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形态学论文-巴达拉胡,何春颖,张磊,罗元发,贾文利

解剖形态学论文-巴达拉胡,何春颖,张磊,罗元发,贾文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解剖形态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距下关节面,跟骨骨折,解剖形态学,干燥标本

解剖形态学论文文献综述

巴达拉胡,何春颖,张磊,罗元发,贾文利[1](2019)在《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学形态学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65例人体干燥跟骨标本(性别、年龄不详),用游标卡尺测量跟骨前、中、后3个关节面长轴之和与短轴之和;用量角器分别测量跟骨后关节面的外缘延长线与前关节面的外侧延长线,并向前延伸至跟骨前关节突的前部形成的夹角即Gissane’s角和跟骨前突的最高点至后关节面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切点至跟骨结节上缘连线相交构成的夹角即Bohler’s角。结果根据解剖形态学特点,发现距下关节面分为5型:Ⅰ型(189,51.78%)、Ⅱ型(80,21.92%)、Ⅲ型(51,13.97%)、Ⅳ型(37,10.14%)和Ⅴ型(8,2.19%)。其中,Ⅲ型的长轴之和(4.55±0.6) cm小于其他型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的短轴之和(3.68±0.51) cm大于其他型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Ⅴ型的短轴之和(3.3±1.2) cm大于Ⅰ、Ⅲ、Ⅳ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128.74±6.34)°在Gissane’s角上小于Ⅰ、Ⅳ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28.69±7.51)°在Bohler’s角上小于Ⅰ、Ⅲ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中,距下关节面的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距下关节面存在5种变异,以Ⅰ型为主,其解剖形态学分型对临床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虹瑾,刘洋,李静,张磊[2](2019)在《冈盂切迹的解剖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干燥标本的冈盂切迹解剖形态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82例干燥肩胛骨标本,观测冈盂切迹宽度(关节盂内侧缘至肩胛冈直线距离)、冈盂切迹厚度(冈盂切迹最低点厚度)、冈盂切迹深度、冈盂切迹转折角(肩胛切迹,冈盂切迹最低点连线与肩胛冈基底部所成的夹角)等。结果冈盂切迹宽度、深度分别为(12.75±1.06)mm、(11.65±1.89)mm,且右侧更宽更深,双侧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冈盂切迹厚度(9.93±1.57)mm,肩胛上切迹至冈盂切迹距离为(18.73±3.18)mm,且双侧对比P>0.05;冈盂切迹转折角为(40.24±8.69)°,双侧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冈盂切迹的厚度、深度、宽度和转折角均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危险因素,且冈盂切迹越深,冈盂切迹转折角越小,发生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几率越大。本研究解剖数据可为临床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植入位置选择等提供参考,降低术中神经损伤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张磊,刘洋,曾炎,李静,易刚[3](2019)在《基于CT叁维重建的肩胛冈解剖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CT叁维重建的肩胛冈(SS)解剖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CT叁维重建技术,对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放射科180例肩胛冈(左右各90例)进行数据测量,包括肩胛冈的形状、肩胛冈长(肩胛冈内侧缘至肩峰端外侧边界的直线距离)、肩胛冈中部宽(中部最低点至上缘最小距离)、基底长度、冈中隆凸宽度和冈中隆凸厚度、以及相关解剖点等。结果肩胛冈部位表浅,走形恒定;肩胛冈长(128.31±8.59) mm,基底长度为(80.35±6.70) mm,肩胛冈中部宽(9.69±2.48) mm,冈中隆凸厚度为(8.98±2.68) mm,冈中隆凸高度为(13.48±2.92) mm;左右数据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叁维重建对肩胛冈解剖形态学研究具有其独特优势,提供精准的解剖数据,为骨科医生在制定术前计划和内固定器械种类、尺寸、厚度、手术入路选择等提供参考,降低手术风险。(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磊,陈亨树,祁冀,曾炎,关钛元[4](2018)在《喙突的解剖形态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量喙突的解剖形态和空间相对位置,为肩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收集干燥、完整肩胛骨标本165例,左侧61例,右侧104例。测量喙突重要结构的形态参数:3个宽度,3个厚度,3个长度,4个距离,3个角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左侧和右侧喙突尖的宽度为(13.40±3.09~14.42±2.84)mm、厚度(8.41±1.51~9.07±1.63)mm、喙突尖到折返部长度(38.77±4.54~40.77±4.55)mm、折返部到基底部长度(20.03±2.04~19.18±2.40)mm、喙突尖到肩胛上切迹直线距离(45.20±4.21~47.03±4.00)m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喙突的其它解剖形态和空间相对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对喙突的解剖形态和空间相对位置进行了全面测量,为肩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解剖学依据,并有助于提高肩关节疾病的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黄明智,庄勇,张皓,尚显文[5](2018)在《骨小梁钽金属颈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前路融合中的应用及解剖形态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将骨小梁钽金属颈椎间融合器用于前路融合中治疗颈椎病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其解剖形态颇有争议。目的:探讨骨小梁钽金属颈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患者前路融合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解剖形态特征。方法:纳入颈椎病患者93例,分3组进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自体骨组(n=31)进行单纯自体骨植骨融合;聚醚酮组(n=31)进行聚醚酮椎间融合器联合自体骨植骨融合;骨小梁钽金属组(n=31)进行骨小梁钽金属椎间融合器联合自体骨植骨融合。记录3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采用CT观察椎间融合情况、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角。结果与结论:(1)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2)3组治疗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治疗后6个月,自体骨组、骨小梁钽金属组JOA评分、NDI评分均较聚醚酮组明显改善(P <0.05),自体骨组与骨小梁钽金属组JOA评分、NDI评分比较无差异,3组间目测类比评分比较无差异;(3)3组治疗后6个月的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角、融合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自体骨组、骨小梁钽金属组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角、融合面积均较聚醚酮组明显改善(P <0.05),自体骨组与骨小梁钽金属组3项指标比较无差异;(4)治疗后6个月,骨小梁钽金属组椎间融合率高于自体骨组、聚醚酮组(P <0.05);(5)结果表明,将骨小梁钽金属颈椎间融合器用于颈椎病前路融合中效果理想,能实现颈椎结构重建,获得较好的稳定性,符合解剖形态学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31期)

