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及治疗探讨

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及治疗探讨

宁乡市黄材中心卫生院湖南长沙410627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发病机制以及早期诊治情况。方法:此次抽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医治的外伤性脑梗塞患者(29例)进行研究,总结发病机制、早期诊治情况。结果:本次患者治疗后,有2例死亡,原因是脑水肿严重,致使中枢性呼吸循环发生衰竭而死亡,死亡时间是术后第4天。存活患者术后经GO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评估预后,14例患者恢复良好、7例患者中残、4例患者重残、2例患者植物生存。结论:对于外伤性脑梗塞来说,患者的治疗效果同原发病情相关,应提早预防、及时诊断以及恰当有效治疗,降低患者的伤残率与死亡率,并提高其生存质量。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治疗

临床中,外伤性脑梗塞属于颅脑损伤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尤其是对大面积脑梗塞来说,一旦发生,诊断不及时、治疗效果不佳时,就会致使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使脑功能的继发性损伤加重,对患者预后产生严重的影响[1]。为了探讨和分析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发病机制以及早期诊治情况,此次抽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医治的外伤性脑梗塞患者(29例)进行研究,研究具体内容是: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抽取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医治的外伤性脑梗塞患者(29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20例,女性9例;患者年龄在0.9-63岁之间,平均为(35.15±4.35)岁;受伤原因:6例患者是打击伤、10例患者是坠落伤、13例患者是车祸伤;全部患者均以颅脑外伤入院,都是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在伤前均没有脑梗塞病史。GCS评分情况:7例患者是3-5分、14例患者是6-8分、6例患者9-12分、2例患者是13-15分;伤后入院后所有患者均做头部CT检查,按病情在入院后1-7天做CT复查,对于怀疑是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做CT灌注成像亦或是磁共振检查。7例患者硬膜外血肿、5例患者脑挫伤并血肿、9例患者硬膜下血肿、23例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患者弥漫性轴索损伤;根据神经外科指南中的手术指征做手术处理,严密观察术后和暂无手术指征患者并常规处理。患者伤后梗塞出现的时间:5例患者是伤后1天内、20例患者是伤后2-3天、4例患者是伤后3天以上;患者的梗塞部位:1例患者是小脑、11例患者是基底节区、5例患者是顶枕区、6例患者是颞顶区、6例患者是额颞区;患者的梗塞形态:15例患者是大面积脑梗死(脑梗直径超过50mm)、10例患者脑梗直径15-50mm、4例患者是腔隙性脑梗死(脑梗直径在0.5-15mm)。

1.2方法

本次患者中有13例是非手术治疗,在早期通过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等),持续治疗10天,并适当给予脱水药物(小剂量的甘露醇),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大都是甘油果糖,对于水肿严重患者可给予20%的白蛋白;丹参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7天,进行抗凝和改善微循环;给予患者自由基清除剂、能量合剂、脑功能活化剂;维持水电解平衡,经平衡液进行充分扩容;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在病情稳定后尽快做腰大池外引流术把血性脑脊液放出;进食困难患者静脉营养支持;如果患者伤后10天后病情允许,可给予高压氧治疗,2次/天,持续10天,并中药口服、理疗、针灸、肢体功能锻炼。16例患者是开颅手术治疗,7例患者是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7例患者是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加颞极或(和)额极切除内减压术、2例患者是单纯去骨瓣减压术,患者术后的治疗措施与非手术治疗一致。

2结果

本次患者治疗后,有2例死亡,原因是脑水肿严重,致使中枢性呼吸循环发生衰竭而死亡,死亡时间是术后第4天。存活患者术后经GO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评估预后,14例患者恢复良好、7例患者中残、4例患者重残、2例患者植物生存。

3讨论

3.1发病机制

对于外伤性脑梗塞来说,其发病机制较复杂,具体是:由于头部受到外力损伤,机体颅底血管扭曲,且血管内膜受损,形成血栓形成,头颅被动的向对侧旋转时,动脉在颈椎处受阻,导致张力增大,致使此段动脉血管壁受到挫伤;儿童的颈部肌肉发育相对迟缓,脑和脑动脉中的膜肌层内膜性膜的发育并不完善,保护、支撑作用稍差;颅脑损伤后,脑水肿、颅内血肿引起占位效应,脑组织发生移位,供血动脉受压、扭曲、牵拉,脑血管闭塞、狭窄,动脉供血区发生梗塞;脱水剂和利尿剂应用对液体入量限制,致使血液粘滞度增加,而颅内压增高后,脑灌注压降低,血流缓慢,再加上外伤后产生氧自由基,致使血小板聚集以及血管收缩形成血栓,引起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当红细胞呗破坏后有氧合血红蛋白、5羟色胺、儿茶酚胺、血栓素A等释放,引发脑梗死;基底节区的血供差,且侧枝循环少,供血脉络膜动脉深穿支经主干动脉分支时呈垂直出入,头部旋转时,上述血管被扭曲、移位以及痉挛而形成血栓形成;外伤后机体的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以及微循环出现障碍:出血过多,导致血液浓缩,凝血系统呗激活,致使血液高凝[2-3]。

3.2早期诊断和治疗

患者的表现不具有特异性,特别是昏迷患者,脑梗塞很难及时发现。在治疗中应密切观察其病情,是否意识障碍、头痛、偏瘫、恶心呕吐、失语、眩晕、肢体麻木等,在存在上述表现和加重时,及时做CT检查。但早期CT对阴性者检查时不能排除脑梗塞,怀疑是创伤性脑梗塞后,条件允许时做CT灌注成像或者是MRI诊断[4]。

颅脑损伤同继发性脑梗塞治疗存在矛盾,应权衡利弊,并相互照应。在脑损伤积极治疗基础上,应解除脑血管痉挛,对低血流量进行纠正,降低血液的粘稠度,确保脑灌注压,对外伤性脑梗塞对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神志清醒、脑梗塞直径少于4cm、中线结构移位少于0.5cm、无明显颅高压者可早期保守性综合治疗:通过钙离子拮抗剂对血管痉挛进行缓解,清除自由基和改善脑血管循环等药物,经平衡液扩容,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要尽早做腰大池外引流术,血性脑脊液放出,静滴脑血管刺激,并早期高压氧治疗,给予针灸、按摩等。存在手术指征者,要尽早手术治疗,经开颅清除血肿,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侧裂血管减压,利于颅底挫伤以及坏死脑组织、血肿等清除[5]。

综上所述,对于外伤性脑梗塞来说,患者的治疗效果同原发病情相关,应提早预防、及时诊断以及恰当有效治疗,降低患者的伤残率与死亡率,并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勇.外伤性脑梗塞的40例诊治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25(3):25-26.

[2]朱成,王淮,杜宏宇,等.外伤性脑梗死超早期诊断后的治疗策略探讨[J].淮海医药,2015,30(6):527-528.

[3]李健,徐英辉.外伤性脑梗死的病因分析与防治策略[J].医学与哲学,2013,34(10):57-59.

[4]王云俊.外伤性脑梗塞患者CT诊断与发病机制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4,19(8):455-455.

[5]李春辉,喻坚柏.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及治疗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19(3):592-592.

标签:;  ;  ;  

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及治疗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