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温肇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温肇桐,绘画史学史,分期
温肇桐论文文献综述
荆琦[1](2019)在《温肇桐中国绘画史学史观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温肇桐在其所撰《中国绘画史学史发微》一文中提出"绘画史学史"概念,是为"绘画史学史"一词在中国绘画史学研究领域的首次提及。他在文中详细阐明了中国绘画史学史的科学内涵并为其整体发展历程做出了较为合理的分期,针对从事绘画史学研究的学者更是提出了应当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四个方面基本素质的要求,并通过《中国绘画批评史略》一书的写作探索实践其绘画史学史的观念。(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期刊2019年03期)
李亦奕[2](2015)在《一个县级美术馆这样“做学问”》一文中研究指出“温文肇始——常熟美术馆藏温肇桐文献资料研究展”日前在常熟美术馆开展,这是继“图画先行——庞薰琹图案艺术精品展”“写山水图——离开黄公望的660年”分获2013年度和2014年度“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奖后,常熟美术馆推动馆藏研究、梳理(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5-10-11)
荆琦[3](2013)在《温肇桐绘画史论研究方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肇桐(1909-1990),江苏常熟虞山镇人,笔名虞复,着名美术教育家、美术史论家。曾为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学学会顾问。早年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主修水彩画,毕业后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与研究工作。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艺术教育科主任、图书馆主任、出版部主任,主编《美术界月刊》、《艺术生活周刊》等刊物。抗战胜利后一度兼任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教授、艺术系主任。1952年起历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教(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3年10期)
李祥[4](2010)在《温肇桐美术教育思想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温肇桐是我国着名的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他有坚定从事美术教育的信念;重视对美术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为人谦和,极重言传身教;积极倡导踏实求知和严谨治学精神。温肇桐先生为我国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史论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10年06期)
荆琦[5](2009)在《温肇桐及其美术史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肇桐是中国现代着名美术教育家、美术史论家之一。论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概述了他在美术史论研究中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并且就温肇桐中国绘画史治学方法、绘画史学史观以及美术目录编排分类方法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论述。温肇桐在进行中国绘画史的研究时,编辑画家史料、撰写评传与编制详细年表是他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这一研究方法突出表现了其在研究过程中强调资料收集重要性的观点。同时,文章还论述了他是如何采用一分为二的研究方法,结合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从而辩证地认识古代绘画艺术遗产。温肇桐明确提出“绘画史学史”的概念并为其科学地划分阶段,同时将前人的史学史研究经验借鉴到绘画史学史的研究中,认为研究者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论文对于以上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他通过《中国绘画批评史略》的写作探索实践绘画史学史观念的过程。收集、整理、编辑美术书目和美术专题资料也是温肇桐美术史论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出版有多部美术书目着录和资料目录,广为国内和日本的美术史论研究者重视和采用。论文从目录学知识入手,试图分析他的美术目录编排与分类方法,阐述其“类例既分,学术自明”的治学思想。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文章力求全面整理温肇桐的人生经历和美术史论研究成果、方法与观念,正确认识他对于中国现代美术史论研究所做出的贡献,由此明晰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09-04-20)
陈履生[6](2009)在《跟随刘汝醴、温肇桐、林树中教授在1982年的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作为"文革"结束之后南京艺术学院首届大学生,1982年从工艺图案专业毕业的同时,非常幸运地考上了攻读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中国美术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虽然,南京艺术学院在1982年之前就已经有了绘画专业和外国美术史专业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期刊2009年02期)
谢海燕[7](1990)在《《〈古画品录〉解析》序——悼念温肇桐教授逝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和温肇桐教授,从上海美专到南京艺术学院已有半个多世纪的交谊。温老比我大一岁,对于中国美术史论和美术教育所作的科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从未中辍,而且硕果累累,闻名于世。迄今为止,除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大量有关学术论文外,出版的专着,已达叁十多种。《〈古画品录〉解析》是他的新作,即将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刊行。他的这种坚持不懈,老当益壮的治学精神和多产记录,是我们深为钦佩的。在《〈古画品录〉解析》这部书中,温(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期刊1990年04期)
王伯敏[8](1990)在《一代坚韧不懈的学人——悼念温肇桐先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九九○年一月二十叁日,温肇桐先生去世,我国美术史论界从此又失去了一位可敬的老前辈。当我读完讣告时,双目不禁润湿了。温先生是我国着名的美术史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在艺术教育界辛勤劳动了六十年,对国家和人民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温先生是我在上海美专读书时的老师。老师的言教不如身教。温先生的勤奋,深深(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期刊1990年04期)
王锡华[9](1990)在《怀念“叁诊大夫”温肇桐先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元月二十叁日中午,我刚从石子岗参加一位同志的"遗体告别会"归来,积寅递给我一份温肇桐逝世的讣告,并说,下午一时半学校有车子去常熟。我控制着感情奔回卧室,没等把房门掩好,就失声哭泣了。泪水滴入砚台,我不由自主地磨起墨来。隔了半个小时,我把一副墨迹(也可说是泪迹)未干的挽联送交积寅,托他带去常熟。这副挥泪捷书的挽联表达了我对这位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的悼念之情。(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期刊1990年04期)
陈履生[10](1990)在《温肇桐先生与我的成长》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九七八年夏,和当年许多的幸运儿一样,我考上了大学。家兄履平送我离开了江州小岛。刚到校时的新鲜感,使我无力过多地环顾周围的一切。第二天,家兄告诉我与他同住招待所一个房间的有位南艺的教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拜访了教授。这就是我与温肇桐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温先生一口常熟乡音。衣着朴素,毫无造作。显然不是我心目中的教授形象,就连(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期刊1990年04期)
温肇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温文肇始——常熟美术馆藏温肇桐文献资料研究展”日前在常熟美术馆开展,这是继“图画先行——庞薰琹图案艺术精品展”“写山水图——离开黄公望的660年”分获2013年度和2014年度“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奖后,常熟美术馆推动馆藏研究、梳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肇桐论文参考文献
[1].荆琦.温肇桐中国绘画史学史观解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
[2].李亦奕.一个县级美术馆这样“做学问”[N].中国文化报.2015
[3].荆琦.温肇桐绘画史论研究方法探究[J].美术观察.2013
[4].李祥.温肇桐美术教育思想概述[J].艺术探索.2010
[5].荆琦.温肇桐及其美术史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6].陈履生.跟随刘汝醴、温肇桐、林树中教授在1982年的记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
[7].谢海燕.《〈古画品录〉解析》序——悼念温肇桐教授逝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90
[8].王伯敏.一代坚韧不懈的学人——悼念温肇桐先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90
[9].王锡华.怀念“叁诊大夫”温肇桐先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90
[10].陈履生.温肇桐先生与我的成长[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