线阵列。将所得纳米线阵列与微流控芯片相集成,可获得用于液体离子浓度探测的微型传感器件。器件在室温下,对水溶液中浓度为1~50μmol/L的Cd~(2+)离子表现出快速灵敏的线性响应特性。其中,当Cd~(2+)离子溶液浓度为50μmol/L时,传感器的电阻开关比约为4.8,响应时间约为114 s。随着Cd~(2+)离子浓度逐渐降低,传感器的电流开关比线性下降,响应时间逐渐缩短。根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MoO_3纳米线阵列这种快速、灵敏的Cd~(2+)离子敏感特性主要来自水热反应后其表面携带的羟基官能团所致。(本文来源于《电子元件与材料》期刊2019年05期)

范大勇,姚佳烽[7](2019)在《基于多电容传感法的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内高浓度粒子迁移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浓度密集粒子下对血细胞进行检测与处理可以形成具有特异性的靶向血细胞,对生物和医疗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开发的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的电极分布于5个菱形横截面,每个横截面嵌入12个均匀分布的电极。利用该微流控芯片的特殊结构,采用多电容传感法,在大量高浓度粒子中测量了标准聚苯乙烯颗粒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密度0.3 vol%~1.5 vol%的情况下,粒子迁移率随浓度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而在中密度1.5 vol%~3.0 vol%的情况下,粒子迁移率增加较少,而在足够密集浓度大于3.0 vol%的情况下,由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无论浓度如何变化,粒子迁移率几乎保持恒定。(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Kevin,Jensen[8](2019)在《芯片级光谱传感技术为移动设备注入新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消费者正逐渐抛弃实体店,转向更方便舒适的在线购物,因此服装、鞋类、家具和化妆品等线上市场将持续增长。而如今,普通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缺乏颜色参考作为指导。通常情况下,颜色是消费者选择上述产品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最近一项研究表明,93%的购买决策受视觉外观影响,而颜色至关重要,但目前消费者还无法准确描述他们想要的颜色。(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期刊2019年05期)

乔莹莹[9](2019)在《微型可集成硅光传感芯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感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大领域,承担着信息世界连通现实世界的任务。其中气体传感器和颗粒物传感器随着近年来空气污染形势的加剧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走向千家万户。同时,伴随着消费电子的发展,这两类传感器都在向着微型化、集成化、便携式方向发展。针对微型气体传感器,论文结合现今发展比较迅速的硅基光子器件,在成熟的检测理论支持下,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硅基平台上实现了高性能的传感。针对小型颗粒物传感器,考虑现有传感器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市场需求,研究了两种不同的基于激光散射原理的传感器,并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传感器的高性能。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微环谐振器和超低损耗长波导的集成微型硅光气体传感器。该传感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微环谐振器型的梳状滤波器和低损耗长波导的光学敏感区。该传感器基于倏逝场吸收理论,利用微环滤波器产生与气体吸收峰相对应的窄光谱带,来检测目标气体的浓度。较之于传统的需要外接滤波器的光学气体传感器,该传感器由于采用了微纳加工技术,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可大批量生产的优势。此外,由于该传感器通过光谱吸收技术实现传感,因此在保证高灵敏度的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气体选择性(气体的吸收光谱有特异性)。论文针对该传感器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设计光学敏感区,仿真研究了槽型长波导敏感区的结构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在槽波导结构上,SiO2、Si3N4、Si叁种材料能实现的最佳EFR分别约为49.9%、53.9%、62.4%;在此基础上以用于甲烷传感为例,15cm长的波导上传感器能实现的最佳分辨率分别约为:25.6ppb、23.7ppb、20.5ppb。2、提出了一种基于密闭槽波导结构(槽区完全封闭)的微量样本气体传感器。不同于传统的开放槽结构(槽区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该传感器的核心敏感区采用多层沉积技术在整个波导上层覆盖了一层SiO2,由此在整个波导中间形成了一个既可以做敏感区又可以做气室的密闭空间。芯层材料选择Si时,通过仿真优化和理论计算,当槽区宽度为40nm、高度为400nm时能得到最佳EFR—27%。在此基础上,以甲烷传感为例,在1645nm的工作波长下,3cm长的敏感区能实现的最佳分辨率约为44ppb,此时所需样本体积仅为480μm3。如此小的样本需求,使得该传感器可以满足一些特殊的微量样本检测需求,比如检测细胞、微生物的代谢气体等。3、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透明“U”型玻璃通道的颗粒物传感器。该传感器中气路完全被限制在“U”型透明玻璃管中,不仅有效地避免了颗粒物沉积导致的传感器性能恶化,而且易于维护,增加传感器的工作寿命。文中首先通过光线追迹的方法证实了该传感器结构的有效性,并利用Mie散射模型分析出传感器接收到的散射光强与颗粒物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最后通过实验对该传感器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对于PM2.5能实现的最低可探测浓度约是9.8μg/m3,该值低于WHO建议的24小时PM2.5平均浓度上限(25μg/m3),因此完全满足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的需求。4、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抛物面集光器的适用于亚微米级颗粒物监测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利用复合抛物面集光器来收集超大散射角范围内的散射光,从而提高该类传感器对亚微米级颗粒物监测的能力。论文通过分析不同大小颗粒物的散射特点,发现颗粒物越大,散射光越强,越集中向前向传播。基于此特点,针对亚微米级颗粒物(比如PM1)监测,通过数值计算和模拟仿真确定了接收角为20°,出射端口直径为4.5mm,长9mm的复合抛物面集光器结构。最后通过精密机械加工实现了该结构,并将其用于颗粒物传感中对亚微米级颗粒物实验实现了 7.9μg/m3的分辨率,其核心光学区的体积仅有11mm(高)×25mm(直径)。(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4-15)

