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规律论文-闵红,杨静,呼延婷婷,绳金房

水分规律论文-闵红,杨静,呼延婷婷,绳金房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分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片剂,水分活度,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水分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闵红,杨静,呼延婷婷,绳金房[1](2019)在《片剂水分活度迁移规律与载荷微生物生长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片剂药品储存于不同水分活度(aw)环境时,aw迁移规律与载荷微生物生长状况,为制订符合国情的"非无菌制剂水分活度测定的应用指导原则"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自然污染后的妇康片分别置aw为0. 328,0. 529,0. 753,0. 902,0. 973的密闭环境中,研究药品aw的水分迁移规律和载荷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药品储存于5种不同aw环境,表现出药物的aw在第1周急剧增加,随后缓慢增加,并逐渐与环境aw趋于一致的变化规律;药品置低aw环境时,需氧菌总数(TAMC)及霉菌和酵母菌总数(TYMC)随着时间的延长有降低趋势,置高aw环境时,TAMC和TYMC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平稳趋势。结论本身aw较低的片剂可考虑根据历史检测数据和有效证明文件进行微生物指标的参数放行,或采用aw取代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实现从终端控制到源头和过程控制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9年22期)

张镇飞,倪万魁,王熙俊,苑康泽,潘登丽[2](2019)在《压实黄土水分入渗规律及渗透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压实黄土中的水分垂直入渗规律和非饱和渗透系数函数,在实验室内利用一维土柱垂直入渗模型试验装置,对两组压实黄土土柱试样分别进行了常水头入渗和降雨入渗试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常水头入渗试验中,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前进距离都随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形式增长,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前进距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入渗率在入渗初期最大,之后随入渗时间而快速降低,并在土柱试样底部出水以后达到稳定,且与湿润锋前进距离呈反比关系。(2)降雨入渗试验中,得到两组试样入渗过程中土-水特征曲线数据,分别用van Genuchten模型和Fredlund-Xing模型对两组试样进行了特征曲线拟合。并利用瞬时剖面法处理了入渗过程中水分和水势传感器的监测数据,得到两组试样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并拟合得到非饱和渗透系数与体积含水率之间的指数函数关系式。同时,采用van Genuchten和Fredlund等渗透系数模型分别对两组试样的非饱和渗透系数进行预测,通过对比模型预测结果和瞬时剖面法实测值,发现van Genuchten渗透系数模型预测结果更接近实测值。(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王偲琦,谭明乾[3](2019)在《中国蛤蜊肌原蛋白和大豆蛋白混合物热加工过程水分迁移规律和凝胶性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中国蛤蜊肌原纤维蛋白与大豆蛋白的混合凝胶的形成过程及混合凝胶结构对凝胶性质的作用。通过对低场核磁的T2弛豫的监测发现,大豆蛋白在加热过程中没有凝胶化现象。随着添加中国蛤蜊蛋白含量的增加,混合凝胶中的水迁移发生了显着变化,凝胶化现象逐渐提升,凝胶温度逐渐下降。同时研究了不同比例的两种蛋白蒸煮损失、凝胶强度和保水能力(WHC)的变化情况。采用90℃热处理1小时,制得的各种混合凝胶样品,随着中国蛤蜊蛋白含量的提高,蒸煮损失、凝胶强度和WHC均有所增加(P <0.05)。凝胶结构与水分密切相关,采用扫描电镜对混合凝胶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随着中国蛤蜊蛋白的增加,蛋白网络逐渐形成。结果表明,大豆蛋白有着较好的热稳定性,蛤蜊肌原蛋白有更好的热凝胶性质,随着肌原蛋白添加量的增加,凝胶温度逐渐下降,并形成更稳定凝胶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胡新,陈勇强[4](2019)在《降水驱动下表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降水后表层土壤水分变异特点,基于美国气象监测网(U.S.Climate Reference Network,USCRN)站点提供的5 cm土壤水分和降水数据,运用曲线拟合和同期平均法分析降水作用下美国大陆表层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降水后,土壤水分变化阶段可分为剧变阶段、缓变阶段、稳定阶段。在降水的强影响周期,降水结束12 h内,表层土壤水分下降剧烈,随前期降水强度增大,剧变阶段结束时刻距离前期降水越长。在降水的弱影响周期,东部区域由缓变阶段到稳定阶段比其他区域需要时间久,在稳定阶段土壤水分以天为单位呈现周期性波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杨文建,浦浩亮,王柳清,胡秋辉,裴斐[5](2019)在《脱水胡萝卜不同水分活度下的品质变化与细菌菌群演替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脱水胡萝卜在不同水分活度下的品质变化与细菌菌群演替规律,为控制脱水胡萝卜贮藏过程中的食用品质劣变,延长其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挑选大小均一的新制备脱水胡萝卜丁,置于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w)分别为0.43、0.67、0.78和0.84的密闭干燥器中贮藏50 d,观测脱水胡萝卜贮藏过程中硬度、微观结构、β-胡萝卜素含量、风味等品质变化情况,分析脱水胡萝卜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细菌菌群丰度变化和演替规律。【结果】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是存在于脱水胡萝卜中的主要外源细菌菌群。经50 d的贮藏后,在低aw贮藏条件下(aw=0.43),脱水胡萝卜中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相对含量高于其他组,高aw环境能够促进片球菌属(Pediococcus sp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p.)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p.)的生长,同时加剧脱水胡萝卜中典型营养物质β-胡萝卜素的损失,并使脱水胡萝卜的硬度降低,微观结构粘连褶皱。同时,电子鼻分析显示高aw引起脱水胡萝卜中烯烃类和酮类等特征风味物质下降,而乳酸菌生长代谢相关的胺类物质上升。【结论】高aw环境能够加速脱水胡萝卜中片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乳酸杆菌属的生长,造成脱水胡萝卜硬度下降、β-胡萝卜素损失、特征风味的劣变以及微观结构的粘连。(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李晋,王洪涛,王慧玲[6](2019)在《金华火腿食盐和水分的渗透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食盐和水分在金华火腿中的渗透变化规律,本实验以两种腿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现代化金华火腿风干和成熟过程中不同层次肌肉的食盐和水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火腿中食盐和水分在风干结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肌肉层间逐渐达到平衡。大型腿各肌肉层的食盐含量在风干时期高于小型腿,之后两个时期均低于小型腿;大型腿各肌肉层的水分含量均高于小型腿。(本文来源于《青海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巩炎,谢兴华,邱城春[7](2019)在《节水灌溉土壤水分扩散规律与布管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饱和-非饱和带水分运移理论为基础,对赛西灌区不同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的运动过程、浸润范围、水量需求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灌溉条件下的水分运移状态,并对节水灌溉效果和经济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达到相同灌溉效果情况下,节水灌溉的用水量明显少于大水漫灌。根据小麦生长周期的需水量,提出了节水灌溉通量值0.375 cm~3/h以及在该通量值下布管间距100 cm的地下布管深度范围:50~60 cm,且节水灌溉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对土壤水分扩散模拟的结果能够为灌区的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10期)

