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田地震论文-杨士超,张志宏,夏彩韵,王岩

于田地震论文-杨士超,张志宏,夏彩韵,王岩

导读:本文包含了于田地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同震形变,同震位移场,子像素,偏移场

于田地震论文文献综述

杨士超,张志宏,夏彩韵,王岩[1](2019)在《利用遥感影像研究2014年新疆于田地震同震形变》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强烈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中位于(36.1°N,82.5°E),震源深度12 km,震级MS7.3(CENC)。此次于田地震震中位于阿尔金断裂西南段尾端的分支断裂的交汇处,为拉张与挤压变形的过渡带,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发生强震的背景。本文利用一种以强度互相关、双线性插值和二维高斯回归3种(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许文斌,李星,Yann,Klinger,Sigurjon,Jonsson[2](2018)在《利用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和雷达大地测量数据监测2014年Mw6.9于田地震同震和震后形变与机理解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2000 km long,ENE-striking Altyn-Tagh fault(ATF)is the most prominent active strike-slip fault system in northern Tibet.Between 2008 and 2014,three MW>6 earthquakes occurred on the branching faults of southwestern ATF system.Historically,two M>7earthquakes occurred in 1924 along this segment of the ATF,~150km to the NE of the 2014(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33: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专题34: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专题35:地震大地测量学》期刊2018-10-21)

张丽峰,郭晓,张元生[3](2016)在《2008年于田地震卫星多波段资料的异常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探究地震热辐射的应用中也取得了相应进展。文中正使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的多波段资料来研究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热辐射异常特征。利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方法,处理了卫星中波红外、热红外和长波辐射数据,最终得到叁种资料对应的相对功率谱。结果显示于田地震各资料对应的相对(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技术专业委员会地震电磁新技术新方法研讨活动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9-01)