何逸文[10](2019)在《基于石墨烯/贵金属微纳结构的拉曼传感芯片》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发展,在微观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对微观领域的物质形貌质量的表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测试手段存在测试成本高测试手段复杂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精密测量领域,迫切需要一种高精度的微应力传感器。而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以其独特的二维结构引起了科学界和产业届的诸多关注。本文以设计一种基于石墨烯/贵金属的拉曼传感芯片为目标,研究其制备工艺,探讨了其用于微应力检测的可能性,最后用于纳米级别物体的质量检测。首先,论述石墨烯拉曼传感基片的制备工艺。首先使用光刻制备基本的图形,干刻去除表层的300 nm二氧化硅和一定深度的硅,用电子蒸镀机完成80 nm银层和40 nm金层蒸镀,制备得到目标图形化基底。其次利用改进的石墨烯转移工艺,通过二次旋涂和分段控温转移得到悬空的石墨烯,最后对制备的石墨烯/贵金属拉曼传感芯片进行简单拉曼测试,通过拉曼mapping的2D峰位图证明了石墨烯覆盖程度的完整性,同时通过拉曼mapping的强度图证明小孔上方石墨烯的悬空性。其次,完成了石墨烯拉曼传感芯片的传感特性测试。为了测量石墨烯对应力变化的敏感性,将直径3μm~7μm聚苯乙烯微球旋涂到基片上,完成了其石墨烯拉曼2D峰位演变图,发现石墨烯每受到1%的形变,石墨烯拉曼2D峰位变化-69.8cm~(-1),验证了其灵敏度。同时对3μm小球进行了拉曼mapping,mapping图直观的显示了3μm小球的位置,证明了石墨烯拉曼传感芯片拥有显着的探测能力,能准确检测石墨烯受应力位置。同时,完成了石墨烯/贵金属拉曼传感芯片的机理分析。首先利用陈山林的圆薄膜受集中力问题模型对聚苯乙烯微球给石墨烯带来的压力变化做出了定量计算,计算了不用尺寸聚苯乙烯微球给石墨烯带来的应力变化,最大处在7μm的聚苯乙烯微球,给石墨烯带来的应力变化为0.0855%。之后利用Gruniesen参数计算了2D峰值位移与应变的关系,得出了石墨烯每受到1%的形变,石墨烯拉曼2D峰位变化-72.3 cm~(-1),与理论值符合较好。最后,用直径为6μm的二氧化硅微球完成了完成了对拟合曲线准确性的验证。在制备的直径为20μm的小孔上涂布了直径为6μm的二氧化硅微球,完成了对其的拉曼测试,发现其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恰好和拟合的石墨烯拉曼2D峰位移和应力变化的曲线相符合,证明了传感芯片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传感芯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具有高导电性、高导热性、高强度和独特的二维结构,石墨烯成为新材料研发的热点。8月21日,东旭光电副总裁、石墨烯事业部总裁冯蔚东博士接受科技日报专访时表示,作为石墨烯发源地、全球石墨烯科研中心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将与东旭光电等合作,致力于悬浮石墨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感芯片论文参考文献

[1].张洪文,赵倩,蔡伟平.面向现场检测的新型汞离子SERS传感芯片:衬底、功能化及性能[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2].李禾.中英联手攻关悬浮石墨烯传感芯片[N].科技日报.2019

[3].师琰.东旭光电联手曼大合作开发悬浮传感芯片[N].21世纪经济报道.2019

[4].许帆婷,郑国江.智慧传感芯片成为石化企业安全智能哨兵——访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牟善军[J].中国石化.2019

[5].辛雨.纳米线传感器来了传感芯片还会远吗[N].中国科学报.2019

[6].李小康,黄锐,余念,张翔晖,王钊.MoO_3纳米线有序阵列在微流芯片中的Cd~(2+)离子传感特性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9

[7].范大勇,姚佳烽.基于多电容传感法的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内高浓度粒子迁移检测[J].传感技术学报.2019

[8].Kevin,Jensen.芯片级光谱传感技术为移动设备注入新价值[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19

[9].乔莹莹.微型可集成硅光传感芯片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10].何逸文.基于石墨烯/贵金属微纳结构的拉曼传感芯片[D].电子科技大学.2019

标签:;  ;  ;  ;  ;  

传感芯片论文-张洪文,赵倩,蔡伟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