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样本医院使用进口药品跟踪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叶洋洋[1](2021)在《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老年社会的深入和人类突发性疾病的出现,医疗旅游已成为我国当下重点发展的“新经济”。但面对国内外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内众多医疗旅游目的地正寻求解决国内客源流失的办法。同时,在前期调研发现,医疗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处初级阶段,群体认知仍相对不足,尤其在国内医患关系和旅游服务关系难以长久保持的情况下,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是当前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关键。信任双因素理论源自于信任理论研究中对信任与不信任关系的探讨,这一理论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且在不同情境下开始得到验证。但在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中,目前对不信任的内涵、维度的挖掘还明显不足。具体到医疗旅游研究中,信任虽被提出是对决策至关重要的,但针对不信任的研究相对空缺,更缺乏讨论二者共存的情况。本文以我国医疗旅游先行区发展为例,借助信任双因素理论,验证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情境下信任与不信任的二元关系;并以信任双因素为核心开展实证研究,分析客源群体对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的决策影响过程;在质性和量化研究基础上,得到了基于人-地信任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以期为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文章围绕以上主题内容,分为理论基础、质性扎根、量化验证及对策研究四大板块,共计八个章节。其中,量化验证过程细分为三个阶段,整体研究过程层层递进,前后呼应。第一,梳理并引入信任双因素理论,构建了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与对策研究的概念框架。立足信任研究发展脉络,厘清并完善信任双因素理论;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初步界定了相关变量的概念、维度及阶段;从四个层面分三个阶段构建了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概念模型;同时,结合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现状,分析信任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选取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案例地,通过深度访谈,运用ROST CM及Nvivo软件进行内容分析及扎根分析,从客源视角得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内涵、维度(信任:能力、正直、善意;不信任:恶意、不可靠、不可测)及5个感知要素;从目的地服务管理视角得到信任与不信任的来源、信任保障机制的17个基本构成及保障措施内容,初步构建基于人-地关系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的内容框架和过程。第三,基于质性研究结果,补充并完善相关变量,得到完整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影响模型;分阶段进行假设检验,细化各变量的问项来源;以案例地为核心区开展问卷预试,优化变量问项;开展正式问卷调研,通过统计学分析优化变量构面;分三个阶段得到验证结果:(1)信任与不信任相互独立、共存且不同,且个体差异普遍存在,我国医疗旅游目标群体中多为“盲目信任”、“盲目怀疑”及“有限信任者”;(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的维度中,正直及不可测对于信任和不信任的影响显着性相比其他较弱;信任双因素对旅游意向有影响,且信任起正向主导作用;(3)认知显着影响信任双因素;影响认知的五个感知要素中,管理保障、环境因素及设施与服务质量相关性较高,且环境因素、价格成本以及声誉形象对认知影响显着。第四,综合质性和实证研究结果,基于我国目前初级发展阶段,得到了基于决策过程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内容,即基于环境服务质量提升、基于价格成本改善、基于声誉形象优化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并从信任双因素出发,对照增强信任、减小不信任,提出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的具体建议。总体上,本文较好地完成了相关研究内容,成功地将信任双因素理论应用到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中,构建了基于决策过程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为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1)在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情境下,厘清并验证了信任双因素理论,完善了信任双因素理论验证的研究体系;(2)构建完整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体系,拓宽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应用研究范畴;(3)方法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形成了完整的验证方法思路;(4)聚焦人-地多方参与者视角,丰富了医疗旅游相关研究方法。在理论贡献上:(1)从信任理论出发,健全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体系;(2)填补了不信任维度差异化划分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内容;(3)梳理完善了医疗旅游研究概念,拓展了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研究体系。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也为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的优化提出了实践启示,为医疗旅游先行区经验推广提供了现实依据,在总结研究局限的同时为未来研究提出了方向。
梅学聃[2](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零售药店药品销量影响因素和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医药分离改革的进行,零售药店逐渐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零售药店药品销量影响因素和销量预测方法。文中将药品销量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类: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宏观背景,并在对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药品销量的预测。本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内部因素和月份对药品销量的影响、零售药店选址即外部因素对药品销量的影响以及有限时间数据下零售药店药品销量的预测。在第一部分,文章以AB公司101家零售药店两年的单品销售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季节指数的方法分析了内部因素和月份对零售药店药品销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药店药品种类正向影响药品销量,药店应在考虑成本与药品陈列造成的舒适度的基础上适当丰富货架上的药品种类数;价格和价格变动负向影响药品销量,药店应在考虑价格弹性的基础上谨慎提价;药店工作人员数正向影响药品销量,药店应在合理安排服务人员数量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医保可用性负向影响药品销量,药店应从提高顾客体验着手,消除医保的负向影响;药店面积正向影响药品销量,药店应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药店面积,并且,通过优化装潢、药店陈设使顾客得到更好的体验。季节影响药品销量,药店应利用季节指数了解药品在不同月份的销量情况。在第二部分,文章吸取控制变量法的思想,以AB公司101家零售药店两年的单品销售数据为基础,利用加权PAM聚类和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了零售药店选址即外部因素对药品销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内部因素与宏观背景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总体上药品销量大小顺序为:医院旁药店<医院内药店<社区药店,医院旁药店<乡镇药店(或商业区药店)。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医疗体制改革,医院内零售药店有较好的前景,社区内零售药店业绩良好,但毗邻医院的零售药店业绩较差。这部分提出了一种在复杂环境中研究单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方法,在选址决策中,药企可参考这部分的研究结论。在第三部分,在对零售药店销量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开业不久的零售药店及刚上市的新药缺乏长时间销售数据,难以进行AMIMA等时间序列分析,以及难以穷尽所有影响因素以进行因果预测的困难,文中提出了一种药品销量复合预测模型。该模型由三个部分组成:(1)指数平滑,用于获取销量趋势;(2)分类主成分分析,用于减少冗余信息;(3)后向传播前馈神经网络,用于回归预测。文章利用AB药房连锁有限公司24个药店的三九感冒灵、51个药店的江中健胃消食片和49个药店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两年半的销量数据对半年的销量以月为单位分别进行了预测验证,结果显示,三种药品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7、0.84、0.85,标准化均方误差分别为0.48、0.37、0.30,说明了文中模型的有效性。文中模型的提出,一方面有助于医药零售企业制定合适的库存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医药供应链上每个节点企业相应优化自身的决策。该论文有图9幅,表8个,参考文献66篇。
