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平原论文-王秋月

川西平原论文-王秋月

导读:本文包含了川西平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村社联动,村级治理,行政化,协商民主

川西平原论文文献综述

王秋月[1](2019)在《村社联动:村级有效治理的路径选择——川西平原D村的实践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实行村民自治以来,村级治理采取村-社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实现行政-自治二元治理体系下的联动。行政村承担行政职能并发挥村庄内部的统筹功能,社队具有土地分配、公共品供给及公共规则生产等能力,进而能够承担自治职能。村-社两级既相互分工,又需要彼此协作完成本级组织无法单独完成的工作。随着行政力量的不断介入,行政村的自主空间被压缩且无力回应治理诉求,社队因土地分配权力的丧失、公共品供给能力不足以及治理主体缺失等问题导致治理能力不断弱化,村级治理失效。村级治理的困境不在于基层治理单元的调整,而在于构建良性的村社关系。川西平原一直贯彻着村社传统,并形塑了较为有效的治理效果,对于其他地方的村级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村级有效治理需要重塑村社关系,在再生产社治理能力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村社一定的自主治理空间,并充分依靠村社内生治理资源。(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冯兴雷,王东辉[2](2019)在《时间的记忆——探秘川西平原上的“东方神木”》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这片土地风光旖旎,森林植被茂密,孕育产生了不同于中原文明却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蜀文明"。对今人来讲,古人的生活环境充满着神秘色彩。他们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现在一样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样子呢?这些都是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古人类学家极为关注而又探讨不尽的课题。随着不断的研究,一把打开秘密之门的"钥匙"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把钥匙就是乌木。它(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期刊2019年04期)

杨铱,王凯[3](2019)在《川西平原农耕文化在黄龙溪古镇景观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农耕文化终于重回公众视野,2018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也重申乡村文脉不能断。本文通过对川西平原农耕文化特征的研究,剖析黄龙溪古镇景观改造方案的内容,总结农耕文化在古镇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9年23期)

易茜,任丹华,朱从桦,欧阳裕元,余俊奇[4](2019)在《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川西平原机插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川西平原机插水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天优华占’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2种施肥方式(人工撒施和机械侧深施);副区因素为2种施氮量(180 kg/hm2和144 kg/hm2,分别记为N180和N144)。分析各处理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机械侧深施肥能够显着提高川西平原单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与人工撒施处理相比,机械侧深施处理有效穗、每穗粒数、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0.39%、6.60%、4.97%、4.79%和18.54%。侧深施肥条件下,N180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和籽粒产量显着高于N144处理。180 kg/hm2氮肥撒施处理的产量比144 kg/hm2氮肥机械侧深施处理增加2.87%。可见,机械侧深施技术既能降低施肥成本,又能稳产,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2期)

吴晓玲,张世熔,蒲玉琳,徐小逊,李云[5](2019)在《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区域调查采样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特征及其对气候、海拔、母质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响应,揭示了其关键影响因素,以期为川西平原地区土壤质量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MBC、MBN和MBP含量表现为冲积土显着高于水稻土、潮土和黄壤(P<0.05),潮土MBC/MBN显着高于水稻土。气候和海拔的影响为:MBC、MBN和MBP含量随着≥0℃积温、≥10℃积温、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呈指数减少,而随干燥度和海拔增加呈线性增加。不同成土母质中,MBC、MBN和MBP含量均为灰色冲积物显着高于老冲积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叁者含量为草地显着高于水田和旱地,水田、旱地和林地差异不显着。皮尔森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MBC和MBN均与≥0℃积温、年均温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海拔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MBP与母质呈现极显着负相关关系。逐步回归分析表明,MBC主要受年均温、干燥度、年均降水量和母质的影响; MBN主要受海拔、干燥度和年均降水量的综合影响; MBP主要受母质、年均温、≥10℃积温和年均降水量的调控。因此,川西平原土壤MBC、MBN、MBP能灵敏地反映不同采样点气候的变化,可为该区气候变化下土壤碳、氮、磷的响应预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10期)

