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因素论文-沈小青

隐含因素论文-沈小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隐含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印贸易,隐含碳,结构分解分析,完全碳排放系数

隐含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沈小青[1](2019)在《中印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全球环境问题,国际贸易作为其主要发展形式,在带动经济体增长的同时,也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显着的影响。中国和印度无论是在亚洲还是世界上,都因其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受到全球瞩目,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这也使中国和印度成为了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两国发生双边贸易时,其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变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流向问题,以及影响两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因素及影响程度。本文首先整理了国内外有关隐含碳排放的研究问题及现状,为了更清晰方便的研究中印贸易隐含碳问题,选取了投入产出法来测算两国贸易隐含碳,然后分析了中印双边贸易关系及贸易结构变化。其后,在技术异质性这一前提下,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提取的两国贸易数据、碳排放数据,计算出2000-2009年中印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计算数据显示,在研究期内,中印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与进出口贸易总额呈正相关关系。在研究的十年间,2000-2007年中国是中印贸易隐含碳进口国,但是2008年和2009年由于中印双边贸易额的增长,中国成为了隐含碳出口国,其中隐含碳排放量主要来源于贸易量和碳排放系数都很高的制造业。随后,本文使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分析法(SDA),分解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使用这叁个因素来研究中印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两国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高速增加的主要是由两国间贸易规模的增长所致;结构效应对隐含碳增长既起到促进作用也起到抑制作用,但是作用效果不明显;技术效应能够明显抑制隐含碳排放。在叁种效应共同作用下,总效应仍然是促进了碳排放增加。最后,根据前文计算分析结果,提出以调整出口贸易结构的形式完成经济增长转型,同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以减少中印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加快推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期刊2019-06-30)

刘庆燕,方恺,丛建辉[2](2019)在《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空间-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MRIO-SDA跨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亟需省级地方政府加以分解落实。然而,省际间日益频繁的贸易活动使得各省区的消费碳排放与生产碳排放出现严重背离,可能影响各省区碳减排战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本文选取典型的能源驱动型省份山西省为例,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12年山西省与国内其他省市间贸易隐含的碳排放;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识别了影响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2002-2012年,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且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净调出"省份;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集聚式向扩散式发展的趋势;各影响因素对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的作用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产业部门碳排放强度效应对碳排放转移的减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求规模效应显着地增加了碳排放转移,其他因素则既可减少也会促进碳排放转移。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从建立健全省际产业转移协调机制、继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省市间低碳产品贸易等方面提出山西省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环境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袁欢[3](2019)在《我国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发展的背后也潜藏着危机——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然而我国碳排放并不完全用于满足本国需求,出口贸易隐含碳是本国为满足其他国家消费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当前国际权威机构划分碳排放责任的原则是“生产者责任制”,这种方法因忽略了国内消费和国外消费的碳排放差异,可能造成“碳泄漏”,而备受争议。贸易隐含碳的研究有利于建立更加公平的碳排放责任划分依据。我国素有“世界工厂”的称号,制造业是我国贸易主导产业,因此制造业贸易隐含碳的研究具有天然的代表性,有利于更加公正的确定我国碳排放责任,为全球碳排放测算提供新的思路。基于制造业贸易隐含碳的重大研究意义上,本文首先,对隐含碳排放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后,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对隐含碳测算和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方法,并进行了评述。其次,在统一投入产出表、《能源统计年鉴》、HS编码和《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等多项数据的统计口径后,对比了当前主流贸易隐含碳测算方法,最终选用了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进行制造业贸易隐含碳的测算。然后,选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AD)分析制造业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因素,将其分为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叁个影响因素并分别进行了独立分析。最后,总结了本文核心研究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发现:(1)2005-2015年来,我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总体15亿吨以上)均大大高于进口隐含碳排放量(5亿吨以下),存在严重的环境贸易顺差,制造业贸易导致了碳排放净流入。(2)制造业出口隐含碳占制造业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为别国承担的。(3)“S2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S6化学工业”,“S1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S10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S14仪器仪表制造业”五个部门聚集了制造业63.24%的出口贸易隐含碳隐含碳,导致了70%的隐含碳净差。(4)技术效应是影响贸易隐含碳的主要因素。对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的促进作用高于对进口贸易隐含碳的促进作用。(5)结构效应是叁个效应中对贸易隐含碳影响最小的,对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由抑制转为促进,相反对进口隐含碳的作用由促进转为抑制。表明当前制造业进口贸易结构正走向低碳化,而出口贸易结构却正向高碳化发展。(6)规模效应对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隐含碳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都有变小的趋势。(7)制造业出口隐含碳聚集部门的规模效应均是导致对应部门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因素。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贸易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以及技术创新方面的建议,并认为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会议,争取更有利的碳排放责任划分原则。(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期刊2019-06-08)

