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层间非均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层间干扰,注采压差,渗透率级差,分流比
层间非均质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婷媛,曹广胜,白玉杰,杜童,王哲[1](2019)在《非均质油藏层间干扰室内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水驱油藏层间干扰机理,制定多层合采开发方案,统计大庆中区西部高台子岩心孔、渗数据,采用不同渗透率的人造岩心进行四管并联恒压驱替实验,研究注采压差、渗透率级差对合采时采收率、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渗透率岩心合采存在一个合理注采压差,过高或者过低的驱替压差均会导致整体采收率的降低;渗透率级差越大,总体采收率越小;从机理上明确渗透率差异对层间干扰的影响规律,为层段细分调整和层段水量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程亮[2](2019)在《孔隙型小层间强非均质碳酸盐岩油藏注水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伊拉克AHDEB复杂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Khasib层小层间强非均质性导致水平井注水水窜、波及体积较小等问题,在油藏注水突破机理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注采评价优化方法研究。依据水平井井轨迹纵向穿行储层及生产特征情况,划分了3类特征井,并根据其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特征定义了5个评价指标:历史生产因子、剩余储量因子、生产潜力因子、注水需求因子和提液生产因子,建立了单井注水生产分级雷达综合评价图版,定量表征了水平井在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能力,结合地层压力变化数据可实时指导油藏注水优化。结果表明,该图版可以合理评价Khasib层单井注水开发效果,单井调整后生产效果良好,研究结果为实施"一井一策"的差异化精细注水提供有力支持。(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张翔宇,侯加根,胡晨彬,刘烨,王喜鑫[3](2018)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储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以王官屯油田王23-王27断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油田生产中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的不确定性,以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王23-王27断块为例,应用数理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储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通过单砂层划分,单砂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参数计算,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处理,得出该油藏的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为中等非均质性的结论。解决了从不同参数角度出发所得出的评价结果相互矛盾的问题,确立了层间变异系数作为该断块渗透率层间非均质性的重要评价参数。(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李国新[4](2016)在《层间非均质油层交替注聚分流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油田层间非均质性的特征,现将多支岩心并联,采用恒速多次交替注入高分子聚合物与低分子聚合物段塞的方式,分析不同非均质条件下聚合物驱过程中分流率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单一注聚岩心的分流率成"对勾"形式,交替注聚岩心的分流率成"缓对勾"形式;两支岩心并联单一注聚时,注聚前期岩心分流率明显反转,后期注聚分流率反转现象逐渐消失,注聚高效率影响的主要是高渗透率油层,两次交替注聚有利于岩心分流率的反转,注聚高效率影响的是两支岩心;四支岩心并联时,随着交替注聚次数的增多,注聚高效率影响岩心的数量由两支增至四支,聚驱效果越来越明显。因此,多次交替注聚更有利于分流率反转,更有利于提高聚合物驱油的效率。(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6年06期)
刘军,孙晓晓,李宗烈[5](2015)在《重庆市北碚区煤层气煤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碚区为重庆市煤层气资源富集的重点区域之一,但该区域煤层分布具有多层性。基于对该区域全区可采的叁层煤进行采样分析,对比各煤层的煤岩特征、化学特征及含气性特征,综合评价了研究区煤层气煤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5年08期)
顾岱鸿,丁道权,刘军,门成全,晏宁平[6](2015)在《层间非均质性致密气藏多层合采产量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优质天然气资源的开发,我国未来天然气产量的增长点将主要依赖致密气藏的开发。靖边气田作为一个典型的低孔、低渗、低丰度致密岩性构造气藏,层间非均质性强,难动用地质储量所占比例大。目前气田低产低效井数增多、稳产能力弱,层间储量动用程度差异大,整个区块开发效率低。在分析靖边气田层间非均质性及气藏产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不考虑层间窜流和考虑层间窜流的多层致密气藏渗流模型,对比分析了两种模式下分层产量变化规律。研究了地层系数、储容系数及层间半透壁率对产气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整个气田经济、高效、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同类气田的增产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08期)