禹宁瑶[3](2020)在《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新事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从一定意义上说,大量农村地区已然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和幼儿园,其生产生活活动基本上就是围绕养老和抚幼两件事展开。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因农村改革政策而衍生,是经长期累积而成的复杂社会问题。留守老人经历了主动型安排、被动型接受和分工型选择的阶段性历史变化,这意味着中国留守老人问题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本研究紧紧围绕政府对留守老人“做过什么”、“做得如何”、“需要做什么”“如何做”的关键问题展开考察。从“一个村庄的中国养老”的田野调查着手,面对面感受老人的苦辣酸甜,从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口述故事和感受中,抽丝剥茧,寻找问题的由来、发展的轨迹、问题的症结、解决的良方,最终提出了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理论及其体系构架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对留守老人问题特性作了规律性考察。首次界定农村留守老人是与子女或其他赡养人、扶养人分开生活6个月以上,两者住所车程时间大于60分钟,独居在农村户籍所在地60岁以上的老人。提出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有子女但子女不在身边共同生活,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最突出的特征是家庭赡养功能临时性、部分性缺失,老人处于“准事实无人赡养”状态。留守老人养老保障难、健康难、关爱难、发展难的现实背后是农村养老价值文化的严重缺失,养老观念上的“三只无形的手”——全生命周期不平等照护观念、“孝文化”名义下的养老公共责任的缺失、无限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健全人”社会定位,将农村老人在家庭、社会、国家的角色定位中置于不利地位。留守老人养老的时间阶段性、身份流动性和安排的过渡性特征决定其养老的“过桥”性质,属于特例养老,与农村常态养老、兜底养老共同构成农村养老“三角”形态。本研究从纵向历史观察、横向事件比较的“十字”时空维度,考察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的历史过程和问题症结。指出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处于基于老人自食其力基础上的“急难补救”式支持的阶段,家庭具有托底养老保障功能,而非政府。政府责任与角色错位应予纠正,支持保障方向应调整,“保基本”制度功能设计应纠偏,政策工具空间待优化。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探索留守老人养老评价体系和方法,为政府支持提供导向。首次分析了中国社会养老“剩饭现象”,提出养老“剩饭指数”理论,构建了留守老人养老评价剩饭指数由通话指数、收入稳定指数、医疗照护指数、打牌指数“四维子指数”及16个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估公式与模型,用以衡量需求与供给匹配程度,更加准确判断老人生活状态和照料情况,为政策制定和服务改善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和标准。本研究在元治理理论指导下探索发现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的直接理论基础,首次提出了“影子赡养人”理论。影子赡养人是指在法定赡养人因非主观故意造成赡养义务履行暂时性、部分性缺失时,为老人提供临时性养老帮助的责任主体。它是对法定赡养人角色和责任的临时性、部分性的替代,是在家庭赡养人功能失效时替代发生作用。影子赡养人准确定性了政府特例支持的属性,高度概括了政府特例支持的核心要义,为分析和解决留守老人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根据这一理论观点,政府对留守老人的支持,首要的理论依据是老人赡养实现程度,而不是谁是法定赡养人的问题,但凡有赡养缺失情形,“影子赡养人”就发挥“拾遗补缺”作用,为养老“剩饭现象”治理提供基本理论遵循。本研究依据“影子赡养人”理论,全新构架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体系。其最大特点在于坚持留守老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赡养”角度设定支持内容,从“过桥”性质选择支持路径,针对性、目的性强,较好解决了留守老人政府支持理论与实践“脱钩”的问题,探索了留守老人问题相对“闭环”的解决方案,是对养老社会支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当前农村养老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参考。
重庆市人民政府[4](2020)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渝府发[2020]1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0年4月24日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为加快推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发改社会[2019]1427号)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
唐兴李[5](2020)在《GATS下跨境医疗服务准入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经过了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后,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的发展必然会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地球村”的概念已经被当代学者频繁提及。信息、科技以及人类的健康等诸多领域受到地域的限制将会越来越小。这无疑对各国政府的准入管制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特别是在与国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医疗服务领域。过高的准入门槛有可能使本国的医疗市场难以从全球范围内吸收新技术、共享医疗数据及临床案例,从而在面对重大医疗危机时难以借助国际力量;而过低的准入门槛则有可能使不同文化下的医疗管理及市场体制摧毁本国市场。因此,自WTO与WHO成立伊始,就不断与各成员国政府在磋商此类问题。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加速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在未来20年到50年的全球化进一步加剧的过程中,不能合理确定本国医疗服务市场准入规则的国家将很可能会在这个领域落后于其它国家,并严重影响到国民的生命安全。医疗服务的准入早在WTO成立以前就已经存在,不过直到GATS的出现才将医疗服务真正纳入多边贸易法律体制中并以经济和法律的语言确认了其可交易性。然而,目前在GATS中作出医疗服务承诺的成员较少,而且大多数成员对医疗服务的市场准入采取的是极为谨慎的态度。随着医疗服务全球流动的不断加强,不同利益个体、群体甚至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都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争论。面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国际化,如何平衡国内规制与贸易自由化?是更加自由还是保守?各成员对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主要模式有哪些?各成员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外资准入的做法和考虑因素是什么?我国对医疗服务,尤其在外资准入领域的法律规范,还有哪些不足?面对未来医疗服务市场准入法律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态度?以及未来医疗服务市场准入法律的突破方向可能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的研究主题是用GATS框架下的四种提供服务方式来分析医疗服务行业中市场准入方面所面临的法律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GATS下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基本概念和界定,以及GATS下四种提供方式的适用范围。随后通过分析各成员国对其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承诺,总结了主要成员国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模式。另外,结合我国国情,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模式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紧接着,从四种提供方式(跨境提供、跨境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出发,本文分析了医疗服务市场准入面临的法律问题。首先,是跨境提供和跨境消费模式在医疗服务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互联网医疗以及跨境医疗消费的准入问题。由于医疗服务的本质是流动性的,大多数成员国在GATS中对医疗服务市场在跨境提供和跨境消费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基本是不限制,加之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医疗服务的发展趋势为呈现越来越多的线上诊断。