廖政文[6](2018)在《基于解剖形态学的3D打印四肢康复矫形器的数字化设计制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解剖形态学及有限元分析基础的3D打印个性化四肢康复矫形器数字化设计制作的方案,使得基于该方案设计制作的3D打印康复矫形器能够达到优化结构、节省材料、增加透气性;进一步探讨基于该设计方案设计制作的3D打印康复矫形器佩戴者的满意度,从而验证该方案的设计的3D打印康复矫形器的实用性。方法:(1)用Philips-Medical-Systems-Ingenia 3.0T MRI的T1-mDIXON-W系列的扫描模式,分别扫描上肢及下肢,采集上肢肘以下部分和下肢膝以下部分,输出保存为DICOM格式影像数据,然后利用Mimics19.0软件分别重建对应部位皮肤的轮廓模型保存为STL文件,利用Geomagic studio软件进行模型的表面优化、网格划分、精确曲面等处理,进而构造NURBS曲面,建好有限元的实体模型,然后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和拓扑优化,设置10个不同的优化数值(5%、10%、15%、20%、25%、30%、35%、40%、45%、50%)分别进行拓扑优化,从而找到合适的优化数值,实现模型结构的优化,根据优化结果图和应力云图,指导模型的挖孔设计,实现矫形器的通风透气;(2)把基于该方案设计的3D打印康复矫形器,通过MakerBot Replicator Z18和EOS 3D打印机通过FDM(熔融沉积的方式)用PLA(聚乳酸)和尼龙材料打印出来,然后通过30个志愿者[男15人,女15人,年龄(24.26±2.38)岁,体质量(59.67±10.63)kg]佩戴该方案设计制作的3D打印个性化矫形器,早期由于组织肿胀,患者先用石膏固定复位,消肿后佩戴3D打印矫形器,4周后收集志愿者填写的魁北克辅助科技使用者满意度评估问卷2.0版,该问卷是由加拿大、美国、荷兰等国科学家共同开发,是国际公认用来评估新制造的设备是否可以用来康复治疗的方法。表格中有12指标,分别是:1.尺寸,2.重量,3.容易调整,4安全性,5.耐用性,6.容易使用,7.舒适性,8.有效性,9.周期,10.维护,11.专业服务,12.后续服务,根据志愿者填写的问卷结果,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得到各项指标的满意度,从统计数据中评估该方案设计制作的3D打印康复矫形器的实用性。结果(1)该方案设计的3D打印个性化康复矫形器,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模型结构的分析优化,上肢经过30次,下肢经过42次的循环迭代计算后,得到优化控制在10%~20%,模型的生物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进而指导矫形器的优化设计,实现了3D打印康复矫形器模型结构的优化、减少体积、增加透气性,同时也节省大量的材料。(2)分析30个志愿者填写的魁北克辅助科技使用者满意度评估量表2.0版,从量表的数据分析中,1.尺寸,2.质量,3.容易调整,4.安全性,5.耐用性,6.容易使用,7.舒适性,8.有效性,9.周期,10.维护,11.专业服务,12.后续服务全部均呈现出显着性(P<0.05),意味着矫形器这些指标有着统计意义上的差异。从矫形器的尺寸来看,样本中有超过6成的样本选择为“5”也就对3D打印矫形器的尺寸非常满意;矫形器的重量中超过7成样本选择“5”即非常满意,可见志愿者对矫形器的重量非常满意;从矫形器的容易调整分布上,大部分样本为“4”,比例是76.7%;从矫形器的安全性分布来看,样本大部分为“4”,共有22个,占比为73.3%;矫形器的耐用性中超过5成样本选择“4”;从矫形器的容易使用来看,样本中有超过7成的样本为“4”;舒适性分布来看,样本大部分为“4”,共有21个,占比为70.0%;有效性分布来看,样本大部分为“4”,共有22个,占比为73.3%,样本中选择“4”的比例为60.0%;从维护来看,样本中有超过7成的样本为“4”;从专业服务分布上,大部分样本为“4”,比例是80.0%,已经达到了八成,可见在志愿者对我们专业水准的服务是认可的;从后续服务来看,样本中有超过6成的样本为“4”,说明我们的后续服务还得加强。结论:(1)基于解剖形态学及有限元分析的3D打印设计制作的矫形器,制作流程简单,不需要传统的机床加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制作加工矫形器的难度;同时3D打印数据采集无辐射,矫形器的质量可控,可以实现个性化私人定制;3D打印的矫形器外表美观,颜色可选,弃用率低;有限元分析的优化率在10%~20%,生物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能实现结构优化。(2)依据解剖形态学,在整体及特殊部位(尺骨茎突,内外踝)往外偏移2 mm,避免皮肤卡压和摩擦,提高矫形器的舒适性;根据应力图,布局3 mm通风孔的位置,通风透气,既节省材料,又降低皮肤问题的发生率。