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本体论文-方伟

作品本体论文-方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作品本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音乐作品,存在方式,意向性对象,人

作品本体论文文献综述

方伟[1](2019)在《从社会学视角再谈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从读茵加尔顿《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的疑惑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茵加尔顿的《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一直是音乐美学界关注的话题之一,特别是其音乐作品作为"意向性对象"存在的论断曾在中国音乐学界引起广泛争论。本文对茵加尔顿《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中的若干观点提出质疑,并在肯定茵氏理论贡献的基础上提出,音乐作品作为"意向性对象"不仅不得不在人的意向活动中建构并重构,同时也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并被解读。最终,人只有看清楚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方式,才能洞悉音乐的存在方式。(本文来源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匡俊宇[2](2019)在《姜文电影作品中的电影本体心理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与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构建电影自身科学、严谨的分析与评价体系也变的更加迫切。目前国内电影界的理论分析体系主观因素太重或者只是单纯的从技术角度与作品结合,大部分的讨论都停留在各抒己见并自由发挥的层次上。而电影本体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意大利心理学家安东尼奥·梅内盖蒂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电影被用于治疗病人心理疾病时比其他的治疗方式来的更加有效与直观,在创建本体心理学理论后,延伸发展出来的。这是一门应用于医学临床的,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的理论,这恰恰是一门合格的电影分析评价理论所需要的元素。因此,将电影本体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电影分析,成为探索和充实电影理论的一个可能性。而姜文作为中国一批杰出导演中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个,用他独特的“造梦方式”在艺术和市场上都赢得了大众的认可。所以,本文将从电影本体心理学的视角对姜文电影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旨在挖掘影片里的人物如何能够更好的驾驭情节,在情绪递进的过程中为故事服务,同时探究姜文作品带有的独特因子及姜文电影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的影响。对于姜文电影中电影本体心理学特征的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近年来姜文电影概述,从大众角度分析其电影主题内涵与导演风格,从而在后文引入本体心理学理论分析后能够更好的理解;第二部分是电影本体心理学理论的概述,其涉及到现代电影理论的演进,无意识概念的阐述与本体心理学理论概述;第叁部分主要讲电影本体心理学理论在姜文电影中的实际表现,其是分析电影角色一个具体心理逻辑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男女性负性心理,爱情倾斜屏;第四部分是电影本体心理学在姜文电影中的创作内涵,在第叁部分里,我们具体分析了角色在具体故事情节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逻辑过程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第四部分就是根据这些表现去论证姜文电影中领导人才心理学的人格确认作用,以及姜文为什么会是姜文,并分析姜文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陈枭[3](2019)在《扬琴作品《瑶山夜画》的音乐本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扬琴作品《瑶山夜画》是由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扬琴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许学东先生于2003年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韵的扬琴作品。该曲旋律流畅生动,节奏富有动感,音乐情绪与音乐语言的运用相得益彰,颇受广大扬琴演奏者的喜爱。《瑶山夜画》自出版以来,已成为海内外各项民族器乐赛事及舞台表演的常用曲目,该作创作手法新颖、曲式结构独特、瑶族风格浓郁,是为当代扬琴作品中的佳作。本文将以音乐本体为出发点,侧重于该作品的主题发展进行详细论述,挖掘出该部作品创作上的规律和作者对听众的听觉习惯的把握,并针对《瑶山夜画》传播现象结合作品创作内涵的分析,对当代扬琴作品的创作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和学习。(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9-04-01)

戴崧楠[4](2018)在《集体记忆主体对记忆本体的影视化差异研究——以斯大林格勒战役电影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是指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身过去的记忆。这种记忆对社会文化会产生很深刻的影响,历史题材电影电视作品必然会受到创作者集体记忆的影响。而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事件相关参与方都会有各自的影视化表达,这种影视化表达存在很多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创作主旨、人物特征、画面要素等方面,这些差异的产生源于集体记忆主体本身在这段历史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同一集体记忆主体也可能随着历史和社会思潮的变化而产生与之前差异巨大的影视化表达。只有统一延续的社会思潮才有助于集体记忆的影视化表达,避免主体对集体记忆内容的撕裂与对立矛盾影响影视作品的思想表达。(本文来源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赵欣彤[5](2018)在《当代作品《青灯梦影》的创作理念对演奏本体的影响与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青灯梦影》创作于2012年,是青年作曲家田田为古筝和室内乐队而作,由青年古筝演奏家李繁博首演。乐曲在音乐语言和技术上发挥了古筝的特点,且将中西方乐器进行组合。本文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以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入手,结合作曲家的观念与演奏者的实践,探究乐曲的文化内涵,以期通过自己的分析及演奏实践,对筝友有所助益。(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8年10期)