与此同时,跨境医疗消费日益增加,也使得各国不得不重新面对市场准入的问题。在跨境提供方面,互联网医疗的准入涉及到了国家和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因此很多政府的国内准入应对措施则是选择性屏蔽相关跨境医疗服务网站信息;对于跨境消费方面,政府则采用的是控制出入境签证率,以此来控制跨境就医问题。然而,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平衡国内规制和贸易自由化。本文研究发现,很多成员国政府选择在遵守GATS承诺表的前提下,各成员国政府都采用援引GATS的一般条款和例外条款来作为医疗服务跨境提供和跨境消费的市场准入国内措施的补充条款。其中,我国在医疗服务市场准入方面就提出适用GATS例外条款。对于医疗服务市场商业存在方面,大多数成员国在GATS承诺表里都表示有所限制。医疗服务市场的外资准入问题主要体现在外资准入的设立形式及条件。本文以我国现状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梳理了我国当前医疗服务市场外资准入的设立形式、条件,新《外商投资法》对医疗服务市场外资准入的影响以及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目前存在的有关外资准入的法律问题。论文对医疗服务的外资准入范围、比例条件、外资准入履行方面以及审批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并从法律角度提出了相关完善建议。最后,本文研究了在GATS框架下各成员国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对自然人流动方面的准入问题。各成员国在医疗服务方面的人员准入主要体现为对外国执业医师的限制,限制内容包括对服务提供者数量的限制、对特定服务部门或服务提供者雇佣的限制以及对服务业务范围及地域的限制。文中分析了主要成员国在医疗服务行业自然人流动的准入模式,总结了医疗服务行业自然人流动市场准入的法律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最后,文章分别从跨境提供、跨境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方面总结了当前医疗服务市场准入面临的法律障碍,在比较和借鉴中,提出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以及我国的应对之策。
颜惠平[6](2019)在《我国医药行业市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医药行业发展迅猛,相应地,医药股引起愈来愈多股民的关注。在企业估值指标之中,市盈率被广泛采用。为了探究企业的价值,学者们深入分析市盈率影响因素。但因行业差异导致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影响医药行业市盈率主要因素是哪些?目前对此研究的学者较少。本文将研究范围缩窄至医药行业,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致力于寻求那些能对医药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因而,不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本文的选题都极具意义。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分析医药行业市盈率影响因素。首先系统梳理影响市盈率的经典理论和影响因子,并根据医药行业自身特点,找出影响上市公司市盈率宏观和微观因素。宏观方面,主要采用PEST工具和案例分析方法来说明医药行业市盈率的宏观影响因素,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两者相关性。微观方面,首先,以申银万国的一级分类的生物医药为标的,选取上市5年以上医药企业2014-2018年的季度数据,并通过区分深沪市来检验不同的市场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差异。其次,挑选9个微观因素变量和1个特殊因素医药政策建立模型,分别对总体样本和沪深两个子样本进行面板回归,并通过豪斯曼检验来判断所适用的面板类型。最后,根据模型结果中相关项的系数得出结论。研究发现:1.医药行业属于政策导向型行业,在利好的政策驱动下,医药企业的股价表现出上涨趋势,对应市盈率也随之上涨,反之亦然。2.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率与卫生总费用增长率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市盈率也产出一定影响。3.微观因素中,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毛利率与市盈率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净利润增长率、管理费用率和换手率与市盈率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结合当前国内资本市场形势与研究结论,本文首先建议投资者应多关注医药政策变化和企业的盈利能力,重视市场指标换手率和管理费用指标中的管理费用率的变化趋势;其次,医药企业应增强技术创新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重视差异化的战略经营和寻求新市场;最后,监管部门应制定政策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并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市值、市盈率监督和管理。
樊荣[7](2019)在《进口药品行政审批程序的问题与完善》文中认为2018年暑期档,小成本电影《我不是药神》风靡全国各大院线,朋友圈被泪目刷屏。其讲述的就是“慢粒白血病”病人因进口药价格过于昂贵不得不走私印度仿制药而与有关部门“抗争”的故事。网友戏称“住不起房、上不起学、吃不起药已经成为当前压在我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先进的进口药对重病患者来说更是救命稻草。现行进口药品审批程序上实行“一体两级”制度,原则上由申请人直接向中央食药监管部门提出申请,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由地方进行形式审查中央进行最后批准。规范性文件层面由《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统领整个药品审批体系,具体药品领域制定特定规章进行调整,如《药品进口管理办法》等。我国现有进口药品审批体系在进口医药安全监测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严密的体系保障了公民的用药安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弊端开始显现出来,如规范性文件混乱、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模式老旧等。在外的体现包括如电影中所反映的药价贵以及获药周期长等问题。诚如18世纪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所言,变化是我们自保的手段。要想维持规范的恒定性,就要不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实现一种变化中的稳定,而程序的完善是保证变化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的必然手段。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具体而言:首先,必须在理清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的关系的基础上将进口药品审批纳入行政许可法关于程序规定的规制,完善药品审批程序。第一,引入合理行政原则。特别是在临床及检测等占用时间较长的方面,要求行政行为必须符合相关法律的立法目的,符合公众合理预期,而不能仅以符合法律规定为标准;第二,加大进口药品评审公开力度。保证进口药品审批的合理性必须引入社会的参与,将普通公众的合理预期纳入到审批行为的全过程,因此必须细化规定听证制度、沟通制度,方便社会进行监督,减少滥用职权的可能;第三,由行政机关牵头组成,法律行政法规授权一批具有资质的行业组织进行审批,为简政放权提供合法的制度保障。其次,结合中央行政审批改革的精神,深化进口药品审批制度改革,在简政放权方面:第一,体制内外关系层面将可以由行业组织进行的审批项目下放给社会,以减轻政府压力,提高效率;第二,体制内部层级关系层面健全中央从上之下的领导,减少不同审批体制之间的审批差异,提高审批活动的技术含量;第三,在后期监督层面加快专门的评审后程序的建设,改变旧有的重审批轻监督的体制,也为减少前期繁重的审批项目提供保障。本文在全面分析进口药品审批领域现有主要法律法规规章的基础上,对比域外相似领域管理体制和机制,结合中央行政审批改革的各项文件要求,特别是简政放权的要求,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措施,由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构建目前本领域问题的完善架构,以期为当前进口药品行政审批领域的改革提供参考。
王青宇[8](2018)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制药领域中,95%以上化学药品为仿制药。近几十年来,仿制药在保障基本医疗供给,满足人民群众药品可获得性及可负担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国产仿制药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与原研药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对2007年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施行前批准的仿制药,分期分批与被仿制药进行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连续发文推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改革。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改革进行监测,对改革背景、政策目标、改革进程、激励政策等进行分析、探讨,对美、日等国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实施过程、政策效果等进行比较研究,对一致性评价利益相关者支持度进行调查分析,对一致性评价与药品标准的关系进行探讨,以为我国一致性评价政策改革提供政策建议。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及临床试验数据自查和核查,开启了仿制药注册申报及质量严格监管的良好开端,但目前政策推行中遇到一些问题。