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粒子能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能量优化调度,粒子群算法,电网传输
粒子能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柯,李旭,张二永,刘杰,吴涛涛[1](2019)在《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网能量优化调度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用粒子群算法作为电网能量优化调度模型核心,构建目标函数,寻找约束条件,进行模型求解。最后运用算例对所提出的能量优化调度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调度模型在节约调度成本,增加电网能量输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9年18期)
刘半藤[2](2019)在《基于能量粒子算法的无线自组织网络节点移动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传统的粒子群优化模型,将网络节点类比于具有能量维度的粒子,提出一种能量粒子算法确定节点移动策略。首先,建立节点模型分析节点能量消耗方式。然后,建立节点移动模型,利用邻居节点的剩余能量信息确定节点移动方向与移动速度。最后,仿真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的节点移动方式,本文所提出的节点移动策略可以有效缓解网络瓶颈节点能量消耗速率,改善网络能耗均衡性,延长网络生存时间。(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尹忠东,谢呵呵[3](2019)在《离散二进制粒子群算法与模糊控制混合运行的家庭能量管理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互联网是解决未来电网大规模分布式电源接入,提高新能源渗透率、电网经济性及可靠性的重要手段。未来家庭能源网络作为能源互联网的一种子网,主要由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电动汽车、智能家电与传统电器组成。目前,家庭能量管理策略上主要采用以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为代表的最优化算法和以模糊控制为代表的控制算法,但两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考虑到家庭能源网络内设备特性不一,仅采用一种控制方式有失偏颇。在分析家庭系统内不同能量设备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最优化算法与控制算法混合运行的家庭能量管理策略,并针对不同策略之间的兼容性做出了优化。为验证算法的优化效果,利用真实历史数据分析了混合运行下的算法表现,并与单独控制时家庭运行成本做出比较,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满秀,孙笑笑,宋志英,燕琪芳[4](2019)在《基于加替沙星和金纳米粒子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妥布霉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加替沙星为供体,金纳米粒子(AuNPs)为受体,建立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新体系。该体系中加替沙星以非共价的方式吸附在AuNPs上,两者之间发生了有效地能量转移,导致加替沙星的荧光猝灭。妥布霉素可以和AuNPs作用,使加替沙星从AuNPs表面释放,进而使体系的荧光恢复。据此建立了检测妥布霉素的荧光分析新方法。在最优化的条件下,检测妥布霉素的线性范围为1.0×10-8~2.8×10-7 mol/L,相关系数R=0.9917,检出限为6.5×10-9 mol/L。本方法成功用于鲜奶和妥布霉素滴眼液中妥布霉素含量的检测,平均回收率为95.3%~105.0%。(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于海洋[5](2019)在《上转换纳米粒子中的能量传递、迁移调控及表面猝灭效应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其一些独特的光学性质,如窄带多波长发射,反斯托克斯位移大,发光寿命长,光化学稳定性好等,使其在防伪,生物检测,生物成像,太阳能电池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发光效率低,稀土离子吸收截面小等缺点仍极大地制约该材料的进一步发展。敏化离子(如普遍研究的Yb~(3+)和Nd~(3+)等)和发光离子(如普遍研究的Tm~(3+)和Er~(3+)等)之间以及两者与表面缺陷或配体分子之间的能量传递对上转换发光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因此,开展对上转换纳米粒子中能量传递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在本工作中,我们首先设计了NaYF_4:Yb/Tm@NaYF_4:Yb@NaYF_4:Yb/Nd上转换纳米粒子核壳结构,研究了在稀土离子之间能量传递、迁移机制下各向异性生长及多光子过程对上转换纳米粒子发光动力学的影响。