谭锡斌,徐锡伟,于贵华,吴国栋,陈建波[4](2015)在《叁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正断层型地表破裂调查中的应用——以2008M_S7.3于田地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叁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发展,其被广泛应用于震后同震位移参数等基础资料的获取。本文简要介绍了叁维激光扫描仪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然后以2008年于田MS7.3级地震为例,介绍了叁维激光扫描在正断层型地震的同震位移等参数获取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实际垂直位移与视垂直位移的比值(Vo/H)与地形坡度角(α)以及断层倾角(β)的关系。通过5个典型断错地貌的叁维激光扫描,获得了2008年于田MS7.3级地震的垂直和水平同震滑移量,垂向和左旋位移均为1—3.5m左右,揭示出于田MS7.3级地震为一次正断与左旋运动分量大致相当的地震。由于断层走向的变化,在地表破裂南段表现为左旋位移大于垂直位移。5处测量点的地表变形带宽度介于10—25m之间。(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刘博研,史保平,雷建设[5](2015)在《2008年和2014年于田地震对周边断层发震概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震后区域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直接影响地震活动性速率的变化、主震断层外余震和即将失稳断层的发震概率的变化.利用滑移速率和状态相依赖的摩擦定律,结合2008年3月21日于田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性水平,定量计算了2008年于田地震后该地区周边断层发震概率的变化,着重解释了2014年于田地震发震的可能根源.此外,本文还对库仑应力明显变化的周边叁条断层进行了发震概率的定量计算.贡嘎错断裂中段、贡嘎错断裂西南段和康西瓦断裂中段分别经历了发震概率先降后升、先升后升和先降后降两个阶段,充分显示了库仑应力的细微变化造成的周边断层的危险性的变化.这叁条断裂发生7.0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概率超越95%均需要500年左右;贡嘎错断裂西南段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大,而康西瓦断裂中段活跃度较低.(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李玉江,陈连旺,杨树新,刘少峰,杨兴悦[6](2015)在《两次于田M_S7.3地震间应力触发作用及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对周缘断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叁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讨论2008年于田MS7.3级地震与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之间的关系,并研究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的发生造成周围断层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初步结果表明:1)2008年于田MS7.3级地震在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震中滑动方向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高于地震触发的阈值0.01 MPa,存在明显的触发作用。在视摩擦系数分别取0.4和0.6时,震源区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0.0167 MPa和0.0170 MPa;而考虑粘弹性松弛作用时产生的库仑应力增加量分别为0.0187 MPa和0.0194 MPa。结合断裂带构造应力年累计速率的结果,2008年于田地震的发生造成2014年于田地震提前21.4~24.9 a;2)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对于距离相近的两次地震之间,同震产生的应力变化远大于粘弹性松弛效应产生的变化;3)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的发生造成阿尔金断裂中北段、玛尼—玉树断裂中段、东昆仑断裂西段、柴达木北缘断裂东段、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等不同程度的加载效应,地震危险性有所增强。其中阿尔金断裂中段库仑应力增加最为明显,最大达2.8×10–3 MPa;玛尼—玉树断裂中段次之,应力增加量最大达5.6×10–4 MPa;东昆仑断裂西段应力增加量最大达4.75×10–4 MPa。而玛尼—玉树断裂西段库仑破裂应力最大卸载量达3.6×10–3 MPa。(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周云,王卫民,熊林,何建坤[7](2015)在《2014年2月12日M_w6.9于田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发生了里氏7.3级地震.在该地震震中附近,前人研究证明发育了大量规模不同的活动断层(如康西瓦断裂与贡嘎错断裂等).根据地震触发理论,地震发生后因地壳同震变形会导致其周边不同性质断裂破裂应力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地震的潜在危险性.本文利用地震远场波形记录,反演了该地震滑动模型.之后,根据弹性无限半空间位错理论,计算了该地震在近场范围内活动断裂上的同震应力变化.其目的在于讨论于田地震引起的附近断裂上的库仑应力变化以及这些活动断裂可能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在地震发生后,从国际地震学联合会(IRIS)地震数据中心,下载了震中距离介于30°~90°的地震远场波形记录,为保证台站方位角分布均匀,从中挑选了27个不同方位角的高信噪比地震记录参与理论地震图的生成和波形反演过程.我们采用广义射线理论计算生成远场理论地震波形数据.每个子断层参数的反演则利用基于全局化反演的快速模拟退火反演方法.在有限断层反演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强调波形拟合的相关误差函数作为待反演的目标函数,拟合的断层参数使目标函数为最小.之后,根据弹性无限半空间位错理论,以库仑破裂准则为基础,结合反演得到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位错模型,计算该地震引起的近场断层面上库仑应力的变化.由远场波形计算结果可以看到,于田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断层的倾角约71.9°,破裂面上最大的同震位移达到210cm,以左旋走滑为主并具有正倾滑分量,地震能量主要在前15s内释放.由此得到该地震的地震矩为2.91×1019 N·m,地震震级为Mw6.9.于田地震引发的余震,大致分布在叁个区域内:普鲁断裂北部、康西瓦断裂东部和贡嘎错断裂中部.弹性应力计算结果表明,于田地震导致阿尔金断裂西段、普鲁断裂中段、康西瓦断裂东段和贡嘎错断裂中段的静态库仑应力明显增加,其中以康西瓦断裂东段和贡嘎错断裂中段应力增量为最大,分别达到了0.05 MPa和0.04 MPa.大量研究证明,当地震所导致的库仑应力变化大于0.01 MPa时将具有明显的地震触发作用.根据本文结果,2014年于田Mw6.9地震使普鲁断裂、贡嘎错断裂和康西瓦断裂上的库仑应力增量均超过了触发阈值,具有被触发出地震的潜在危险.因此,在以后的地震学研究中,应加强对该叁条断裂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和监测.此外,近6年以来,研究区域发生了3次6级以上的地震.这些地震均沿着贡嘎错断裂,由南西向北东迁移,逐步靠近阿尔金断裂,并且逐渐由正倾滑型地震转变为走滑型地震.阿尔金断裂的走滑速率达到了9mm·a-1,所以,尽管本次地震导致的阿尔金断裂库仑应力增量小于0.01 MPa,阿尔金的地震危险性也应该加强监测.(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徐国彬[8](2015)在《利用InSAR技术研究2008年新疆于田地震同震形变》一文中研究指出InSAR技术以其厘米至毫米级的精度获取地表变形在监测国内外地震的同震地表形变领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2008年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实例为研究对象,研究InSAR技术在同震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5年02期)