首先,作为阶段性政策,一致性评价推动多以国务院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为主,缺乏上位法的联系和衔接,缺少前瞻性及长期制度设计,包括仿制药市场准入制度、上市后再评价制度以及仿制药欺诈惩罚制度等;其次,参比制剂可获得性较低或者不匹配,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豁免品种有待进一步探讨,复杂、特定仿制药指南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首批基本药物目录中2007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前批准的289个口服固体制剂品种(以下简称289品种)完成率较低,企业评价动力不足,改革任务重、困难大等。第四,部分仿制药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与发达国家比较尚有不足。在对美、日历史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改革分析中,发现美国的DESI评价方法是依据政府、企业以及科学文献三方证据,日本药品有效性评价参考了美国的DESI,评价方法上确立了科学文献筛选评价品种,企业提交证明材料、药事委员会审议等方法。药品品质再评价主要采用体外溶出试验的方法,以制剂在4种不同溶出介质溶出曲线比较来进行评价。我国方法主要采用市场准入制度,人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为主。在代表药物药品标准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药品标准的比较中,我国药品标准中部分项下规定不够详细、标准较低,这将会对仿制药品质量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在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工作中,还应该注重药品质量标准的提升,建立适合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注册标准及国家药品标准等标准体系。问卷调研部分,受访者认为总体上仿制药在安全性方面与原研药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厂家仿制药疗效和安全性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抗生素、心血管类仿制药在临床使用时受到抱怨或投诉。药师对我国目前仿制药信任度较低,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支持度较高。一致性评价政策改革中信息透明度较高,沟通渠道多样,上市药物目录集数据库初步建立。但目前基本药物目录中289品种一致性评价通过率较低,建议考虑国情与患者需求,时间上有一定缓冲期。继续加大289品种一致性评价的激励制度,包括完善财政激励、采购、医保支付政策等。尽快完善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参比制剂应尽早明确,基于BCS分类豁免品种应逐步公布,完善特定、复杂仿制药审批指南。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集中采购、使用、医保支付政策等应逐渐细化、落实。防止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变为“一次性评价”,需要建立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制度。不断提升仿制药信任度,发挥药师主体责任,逐步推行仿制药替代政策,不断完善仿制药政策。本论文主要创新点:(1)对仿制药及参比制剂定义的要素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2)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改革的背景、进程及阻碍、利益相关者、审评透明度等进行了监测分析和评价。(3)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和药品标准关系进行了辩证思考。(4)本研究对国内药师对仿制药知识、观点及一致性评价的看法等进行了详细调研。开放式问题的设计则为未来循证药学研究以及真实世界证据的研究提供参考。
朱浩宁[9](2018)在《J公司进口药品库存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制药企业面临的供应链环境有其行业特点,需求较为稳定,产品品类较少,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供应链网络较为简单,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已经很好的解决了制药企业的库存管理问题,但在涉及进口药品和原料药情况的制药企业中,根据监管要求会在更新药品进口相关许可证书时停止生产和进口活动。企业为了保证停产期间对市场的持续供应,需要在停产之前,提前进口药品和进行生产,储备一定的成品库存。在停产期间需求和恢复生产时间均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决策库存数量,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一般的单期随机需求模型不能简单扩展到多期情况的原因,应用报童模型的思想分别建立在最大利润和必要库存满足率目标下的库存决策方法。其次,以J制药公司进口药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停产期间需求不确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用毛利率估计库存不足成本和库存过量成本的实用方法,并且构造了用历史预测记录估计不同预测视界的预测准确性计算思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进口药品库存控制策略。通过对未来两年内的预期库存情况进行了计算模拟,较之J公司原有的库存策略,新的库存策略平均减少了12%的库存投资,效果显着。最后,基于模型中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证明了提高预测准确性和停产时期范围估计能力可以进一步优化库存结构,同时对J公司进口药品库存管理的持续改进方向进行了效果评价,提出了改善建议。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课题组[10](2017)在《海关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分工关系的演变,为汇聚创新资源服务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创新发展也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新的发展重心,区域竞争正从为"增长而竞争"转向"为创新而竞争"。新的形势无疑对海关传统监管服务模式提出全新的要求和挑战。近年来,海关为促进创新发展,从多方面积极贯彻政策,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发挥税政调节作用支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加大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力度,推动制造业升级改造,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不断探索新的监管服务模式,体现了海关因应形势变化,服务国家大局的履职自觉。但海关在政策适用限定、相关制度规定、监管机制模式、改革试点推进以及自身技术创新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海关应立足自身职能,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在优化鼓励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完善促进创新发展的监管制度流程、建立适配创新发展的监管服务模式、增强特殊区域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推动形成支持创新发展的协同共治格局、强化海关科技应用提升创新服务支撑等方面,更加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切实创新海关监管理念,完善海关监管服务模式。
二、重庆样本医院使用进口药品跟踪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样本医院使用进口药品跟踪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1.1 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及其全球发展 |
1.1.1.2 国内医疗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
1.1.1.3 我国医疗旅游发展存在信任困境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 |
1.4.2.2 观察访谈与扎根分析 |
1.4.2.3 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理论创新 |
1.5.1.1 厘清并完善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体系 |
1.5.1.2 拓宽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应用研究范围 |
1.5.2 方法创新 |
1.5.2.1 丰富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方法 |
1.5.2.2 创新聚焦人-地多方参与者视角 |
第2章 信任双因素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
2.1 信任双因素理论相关研究 |
2.1.1 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发展 |
2.1.1.1 信任概念的发展 |
2.1.1.2 不信任概念的产生 |
2.1.1.3 信任与不信任的关系 |
(1)信任单因素理论 |
(2)信任双因素理论 |
(3)信任单因素与双因素的争议 |
2.1.2 信任双因素理论在其它学科的应用 |
2.1.2.1 信任双因素理论演进:信任与不信任独立不同且共存 |
2.1.2.2 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多学科验证 |
2.1.3 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2.2 信任双因素理论在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
2.2.1 医疗旅游的概念及类型 |
2.2.1.1 医疗旅游的概念 |