李万兆,陈玉瑜,梅长彤[8](2019)在《胶合板层间水分迁移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合板是一种重要的木质工程材料,其纵横交错的组坯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木质材料的各向异性,因此,胶合板常用于室外环境以代替实木作为结构材使用。由于木材固有的易吸湿性,吸水可改变胶合板的物理力学性能。为探索胶合板层间水分迁移规律,使用X射线断层扫描仪检测吸水前后2种杨木胶合板和杨木试件内水分迁移行为,分析了影响胶合板内水分迁移行为的原因,剖析了吸水过程中胶层和单板结构变化对胶合板吸水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分在胶合板层间迁移可分为吸湿后木材单板发生润胀、单板间胶层不再连续和完整、水分在板层间孔隙聚集和水分穿过胶层并进入下一板层4个步骤。水分更易在木质单板内高密度区域聚集以及沿结构存在缺陷区域迁移。本研究动态可视化了吸水过程中胶合板内水分分布及胶层形态变化,揭示了胶合板内水分穿过胶层的发生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可为优化人造板生产工艺和指导人造板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林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瑞睿,黄峰,薛燕,张良,毕红霞[9](2019)在《猪肉过热蒸汽加工中水分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猪通脊肉为研究对象,选择过热蒸汽温度120、140、160℃和180℃,利用模型拟合计算不同加工温度猪肉的水分比与加工时间的关系,得到拟合方程,并求解相应的水分扩散率,以探究不同加工条件下猪肉样品内部的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加工过程中猪肉水分比与加工时间之间呈指数型关系,水分扩散率随加工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低于140℃时,升高温度对水分扩散速率的影响较大,继续升高温度,其影响减弱。在120~180℃下,猪肉水分扩散率的范围是3.98×10~(—9)~1.58×10~(—8)。低场核磁共振T21弛豫测定结果表明在加工过程中样品不易流动水大量流失,当加工温度高于140℃时,弛豫时间T21与峰面积A21显着降低。因此,140℃可视为过热蒸汽加工的关键控制温度。该研究结果为过热蒸汽技术应用于猪肉热加工提供了技术参考与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任永申,郑尧,雷蕾,艾娇,梁帅[10](2019)在《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分析天花粉干燥过程中水分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天花粉样品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状态、状态与分布变化规律,为天花粉合理加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低场核磁共振与成像技术(LF-NMR、MRI)研究天花粉样品在干制过程中氢质子(H)的横向弛豫时间(T_2)、MRI图像的变化.结果:鲜天花粉中水分含量为64.96%,主要为自由水(峰面积占比77.79%),其余为束缚水.在干燥过程中,T_2向左移动,水流动性降低,自由水含量不断降低,束缚水含量先减少后增加,随后再减少;干燥终点时,自由水含量先于束缚水趋近于零值,饮片外层水分先于内层干燥完毕,且干燥过程随干燥温度升高而加快. MRI图像可直观显示样品水分含量和分布区域由外向内的变化.结论:建立了中药水分低场核磁分析技术,为中药干燥终点判定与工艺条件优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示范.(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水分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压实黄土中的水分垂直入渗规律和非饱和渗透系数函数,在实验室内利用一维土柱垂直入渗模型试验装置,对两组压实黄土土柱试样分别进行了常水头入渗和降雨入渗试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常水头入渗试验中,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前进距离都随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形式增长,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前进距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入渗率在入渗初期最大,之后随入渗时间而快速降低,并在土柱试样底部出水以后达到稳定,且与湿润锋前进距离呈反比关系。(2)降雨入渗试验中,得到两组试样入渗过程中土-水特征曲线数据,分别用van Genuchten模型和Fredlund-Xing模型对两组试样进行了特征曲线拟合。并利用瞬时剖面法处理了入渗过程中水分和水势传感器的监测数据,得到两组试样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并拟合得到非饱和渗透系数与体积含水率之间的指数函数关系式。同时,采用van Genuchten和Fredlund等渗透系数模型分别对两组试样的非饱和渗透系数进行预测,通过对比模型预测结果和瞬时剖面法实测值,发现van Genuchten渗透系数模型预测结果更接近实测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分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闵红,杨静,呼延婷婷,绳金房.片剂水分活度迁移规律与载荷微生物生长状况研究[J].中国药业.2019