李海兵,潘家伟,孙知明,刘栋梁,张佳佳[9](2014)在《2008年和2014年两次于田地震(Ms7.3)地表破裂特征、特殊的发震构造及其动力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青藏高原西部西昆仑山东端地区连续发生了两次于田Ms7.3大地震活动,分别是2008年3月21日和2014年2月12日,这两次于田大地震震中位置相隔约110km,都处在巴颜喀拉地块的西侧边界范围,以及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走向发生变化的地区,但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运动学特征,前者为正滑兼有左旋走滑性质,后者为左旋走滑兼有正滑性质,同时各显示出其特殊的发震构造,反映了不同的动力学机制。2008年3月21日新疆策勒县境内西昆仑山东段阿什库勒盆地南部地区发生了Ms7.3级强烈地震(称为于田地震或阿什库勒地震),震后野外考察表明,主要破裂带分布在海拔5400 m以上地区的西(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8:21世纪巴颜喀拉块体大震活动的动力学机制论文集》期刊2014-10-20)

杨士超,查显杰[10](2014)在《利用子像素偏移追踪算法监测2014年于田地震同震形变场》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强烈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中位于36.1°N,82.5°E,震源深度12km,震级Ms7.3(CENC)。经野外调查显示,这次地震在高海拔地区形成了由一系列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以及挤压鼓包和裂陷等斜列状组合而成的地表破裂带,整体呈NEE—SWW走向,全长约25 km,显示出左旋走滑伴随有正滑分量的特征,最(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5:InSAR技术、卫星热红外与地壳运动论文集》期刊2014-10-20)

于田地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The~2000 km long,ENE-striking Altyn-Tagh fault(ATF)is the most prominent active strike-slip fault system in northern Tibet.Between 2008 and 2014,three MW>6 earthquakes occurred on the branching faults of southwestern ATF system.Historically,two M>7earthquakes occurred in 1924 along this segment of the ATF,~150km to the NE of the 201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于田地震论文参考文献

[1].杨士超,张志宏,夏彩韵,王岩.利用遥感影像研究2014年新疆于田地震同震形变[J].国际地震动态.2019

[2].许文斌,李星,Yann,Klinger,Sigurjon,Jonsson.利用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和雷达大地测量数据监测2014年Mw6.9于田地震同震和震后形变与机理解译(英文)[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33: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专题34: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专题35:地震大地测量学.2018

[3].张丽峰,郭晓,张元生.2008年于田地震卫星多波段资料的异常特征研究[C].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技术专业委员会地震电磁新技术新方法研讨活动论文摘要集.2016

[4].谭锡斌,徐锡伟,于贵华,吴国栋,陈建波.叁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正断层型地表破裂调查中的应用——以2008M_S7.3于田地震为例[J].震灾防御技术.2015

[5].刘博研,史保平,雷建设.2008年和2014年于田地震对周边断层发震概率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15

[6].李玉江,陈连旺,杨树新,刘少峰,杨兴悦.两次于田M_S7.3地震间应力触发作用及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对周缘断层的影响[J].地球学报.2015

[7].周云,王卫民,熊林,何建坤.2014年2月12日M_w6.9于田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15

[8].徐国彬.利用InSAR技术研究2008年新疆于田地震同震形变[J].科学中国人.2015

[9].李海兵,潘家伟,孙知明,刘栋梁,张佳佳.2008年和2014年两次于田地震(Ms7.3)地表破裂特征、特殊的发震构造及其动力学机制[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8:21世纪巴颜喀拉块体大震活动的动力学机制论文集.2014

[10].杨士超,查显杰.利用子像素偏移追踪算法监测2014年于田地震同震形变场[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5:InSAR技术、卫星热红外与地壳运动论文集.2014

标签:;  ;  ;  ;  

于田地震论文-杨士超,张志宏,夏彩韵,王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