2.2.1.2 医疗旅游的类型划分 |
2.2.2 医疗旅游目的地及其研究 |
2.2.2.1 国内外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 |
2.2.2.2 国内外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现状 |
2.2.3 信任双因素理论对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的价值 |
2.3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变量的界定 |
2.3.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的界定 |
2.3.1.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的概念 |
(1)旅游目的地信任 |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 |
2.3.1.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的维度 |
2.3.2 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变量的界定 |
2.3.2.1 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的产生 |
2.3.2.2 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变量的维度 |
2.3.3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形成机理及阶段 |
2.3.3.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形成机理 |
2.3.3.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的阶段 |
2.4 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 |
2.4.1 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的前置影响因素 |
2.4.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
2.4.2.1 信任双因素变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 |
2.4.2.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
(1)旅游意向的概念 |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
2.5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相关研究 |
2.6 基于信任双因素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设计 |
2.6.1 案例地选取 |
2.6.2 阶段研究内容及研究概念模型 |
2.6.2.1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及信任保障质性研究 |
2.6.2.2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模型构建(概念模型) |
2.6.2.3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实证研究(三阶段初始模型) |
(1)阶段一: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关系验证 |
(2)阶段二: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多维度验证及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
(3)阶段三: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前置影响过程 |
2.6.2.4 基于决策结果的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 |
第3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及保障质性研究 |
3.1 研究设计 |
3.1.1 资料搜集 |
3.1.2 访谈提纲 |
3.1.3 访谈样本数据 |
3.2 内容分析 |
3.3 扎根分析 |
3.3.1 编码流程与方法 |
3.3.2 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编码与分析 |
3.3.2.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维度编码 |
(1)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共存 |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维度编码 |
(3)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变量维度编码 |
3.3.2.2 医疗旅游目的地感知要素编码 |
3.3.2.3 医疗旅游目的地个体感知差异分析 |
(1)个体信任阶段差异 |
(2)个体信任类型差异 |
(3)个体情感状态差异 |
3.3.3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编码与分析 |
3.3.3.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来源编码 |
(1)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来源 |
(2)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来源 |
3.3.3.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机制与措施编码 |
(1)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机制 |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措施 |
3.4 质性研究小结 |
第4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模型假设与前测 |
4.1 验证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关系的假设检验 |
4.1.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多维性验证及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
4.1.3 医疗旅游目的地要素感知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
4.2 变量测度与问卷设计 |
4.2.1 变量测度 |
4.2.2 问卷设计 |
4.3 前测问卷与修订 |
4.3.1 前测问卷调研 |
4.3.2 前测问卷量表净化 |
4.3.2.1 前测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2 前测问卷量表信度检验 |
4.3.2.3 前测问卷效度检验 |
(1)阶段一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
(2)阶段二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
(3)阶段三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2.4 前测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
第5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正式问卷分析 |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5.1.1 调查对象选取 |
5.1.2 正式调查过程 |
5.1.3 调查样本筛选 |
5.2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5.3 正式问卷描述性统计 |
5.4 正式样本信效度检验 |
5.4.1 阶段一信效度检验 |
5.4.1.1 阶段一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5.4.1.2 阶段一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
5.4.2 阶段二信效度检验 |
5.4.2.1 阶段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5.4.2.2 阶段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
5.4.3 阶段三信效度检验 |
5.4.3.1 阶段三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5.4.3.2 阶段三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
第6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假设检验结果 |
6.1 阶段一假设检验与研究结果 |
6.1.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的关系验证 |
6.1.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的个体差异分析结果 |
6.1.2.1 个体统计学特征差异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
6.1.2.2 个体所处信任阶段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
6.1.2.3 个体信任类型差异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
6.1.2.4 个体情感状态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
6.2 阶段二假设检验与研究结果 |
6.3 阶段三假设检验与研究结果 |
6.3.1 阶段三假设检验结果 |
6.3.2 阶段三研究的二阶模型结果 |
6.4 研究小结 |
第7章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 |
7.1 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保障体系现状 |