王群[4](2019)在《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对外贸易对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气候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伴随着碳排放,使中国成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测算中国与不同经济体之间贸易产生的隐含碳差异和中国实质性产生的隐含碳,以及影响因素是否对隐含碳排放量有很大的作用。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和框架,同时还提出了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包括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贸易结构、碳排放规模和单位GDP的碳排放,主要是根据历史数据分析中国贸易和中国隐含碳存在的现状。第叁章首先介绍了MRIO模型和计算隐含碳的方法,其次是交代了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最后,根据公式,测算中国隐含碳排放量的进口、出口以及进口再出口,计算得出均呈上升的趋势,是隐含碳的净出口国。第四章主要阐述的是SDA法的构建和分析影响出口隐含碳的因素,使用SDA法将出口隐含碳分解为四类效应,包括能源使用率、列昂惕夫逆矩阵、出口结构和出口规模,得到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能源使用率对出口隐含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抑制作用,而贸易规模是促进出口隐含碳增长的关键因素,该结论符合实际,因而可以从这两个因素出发提出减少隐含碳排放的建议。第五章主要介绍了SDA法的构建和实证分析,使用SDA法将进口隐含碳进行分解,分解为叁类效应,分别为能源使用率、进口结构和进口规模,得到实证的结果,能源使用率对进口隐含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抑制作用,而贸易规模是促进进口隐含碳增长的关键因素。第六章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得到相关总结,并对此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通过对隐含碳排放测量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2003-2011年1,整体上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以及进口再出口隐含碳排放量都在持续上升,出口大于进口隐含碳的排放量,是隐含碳净出口国,但出口隐含碳的比重在下降,进口和进口再出口隐含碳的比重在上升。第二,从各个经济体来看,中国对美加澳的出口碳排放最多,从ROW区域(世界其他国家)进口和进口再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最多。第叁,从各个行业来看,我国出口、进口以及进口再出口隐含碳排放量较多的部门集中在化工、塑料及橡胶业、采掘业、电力、天然气、水供应业、主要金属及压延业、焦炭、精炼石油及核燃料业等。通过对进出口隐含碳分解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能源使用率对进出口隐含碳的排放均起到了抑制作用,因而提高能源使用率有助于减少隐含碳排放。第二,进出口规模的扩大是促进进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优化进出口规模减少隐含碳排放量。第叁,出口结构和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变化对于不同的经济体、不同的时间段作用效果是不同的。最后,总结并提出减少隐含碳排放量的相应建议。(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9-06-01)