此外对于不同水相溶剂中的NaYF_4:Yb/Er上转换纳米粒子,我们对由稀土离子与表面缺陷和配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所引起的表面猝灭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本论文设计了能分别被800 nm和980 nm激光激发的NaYF_4:Yb/Tm@NaYF_4:Yb@NaYF_4:Yb/Nd核壳结构的上转换纳米粒子,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不同壳-核比(1:1、3:1和7:1,固定核尺度改变壳层厚度)各向同性生长和各向异性生长两种上转换纳米粒子。表征结果显示合成出的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及单一性,Tm~(3+)不同发射带的上转换发光分别属于双光子、叁光子及四光子过程。2.研究了各向异性生长及多光子过程对能量迁移上转换发光动力学过程的影响。论文对不同壳-核比下,各向同性生长及各向异性生长的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寿命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随着壳-核比例的增加,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寿命均有延长的现象,且由于各向异性生长的上转换纳米粒子在长轴方向具有更长的能量迁移距离,所以其寿命变化幅度更大。此外相对于980 nm激光的激发,在800 nm激光的激发下,由于800 nm的光吸收只存在于最外壳层,所以上转换纳米粒子中能量迁移的距离更长,寿命延长幅度就更大。对能量传递距离的调控也使得各向异性生长上转换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发光效率。接下来本文对不同壳-核比下各向异性生长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双光子、叁光子及四光子发光过程的寿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由于能量传递的函数与该波长上转换过程的阶数(n值)有关,且n越大,函数曲线半高宽越窄,但其峰值位置不变,所以不同多光子过程寿命衰减沿的变化有所区别,但上升沿的变化基本一致。3.对四种不同水相溶剂(水、甲醇、乙醇和N,N-dimethylformamide(DMF))中的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表面猝灭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在这一工作中,本论文利用Monte Carlo计算模拟方法,建立了离子-离子相互作用的微观过程与上转换发光关系的物理模型,进而给出了四种不同的水相溶剂对NaYF_4:Yb/Er上转换纳米粒子发光性质影响的量化分析结果。不同溶剂中纳米粒子上转换发光稳态及动力学光谱分析结果均表明,水中的上转换纳米粒子表面猝灭速率最高,甲醇和乙醇中其次,DMF中最低,其归因于溶剂中羟基基团及其活性对于上转换纳米粒子表面猝灭效应的影响。通过计算模拟获得了定量分析结果,获得的四种溶剂中上转换纳米粒子表面猝灭速率分别为:2.5′10~4 s~(-1)(DMF),1′10~5 s~(-1)(甲醇和乙醇),5′10~5 s~(-1)(水)。综上所述,本论文对上转换纳米粒子能量传递、迁移和表面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向异性生长的上转换纳米粒子可以获得更大的寿命调控范围及更高的发光效率,而不同水相溶剂中上转换纳米粒子表面猝灭效应的定量分析对于加深人们对稀土上转换材料发光机理的认识,以及促进不同溶剂状态下上转换纳米粒子在不同领域的传感、标记和检测等方面的应用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何秋明[6](2019)在《高能量粒子激发的剪切阿尔芬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磁约束聚变燃烧等离子中,阿尔芬波的研究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多种阿尔芬本征模式在理论和实验中被发现,而这些阿尔芬本征模式易与高能量粒子通过波-粒相互共振作用机制激发成不稳定状态。在高-β环向等离子体中,一种沿磁力线方向传播,且由等离子体压强梯度诱导的势阱所捕获的一种新型的本征模,简称离散阿尔芬本征模(αTAE,α是等离子体压强梯度的标度)。αTAE主要受等离子体的压强梯度和气球模影响,研究发现其主要存在于气球模的第二稳定区和负磁剪切区域。最近几年,发现在HL-2A托卡马克装置上的多种阿尔芬本征模式被激发成不稳定模式,如环效应诱导的阿尔芬本征模(TAE)、Beta-诱导阿尔芬本征模(BAE)和高频负磁剪切阿尔芬本征模(HFRSAE)。HL-2A托卡马克装置具有多种辅助加热方案,目的是为了控制和优化等离子体电流剖面。在辅助加热过程中,辅助加热的能量将沉积于沿托卡马克小半径方向上的不同区域,使该区域的等离子体温度升高,产生较大的压强梯度,而较大的压强梯度将诱导离散阿尔芬本征模的形成。