7.1.1 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特征 |
7.1.2 医疗旅游目的地行政管理现状 |
7.1.2.1 行政管理职责划分 |
7.1.2.2 相关政策创新管理 |
7.1.2.3 项目准入审查管理 |
7.1.3 医疗旅游线上线下体验流程及模式 |
7.1.3.1 会员制医疗旅游平台管理流程 |
7.1.3.2 一般游客医疗旅游体验模式 |
7.2 基于决策过程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 |
7.2.1 基于优化环境服务质量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 |
7.2.1.1 标准化 |
7.2.1.2 个性化 |
7.2.1.3 规范化 |
7.2.1.4 家庭化 |
7.2.2 基于改善价格成本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 |
7.2.2.1 价格透明制 |
7.2.2.2 实时预约制 |
7.2.3 基于增强声誉形象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 |
7.2.3.1 第三方机构认证 |
7.2.3.2 会员信用等级认证 |
7.3 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建议 |
7.3.1 强化目的地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专业医疗配套与康养环境 |
7.3.2 凸显目的地服务情感善意,构建医疗旅游“4H”服务模式 |
7.3.3 确保目的地政策监管可靠,完善医疗与旅游组织协调机制 |
7.3.4 扩大口碑影响及追踪反馈,弱化目的地体验负面评价 |
7.3.5 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补齐目的地服务能力短板 |
7.3.6 优化机构评级及行业认证,减小目的地旅游风险预测 |
第8章 本文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过程与特征 |
8.1.2 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及其信任保障 |
8.2 理论贡献 |
8.2.1 健全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体系 |
8.2.2 完善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内容 |
8.2.3 拓展了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研究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3.1 研究局限性 |
8.3.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1 医疗旅游服务人员访谈提纲(半结构) |
附2 医疗旅游体验群体(会员)访谈提纲(半结构) |
附3 一般游客访谈提纲(开放式+半结构) |
附4 相关从业及行政工作人员访谈提纲(开放式+半结构) |
附5 调查问卷 |
读博期间主要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机器学习的零售药店药品销量影响因素和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和机器学习方法 |
2.1 营销组合理论 |
2.2 消费者购买理论 |
2.3 市场预测理论 |
2.4 机器学习 |
3 内部因素和月份对药品销量的影响 |
3.1 变量分析与模型构建 |
3.2 季节指数实证分析 |
3.3 多元线性回归实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零售药店选址对药品销量的影响 |
4.1 模型构建 |
4.2 实证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有限时间数据下的零售药店药品销量预测研究 |
5.1 模型构建 |
5.2 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及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方法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农村留守老人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
2.1.2 赡养人与影子赡养人 |
2.1.3 常态养老、兜底养老和特例养老 |
2.1.4 政府养老支持与政府养老特例支持 |
2.1.5 养老价值文化与养老剩饭指数 |
2.2 理论方法基础 |
2.2.1 元治理理论 |
2.2.2 扎根理论 |
2.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2.3.1 研究方法检讨 |
2.3.2 抽样分析法的运用 |
2.3.3 古城村田野调查 |
2.3.4 特定研究任务的多元方法运用 |
2.3.5 主要数据构成及样本编码 |
第3章 基于古城村折射的留守老人问题历史脉络 |
3.1 古城村养老历史变迁 |
3.1.1 养老发展轨迹 |
3.1.2 养老历史状况 |
3.1.3 养老变化特征 |
3.2 古城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历史考察 |
3.2.1 留守老人现象的出现及演变过程 |
3.2.2 留守老人问题的出现及环境特征 |
3.2.3 留守老人问题的政策历史背景 |
3.2.4 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根源 |
3.3 小结 |
第4章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分析 |
4.1 湘潭市留守老人概况 |
4.2 数据来源 |
4.3 湘潭市留守老人整体情况分析 |
4.3.1 个体特征分析 |
4.3.2 经济状况 |
4.3.3 身体及生活情况 |
4.3.4 精神状况与社会交往情况 |
4.4 湘潭市留守与非留守老人差异性分析 |
4.5 湘潭市留守老人区域性特征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政府支持现状分析 |
5.1 政策实施概述 |
5.1.1 农村老人社会保障政策 |
5.1.2 农村养老服务政策 |
5.1.3 农村留守老人专项政策 |
5.2 养老政策内容分析 |
5.2.1 分析对象与方法 |
5.2.2 分析维度 |
5.2.3 政策编码 |
5.2.4 分析结果 |
5.2.5 分析讨论 |
5.3 养老政策效应分析 |
5.3.1 分析对象及方法 |
5.3.2 分项评估结果 |
5.3.3 分析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评价“剩饭指数”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6.1 建模的研究背景 |
6.2 建模的目标任务 |
6.3 基于扎根理论的建模方法选择 |
6.4 数据编码与模型建构 |
6.4.1 开放式编码 |
6.4.2 轴心编码 |
6.4.3 选择性编码 |
6.5 养老评价剩饭指数构成分析 |
6.6 基于养老剩饭指数的评价分析 |
6.7 小结 |
第7章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需求及政府责任分析 |
7.1 研究设计 |
7.1.1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
7.1.2 养老需求构成要素四维设定 |
7.2 农村老人常态养老需求分析 |
7.2.1 需求内容维度分析 |
7.2.2 供给主体维度需求分析 |
7.2.3 支持方式维度需求分析 |
7.2.4 历史变化维度需求分析 |
7.3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分析 |
7.3.1 需求内容维度分析 |
7.3.2 供给主体维度需求分析 |
7.3.3 支持方式维度需求分析 |
7.4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模型 |
7.4.1 农村常态养老与特例养老需求差异性分析 |
7.4.2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模型 |
7.5 基于需求侧的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责任分析 |
7.5.1 养老支持责任的理论基础 |
7.5.2 政府养老责任清单分析 |
7.5.3 政府特例养老支持的主要差距 |
7.6 小结 |
第8章 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构建及阐释 |
8.1 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理论的提出 |
8.1.1 理论背景 |
8.1.2 理论发现 |
8.1.3 理论内涵 |
8.1.4 理论意义 |
8.2 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构建 |
8.2.1 理论基础和方法 |
8.2.2 “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 |
8.3 基础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
8.3.1 农村养老价值文化 |
8.3.2 农村养老基础政策 |
8.3.3 养老服务标准 |
8.4 核心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
8.4.1 家庭主养支持 |
8.4.2 社会共养支持 |
8.4.3 政府公养支持 |
8.5 制度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
8.5.1 “安全屋”机制 |
8.5.2 “蓄水池”机制 |
8.5.3 “长博弈链”机制 |
8.6 小结 |
第9章 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建设对策 |
9.1 构建家庭主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
9.1.1 制定全国统一的留守老人认定标准及具体办法 |
9.1.2 建立留守老人健康管理服务制度 |
9.1.3 建立留守老人养老环境支持系统 |
9.1.4 建立留守老人亲情陪护制度 |
9.1.5 试点建立农村以房养老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 |
9.1.6 建立留守老人法律援助制度 |
9.2 构建社会共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
9.2.1 建立留守老人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
9.2.2 建立邻里互助照料制度 |