韩琦[6](2018)在《对赵季平声乐作品《知己红颜》的音乐本体分析及演唱风格的把握》一文中研究指出赵季平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变革与创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创作了大量的饱含现代作曲技法同时兼顾中国戏曲元素的优秀民族声乐作品,在其音乐创作上大胆借鉴戏曲和各地域民歌的特点,为当今民族声乐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以赵季平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知己红颜》为例,从该作品的时代性风格、戏曲化风格、地方性风格叁个方面的特征来进行阐述。时代性体现在对当下时代流行音乐元素的把握,戏曲化主要从京韵京腔和秦韵秦腔的影响下来进行创新,地方性则是从作品中乐器的使用和地方音乐素材的挖掘这些方面进行例证。本人在演唱充满诗意与韵味的《知己红颜》时,通过对作品的曲式与歌词本体的分析,体会和感受作者的创作构思以及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浓厚诗蕴。其次,通过对本专业民族声乐演唱中字、腔、气、韵的认识和领悟,充分与《知己红颜》的知识背景相结合,从而全面的提高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与把握,并逐步培养逻辑与情感交相辉映的音乐观。(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期刊2018-06-01)

曾槟文[7](2018)在《目光的分离—《摄影作品》杂志与摄影本体话语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摄影作品》(Camera Work)作为20世纪初全世界质量最高的摄影杂志,越来越频繁地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从摄影史来看,《摄影作品》作为摄影分离派(Photo-Secession)发声阵地承接着欧洲的自然主义摄影、连环画会与后来的画意摄影(pictorial photography)、直接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不仅如此,由于创办人阿尔佛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在现代艺术美国化进程中的积极贡献。《摄影作品》也是现代主义绘画理论、观念萌发,世界艺术中心从欧洲巴黎转移至美国纽约的重要历史材料。1903年至1917年间,《摄影作品》杂志共刊发50期,期中包括493幅摄影作品,20余幅绘画作品,以及300余篇批评性文章。本文正是通过这些材料试图还原当时涉及摄影本体讨论的话语空间,进而理清其嬗变过程中可能被忽视的细节。介入材料研究之后发现,围绕《摄影作品》摄影本体这十几年的嬗变,并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从某一概念或风格转变为另一种概念和风格,即:从画意摄影转向直接摄影。这种转变是复杂而立体的。所以本文梳理出叁方互为平行的视角,去呈现这场嬗变立体且丰富的变化。第一章宏观、整体地阐述《摄影作品》杂志的情况。介绍《摄影作品》杂志创办的背景及在运营的14年间,所发生的重大变故。通过刊发的照片和文章,勾勒出《摄影作品》杂志,在20世纪初期所构建出的对摄影本体问题讨论的基本话语。进一步,考察《摄影作品》杂志在20世纪初期,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摄影圈所形成的影响。进一步确立,该杂志在这个摄影历史、摄影世界中的影响力。第二章讨论目前最广泛的一种认知:从画意摄影到直接摄影的转变。在《摄影作品》的语境里,“画意摄影”并不简单指模仿素描绘画或者印象派朦胧效果的摄影,而是指一种与绘画(画面)美感共通的摄影。直接摄影的概念萨达克奇·哈特曼(Sadakichi Hartmann)的《为直接摄影辩护》(A Plea for Straight Photography)一文刊发之前,就已经出现。哈特曼定义的直接摄影重点在于批评对底片过度的修改。而之前的《摄影作品》初期出现的“直接摄影”更接近纯粹摄影的概念。正已成转变的内驱动力是:艺术摄影;话语讨论的核心是:如果使摄影获得艺术感。第叁章以《摄影作品》杂志为基础,梳理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媒介与绘画与之间的讨论。20世纪初,摄影基本被认可为艺术。但艺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作为艺术媒介,摄影与绘画,哪一方有更高的地位。随着画意摄影的兴起,摄影与绘画的界限逐渐模糊的情况下,一些敏锐的摄影师与摄影评论家开始意识到摄影可以、也应该成为一种独立的媒介。两种不同的艺术媒介(摄影与绘画)之间没有高下之分。另一方面,作为《摄影作品》的主编斯蒂格利茨,长期致力于将摄影纳入更广泛的艺术活动。事实上,在现代艺术发展进程中,《摄影作品》杂志提供了一个开放、没有限制的平台。来自摄影与绘画的不同艺术观念在此碰撞、讨论,在为现代艺术发展提供了如此具有活力的土壤的同时,摄影和绘画也相互影响,一起参与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构建。第四章讨论在《摄影作品》杂志中摄影本体在艺术之外的可能。在斯蒂格利茨看来,业余摄影师相对职业摄影师在个人的自由创作、对摄影本身的探索方面有更多的优势。根据斯蒂格利茨和克劳伦斯·怀特(Clarence White)的案例,摄影界也为业余摄影师的参与提供了路径和通道。从最初摄影分离派所主导的摄影作为“个人表达的媒介”和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在最后一期中,对“真实的生活”的强调,暗示了纪实摄影的之后的发展。摄影分离会的另一位创始人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J.Steichen)则将艺术摄影应用到更大众的商业领域,发展出之后与商业、消费结合紧密的时尚摄影。(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3)

