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体双相钢论文-高尉钧,王灏旭,张润奇,蔡一钦,李壮

贝氏体双相钢论文-高尉钧,王灏旭,张润奇,蔡一钦,李壮

导读:本文包含了贝氏体双相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高强双相钢,控轧控冷,低温轧制,快速冷却

贝氏体双相钢论文文献综述

高尉钧,王灏旭,张润奇,蔡一钦,李壮[1](2019)在《超高强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的控轧控冷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Φ450 mm轧机上进行了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0.22C,0.47Si,2.50Mn,0.05Al,0.02Nb,0.41 Cu)终轧800~860℃的控轧控冷实验。结果表明,实验钢经控轧控冷后,获得以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为主并含有少量残余奥氏体+马氏体的复相组织。降低终轧温度、加快冷却速度可使铁素体晶粒细化。800℃终轧后层流冷却到560℃,然后空冷到室温的实验钢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为11.4%,对强度和韧性的良好匹配贡献很大,其力学性能为:抗拉强度(R_m) 1 131 MPa,屈强比(R_(p0.2)/R_m)0.61,伸长率(A_(50))16%,强塑积(R_m×A_(50))18 096 MPa·%。(本文来源于《特殊钢》期刊2019年06期)

郑强[2](2019)在《奥氏体管板+双相钢换热管胀接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换热器胀管通常要求管板材料的硬度应大于管子材料硬度30HB左右,但在某些特殊工况条件下,二者硬度状况可能相反。现管板材料为304S,换热管材料为00Cr22Ni5Mo3N的管板胀接接头,换热管材料硬度远大于管板材料硬度,与通常的胀接工艺要求不相符。经模拟试验,优化胀接工艺,经过水压试验,强度和密封性均满足要求,最终应用于产品设备的制造。(本文来源于《石油和化工设备》期刊2019年09期)

张丹,梁国俐,叶校瑛[3](2019)在《贝氏体双相钢中的铁素体控制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实验钢相变规律,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通过调整双道次变形后两段冷却间的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模拟了热轧贝氏体双相钢的铁素体转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由630℃增加到700℃,保温时间均为5 s,铁素体晶粒尺寸由5.58μm增加到6.64μm,体积分数由82.7%增加到83.9%,铁素体硬度由191 HV增加到230 HV;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为680℃随着铁素体转变时间由5 s增加到15 s,铁素体晶粒尺寸由5.99μm增加到6.31μm,体积分数由83.1%增加到86.4%,铁素体硬度由221 HV降低到198 HV。铁素体的晶粒尺寸和显微硬度受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较大,而铁素体体积分数受影响较小。实验钢的最优控制工艺应为铁素体转变温度为650~680℃,保温时间为5~10 s。(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11期)

王卫卫,刘浏,李光瀛[4](2019)在《冷轧双相钢中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和变形条件对DP780钢残余奥氏体含量、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连续退火工艺参数,可以获得5%~7%稳定的残余奥氏体。随着变形量的增加,90%的残余奥氏体发生了TRIP效应,不仅提高了DP780钢的强塑性,也改善了其成形性能。(本文来源于《轧钢》期刊2019年02期)

田亚强,田耕,王安东,郑小平,魏英立[5](2019)在《两相区位错增殖对低碳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子探针(EPMA)、X射线衍射仪(XRD)、室温拉伸等手段,通过两相区保温-淬火(IQ)、两相区形变后保温-淬火(DIQ)、两相区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IQ&PB)及两相区形变后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DIQ&PB)热处理工艺,研究高温形变对室温组织、性能、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综合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经15%的压缩形变后铁素体中位错密度由0. 290×1014增加至1. 286×1014m-2,马氏体(原奥氏体)中C、Cu元素富集浓度提高,高温形变产生位错增殖对元素配分有明显促进作用. DIQ&PB工艺下,形变后贝氏体板条尺寸变短且宽度增加0. 1μm左右,贝氏体转变量较未变形时增加14%,多边形铁素体尺寸明显减小.力学性能方面,两相区形变热处理后抗拉强度增加132. 85 MPa,断后伸长率增加7%,强塑积可达25435 MPa·%.形变后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由7. 8%提高到8. 99%,残余奥氏体中碳质量分数由1. 05%提高到1. 31%.(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郭佳,郭子峰,李秋寒,张衍,李玉鹏[6](2019)在《终轧温度和冷却工艺对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leeble-2000D热模拟机、550 mm轧机、扫描电镜等研究了终轧温度和冷却工艺对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首先,在水冷-空冷-水冷模式下研究终轧温度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终轧温度降低,基体组织带状加剧,且铁素体形态由多边形转变为沿轧制方向变形的椭圆形;当终轧温度低于800℃时,铁素体比例明显增加,贝氏体比例下降,抗拉强度下降。其次,在850℃的终轧温度下研究了冷却工艺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终轧后冷却方式为水冷时,基体组织以准多边形铁素体和针状铁素体为主,伸长率较低;终轧后采用水冷-空冷-水冷方式冷却时,基体组织以块状铁素体和贝氏体为主,伸长率较高。(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谢小龙,杨军,邹德宁,马宽[7](2018)在《马氏体组织对SFPB处理双相钢表面纳米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不同微观组织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进行表面纳米化处理,探究材料表面晶粒细化和塑性变形机理。方法采用超音速微粒轰击(SFPB)技术对经临界区退火(IA)、中间淬火(IQ)和分级淬火(SQ)后的双相钢进行纳米化处理,采用SEM、OM和XRD研究试验钢表面SFPB前后的微观组织特征,采用显微硬度仪测试其表面硬度,采用拉伸实验测试其力学性能。结果热处理后,IA、IQ和SQ试样马氏体组织分别呈岛状、纤维状和块状,IQ试样平均晶粒尺寸最小,但马氏体体积分数最大。SFPB工艺处理后,双相钢表面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梯度纳米晶层(GNS),该晶层内的晶粒尺寸均达到纳米级别,且随距离表面深度的增大而增大。IA-GNS、IQ-GNS和SQ-GNS试样表面硬度分别为285.9、266.7、382.1HV,抗拉强度分别为771.30、820.02、663.81MPa,延伸率分别为8.89%、14.70%、10.04%。IQ-GNS试样断口以韧窝为主,SQ-GNS和IA-GNS试样断口韧窝较少,有明显裂纹开口。结论表面产生强烈塑性变形时,由于位错的分割作用,表面晶粒尺寸细化至纳米级,材料强度大幅提高,同时纳米级纤维状马氏体微观组织的存在使得IQ-GNS试样保持了较高的塑韧性。(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曾路,吴腾,吴润,唐梦霞[8](2018)在《冷轧高强双相钢中残留奥氏体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冷轧高强双相钢中残留奥氏体的作用,将DP980冷轧高强钢在两相区保温后通过配分工艺得到一定量的残留奥氏体,达到高的强度、塑性和冲击成形性的良好结合。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配分时间对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分后钢的室温组织主要由铁素体、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组成;碳配分时间决定了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当碳配分时间为60 s时,组织中有12.5%的残留奥氏体,伸长率达到最大值为18%,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851 MPa和1310 MPa。(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10期)