基于HL-2A托卡马克,运用理想磁流体力学(MHD)数值模拟程序,在低杂波辅助加热放电方案中,探究了低杂波能量沉积区域内的离散阿尔芬本征模(αTAE,α是等离子体压强梯度的标度)的物理特征;探讨了不同等离子体剖面下,αTAE的分布情况.运用线性回旋动理学和磁流体力学混合模拟程序,研究了中性束注入不同能量的粒子对αTAE的影响;此外,还探究了能量沉积区域内的αTAE被高能量粒子激发成不稳定性的物理特征。同时还基于当前世界上主要的托卡马克装,根据其结构特征和运行条件分类探究了不同类型托卡马克装置上的离散型阿尔芬本征模物理特征行为,以及在高能量粒子条件下离散阿尔芬本征模的不稳定性特征,这些托卡马克装置上存在的不稳定性也能会正在建设的(CFETR)和(ITER)中产生。通过模拟发现,在该装置上α的值相对较小,αTAE主要分布在负磁剪切区域。在低杂波能量沉积区域内伴有丰富的αTAE,且低杂波能量沉积量越大,αTAE频率也越高。此外,在不同等离子体剖面下,大量的αTAE被束缚于沿HL-2A托卡马克小半径方向上的不同区域。随着中性束注入粒子能量逐渐增大,αTAE的多支模也被激发成不稳定模式。模拟还发现在不同类型托卡马克装置上,在较宽的运行范围内,都存在离散阿尔芬本征模,且这种本征模易受高能量粒子激发成不稳定模式。这种不稳定模式潜在影响托卡马克对等离子体的约束性能和未来聚变反应堆的稳态运行。(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刘亚迪[7](2019)在《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射流电子能量调控及相关活性粒子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射流以其操作简单、安全性好、环境友好等显着优点,在过去几十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等离子体射流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成为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在这些应用中,被处理物往往受到周围环境水溶液的影响。作为等离子体射流中的重要粒子,电子参与了等离子体与水溶液的相互作用以及等离子体产生的活性粒子在水溶液中的传质,并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了解等离子体射流中电子的行为,有效调控电子能量,对等离子体射流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并使用基于针-板放电结构的二维轴对称流体模型,对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射流电子能量的电源参数效应、结构参数效应、气体组分效应以及电子能量与活性粒子产生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考虑的电子能量包括整个射流空间、子弹中以及阴极板附近这叁个区域中的平均电子能量。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和结果::1.系统地研究了大气压氦气等离子体射流中电压幅值、脉冲上升沿以及二者的协同对电子能量的影响,详细地分析了空间电场对电子能量电源参数依赖的影响,揭示了空间电场在等离子体射流电子能量调控中的主导作用,获得如下的结果:(1)在较短的脉冲上升沿下,电压幅值对电子能量的影响显着;对于给定的电压幅值,各区域的平均电子能量均随脉冲上升沿的增加而减小。高电压幅值下,电子能量对脉冲上升沿有较强的依赖;在小的脉冲上升沿下改变电压幅值,或在高的电压幅值下改变脉冲上升沿,两种协同方式对电子能量的调控更灵敏有效。(2)与等离子体射流中的其他区域相比,等离子体子弹对射流中高能电子具有显着的贡献,尤其,调节电压幅值和脉冲上升沿,可以得到约10 eV的平均电子能量,这个能量覆盖了诱导水分子离解电子俘获机制所有过程的能量阈值,因此,对等离子体射流中活性粒子在水溶液中传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系统地研究了大气压氦气等离子体射流中电子能量的结构参数效应,并对其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构参数包括针电极半径、针板间距、介质管内径以及介质管相对介电常数。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在整个射流空间、子弹中还是阴极板附近,针电极半径对各区域的平均电子能量的影响均很小;针板间距的增大使各区域中平均电子能量明显减小;介质管对电子能量的影响仅在其内径较小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介质管相对介电常数对电子能量的影响很小。(2)与等离子体射流中的其他区域相比,无论何种结构参数改变,等离子体子弹对射流中的高能电子均有显着贡献。3.系统地研究了大气压氦水蒸气、氩水蒸气、氦空气和氩空气等离子体射流中杂质气体浓度对电子能量的影响,并对相应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获得了如下结果:(1)杂质浓度一定,氦等离子体射流中,整个射流空间、子弹中以及阴极板附近,各区域中平均电子能量均比氩等离子体射流中的高。