9.2.3 完善为老公益创投制度 |
9.2.4 探索设立农村社区互助养老基金 |
9.2.5 推进农村养老价值文化建设 |
9.3 构建政府公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
9.3.1 建立定期探访制度 |
9.3.2 建立“双困”留守老人护理补贴制度 |
9.3.3 建立资助留守老人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制度 |
9.3.4 建立留守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
9.3.5 建立留守老人养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
9.3.6 建立留守老人应急救援制度 |
9.4 优化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础政策环境 |
9.4.1 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9.4.2 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
9.4.3 建立老年照护救助制度 |
9.4.4 建立养老征信制度 |
9.5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
9.5.1 鼓励急需标准的优先研制 |
9.5.2 标准化建设的重点 |
9.6 探索农村留守老人多元化养老模式 |
9.6.1 多元养老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
9.6.2 医养结合介入实验启示 |
9.6.3 积极养老模式的植入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基本结论 |
10.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B 调查研究资料 |
附件1 湘潭市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
附件2 湘潭市老人日常活动困难程度问卷调查表 |
附件3 湘潭县留守老人入户访谈提纲 |
附件4 湘潭市留守老人养老评价问卷调查表 |
附件5 湘潭市非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
附件6 湘潭县古城村老人入户调查表 |
附件7 湘潭县古城村老人访谈提纲 |
附件8 湘潭县镇村干部访谈提纲 |
附件9 湘潭县农村养老调研座谈会纪要 |
附件10 湘潭县养老田野调查访谈样本编号及基本情况 |
附件11 访谈实录 |
(5)GATS下跨境医疗服务准入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基本理论和法律问题研究 |
1.2.2 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法律问题研究 |
1.2.3 通过GATS四种提供方式对医疗服务市场准入基本法律问题的研究 |
1.3 研究框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章 GATS下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基本理论 |
2.1 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概念 |
2.1.1 市场准入的含义 |
2.1.2 学界对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界定 |
2.1.3 GATS对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界定 |
2.2 GATS下医疗服务的四种提供方式及成员国的准入承诺 |
2.2.1 跨境提供 |
2.2.2 跨境消费 |
2.2.3 商业存在 |
2.2.4 自然人流动 |
2.2.5 成员国医疗服务四种提供方式的市场准入承诺 |
第3章 GATS下医疗服务市场跨境提供和跨境消费的准入问题 |
3.1 GATS例外条款的解读和适用分析 |
3.2 GATS例外条款对跨境医疗提供市场准入的补充限制 |
3.2.1 跨境医疗提供的界定 |
3.2.2 GATS例外条款对跨境医疗提供准入制度的法律适用及影响 |
3.3 GATS例外条款对跨境医疗消费市场准入的补充限制 |
3.3.1 跨境医疗消费的界定 |
3.3.2 GATS例外条款对跨境医疗消费准入制度的法律适用及影响 |
3.4 援引GATS例外条款限制跨境医疗提供和跨境医疗消费的法律适用和程序 |
3.5 我国医疗服务准入援用GATS例外条款应注意的问题 |
第4章 GATS下医疗服务市场商业存在的准入问题 |
4.1 成员国医疗服务市场商业存在准入的审核模式及我国的选择 |
4.1.1 以美国为代表的宽泛限制模式 |
4.1.2 以澳大利亚和德国为代表的重点限制模式 |
4.1.3 以英国为代表的自身体系限制模式 |
4.1.4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商业存在准入的审核模式选择 |
4.2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商业存在的准入制度 |
4.2.1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商业存在准入的企业形式及条件 |
4.2.2 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医疗机构的设立条件及准入程序 |
4.2.3 外商独资经营医疗机构的设立条件及准入程序 |
4.2.4 新《外商投资法》对医疗服务市场外商投资的准入标准 |
4.3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商业存在准入制度的法律问题 |
4.3.1 外资准入范围、比例条件需更加量化 |
4.3.2 外资准入履行方面需有详细可操作性规定 |
4.3.3 外资准入审批程序以及条件需更加透明、公开和具体 |
4.4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商业存在准入制度的完善建议 |
4.4.1 量化外资准入范围、比例条件 |
4.4.2 完善外资准入履行方面细节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 |
4.4.3 提高外资准入审批程序和条件的透明度 |
第5章 GATS下医疗服务市场自然人流动的准入问题 |
5.1 医疗服务市场的外国执业医师准入问题 |
5.1.1 外国执业医师的界定以及其民事法律地位 |
5.1.2 针对外国执业医师他国行医的限制措施 |
5.1.3 外国执业医师他国行医的准入通用要求 |
5.2 跨境医疗服务市场自然人流动的准入模式探析 |
5.2.1 以英国为代表的注册与审核并重的模式 |
5.2.2 以美国为代表的统一资格考试与长期考核认证模式 |
5.2.3 以中国为代表的注册制为主的模式 |
5.3 跨境医疗服务自然人流动准入的法律问题 |
5.3.1 限制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数量,执业医师执业技能认证标准不一 |
5.3.2 医疗特定服务部门或服务提供者雇佣准入限制标准多元化 |
5.3.3 外国执业医师信息管理相关法律的缺失 |
5.4 跨境医疗服务自然人流动准入制度的完善建议 |
5.4.1 建立准入时成员国医疗从业资质互相认可制度 |
5.4.2 建立相应体制帮助执业医师的文化融合 |
5.4.3 加强档案立法,确保输出国医生档案的完整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我国医药行业市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 |
四、本文特色与不足 |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理论基础 |
二、影响市盈率的经典模型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二章 我国医药行业及上市公司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医药行业的概况 |
一、医药行业分类 |
二、医药行业规模及增幅 |
三、医药行业的特点 |
四、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概况 |
一、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
二、科创板助力医药企业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医药上市公司市盈率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医药行业市盈率的宏观因素 |
一、政策指标 |
二、经济指标 |
三、社会指标 |
四、技术指标 |
第二节 影响医药行业市盈率的微观因素 |
一、盈利指标 |
二、运营指标 |
三、费用指标 |
四、市场指标 |
五、股利支付率-分红能力 |
六、资产负债率-资本结构 |
七、BETA系数-风险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药上市公司市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样本与指标的选取 |
一、样本选取 |
二、指标的选取 |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 |
第四节 多重共线性分析 |
第五节 回归过程及结果分析 |
一、平稳性检验 |
二、模型选取测试 |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投资者方面 |
二、医药企业方面 |
三、政府监管方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进口药品行政审批程序的问题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本文内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进口药品审批程序的一般理论 |
第一节 行政审批及其相关概念 |
一、行政审批的含义 |
二、行政审批的特征 |
三、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的关系 |
第二节 进口药品审批程序理论基础及沿革 |
一、进口药品审批程序理论基础 |
二、进口药品审批程序体制分析 |
三、进口药品审批程序机制分析 |
四、进口药品审批历史沿革和展望 |
第三节 进口药品审批程序价值 |
一、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 |
二、为药品行业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
三、确保行政审批权力依法行使 |
第二章 进口药品审批程序的现实问题及影响 |
第一节 进口药品行政审批程序的现实问题 |
一、规范性文件适用混乱分散 |
二、管理模式重审批轻监督 |
三、审批路径设置不统一 |