(3)在矫形器尺寸、矫形器重量、矫形器容易使用以及专业服务的指标都超过6成以上的满意度,尤其是专业性指标很满意的达到了8成以上,魁北克辅助科技满意度评估量表得出本次课题研究开发的3D打印康复矫形器的设计制作方案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张磊,覃波,郭晓光,祁冀,徐燕笑[7](2018)在《肩胛下角的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肩胛下角的解剖形态学特点,从而探讨其解剖学意义。方法选取275例人体干燥肩胛骨标本,设肩胛下角为a点,盂下结节为b点,肩胛冈与肩胛骨内侧缘交点为c点,肩胛上角为e点,冈盂切迹为f点,经a点做cf连线的垂线,与cf交于d点;用游标卡尺、量角器分别测量a点厚度(以肩胛下角最厚处为准),ab、ac、ad长度,∠bac、∠ace(肩胛骨解剖学意义上矢状面投影)、∠ace′(肩胛骨解剖学意义上冠状面投影)角度。结果根据形态学特点发现肩胛下角分为3型:副角型(145,52.73%)、U型(87,31.64%)、V型(43,15.64%)。其中,副角型与V型在a点厚度、ab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副角型与U型,副角型与V型在ac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副角型与V型,U型与V型在ad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副角型与U型在∠ace′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左右两侧肩胛下角在∠bac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本次实验中,发现肩胛下角存在叁种形态学变异,以副角型为主,其解剖形态学分型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熊绪[8](2016)在《颈椎椎板作为椎间植骨材料的解剖形态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从解剖学角度探讨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后路取自体颈椎椎板作为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的可行性。2.回顾分析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应用自体颈椎椎板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加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1.选择60例正常颈椎CT扫描(平扫+矢状位重建)图像,男30例,女30例,年龄25~40岁。测量C3~7两侧椎板与椎弓根交界点的连线长度、两侧椎板交汇点到此连线的距离,计算两侧椎板围成的叁角形面积并与临床常用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理论融合面积进行比较。计算并比较C3~7各椎板高度与对应的椎间隙高度。2.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采用一期后前路手术应用自体颈椎椎板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加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前后方均受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解剖测量结果:C3~7两侧椎板围成的叁角形面积均大于临床常用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理论融合面积,C3~7椎板高度均大于对应的椎间隙高度。2.临床应用结果:15例手术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02.7±13.9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170.3±25.7ml,术后随访平均16.5±3.1月。末次随访植骨均融合。术后根据Odom,s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80%。术后即刻、末次随访VAS评分均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及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及颈椎Cobb角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从解剖学角度,颈椎椎板作为颈椎一期前后路手术中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是可行的。2.颈椎椎板作为颈椎前路椎间植骨材料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作为临床中植骨材料的一种选择。(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01)