(2)对于氦水蒸气等离子体射流,当水蒸气浓度低于0.1%,整个射流空间、子弹中以及阴极板附近,各区域中平均电子能量基本保持不变,之后随水蒸气浓度显着下降;对于氩水蒸气等离子体射流,各区域中平均电子能量仅在1%以上的水蒸气浓度时略有减小;两种工作气体之间产生的这一差异,主要是由于与氦和氩相关的电子碰撞反应的能量阈值不同。(3)在氦空气和氩空气等离子体射流中,整个射流空间、子弹中以及阴极板附近,各区域中平均电子能量在空气浓度低于0.5%的范围基本上均保持不变,但当空气浓度高于0.5%时,各区域中平均电子能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4.研究了大气压氦湿空气、氦水蒸气、氩水蒸气等离子体射流中活性粒子产生与整个射流空间平均电子能量的相关性,并对相应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本章的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1)在氦湿空气等离子体射流中,通过调节电压幅值使平均电子能量增加,相应地OH、O3、O(1D)、O-的平均密度增大,但H2O2的减小。随着湿空气浓度的增加,电子能量逐渐减小,OH、O3、H2O2、O(1D)、C-的平均密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大。相比较,H2O2平均密度的增加更为显着。(2)在氦水蒸气和氩水蒸气等离子体射流中,减小针板间距使平均电子能量的增大,对应着OH平均密度增加,这种变化趋势在氦水蒸气中更为显着;在氦水蒸气等离子体射流中,当浓度低于0.5%时,基本上,平均电子能量不随水蒸气浓度改变,OH平均密度随水蒸气浓度线性增加,但浓度在0.5%以上时,平均电子能量明显减小,OH平均密度增加变缓;在氩水蒸气等离子体射流中,水蒸气浓度增加,平均电子能量几乎保持不变,同时OH平均密度基本上线性增加。(3)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虑,对于氦/杂质气体或氩/杂质气体等离子体射流等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适当高的杂质浓度既能获得期望的电子能量,同时也能产生丰富的活性粒子。(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1)
陈林,张帅伟,钟卫东,杨晓元,刘文超[8](2019)在《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多S盒相关性能量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能量曲线与数据加密标准(data encryption standard,DES)密钥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解决传统相关性能量分析方法在攻击多个S盒对应轮密钥过程中猜测密钥数目成指数增长造成的计算量过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的多S盒相关性能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PSO算法结构简单、搜索速度快的特点,同时实现对DES算法多个S盒的攻击,增强能量曲线与密钥之间的相关性,降低攻击DES算法多S盒的计算复杂度。采用经DES算法加密的数据,对本文方法和传统相关性能量分析方法进行性能分析实验。由实验结果可知,与传统相关性能量分析方法相比,本文方法有效增强了信号的信噪比,对能量信息的利用率提高约55%;在能量曲线数目有限(600条)的情况下进行密钥恢复,正确率提高了约30%。(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侯玉梅[9](2019)在《HL-2A装置中高能量粒子驱动的非线性不稳定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磁约束聚变装置中高能量粒子驱动的非线性不稳定行为对探索热核聚变反应堆十分重要。一方面,它们被认为是理想的能量传输通道,将能量与动量从高能量粒子向热等离子体传递。由于未来燃烧等离子体芯部温度、密度较高,目前的等离子体诊断技术将受到严重制约,通过分析不稳定行为特征可获取芯部等离子体信息。另一方面,不稳定行为可能对高能量粒子进行再分布:将大量的高能量粒子从等离子体芯部驱至边缘,降低了装置等离子体约束能力,巨大的能量损失也可能严重破坏装置第一壁。本文中,对HL-2A装置高能量粒子驱动的非线性不稳定行为研究主要包括具有频率啁啾行为(Chirping,指不稳定性模出现周期性快扫频的现象,其持续过程一般为~ms量级)的特征阿尔芬模(Alfven Eigenmodes,AEs)以及模-模耦合(Mode-mode coupling)不稳定性。Berk和Breizman等人的研究表明,频率啁啾行为与相空间hole-clump对运动有关。利用Mirnov探针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结合等离子体背景参数,对比具有对称、向下扫频啁啾行为的β阿尔芬本征模(β-induced AEs,BAEs)与环效应阿尔芬本征模(Toroidal AEs,TAEs)发现:(l)NBI功率接近的情况下,低密度条件下更容易观测到具有向下扫频啁啾行为的AEs;(2)反剪切阿尔芬本征模(Reversed Shear AEs,RSAEs)的扫频行为与安全因子q值有关,向上、向下扫频的RSAEs均发现频率啁啾行为,且伴随相翻转(Phase-flip)现象。