张露曦[5](2019)在《广西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估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气候问题的加剧,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广西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出口规模日益扩大,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也亟需加以重视。本文立足于广西工业品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现状,首先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广西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估算,并分别从总量和部门角度展开分析。然后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将广西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分解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分析其部门规律及特点,以此说明引起广西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2012年,广西工业品出口隐含碳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与出口额走势基本一致,但是出口隐含碳增速小于出口贸易额增速。绝大多数工业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都有较大改善,其中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属于碳排放系数和出口额“双高”的行业,具有较高的出口隐含碳。出口贸易规模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有促进作用,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次之,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得益于“十一五”期间广西超额完成节能降耗目标,2010年广西出口贸易隐含碳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显着。广西工业品出口隐含碳对碳排放总量的贡献度与总碳排放增长率正相关,抑制工业品出口隐含碳排放将减缓广西总碳排放的增长。根据以上结论,本文从优化工业品出口贸易结构、提升节能减排技术水平、优化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加强碳减排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广西发展低碳贸易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白静[6](2019)在《中国基础设施隐含碳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革命以来,全球CO_2浓度不断增加,由此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控制和减缓CO_2排放量在各国政府间达成共识。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不断攀升的碳排放总量和较高的增速,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减排压力。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大量建筑材料和能源的投入,造成了很多环境影响并排放大量CO_2。其中建筑行业排放量占社会总排放量的40%左右,已被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证实。基础设施作为碳排放大户,对节能减排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节能减排总目标最终需要分配到各省(市)具体落实,并且随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全面推进和实行,各省(市)基础设施也将进行碳配额分配。根据中国建筑的平均生命周期,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房子,面临拆除重建的局面,新一轮的大基建或将开始。届时如果没有准确核查各地区基础设施隐含碳量,如何客观准确的设定基础设施隐含碳排放量基准值?如何做到公平透明?这势必引起区域发展利益冲突。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将中国基础设施划分为建筑、公路、铁路叁大系统,分别从国家层面、省域层面计算其隐含碳排放量,并对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和深入剖析,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影响各省(市)基础设施隐含碳排放量的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为制定地区化和差异化的基础设施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指引。(1)通过构建物质流分析模型(MFA)计算1997-2016年全国和31个省(市)基础设施隐含碳排放量。结果显示:超过90%的隐含碳排放量来自建筑,但交通隐含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高于建筑,所占份额也在逐年增加。1997年,城乡建筑隐含碳排放量相差无几,2016年,城市建筑隐含碳排放量约为农村的2.2倍。不同类型建筑隐含碳排放量增速从大到小依次为:城市非住宅>城市住宅>农村住宅>农村非住宅。城市钢混结构、农村钢混结构和农村砖木结构建筑隐含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城市砖混和农村全木结构建筑隐含碳排放量却在逐渐减少。在八种常见建筑建材中,钢材和水泥的隐含碳排放量增加最快,木材和砖最慢。平均超过94.3%的交通隐含碳排放量来自公路系统。在四种交通建材中,水泥对交通隐含碳排放量的贡献最大,沥青的年均增长率最快。(2)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1997-2016年中国建筑和交通隐含碳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建筑隐含碳排放量极速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和较快增长型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中部经济发达地区;中速增长型多为中部、西部经济较发达及东北地区;较慢增长型和缓慢增长型的省(市)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和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隐含碳排放快速增长型和较快增长型省份与建筑类似;中速增长型省(市)分布最广;较慢增长型和缓慢增长型的省(市)分布较分散,以直辖市和少数民族自治区为主。利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LISA集聚图对人均建筑隐含碳排放强度和单位面积交通隐含碳排放强度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整个研究期内,人均建筑隐含碳排放强度的Moran’s I经历了大幅的上升和下降,总体来看略有加强。“高-高集聚”省份分布在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低-低集聚”多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单位面积交通隐含碳排放强度的Moran’s I呈现上升和下降趋势相间隔,但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加强,最终形成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西藏-四川-云南连片的“低-低”集聚区。“高-高”集聚区由最初的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变为上海-江苏-浙江。(3)以标准差测度的建筑和交通隐含碳排放总量的绝对差异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以变异系数测度的建筑隐含碳排放总量的相对差异也呈现增大趋势,但近两年趋于平缓,交通隐含碳排放总量的相对差异则表现为逐年减小。采用Gini coefficient和Theil index分别对八大经济区人均建筑隐含碳排放强度和单位面积交通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展开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人均建筑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指数呈现先降后增,整体缓慢上升的趋势,2002年之前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从2003年起,区域间差异成为总差异的主要来源。单位面积交通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指数在2007年前存在波动起伏,但变化不大,此后呈现下降趋势。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4)结合Kaya恒等式和LMDI指数分解模型从时间维度分解出五种影响基础设施隐含碳排放量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6年间,投资规模和经济效应是导致国家和省(市)基础设施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技术水平和投资效应是其减少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省份建筑和交通隐含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与国家层面的分解结果大致相同。构建M-R(Multiple-Region)空间分解模型,从空间维度分解出六种影响基础设施隐含碳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人口效应和省域规模是造成省(市)建筑和交通隐含碳排放量与全国平均值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技术水平、投资效应、投资规模和经济效应则是造成省域间排放差异的重要因素。人口密集和省域规模大的省份基础设施隐含碳排放量存在较大的潜在增长空间,是未来关注的重点;经济发达地区则应注重技术水平和投资效应对减缓和抑制碳排放的作用。综合以上结论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我国基础设施隐含碳排放量较大,但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仅用了叁、四十年完成了欧美发达国家历时百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隐含碳排放。并且由于基础设施的长效性,现有的基础设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产生活需求提供长期服务。也正是这一特点,国家和地方在规划投资和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时要有超前意识,应根据地方资源特点和发展定位差别化对待:对于隐含碳排放量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维护,延长基础设施使用寿命,避免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大拆大建。对于低碳排放的西部内陆地区,加强绿色建材和低碳建造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减少材料和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平衡各省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隐含碳排放产生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黄旭东[7](2018)在《期权实战经典十招(下)》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六招不涨会跌:卖开虚值一档认购期权使用场景预计标的价格不会上涨,但可能下跌。使用说明卖出开仓虚值一档认购期权合约,赚取的时间价值虽然不是最多,但获利的概率高很多,只要求标的价格横盘或下跌就可以获得最大收益,还能容(本文来源于《期货日报》期刊2018-11-26)

