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爱芳滨州学院
【摘要】社会交往能力是未来社会需要我们下一代具备的能力,同时也是幼儿快乐的源泉。能够主动与同伴、与他人交往并具有友好的态度,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幼儿学会做人的基础,这关系到幼儿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得到十分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幼儿在社交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也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幼儿社交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7-0177-02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社会交往关系,才能融入社会生活。能够了解他人,与人相处,被赋予人际交往关系智慧的孩子拥有的是最棒的一项资产。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尤其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问题,需要我们去理智的解决。
一幼儿极易产生的社交障碍
1.不合群
在生活中,有些幼儿总是独来独往,沉默寡言,只顾及自己,很少考虑别人。他们与合群的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缺乏胆略、热情与活泼。一篇名为《玩伴危机严重,儿童抽动症猛增》的报道中说,某市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已经从十年前的1%增加到了5%~10%。专家认为儿童抽动症三大诱因之一就是缺少玩伴儿,幼儿不合群现象逐年增加。究其原因,家长有时出于安全或其他方面的考虑,限制孩子和其他孩子玩;另一方面,许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与其他孩子融合到一起。
2.自私
爸爸妈妈也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对于玩具、食物的占有欲非常强,他爱的食物,喜欢的玩具,甚至是他坐过的椅子,别人是绝对不能碰的。在孩子两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加强,开始学会说“不”,开始在乎“自己的”东西。
小孩子不肯与人分享是很自然、很普遍的,这主要是因为:孩子身边人的“自私”行为与不良教育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父母及家人过于宠爱孩子,使孩子养成独食、独玩等不良行为习惯;孩子缺乏交往,没有机会体验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有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孩子的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任性
父母对孩子过分的娇宠、纵容,无节制、无原则地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点的委屈,孩子自然会得寸进尺,越来越任性;父母缺乏耐心不能与幼儿好好沟通,认为反正说了他也不会听,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他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而不再坚持对孩子的教育;幼儿的自制力差,容易冲动,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往往会导致行为的放纵,所以任性就成了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心理学家认为,任性是一种心理偏异的行为,是一种不良的性格。
4.霸道
霸气十足的孩子总是把自己置于管理者的位置,他们制定游戏规则,选择活动内容并强制其他幼儿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他们往往很少听从伙伴们的意见。就目前来看,他们很少受到同龄小朋友的欢迎,成为不受欢迎的孩子。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导致人们过多关注孩子的智能发展,而忽略了孩子的性格发展,让幼儿的性格发展产生了偏颇。
5.害羞
害羞和胆怯是因为孩子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在面对陌生的人和陌生的情景时,幼儿往往会显得十分腼腆,容易受到惊吓,犹豫或过分沉默,即所谓的“害羞”。对于幼儿来说,通常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大人足够的正面评价。如果一个孩子十分害羞,就会造成较少的社会接触,不但减少与他人交往的机会,而且也失去了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可能性,渐渐地无法让孩子表现出真正的自我,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很大。
孩子的害羞行为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孩子,孩子整天一个人在家,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管教过于严格,孩子犯一点点小错误就横加指责,严厉批评,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总在人前说孩子的不好,甚至有些家长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小孩作比较。例如,如果孩子没和人打招呼就会当众指责等等,这些做法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害羞。此外,过度溺爱、过多照顾和迁就,也容易造成孩子害羞的性格。
6.过于依赖
心理学上称这种表现为“分离焦虑”,这类孩子常会出现哭闹不止、尖叫、缠人、粘人等不成熟的行为。
现在的孩子,出生在物质丰富的年代,少胎制的小家庭中,倡导精心教育的社会里,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的万千宠爱于一身,每个孩子在家中,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王子。孩子一旦离开父母亲友帮他建造的童话世界,开始进入社会,就无法适应团体生活,而出现依赖现象。
7.不讲礼貌
讲礼貌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使人与人的交流更有成效。幼儿不懂礼貌,完全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造成的。例如,有的父母认为在家庭中不用客气,家庭成员之间常用命令的口气讲话,这会使幼儿期的孩子很快学会相似的说话语气。而孩子并不像成人一样会针对不同的对象改变说话的语气。另外,一些不适合儿童看的电影电视节目中也经常会有一些不礼貌的对白,如果孩子经常受这样的影响,也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出现不礼貌的语言。另外,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往往也会受到同伴带来的不良影响,而出现不礼貌的现象。
8.口吃
言语的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相当重要的,不但要能说,还要会说、说得好。调查显示,90%以上的口吃患者的口吃成因都来自于童年时期对周围口吃人的模仿。当儿童处在2~3周岁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时,儿童在语言方面的模仿能力极强,加之儿童时期语言能力发展不成熟,所掌握的词汇量非常有限,因而一些孩子便会在说话的时候出现重复、拖长一个字的口吃现象。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诱因可以导致幼儿的口吃:惊吓或生病。如鼻炎、扁桃体炎或肥大及喉科疾病使幼儿在病中或病后得口吃。孩子的情感抑郁,没有说话的欲望,会导致口吃;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或者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会发生“失语症”,进而
导致口吃。可见,孩子口吃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不良因素。
二幼儿社交障碍的解决对策
当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便开始过上集体生活,这便具备了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条件,幼儿园教育是培养孩子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呢?