陈庆[9](2018)在《淬火温度对马氏体/铁素体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相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而马氏体/铁素体的含量对其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实验调节淬火温度制备了不同马氏体体积分数的双相钢,采用金相显微镜对马氏体/铁素体组织形貌及分布进行了定性观察;其次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并结合高斯拟合,发现马氏体/铁素体衍射花样衬度呈双峰分布,据此对钢中马氏体体积分数进行了定量统计。结果表明:淬火温度为730℃时,马氏体体积分数仅为19.09%。随淬火温度增加,双相钢中马氏体含量提高;于790℃淬火时,马氏体体积分数达到30.96%,提高了62%。此外,对试验双相钢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随淬火温度升高,双相钢的抗拉强度明显提高,屈服强度也呈上升趋势,这主要与马氏体含量增加有关;而双相钢延伸率显着降低,这主要是由于铁素体含量减少,且形貌由利于变形的针状转变为多边形所致。(本文来源于《冶金分析》期刊2018年10期)

田亚强,王安东,魏英立,郑小平,董福涛[10](2018)在《两相区退火温度对含铜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SEM、XRD、TEM、EPMA、室温拉伸等试验手段,采用IQ&PB(两相区退火-贝氏体区淬火碳配分)热处理工艺,针对两相区退火温度对含铜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相区退火温度升高,铁素体所占体积分数减少,板条状贝氏体含量增加;试验用钢的抗拉强度逐渐升高,而伸长率则不断下降。室温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含量,随退火温度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变化。790℃退火处理,拉伸形变过程,应变后期加工硬化指数n值较高,持续加工硬化能力明显,断口处裂纹尖端钝化,强塑积可达28.06 GPa·%。(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08期)

贝氏体双相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换热器胀管通常要求管板材料的硬度应大于管子材料硬度30HB左右,但在某些特殊工况条件下,二者硬度状况可能相反。现管板材料为304S,换热管材料为00Cr22Ni5Mo3N的管板胀接接头,换热管材料硬度远大于管板材料硬度,与通常的胀接工艺要求不相符。经模拟试验,优化胀接工艺,经过水压试验,强度和密封性均满足要求,最终应用于产品设备的制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贝氏体双相钢论文参考文献

[1].高尉钧,王灏旭,张润奇,蔡一钦,李壮.超高强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的控轧控冷实验研究[J].特殊钢.2019

[2].郑强.奥氏体管板+双相钢换热管胀接试验研究[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9

[3].张丹,梁国俐,叶校瑛.贝氏体双相钢中的铁素体控制工艺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9

[4].王卫卫,刘浏,李光瀛.冷轧双相钢中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研究[J].轧钢.2019

[5].田亚强,田耕,王安东,郑小平,魏英立.两相区位错增殖对低碳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工程科学学报.2019

[6].郭佳,郭子峰,李秋寒,张衍,李玉鹏.终轧温度和冷却工艺对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塑性工程学报.2019

[7].谢小龙,杨军,邹德宁,马宽.马氏体组织对SFPB处理双相钢表面纳米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8

[8].曾路,吴腾,吴润,唐梦霞.冷轧高强双相钢中残留奥氏体的作用[J].金属热处理.2018

[9].陈庆.淬火温度对马氏体/铁素体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J].冶金分析.2018

[10].田亚强,王安东,魏英立,郑小平,董福涛.两相区退火温度对含铜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8

标签:;  ;  ;  ;  

贝氏体双相钢论文-高尉钧,王灏旭,张润奇,蔡一钦,李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