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解析论文-夏旭,黄跃武

耦合解析论文-夏旭,黄跃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耦合解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质耦合,吸收,柱坐标系,Laplace

耦合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夏旭,黄跃武[1](2019)在《圆管外侧层流降膜热质耦合问题的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柱坐标系下层流降膜吸收水蒸气的传热传质模型,通过Laplace变换,由Stehfest方法导出定温边界条件下温度场与水的质量分数场。计算不同刘易斯数(Lewis number,Le)下层流降膜吸收水的质量分数梯度,分析了压力对降膜吸收水蒸气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绝热边界条件相比,定温边界条件下降膜温度较低、水的质量分数较高;对于整个流动长度,Le的增大使降膜吸收水的无量纲流量增大;随着压力的上升,吸收的水蒸气流量几乎呈线性上升。(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曹琳剑,王杰,王欢欢,崔慧慧[2](2019)在《京津冀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集聚耦合演进分析——基于推拉理论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效用函数解析推拉理论,对系统发展模型、协调模型、耦合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进行了改进并综合,构建了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集聚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关系;对2006~2016年京津冀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集聚耦合的演进规律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集聚两系统的发展指数、耦合度均呈现递增趋势,协同基础良好,耦合驱动潜力巨大;系统耦合由拮抗阶段趋向高水平耦合阶段发展;系统在时序上多处于同步发展状态,区域间耦合趋同基本实现;系统耦合度在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性,并达到倒"U"形关系的顶峰;未来应着重考虑避免"城市病"问题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戚广平,陆冠宇[3](2019)在《基于站域空间耦合模型的站城协同发展模式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站与城是一个多维度、多要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以站城协同效应为目标,以站域空间为研究对象,针对六个样本案例,运用归纳、聚类等方法构建站域空间系统。同时,基于空间耦合概念,建立站域空间耦合模型。通过对样本案例的分析研究,从站域空间耦合的整体层面、系统层面和要素层面进行解析,总结出站城协同发展的叁种不同模式,对我国站城协同发展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选择开展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建筑技艺》期刊2019年07期)

张俊,黄琴,靳心伟,安玉华,李思民[4](2019)在《基于单因素解析多因素耦合的递减率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田生产动态分析过程中,确定综合递减率主控因素是制定开发技术政策的重要依据。从综合递减率的定义出发,建立基于产量分解的区块年产量计算公式,提出影响阶段综合递减率变化的12个因素,形成综合递减率多因素耦合模型和主控因素确定方法。模型中提出利用井网完善程度、层间动用程度和附加阻力有效表征区块开发过程中平面和纵向上剩余油动用的不均衡性,客观反映油田开发实际,更准确地表征其对综合递减率的影响。该方法分析结果准确,可为油藏开发调整和油井措施的实施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9年02期)

吴普特,卓拉,刘艺琳,高学睿,王玉宝[5](2019)在《区域主要作物生产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过程解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刚性基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自然-经济-社会(叁元)因素驱动下,其水资源消耗形成实体水-虚拟水(二维)嵌入转化、互为反馈、相互影响的耦合流动过程.本文基于实体水-虚拟水"二维叁元"耦合流动理论,集成构建了以水量为参数的区域作物生产广义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过程量化方法,并应用于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六省,对其1985~2013年主要作物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过程进行解析与评价.揭示了区域作物生产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现象,发现六省间水资源消耗与流动存在资源与经济效益的此消彼长现象.表明以农田尺度实体节水为目标的资源单视角传统农业水资源管理理念,已不足以实现多空间尺度水资源的资源-经济同步高效利用的管理目标,而具有资源-经济-社会叁重意义的区域农业全产业链实体水-虚拟水统筹管理应为有效解决思路.基于此,初步提出叁点思考:(1)现代农业节水应实体水-虚拟水统筹考虑;(2)需加快突破农业生产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量化、评价方法与调控关键技术;(3)建议基于农业全产业链视角,建立基于实体水-虚拟水二维度理论的农业水资源管理体系,确保实现各阶段水资源管理"叁条红线".(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18期)

