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香港人身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用预设,身份,施政报告,香港
香港人身份论文文献综述
王加林,申智奇[1](2016)在《语用预设与香港人身份的话语构建——基于回归前后香港政府施政报告的批评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香港回归前后22年的香港政府施政报告后发现,语用预设在施政报告中成为构建香港人身份的重要话语策略。回归前施政报告语用预设极力构建中国大陆以及中央政府的负面形象,使中国大陆成为"他们",由此疏离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构建有异于中国大陆的港人身份;回归后施政报告语用预设试图构建中国大陆以及中国政府的正面形象,使中国大陆成为香港的"我们"和内群体,构建香港人认同中国大陆的中国香港人身份。本案例为语用预设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丰富和推进了身份理论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王加林,贺显斌[2](2012)在《回归前后香港施政报告中WE的使用与香港人身份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香港回归前后22年中政府施政报告中WE的用法发现,WE在回归前的施政报告中主要用于指香港政府和香港人民,而在回归后还用于指香港和中国大陆。香港回归后香港人在"一国两制"下、有别于香港回归前的身份由此得以建构。WE是施政报告中重要的建构身份的话语策略。(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王加林[3](2009)在《香港回归前后香港政府施政报告对香港人身份的话语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份的话语建构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研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香港居民绝大多数都是华裔,但是由于长达150年的英国殖民历史,香港人在1997年政权移交之前不能被简单地视为英国公民,而在1997年之后也不能将香港人等同于中国大陆的公民。香港人特殊身份的建构问题因此成为近期社会语言学界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基于对22年度的两个香港政府施政报告的分析—1986年至1996年的港英政府和1997年至2008年的香港特区政府,探讨及对比了香港身份的话语构建。通过应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特别是Wodak(1999)的话语历史方法和van Dijk(1997)的社会认知方法,试图利用其相关理论来研究两个香港政府在施政报告里对香港身份的话语建构,以揭示社会政治变迁与话语及身份话语建构之间的共变关系,以及话语及权力如何影响社会意识。本框架包括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前者侧重于话语的内容,而后者侧重于话语建构身份的的语言形式。宏观战略,在本研究中进一步区分为对施政报告中涉及的叁个方面的内容分析,以及有助于建构香港身份主题分析。宏观策略分析结果的表明,经济,政治和文化这叁个方面建构了香港内在的同一性和独特性,主题分析表明,回归前施政报告往往将中国大陆建构为外群体(out-group)而回归后的施政报告将中国大陆建构为内群体(in-group)。微观策略在目前的框架是从指示策略,修辞策略和互文性策略这叁个角度分析,试图阐述施政报告如何通过这些微观策略建构内群体的正面形象和外群体的负面形象,即是回归前的负面的中国形象和回归后的正面的中国形象。本论文所使用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结合了Wodak(1999)的话语历史方法和van Dijk(1997)的社会认知方法。根据Wodak的话语历史方法,本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处理语料,并从不同层次的背景去分析讨论。而van Dijk把意识形态作为社会认知的基本形式并且认为话语分析即是意识形态的分析,意识形态之两极为正面的内群体和负面的外群体。因此本论文采用了两步骤的分析方法:首先是建构内群体和外群体,然后是给不同群体贴上标值—正面与负面。此两步骤分别对应了分析框架内的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研究结果阐明了身份的话语可建构性及随社会政治变迁的身份的可变性。本研究的主要发现简要如下:香港回归前香港人的身份在施政报告里被建构为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人,主要强调其国际性。香港回归后香港人的身份在施政报告里被建构为中国的香港人,强调其“中国性”。香港回归前后香港人身份的变化,是随着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从英国移交给中国的历史转变而改变,而回归前后两个香港政府在香港人身份的话语建构上所采取的话语策略对社会意识形态起到重大作用。本研究对香港政权回归前后两个香港政府在施政报告里对香港人身份的话语建构的对比研究,揭示了身份话语建构的策略如何服务于政权的建设以及引导社会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丰富了对香港人身份的研究,所提出的研究框架对于身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亦具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9-05-31)
香港人身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比香港回归前后22年中政府施政报告中WE的用法发现,WE在回归前的施政报告中主要用于指香港政府和香港人民,而在回归后还用于指香港和中国大陆。香港回归后香港人在"一国两制"下、有别于香港回归前的身份由此得以建构。WE是施政报告中重要的建构身份的话语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香港人身份论文参考文献
[1].王加林,申智奇.语用预设与香港人身份的话语构建——基于回归前后香港政府施政报告的批评性分析[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
[2].王加林,贺显斌.回归前后香港施政报告中WE的使用与香港人身份的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
[3].王加林.香港回归前后香港政府施政报告对香港人身份的话语建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