基于Berk-Breizman理论,利用δf-COBBLES和BOT代码模拟HL-2A装置具有对称频率啁啾行为的TAEs不稳定性,分别考虑Krook与Fokker-plank碰撞模型。对比两种模型数值模拟结果:(1)Fokker-plank碰撞模型比Krook碰撞模型更适用于该不稳定性分析;(2)δf-COBBLES-Fokker-plank模型能定性、定量地分析该不稳定性,而BOT-Fokker-plank模型只能局限于定性分析。利用BOT代码,分别利用Krook、Fokker-plank碰撞模型对具有向下、向上钩状扫频啁啾行为进行定性分析。发现临界条件下,向下扫频啁啾行为中,扩散效应占主导,而动力摩擦效应促进相空间hole运动,即向上扫频啁啾行为。傅里叶双谱分析是研究模-模耦合现象的常用工具。该方法应用于HL-2A装置高频相干模(High Frequency Coherent Modes,HFCMs)的分析,证实其叁波相互作用。针对模-模耦合不稳定性,采用李萨如图形研究两波相位关系,结果表明当叁模耦合时,其中任意两模会发生相锁。李萨如图形应用于叁次谐波共振动理学气球模(Resonant Kinetic Ballooning Modes,rKBMs)分析时着重讨论了相锁(Phase-lock)、相滑移(Phase-slip)、相翻转过程。其中,相锁过程反应了两模频率间相关性,而相滑移与相翻转过程可能与波-波能量交换有关。磁约束聚变装置中,诊断系统是研究高能量粒子驱动的非线性不稳定行为的重要工具。其中,快离子Da成像诊断系统(Fast Ion D-alpha diagnostic,FIDA)是主动、直接观测高能量离子的有效手段,可得到高能量离子密度分布、空间分布、能量分布等信息。本文主要介绍HL-2A与EAST装置FIDA诊断系统工作原理、光路设计、硬件系统,并分别给出FIDA系统获得的高能量离子能谱分析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5)
任小文[10](2019)在《LHC/ALICE实验质心系能量13TeV质子—质子碰撞中伴随粒子事件产生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几十年来,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直吸引着物理学家们的浓厚兴趣。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是有别于日常强子物质的一种新的物质相态,它曾在宇宙大爆炸(Big Bang)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出现过,并深深地影响了宇宙的演化过程及现有宇宙中所有物质的形成。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内,部分子(夸克和胶子的统称)是渐进自由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现了物理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创造一个小型宇宙大爆炸的愿望,使在实验室中对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形成及特性展开系统分析成为可能。从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到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再到最新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物理学家们已经在不同的碰撞系统,不同的碰撞能量下对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做了系统性的研究,但仍然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高能部分子在穿越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时受到强相互作用会损失部分能量,部分子然后经过碎裂(fragmentation)过程形成一个末态粒子喷注(jet),由于QGP诱导入射部分子辐射胶子损失能量被称为喷注淬火(jetquenching)。RAA是高能物理实验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观测量,它反应了部分子在穿越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时能量损失的程度。在RAA的测量中,质子-质子(pp)碰撞被视为一个参考(reference),因为质子-质子碰撞通常被认为没有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形成,因此对质子-质子碰撞的精确测量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很不幸,在质子-质子碰撞中,除了最令人感兴趣的一个硬相互作用外,还存在诸多软过程和半硬过程的产生,它们形成一类粒子,被统称为Underlying Event(简写为UE)。Underlying Event使得质子-质子碰撞的精确测量变得非常困难,因为我们不能完全正确地从实验上区分来自硬相互作用过程的粒子和来自UE的粒子在一个质子-质子碰撞事件中,UE囊括了初态和末态辐射(initial and final state radiations),多重部分子相互作用(multiplicity parton interactions)和碰撞剩余物(beam remnants)等物理过程产生的所有的贡献。