郑迪,王大志,于林鑫,李召[6](2019)在《盘式永磁涡流驱动器的电磁-温度耦合解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盘式永磁涡流驱动器的电磁-温度耦合解析模型,用于进行电磁场解析计算和温度场分析。首先,基于分离变量法建立叁维电磁场解析模型用于计算磁场分布,推导转矩和涡流损耗表达式。然后,将涡流损耗作为热源,基于等效热网络法建立温度分析计算模型。电磁-温度耦合解析模型的计算是考虑材料电磁和温度特性随温度变化,通过温度迭代过程实现的。最后,利用该文提出的电磁-温度耦合解析模型,分析转矩、涡流损耗、永磁体和铜盘温升随负载的变化,并分析结构参数对转矩的影响。将解析模型结果与有限元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证明解析模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田雨露[7](2019)在《复耦合模理论的解析分析及其在光纤传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光波导研究中,耦合模理论借助于耦合模方程来描述光波导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广泛应用于涉及模式耦合的诸多领域。传统的耦合模理论在分析处理离散的导模耦合中展现出物理概念直观、数学形式简洁等优势,而在处理与连续的辐射模耦合的相关问题时,需要解决辐射模的求解和归一化等难题。漏模的提出缓解了这一难题,但是由于漏模特有的复传播常数和非物理场特性,它的求解较为复杂,正交性和归一化问题亦难以处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于等效闭波导模型的复模展开方法,将耦合模理论拓展到复域,用离散的准漏模表达辐射模,从而可以用类似于导模耦合的形式处理辐射模耦合,用复耦合模方程统一描述导模、辐射模及其相互间的耦合。而较传统耦合模方程而言,在基于复模展开的复耦合模方程中,复的传播常数和耦合系数的引入不可避免,也会引起不同的解析过程和物理机制;因而,有必要进行系统求解并深入探究对应的物理意义,从而发现新现象、揭示新机制、激发新应用。在本论文中,我们拟基于复耦合模方程的解析求解,建立一套系统的复耦合模解析分析方法;利用耦合系数和传播常数的关系定义“耦合状态”,系统地求解复耦合模方程;洞悉在不同的耦合状态下,光波导器件的设计参数与传输特性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利用这种由耦合状态构建的联系,尝试解决基于辐射模耦合的传感设计问题。我们以基于长周期光纤光栅(Long Period Fiber Grating,LPFG)的高折射率传感系统的设计为例,通过选择耦合状态来确定设计参数,提高传感灵敏度和分辨率,这不仅可以验证并进一步完善我们所提出的基于复耦合模解析分析方法的优化策略,也为光波导器件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明确的方案。具体而言,我们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系统地求解复耦合模方程,并研究复模耦合过程中能量的演变过程。通过求解不同耦合系数和传播常数下的复耦合模方程,探求方程的解及其对应的物理意义;研究复模间的模式耦合与能量交换的基本特性,特别是复传播常数和耦合系数的影响等;同时,在相位匹配情况下,着重研究了模式在不同耦合状态下的能量演变过程,建立了耦合状态与传输特性的联系,为复耦合模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奠定基础。2)针对基于漏模效应的光纤传感,研究高于光纤包层的外界环境折射率变化对漏模的影响,论证功率检测的可行性。针对外界环境折射率高于光纤包层的高折射率传感应用,在环境媒质无损耗的情况下,依次采用理论和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环境折射率对漏模有效折射率的影响;进一步,我们讨论了环境媒质有损耗时,环境折射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环境媒质损耗小于-3.52 ×104 dB/m时,媒质损耗对漏模有效折射率影响小于4.72 ×10-2%,从而验证了利用功率变化解析传感物理量变化的可行性。这为利用漏模特性和功率检测实现对高于包层的外界环境折射率的高灵敏度传感提供了理论依据。3)基于LPFG中辐射模耦合效应的高折射率传感器的优化设计。首先对LPFG的复耦合模方程进行解析分析;之后通过选择耦合状态,设计了基于LPFG中辐射模耦合效应的传感器,用来测量折射率高于光纤包层的液体折射率,以解决LPFG在高折射率传感应用中的盲区问题。最后,分别针对较大传感测量范围和较高的灵敏度这两种需求,给出了两组优化设计方案。第一组在环境折射率从1.47变化到1.72,获得的理论传感分辨率在10-4量级;第二组在环境折射率从1.465变化到1.485的较小范围内进一步提高传感灵敏度,获得的理论传感分辨率能达到10-6量级,从而可以满足不同传感应用的需求。4)设计并搭建LPFG高折射率传感实验平台,采用不同制备方法刻写的LPFG进行实验验证;验证基于复耦合模解析分析方法的优化策略的有效性。为完成基于LPFG的高折射率传感设计的实验验证,我们设计并搭建了实验平台,配置了相应的高折射率匹配液。根据耦合状态,我们共设计了叁组不同光栅周期的LPFG,并委托叁家单位采用叁种不同制备方法刻写。每组光栅均与同周期的谐振波长处消光比理想的对照光栅进行了对比实验,经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相符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3)

