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意识形态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论,童庆炳,意识形态,钱中文
意识形态论论文文献综述
康杨达琦[1](2019)在《新时期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与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将文学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的论调和"文学是政治的附庸""文学为政治服务"等错误的口号,在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本质论争中,迅速被淹没,这归功于大众对具有独特审美特性文学的呼唤。文学的政治性渐渐不再被当做是主流的文学本质。而在论争中,"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论调的呼声最高,关于这两个论题的研究也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领域的重大讨论,产生影响深远。一、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审美反映论"的概念,由1984年文艺理论家(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30期)
宋翠玉[2](2019)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发展逻辑及现实推进》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意识形态的整体学说,它本质上规定意识形态是人类理性思维发展的产物,是对社会基础的能动反映,是政治实践的旗帜,是阶级政党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体现了在批判中建构新社会,在革命中唤醒无产阶级主体意识,在教化中培育出政治认同,在政治信仰中聚合社会力量的内在发展逻辑。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发展,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执政党建设的功能,合理把控公共价值和个人政治追求的空间,有效衔接政治政策和政治理想之间的张力,科学论证意识形态政治性和知识性的关系,努力提升意识形态生产和外部灌输的效能。(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9年10期)
王确[3](2019)在《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论史是文学的立场、观念、思想和理论与国家意识形态在某种共同进程方向上的动态调适史。新时期初年的文学主体论因其显示着文学和文论的根本冲动及诉求,与其由固有传统、不同文论观念和当时的思想文化需要所构成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冲突、互动与各自反思及转换也表现出相应的突出性,更加重要的是有关文学主体的认识和讨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潜质和延至远方的生命力。从遥望五四"人的文学"思想的新时期文学主体论到文学的主体间性和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演变过程中,便蕴含着这一文论史逻辑。(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09期)
王确[4](2019)在《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论历史,始终在进行文学的启蒙。文学启蒙的重要维度依然是文学的主体性问题,这是遥望曾间断的五四文学传统、重拾文学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所做的努力。文学主体论是在"文学是人学"—"文学主体论"—"文学主体间性"的逻辑构架中确立和进展的。这一历史逻辑中有两个最主要的理论取向:一是文学的主体间性;二是审美反映论或审美意识形态论。主体论在接受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的思想背景中建构着主体间性文论;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文论在吸收主体论文论主张中形成了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反映论与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创新点在于"审美"概念的介入,承认文学的审美属性并在文论中概念化,给新时期中国文论注入了活力,也更接近文学艺术的真理。改革开放40年文论史给当下和未来提供的启示主要有叁:一是理性和历史地守望主体论;二是将文论作为整个社会文化有机体的一部分;叁是调适理论成果在历史本体的逻辑中具有现实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卫楚臻[5](2019)在《媒介·公共性·意识形态——论大众文化批评的叁个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文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在当今中国方兴未艾。随之兴起的以公共价值立场为导向的大众文化批评体现了不同于精英批评的另一种批评指向。大众文化批评的对象是公共领域中诸多具有社会现实性的问题与现象。网络媒介的普适性和便捷性为普罗大众广泛且深入地参与到大众文化批评中提供了便利。大众文化批评建构的公共空间与舆论阵地打破了精英主义言说的专制,表现出新文艺批评形态的趋势。但大众文化批评作为大众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现,依旧跳脱不出官方意识形态和精英意识形态的藩篱。对于公共领域的建构,应该在对话交流中寻求一种共识。(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6期)
郭咔咔[6](2019)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四维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发展逻辑可以通过四维向度来把握,即意识形态的政治学维度(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学维度(法兰克福学派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学维度(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心理学维度(后马克思主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演变中,既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有马克思的"在场",马克思深刻影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论。(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莫凯洋,桂钰涵[7](2018)在《探析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兼论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是否具有意识形态功能是西方学界关注与争论的热点之一,也是当代意识形态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两种学说理论"与"两股时代潮流"的影响下,通过对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人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的批判继承,哈贝马斯系统地提出了"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的命题。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已经嬗变为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具有了新的意识形态特点与功能,进而沦为维护资本主义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工具。实际上,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只是一个序曲,其主调是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黄念然[8](2018)在《“审美意识形态”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时期中国文论的重要理论创获,是中国学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面向新时期文艺实践,在各种论争中不断寻求理论突破,不断进行理论体系的完善,从而建设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尝试。新时期以来关于文艺反映论的论争、关于文艺上层建筑性质的论争和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性质的论争等重要论争构成了审美意识形态论形成与创构的问题情境。作为新时期中国文艺学界集体成果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其形成的大致逻辑进路是"审美特征"论→"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建构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建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学科意义和学派建设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8年03期)
人民日报评论员[9](2018)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期刊2018年18期)
张文雯[10](2018)在《历史叙事中失灵的历史性和嵌入的意识形态——论《高堡奇人》的新历史主义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利普·迪克在《高堡奇人》中创造的边缘历史叙事和多重历史文本颠覆了"历史即真实"的传统史观,是"历史即叙事、历史性失灵"的表征。此外,因"历史叙事中已被嵌入意识形态符码",迪克让小说文本自身成为历史叙事来剖析与抗衡美国战后主流历史话语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从而质疑了二战必胜主义的合理性,警示了冷战遏制政策背后美国法西斯主义的潜流,控诉了成为主流话语帮凶的大众媒体。从这两层意义而言,《高堡奇人》体现了迪克的新历史主义倾向。(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意识形态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意识形态的整体学说,它本质上规定意识形态是人类理性思维发展的产物,是对社会基础的能动反映,是政治实践的旗帜,是阶级政党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体现了在批判中建构新社会,在革命中唤醒无产阶级主体意识,在教化中培育出政治认同,在政治信仰中聚合社会力量的内在发展逻辑。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发展,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执政党建设的功能,合理把控公共价值和个人政治追求的空间,有效衔接政治政策和政治理想之间的张力,科学论证意识形态政治性和知识性的关系,努力提升意识形态生产和外部灌输的效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意识形态论论文参考文献
[1].康杨达琦.新时期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与论争[J].牡丹.2019
[2].宋翠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发展逻辑及现实推进[J].学术探索.2019
[3].王确.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J].社会科学文摘.2019
[4].王确.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J].文艺理论研究.2019
[5].卫楚臻.媒介·公共性·意识形态——论大众文化批评的叁个维度[J].北方文学.2019
[6].郭咔咔.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四维向度[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莫凯洋,桂钰涵.探析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兼论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
[8].黄念然.“审美意识形态”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J].华中学术.2018
[9].人民日报评论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J].新闻战线.2018
[10].张文雯.历史叙事中失灵的历史性和嵌入的意识形态——论《高堡奇人》的新历史主义维度[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