唐洪明,文鑫,张旭阳,任小聪,刘红现[7](2014)在《层间非均质砾岩油藏水驱油模拟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砾岩油藏层间非均质性强,开采过程中层间矛盾突出,剖面动用差异大,油藏整体采收率低的特点,以新疆油田七区克上组砾岩油藏为例,开展了不同非均质程度模型恒压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同一组并联水驱油实验中,渗透率越高的岩芯越先启动,含水率上升越快,无水采收率越低,驱油效率越高;层间渗透率级差越大模型驱油效率越低,与高渗岩芯相对渗透率级差大于8的岩芯并联驱替不能启动;粗砂岩和含砾粗砂岩等单模态或双模态孔隙结构岩芯驱油效率较高,砂砾岩和砾岩等复模态孔隙结构岩芯驱油效率较低;增大并联模型驱替压差后中低渗岩芯驱油效率增大,含水率上升速度加快。(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王海峰,郝小军,郑楚军,孙勇,仲学维[8](2014)在《文明寨油田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探讨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石油行业的发展,对油田开发研究逐步深入,文明寨油田的结构复杂,对其储层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意义重大,直接影响到油田开发效果。依靠取心井分析资料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研究,目前还停留在概念模型建立的阶段。本文基于沉积微相的研究基础上,利用全面的测井解释储层的参数结果,推动非均质性概念模型的发展,进而形成预测模型,同时结合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对油田生产影响的分析,提出了利用储层层非均质性提高油层剖面动用程度的措施,对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做出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4年14期)
王明,杜利,国殿斌,李中超,聂法健[9](2013)在《层间非均质大型平面模型水驱波及系数室内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认清层间非均质性油藏注水开发动态波及过程,依据中原油田的非均质特征,制作了层间非均质大型平面物理模型。通过室内叁维物理模拟驱油实验,量化研究了正韵律高含水油藏地质模型不同注入体积及不同驱替压差下含油饱和度与波及系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层间非均质模型叁层的动用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动用程度与储层渗透率正相关。当注入体积从0.10 HCPV提高到1.15 HCPV时,高渗层波及效率从36.73%变化到100%,中渗层从24.49%增大到76.60%,而低渗层仅从14.24%变化到44.90%。驱替压差提高时,对低渗层的采出程度提高幅度远大于高渗层。通过后期分层调整措施,可以提高中、低渗层的采出程度,层间调整是层间非均质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3年06期)
陈培元,谭秀成,杨辉廷,王海芳,靳秀菊[10](2013)在《礁滩型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定量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成岩作用与构造作用等因素的影响,礁滩型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定量表征其非均质性对储层预测及油气田开发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普光气田礁滩型储层为例,通过优选综合指数法及渗透率参差系数法对该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2种表征方法的结果一致,且与地质认识相符。避免了单参数表征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也避免了表征参数无界的影响。以上方法实现了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真实地反映了普光气田礁滩型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点,并可为国内外同类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3年04期)
层间非均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改善伊拉克AHDEB复杂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Khasib层小层间强非均质性导致水平井注水水窜、波及体积较小等问题,在油藏注水突破机理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注采评价优化方法研究。依据水平井井轨迹纵向穿行储层及生产特征情况,划分了3类特征井,并根据其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特征定义了5个评价指标:历史生产因子、剩余储量因子、生产潜力因子、注水需求因子和提液生产因子,建立了单井注水生产分级雷达综合评价图版,定量表征了水平井在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能力,结合地层压力变化数据可实时指导油藏注水优化。结果表明,该图版可以合理评价Khasib层单井注水开发效果,单井调整后生产效果良好,研究结果为实施"一井一策"的差异化精细注水提供有力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间非均质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婷媛,曹广胜,白玉杰,杜童,王哲.非均质油藏层间干扰室内实验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9
[2].程亮.孔隙型小层间强非均质碳酸盐岩油藏注水优化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3].张翔宇,侯加根,胡晨彬,刘烨,王喜鑫.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储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以王官屯油田王23-王27断块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李国新.层间非均质油层交替注聚分流规律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
[5].刘军,孙晓晓,李宗烈.重庆市北碚区煤层气煤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研究[J].煤炭技术.2015
[6].顾岱鸿,丁道权,刘军,门成全,晏宁平.层间非均质性致密气藏多层合采产量变化规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7].唐洪明,文鑫,张旭阳,任小聪,刘红现.层间非均质砾岩油藏水驱油模拟实验[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8].王海峰,郝小军,郑楚军,孙勇,仲学维.文明寨油田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探讨与研究[J].化工管理.2014
[9].王明,杜利,国殿斌,李中超,聂法健.层间非均质大型平面模型水驱波及系数室内实验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3
[10].陈培元,谭秀成,杨辉廷,王海芳,靳秀菊.礁滩型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定量表征[J].岩性油气藏.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