四、信息公开程序不健全 |
五、假药界定标准过于机械 |
第二节 问题的外在表现及不利影响 |
一、问题的外在表现 |
(一)审批周期过长 |
(二)审批流程复杂 |
二、问题的的不利影响 |
(一)阻碍先进药品进口 |
(二)提高患者用药成本 |
(三)削弱对规则的认同 |
第三章 进口药品审批程序问题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进口药品审批程序立法层面问题分析 |
一、法律层面 |
二、行政法规层面 |
三、部门规章层面 |
第二节 进口药品审批程序现实层面问题分析 |
一、审批依据缺乏统一规制 |
二、审批理念过于落后 |
三、审批体制设置不合理 |
第四章 完善进口药品审批程序的对策 |
第一节 宏观指导思想层面的完善 |
一、指导思想上与行政审批改革相衔接 |
二、权力意识上与行政审批改革相衔接 |
三、层级意识上与行政审批改革相衔接 |
第二节 立法层面加强审批程序的统一 |
一、法律原则受行政许可法指导 |
二、法律规则受行政许可法规制 |
第三节 具体程序层面的完善 |
一、审批主体层级适当下放 |
二、创新审批评价程序 |
三、加强评审后监督程序 |
四、构建进口药品风险把控程序 |
五、健全罕见病药处理程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简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1 仿制药与原研药体外溶出试验、体内BE试验 |
1.3.2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相关政策研究 |
1.3.3 仿制药及参比制剂研究 |
1.3.4 仿制药上市后与原研药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系统综述 |
1.3.5 医生、药师和患者对仿制药信任度的研究 |
1.3.6 仿制药价格、可获得性、可负担性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 |
1.4.2 理论研究 |
1.4.3 比较研究 |
1.4.4 问卷调研 |
1.4.5 统计分析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仿制药、参比制剂、标准制剂 |
2.1.2 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等相关概念 |
2.1.3 质量及其度量 |
2.1.4 政策、政策过程、药物政策 |
2.2 相关理论 |
2.2.1 质量源于设计 |
2.2.2 全面质量管理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回顾 |
3.1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改革背景 |
3.1.1 政治、经济背景 |
3.1.2 行业背景 |
3.2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改革监测 |
3.2.1 政策目的及观点 |
3.2.2 政策文件 |
3.2.3 政策立法及实施 |
3.2.4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申报程序 |
3.3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进展 |
3.3.1 一致性评价品种来源分类 |
3.3.2 分品种、分剂型阶段实施 |
3.3.3 公布的参比制剂分析 |
3.3.4 已获批品种、剂型、厂家分析 |
3.3.5 一致性评价审评受理情况 |
3.4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激励措施 |
3.4.1 国家层面激励措施 |
3.4.2 各省、市对一致性评价的激励措施 |
第四章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进程中呈现的问题 |
4.1 参比制剂相关问题 |
4.1.1 参比制剂选择争议 |
4.1.2 参比制剂的可获得性问题 |
4.2 基于BCS分类的BE豁免的研究 |
4.3 特定、复杂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问题 |
4.4 一致性评价进程中基药通过率过低 |
4.4.1 从企业角度分析 |
4.4.2 从管理主体角度分析 |
4.4.3 从行业角度分析 |
4.5 部分仿制药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 |
4.5.1 盐酸二甲双胍片 |
4.5.2 阿司匹林片 |
4.5.3 伊曲康唑胶囊 |
4.5.4 注射用头孢他啶 |
4.5.5 小结 |
第五章 国外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及借鉴 |
5.1 美国仿制药相关制度 |
5.1.1 美国Hatch—Waxman法案 |
5.1.2 药物有效性研究实施项目 |
5.1.3 美国橙皮书及参比制剂选择 |
5.1.4 特定、复杂仿制药的审批 |
5.2. 日本仿制药相关政策 |
5.2.1 日本仿制药市场准入制度 |
5.2.2 日本仿制药再评价政策 |
5.3 中美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比较 |
第六章 药师对一致性评价政策态度调研 |
6.1 目的 |
6.2 方法 |
6.2.1 问卷设计 |
6.2.2 数据收集的时间和方法 |
6.2.3 数据处理及统计 |
6.3 结果 |
6.3.1 调研概况 |
6.3.2 药师对仿制药的认知及观点 |
6.3.3 药师对仿制药信任度及政策支持度 |
6.3.4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建议 |
7.1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需进一步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7.2 一致性评价期限、方法 |
7.3 一致性评价特殊考量 |
7.3.1 参比制剂的界定应尽快明确并考虑例外情形 |
7.3.2 尽快建立基于BCS分类豁免品种名单 |
7.3.3 建立特定药品仿制药审批路径 |
7.4 基本药物一致性评价品种激励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 |
7.5 通过一致性评价政策后的品种管理 |
7.5.1 防止一致性评价变“一次性评价” |
7.5.2 提升仿制药信任度 |
7.5.3 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上市后药品再评价 |
7.5.4 逐步推行仿制药替代制度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8.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8.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卫生政策改革监测问卷 |
附录2: 药师对仿制药认知及一致性评价政策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致谢 |
附件 |
(9)J公司进口药品库存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恒定需求的库存控制问题研究 |
1.2.2 随机需求的库存控制问题研究 |
1.2.3 时变需求的库存控制问题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库存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库存控制的内容和基本原理 |
2.1.1 库存的定义和作用 |
2.1.2 预期库存管理的方法 |
2.1.3 库存管理中的成本因素 |
2.1.4 需求预测准确性的衡量 |
2.2 需求确定的库存管理策略 |
2.3 需求不确定的的库存管理策略 |
2.3.1 需求不确定条件下的库存管理策略 |
2.3.2 计划周期不确定条件下的库存管理策略 |
2.3.3 需求与计划周期均不确定条件下的库存管理策略 |
第3章 J公司进口药品库存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J公司概况 |
3.2 J公司进口药品库存管理现状及问题 |
3.2.1 J公司进口药品库存管理现状 |
3.2.2 J公司进口药品库存管理的主要问题 |
3.3 J公司进口药品库存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J公司进口药品库存管理策略的建立 |
4.1 J公司进口药品库存管理模型 |
4.1.1 模型的描述 |
4.1.2 模型的求解与决策过程 |
4.2 J公司进口药品库存管理模型的应用 |
4.2.1 数据的处理与参数的估计 |
4.2.2 最优库存水平的计划流程和决策 |
第5章 J公司进口药品库存管理策略的实施与持续改进 |
5.1 J公司进口药品库存管理策略的实施 |
5.2 J公司进口药品库存管理策略的持续改进 |
5.2.1 需求预测准确率的持续改进 |
5.2.2 计划周期不确定性的持续改进 |
5.2.3 预期库存计划管理流程的持续改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重庆样本医院使用进口药品跟踪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D]. 叶洋洋. 浙江工商大学, 2021(11)
- [2]基于机器学习的零售药店药品销量影响因素和预测研究[D]. 梅学聃.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D]. 禹宁瑶. 湘潭大学, 2020(12)
- [4]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9)
- [5]GATS下跨境医疗服务准入法律问题研究[D]. 唐兴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6]我国医药行业市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 颜惠平. 厦门大学, 2019(02)
- [7]进口药品行政审批程序的问题与完善[D]. 樊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8]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研究[D]. 王青宇. 沈阳药科大学, 2018(06)
- [9]J公司进口药品库存管理策略研究[D]. 朱浩宁.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10]海关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J].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课题组.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