傅勇,王淘,杨志平,周伟,刘琦[6](2019)在《川西平原灌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周年土壤呼吸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旱轮作是川西平原灌区重要的稻田种植模式,为探究本区域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对周年土壤呼吸的影响,在四川崇州设置蒜-稻(GR)、麦-稻(WR)和油-稻(RR)叁种水旱轮作模式,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模式周年土壤呼吸,并同步测定温度、水层高度等水热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叁种轮作模式周年土壤呼吸累积排放量表现为GR>RR>WR,分别为193.36、160.27、157.28 kg/hm~2;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单峰型变化趋势,最高值出现在12:00—15:00,6—8月的日变幅高于其余月份;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动态均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在6月和9月达到峰值,其中GR模式土壤呼吸速率年均值最高;叁种模式土壤呼吸速率均受0—10 cm、10—20 cm土壤温度的显着影响,而与土壤含水量无显着相关性。土壤温度是旱季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水层深度和土壤温度共同作用影响了稻季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杨铱,王凯[7](2019)在《川西平原农耕文化景观意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成都市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构建公园城市的过程中,对于传统农耕文化景观的营造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从景观意象出发,通过调查提出了川西平原农耕文化景观意象的5大类型,以期为当下乡村景观空间形态的构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9年15期)

冯艾琳[8](2019)在《平乐古镇:川西平原上的“九古”风华》一文中研究指出平乐古镇位于成都市西南93公里、邛崃市西南18公里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古镇素有"一平二固叁夹关"的美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青山层迭,竹树繁茂。发源于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碧水萦绕,鸥鸟出没,四季风景如画。白沫江两岸古木参天,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远远望去如云盖地。沿江而建的吊脚、青石铺成的街道、一望无涯的竹海千(本文来源于《新长征(党建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杰[9](2019)在《基于SWOT分析的川西平原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文化旅游因其独特的体验属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发展茶文化旅游,既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又能带来业态创新、客户创新和市场创新,还能促进茶文化的推广,弘扬传统文化。川西平原的茶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十叁五"规划及"全域旅游"战略背景下,应结合优势与机遇,克服各种障碍因素,全面构建茶旅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川西,促进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19年03期)

杨永波,王强,陈春霞,杨佳文,王科[10](2019)在《浅谈川西平原水稻田柑橘建园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川西平原水稻田柑橘栽培技术,包括建园的准备、柑橘品种及砧木的选择、定植、定植后的管理、病虫草害的防治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广大柑橘种植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川西平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川西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这片土地风光旖旎,森林植被茂密,孕育产生了不同于中原文明却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蜀文明"。对今人来讲,古人的生活环境充满着神秘色彩。他们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现在一样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样子呢?这些都是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古人类学家极为关注而又探讨不尽的课题。随着不断的研究,一把打开秘密之门的"钥匙"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把钥匙就是乌木。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西平原论文参考文献

[1].王秋月.村社联动:村级有效治理的路径选择——川西平原D村的实践与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冯兴雷,王东辉.时间的记忆——探秘川西平原上的“东方神木”[J].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2019

[3].杨铱,王凯.川西平原农耕文化在黄龙溪古镇景观中的运用[J].河南农业.2019

[4].易茜,任丹华,朱从桦,欧阳裕元,余俊奇.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川西平原机插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5].吴晓玲,张世熔,蒲玉琳,徐小逊,李云.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6].傅勇,王淘,杨志平,周伟,刘琦.川西平原灌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周年土壤呼吸特征[J].生态学报.2019

[7].杨铱,王凯.川西平原农耕文化景观意象探究[J].南方农业.2019

[8].冯艾琳.平乐古镇:川西平原上的“九古”风华[J].新长征(党建版).2019

[9].李杰.基于SWOT分析的川西平原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9

[10].杨永波,王强,陈春霞,杨佳文,王科.浅谈川西平原水稻田柑橘建园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9

标签:;  ;  ;  ;  

川西平原论文-王秋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