而另外我们最感兴趣的是硬相互作用产生的粒子。在传统的UE测量中,根据领头粒子的方向,整个拓扑空间被划分为叁个区域:Toward区域,Transverse区域和Away区域。Toward区域和Away区域主要用于收集来自两个背对背喷注的粒子,通常认为在领头喷注横动量小于50 GeV/c的情况下,在Transverse区域内UE粒子产生占是绝对主导地位,由于UE的产生是各向同性的,从实验上考虑叁个区域具有相同的区域面积,所以UE在叁个区域内应具有相同的分布。本文基于ALICE(一个大型重离子碰撞实验的简称)探测器采集的质子-质子碰撞数据,对质心系能量为13TeV的质子-质子碰撞中UE的产生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 UE依赖于领头粒子横动量的最新结果,并与ATLAS测量的13TeV的最新结果作了比较。本文还重点观测了 UE依产生对粒子产生平均多重数RT的依赖,给出了RT几率分布谱和带电粒子平均横动量依赖于RT的分布谱。这是ALICE实验组有关RT的第一个测量结果。本文的主要结构如下:第一章首先介绍标准模型和量子色动力学,然后引入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进而介绍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第二章首先介绍多重部分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概念,然后描述PYTHIA 8产生器和EPOS LHC产生器,接着回顾UE在高能碰撞实验中的测量历史,最后着重介绍一个新的事件分类器,RT。第叁章简要介绍ALICE探测器的主要结构,探测器的主要子探测器的布局及性能以及ALICE探测器的升级计划。第四章详细讨论UE领头粒子横动量依赖性测量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的选取,事件及粒子的筛选,主要的修正步骤及系统误差估计方法,最后给出测量的物理结果。第五章详细介绍Underlying Event的RT依赖性测量过程,并详细介绍了Unfolding方法在RT测量中的应用,最后给出带电粒子平均横动量的RT依赖性的物理测量结果。第六章给出本文的结论及对课题研究前景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粒子能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借鉴传统的粒子群优化模型,将网络节点类比于具有能量维度的粒子,提出一种能量粒子算法确定节点移动策略。首先,建立节点模型分析节点能量消耗方式。然后,建立节点移动模型,利用邻居节点的剩余能量信息确定节点移动方向与移动速度。最后,仿真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的节点移动方式,本文所提出的节点移动策略可以有效缓解网络瓶颈节点能量消耗速率,改善网络能耗均衡性,延长网络生存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粒子能量论文参考文献
[1].王柯,李旭,张二永,刘杰,吴涛涛.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网能量优化调度方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
[2].刘半藤.基于能量粒子算法的无线自组织网络节点移动策略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9
[3].尹忠东,谢呵呵.离散二进制粒子群算法与模糊控制混合运行的家庭能量管理算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李满秀,孙笑笑,宋志英,燕琪芳.基于加替沙星和金纳米粒子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妥布霉素[J].分析科学学报.2019
[5].于海洋.上转换纳米粒子中的能量传递、迁移调控及表面猝灭效应定量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9
[6].何秋明.高能量粒子激发的剪切阿尔芬波[D].贵州大学.2019
[7].刘亚迪.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射流电子能量调控及相关活性粒子的数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陈林,张帅伟,钟卫东,杨晓元,刘文超.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多S盒相关性能量分析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9].侯玉梅.HL-2A装置中高能量粒子驱动的非线性不稳定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0].任小文.LHC/ALICE实验质心系能量13TeV质子—质子碰撞中伴随粒子事件产生性质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