崔佳怡[8](2018)在《对扬琴作品《觅》的本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扬琴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音色清秀隽雅,在不同音乐风格中体现出较强的适应力与融合力。随着当代扬琴音乐的发展,优秀扬琴作品不断绽放,扬琴的音乐表现力迈向了新的舞台。本文以当代扬琴佳作《觅》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作品分析,进一步丰富《觅》的分析研究资料;第二部分,从实际演奏和练习中总结的经验,对演奏技巧与演奏层面的艺术性处理进行整合。第叁部分,基于音乐本体分析与演奏层面的分析,再结合对作品时代背景、艺术价值的研究,对《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并引向当代扬琴作品的发展与重要性。(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8-04-01)

赵晶晶[9](2018)在《花卉作品中自然本体形态的隐喻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可以知觉或想象的图像标示或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情感与花卉符号的含义之间的同构是隐喻作用的心理基础,联想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从而构成了花卉作品中一种图像的隐喻形态。(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张超[10](2016)在《对扬琴独奏作品《夏》的本体分析及演奏难点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扬琴独奏作品《夏》是扬琴组曲《四季》之一。扬琴组曲《四季》是由中央音乐学院扬琴教授黄河与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王瑟共同创作,《夏》创作于2012年12月。《夏》演奏技术难点丰富是它的特征,曲作者希望扬琴独奏作品《夏》可以在现代扬琴演奏作品中属于演奏技术要求高,挑战难度大的炫技性扬琴作品。《夏》全曲257个小节,分为五个部分即:呈示部、展开部、连接部、再现部、尾声。本文将通过叁个部分来研究这个作品:第一部分通过对曲作者的采访了解《夏》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通过乐谱分析研究了解《夏》的全曲的结构级和声特点,第叁部分将分析《夏》这首作品中的演奏难点。(本文来源于《武汉音乐学院》期刊2016-06-30)

作品本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与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构建电影自身科学、严谨的分析与评价体系也变的更加迫切。目前国内电影界的理论分析体系主观因素太重或者只是单纯的从技术角度与作品结合,大部分的讨论都停留在各抒己见并自由发挥的层次上。而电影本体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意大利心理学家安东尼奥·梅内盖蒂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电影被用于治疗病人心理疾病时比其他的治疗方式来的更加有效与直观,在创建本体心理学理论后,延伸发展出来的。这是一门应用于医学临床的,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的理论,这恰恰是一门合格的电影分析评价理论所需要的元素。因此,将电影本体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电影分析,成为探索和充实电影理论的一个可能性。而姜文作为中国一批杰出导演中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个,用他独特的“造梦方式”在艺术和市场上都赢得了大众的认可。所以,本文将从电影本体心理学的视角对姜文电影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旨在挖掘影片里的人物如何能够更好的驾驭情节,在情绪递进的过程中为故事服务,同时探究姜文作品带有的独特因子及姜文电影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的影响。对于姜文电影中电影本体心理学特征的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近年来姜文电影概述,从大众角度分析其电影主题内涵与导演风格,从而在后文引入本体心理学理论分析后能够更好的理解;第二部分是电影本体心理学理论的概述,其涉及到现代电影理论的演进,无意识概念的阐述与本体心理学理论概述;第叁部分主要讲电影本体心理学理论在姜文电影中的实际表现,其是分析电影角色一个具体心理逻辑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男女性负性心理,爱情倾斜屏;第四部分是电影本体心理学在姜文电影中的创作内涵,在第叁部分里,我们具体分析了角色在具体故事情节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逻辑过程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第四部分就是根据这些表现去论证姜文电影中领导人才心理学的人格确认作用,以及姜文为什么会是姜文,并分析姜文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品本体论文参考文献

[1].方伟.从社会学视角再谈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从读茵加尔顿《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的疑惑说起[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

[2].匡俊宇.姜文电影作品中的电影本体心理学特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3].陈枭.扬琴作品《瑶山夜画》的音乐本体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9

[4].戴崧楠.集体记忆主体对记忆本体的影视化差异研究——以斯大林格勒战役电影作品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

[5].赵欣彤.当代作品《青灯梦影》的创作理念对演奏本体的影响与关联[J].当代音乐.2018

[6].韩琦.对赵季平声乐作品《知己红颜》的音乐本体分析及演唱风格的把握[D].天津音乐学院.2018

[7].曾槟文.目光的分离—《摄影作品》杂志与摄影本体话语的嬗变[D].西南大学.2018

[8].崔佳怡.对扬琴作品《觅》的本体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8

[9].赵晶晶.花卉作品中自然本体形态的隐喻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8

[10].张超.对扬琴独奏作品《夏》的本体分析及演奏难点初探[D].武汉音乐学院.2016

标签:;  ;  ;  ;  

作品本体论文-方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