许晶,夏文忠,王宏志,蒋秀根[8](2019)在《考虑弯扭耦合的解析型薄壁梁单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分析薄壁梁杆件弯扭问题的精度和效率,以Vlasov薄壁杆件理论为基础,考虑大位移和截面翘曲的影响,建立弯扭杆件位移控制方程,构造了薄壁梁杆单元的解析位移形函数,采用势能原理建立了薄壁梁杆势能泛函。利用势能驻值变分原理构造了用于内力分析的解析型薄壁梁杆单元列式,给出了解析型单元刚度矩阵,将其与理论解、插值多项式弯扭杆单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构造的解析型单元计算的薄壁梁扭转角及翘曲率的精度远高于插值多项式单元,且不需划分单元,即可保证计算结果与理论解的相对误差在0. 065%之内,可用于开口薄壁杆件结构的弯扭耦合受力分析及稳定计算。(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庆瑞[9](2019)在《动量名前置句的认知功能耦合效应解析——以“一次北京他也没去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次北京他也没去过"此类动量名结构前置句,其认知功能耦合效应主要表征为认知语义对句法功能的界面映射以及认知功能糅合操控。动量名结构前置的语义句法受制于左向螺旋式移动原则,认知功能生成机制是主体情感彰显认知构式同构、认知突显和视角转换、认知语用语境在线涌现、汉语空间块状游弋性多维交互操作结果。(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君涛,王奎华,刘鑫,孙梵[10](2019)在《考虑桩身叁维效应下的大直径薄壁管桩–桩端土塞耦合振动模型及其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直径薄壁管桩而言,其在低应变测试条件下的动力响应特性需要同时考虑桩端土塞的影响以及桩身叁维效应。据此,提出考虑桩身叁维效应影响的大直径薄壁管桩–桩端土塞耦合振动模型,并得到其在复数域内的纵向振动解析解答及其时域内半解析解,并将该解答与基于Rayleigh-Love杆模型的既有理论解进行比对,2种解的一致性进一步证明了考虑横向惯性效应一维杆模型在解决含土塞管桩动力问题上的合理性,同时为这类问题提供了改进的解析模型及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该解的优势,对大直径薄壁管桩的外径尺寸、壁厚和土塞高度等参数组合对低应变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使其结果能够为现场工程测试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意见。(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耦合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引入效用函数解析推拉理论,对系统发展模型、协调模型、耦合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进行了改进并综合,构建了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集聚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关系;对2006~2016年京津冀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集聚耦合的演进规律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集聚两系统的发展指数、耦合度均呈现递增趋势,协同基础良好,耦合驱动潜力巨大;系统耦合由拮抗阶段趋向高水平耦合阶段发展;系统在时序上多处于同步发展状态,区域间耦合趋同基本实现;系统耦合度在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性,并达到倒"U"形关系的顶峰;未来应着重考虑避免"城市病"问题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合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1].夏旭,黄跃武.圆管外侧层流降膜热质耦合问题的解析解[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曹琳剑,王杰,王欢欢,崔慧慧.京津冀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集聚耦合演进分析——基于推拉理论解析[J].地理科学.2019

[3].戚广平,陆冠宇.基于站域空间耦合模型的站城协同发展模式解析[J].建筑技艺.2019

[4].张俊,黄琴,靳心伟,安玉华,李思民.基于单因素解析多因素耦合的递减率计算方法[J].复杂油气藏.2019

[5].吴普特,卓拉,刘艺琳,高学睿,王玉宝.区域主要作物生产实体水-虚拟水耦合流动过程解析与评价[J].科学通报.2019

[6].郑迪,王大志,于林鑫,李召.盘式永磁涡流驱动器的电磁-温度耦合解析模型[J].电工技术学报.2019

[7].田雨露.复耦合模理论的解析分析及其在光纤传感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8].许晶,夏文忠,王宏志,蒋秀根.考虑弯扭耦合的解析型薄壁梁单元[J].建筑结构学报.2019

[9].张庆瑞.动量名前置句的认知功能耦合效应解析——以“一次北京他也没去过”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19

[10].吴君涛,王奎华,刘鑫,孙梵.考虑桩身叁维效应下的大直径薄壁管桩–桩端土塞耦合振动模型及其解析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标签:;  ;  ;  ;  

耦合解析论文-夏旭,黄跃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