王俊阁,李瑞花,罗辉,艾建伟,闫新宇[9](2015)在《基于西医解剖形态学的教学模式在中医耳鼻咽喉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耳鼻咽喉专业教学是以解剖为基础的临床实践教学,外科治疗是耳鼻喉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在中医耳鼻咽喉专业教学实践中,利用现代内镜技术从西医解剖形态学角度出发强调培养学生掌握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从中医学角度出发强调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思维的能力。我们将中医和西医在中医耳鼻咽喉课教学中的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5年10期)

刘慧凤,黄盛兴,石磊,马丽辉[10](2015)在《基于锥形束CT的上颌前牙区解剖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agraphy,CBCT)分析上颌前牙区的解剖结构并分类,为美学区即刻种植的方案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的CBCT图像,共600颗上颌前牙,测量唇腭侧牙槽突共6个位点的骨壁厚度、牙长轴与牙槽突的夹角角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前牙区Ⅰ类、Ⅱ类和Ⅲ类骨壁分别占85.5%、5.2%、9.3%。唇侧牙颈部釉牙骨质界下4 mm处、根中1/2处骨壁厚度不足1 mm者占78.3%,根尖部骨壁厚度不足1 mm者占19.8%。腭侧骨壁向根方明显增厚,腭侧根尖部骨壁平均厚度为(8.06±2.40)mm。牙长轴与牙槽突位置关系A型占11%,B型占52%,C型占37%。B型中30%存在唇侧根尖区骨壁凹陷,C型有77%存在根尖区骨壁隆起与较深的根尖上方骨壁凹陷。结论上颌前牙唇侧骨壁菲薄者(厚度不足1 mm)居多,牙长轴与牙槽突方向一致者(<10°)仅约占10.8%,多为角度较大的B、C型。将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的风险程度进行分级,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种植方案。(本文来源于《广东牙病防治》期刊2015年06期)

解剖形态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干燥标本的冈盂切迹解剖形态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82例干燥肩胛骨标本,观测冈盂切迹宽度(关节盂内侧缘至肩胛冈直线距离)、冈盂切迹厚度(冈盂切迹最低点厚度)、冈盂切迹深度、冈盂切迹转折角(肩胛切迹,冈盂切迹最低点连线与肩胛冈基底部所成的夹角)等。结果冈盂切迹宽度、深度分别为(12.75±1.06)mm、(11.65±1.89)mm,且右侧更宽更深,双侧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冈盂切迹厚度(9.93±1.57)mm,肩胛上切迹至冈盂切迹距离为(18.73±3.18)mm,且双侧对比P>0.05;冈盂切迹转折角为(40.24±8.69)°,双侧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冈盂切迹的厚度、深度、宽度和转折角均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危险因素,且冈盂切迹越深,冈盂切迹转折角越小,发生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几率越大。本研究解剖数据可为临床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植入位置选择等提供参考,降低术中神经损伤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解剖形态学论文参考文献

[1].巴达拉胡,何春颖,张磊,罗元发,贾文利.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J].解剖学报.2019

[2].赵虹瑾,刘洋,李静,张磊.冈盂切迹的解剖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9

[3].张磊,刘洋,曾炎,李静,易刚.基于CT叁维重建的肩胛冈解剖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J].解剖学报.2019

[4].张磊,陈亨树,祁冀,曾炎,关钛元.喙突的解剖形态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8

[5].黄明智,庄勇,张皓,尚显文.骨小梁钽金属颈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前路融合中的应用及解剖形态学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6].廖政文.基于解剖形态学的3D打印四肢康复矫形器的数字化设计制作[D].广西医科大学.2018

[7].张磊,覃波,郭晓光,祁冀,徐燕笑.肩胛下角的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8

[8].熊绪.颈椎椎板作为椎间植骨材料的解剖形态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南昌大学.2016

[9].王俊阁,李瑞花,罗辉,艾建伟,闫新宇.基于西医解剖形态学的教学模式在中医耳鼻咽喉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5

[10].刘慧凤,黄盛兴,石磊,马丽辉.基于锥形束CT的上颌前牙区解剖形态学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15

标签:;  ;  ;  ;  

解剖形态学论文-巴达拉胡,何春颖,张磊,罗元发,贾文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