[2].张镇飞,倪万魁,王熙俊,苑康泽,潘登丽.压实黄土水分入渗规律及渗透性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3].王偲琦,谭明乾.中国蛤蜊肌原蛋白和大豆蛋白混合物热加工过程水分迁移规律和凝胶性质变化[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4].胡新,陈勇强.降水驱动下表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

[5].杨文建,浦浩亮,王柳清,胡秋辉,裴斐.脱水胡萝卜不同水分活度下的品质变化与细菌菌群演替规律[J].中国农业科学.2019

[6].李晋,王洪涛,王慧玲.金华火腿食盐和水分的渗透变化规律研究[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9

[7].巩炎,谢兴华,邱城春.节水灌溉土壤水分扩散规律与布管方式研究[J].节水灌溉.2019

[8].李万兆,陈玉瑜,梅长彤.胶合板层间水分迁移规律的研究[J].林业工程学报.2019

[9].王瑞睿,黄峰,薛燕,张良,毕红霞.猪肉过热蒸汽加工中水分变化规律研究[J].食品科技.2019

[10].任永申,郑尧,雷蕾,艾娇,梁帅.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分析天花粉干燥过程中水分变化规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标签:;  ;  ;  ;  

水分规律论文-闵红,杨静,呼延婷婷,绳金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