1.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增加交往的机会
(1)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物质交往环境。幼儿的同伴交往常常是由玩具引起的,因此,在创设物质交往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玩具的设置。幼儿教师要为幼儿准备适当的玩具,如小男孩比较喜欢的电动玩具、女孩子比较喜欢的洋娃娃,并且有意识地提供数量有限的画笔、纸张、皮球等等。幼儿园中各年龄段的幼儿都有,所以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来分发玩具。
物质交往环境的设置还体现在幼儿活动室的设置上。要为幼儿布置宽敞、明亮的活动室,运用一些比较艳丽的色彩,有利于幼儿开展积极的活动;还可以在活动室的墙面上布置一些画面,使幼儿能够看到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交往环境。心理环境不同于物质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使幼儿心情愉快,产生与同伴交往的动机。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不同幼儿的性格特征,鼓励胆小的幼儿与其他的小朋友进行交往,创造和谐的交往气氛;教师对待幼儿要有良好的态度,如果教师对待幼儿态度温和,关心和爱护幼儿,那么幼儿就会表现积极,能够主动与同伴交往,而如果幼儿教师对幼儿态度粗鲁,不平等地对待幼儿,就会使幼儿心理失衡。
2.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
社会交往技能是指在与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技能。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学会日常交往的语言,如,和老师、同伴、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候,告别时能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撞到别人时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
除了教给幼儿交往的语言还应该教给他们交往的态度、表情、动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大朋友”的身份融入到活动中去,积极引导和做好示范,使孩子掌握正规的交往语言。
其次,要注意教给幼儿主动交往的方法,这是促进幼儿交往的保障。加强对幼儿的移情训练,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幼儿学会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置来看待人和事。移情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
会性行为的发展,并能抑制攻击行为。
最后,要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与同伴交往总是要接触到一些事物,遇到一些问题,如果幼儿不会解决问题,就会给下一步的交往带来困难。教师要利用讲故事、学儿歌、情景表演或在幼儿发生矛盾时通过具体事件生动形象地向他们讲明什么是友爱互助,什么是分享合作,针对幼儿在交往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给孩子讲故事,根据故事的内容向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答。在一问一答中帮助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幼儿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交往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加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又一条重要的途径。
(1)教师要注意选择、设计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游戏,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的游戏具有鲜明的群体性。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体育、表演等游戏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引导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
(2)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空间和时间。活动中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不可过多地干预在活动中发生的争执,给幼儿一个足够的空间,要有效地发挥同伴间交往的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自由地交流,最终达到友好合作的目的。
(3)为幼儿提供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让幼儿自己选择合作者,从而提高交流、分工与合作的积极性。在自发的合作活动中,参与活动的幼儿更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言行,遵守游戏规则,自觉地与同伴互相协商,遇到困难也能勇敢地去面对,并商讨
解决。
4.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性的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活动中发生的社会交往是大量的、真实的,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运用随机教育,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引导。如,当同伴遇到困难时,是否能主动用言语去给以安慰,用动作行为给以支持。
5.注意交往中幼儿的个体差异教育,注重促进个体差异发展
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些幼儿在交往中非常受欢迎,有些则被排斥,这都跟个性是否适合交往规范有很大关系。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掘幼儿的潜能、特长,使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目标。
6.通过评价提高交往的水平
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都要组织有目的的评价。采取的方式有教师评价、幼儿互相评价、幼儿自己评价。评价应主要针对两个方面:(1)对于那些成功合作完成活动的幼儿,一起讲讲哪里完成得好?哪个小朋友在活动中表现最好?哪里比较好?哪些做法是对的?评价后及时发一些小礼物表示对他们的奖励,激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体会到交往成功的快乐,知道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会成功的。(2)对于没有完成活动的,引导幼儿想想为什么没有完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做法是不对的,需要改正一下,下一次应该怎么做?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价,既强化了幼儿正确、积极的交往行为,也能使幼儿找到自己活动中的弱点和不足,在以后的交往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付涛.塑造完美幼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美〕米歇尔·菠巴.不再有成长的烦恼[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3]祝卓宏.赢在起跑线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王秀园.儿童心理魔法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