尤翘楚,庞军,金嘉瑞[8](2018)在《我国对美欧日出口隐含污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MRIO模型和LMDI方法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最新的GTAP9.0数据库构建了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以SO_2为例,利用MRIO模型方法测算了2004、2007和2011年我国各行业对美国、欧盟和日本出口隐含污染排放量,并用LDMI方法将2004-2007年、2007-2011年我国各行业对美欧日出口隐含污染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对美国出口隐含污染排放量最大,对欧盟次之,对日本居第叁位;设备制造业是我国对美欧日出口隐含污染排放量最高的行业,纺织制造业居第二位;在影响我国对美欧日出口隐含污染排放量变化的因素中,技术效应起负向削减作用,规模效应起正向增加作用,而结构效应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表现。最后,本文就如何降低我国出口隐含污染排放量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18-08-03)

尤翘楚,庞军,金嘉瑞[9](2018)在《我国对美欧日出口隐含污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MRIO模型和LMDI方法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最新的GTAP9.0数据库构建了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以SO_2为例,利用MRIO模型方法测算了2004、2007和2011年我国各行业对美国、欧盟和日本出口隐含污染排放量,并用LDMI方法将2004-2007年、2007-2011年我国各行业对美欧日出口隐含污染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对美国出口隐含污染排放量最大,对欧盟次之,对日本居第叁位;设备制造业是我国对美欧日出口隐含污染排放量最高的行业,纺织制造业居第二位;在影响我国对美欧日出口隐含污染排放量变化的因素中,技术效应起负向削减作用,规模效应起正向增加作用,而结构效应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表现。最后,本文就如何降低我国出口隐含污染排放量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8-08-03)

刘庆燕[10](2018)在《山西省际间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被持续广泛地关注,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贸易隐含碳排放及与其伴生存在的碳排放转移等问题对国家间碳排放责任分配的影响成为气候治理的关键议题。为应对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级的减排目标,尤其突出省级地方政府在完成减排目标方面的责任。然而开放经济条件下,省际间的贸易联系通过向其他省市转移高碳排放产业等方式转移了部分碳排放,产生了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使得各省区的碳排放与实际碳排放之间出现差异,这势必会深刻影响各省市未来的碳排放格局,因此,进一步厘清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基本状况、科学识别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各省市推进气候变化治理、完成减排目标等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选取全国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山西省作为研究主体,考虑山西省内外发展诉求,从省际间产业贸易视角,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测算了山西省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省际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量,并对其进行“空间-产业”的跨期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DA)对影响山西省际间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因素进行分解,科学识别了产业部门碳强度效应、中间投入产出结构效应、产品结构效应、产品来源地分布效应和需求规模效应这五种因素对山西省际间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2年,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调入、调出)规模不断扩大,各产业部门的碳排放转移量差异较大但保持相对稳定的占比结构;工业部门较大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净调出”量,使得山西省整体上成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净调出”省份;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由集聚性向多向性发展,呈现出由“点”到“片”再到“面”的分布趋势,地理邻近效应逐渐减弱;五种因素对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量的贡献程度不尽相同。其中,产业部门碳强度效应和需求规模效应是关键性因素,且对各产业部门来说,中间投入产出的结构效应也尤为显着。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从建立省际间产业转移协调机制、优化省市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产品贸易等方面就未来山西省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隐含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亟需省级地方政府加以分解落实。然而,省际间日益频繁的贸易活动使得各省区的消费碳排放与生产碳排放出现严重背离,可能影响各省区碳减排战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本文选取典型的能源驱动型省份山西省为例,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12年山西省与国内其他省市间贸易隐含的碳排放;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识别了影响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2002-2012年,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且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净调出"省份;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集聚式向扩散式发展的趋势;各影响因素对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的作用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产业部门碳排放强度效应对碳排放转移的减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求规模效应显着地增加了碳排放转移,其他因素则既可减少也会促进碳排放转移。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从建立健全省际产业转移协调机制、继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省市间低碳产品贸易等方面提出山西省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含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沈小青.中印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9

[2].刘庆燕,方恺,丛建辉.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空间-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MRIO-SDA跨期方法[J].环境经济研究.2019

[3].袁欢.我国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9

[4].王群.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9

[5].张露曦.广西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估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西大学.2019

[6].白静.中国基础设施隐含碳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9

[7].黄旭东.期权实战经典十招(下)[N].期货日报.2018

[8].尤翘楚,庞军,金嘉瑞.我国对美欧日出口隐含污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MRIO模型和LMDI方法的分析[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8

[9].尤翘楚,庞军,金嘉瑞.我国对美欧日出口隐含污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MRIO模型和LMDI方法的分析[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8

[10].刘庆燕.山西省际间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大学.2018

标签:;  ;  ;  ;  

隐含因素论文-沈小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