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初情期前母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备母猪,营养调控,初情期,启动机制
初情期前母猪论文文献综述
赵金波,赵文江,李伟,张智慧,杨海天[1](2019)在《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分子营养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后备母猪种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规模化猪场的非生产天数的多少,其中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对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机制影响很大,因此可通过精准营养供给模式合理调控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过程。本文对影响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的因素以及分子营养对初情期启动机制的调控进行综述,旨在为规模化猪场后备母猪营养调控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19年13期)
魏巧莉,张振红,赵倩倩,刘明智,翁士乔[2](2019)在《不同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对有无初情期后备母猪发情及妊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有无初情期和不同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对后备母猪发情及妊娠的影响,随机选择182头有初情期和193头无初情期的后备母猪,其中将182头有初情期后备母猪分为3组,对照组(C1组,62头)、烯丙孕素组(A1组,60头)、烯丙孕素+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组(APG1组,60头);193头无初情期后备母猪分为对照组(C2组,63头)、烯丙孕素组(A2组,65头)、烯丙孕素+PMSG+GnRH组(APG2组,65头),并且比较不同组间后备母猪的发情集中度、发情率、妊娠率等。结果显示:无初情期A2、APG2组经程序处理后分别于停药后第5~9天、第6天集中发情,有初情期A1组、APG1组母猪于停药后第6~9天、5~6天集中发情;烯丙孕素可显着提高有初情期后备母猪A1组发情率与妊娠率(P<0.05),APG1与APG2组的发情率与妊娠率极显着高于C1组、C2组(P<0.01),且APG1、APG2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隐性发情后备母猪妊娠率APG1、APG2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有无初情期显着影响后备母猪定时输精处理的效果,利用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后可使母猪发情集中度、发情率、妊娠率均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9年06期)
刘伟,李朝晖,张善文,周艳,陈柳[3](2019)在《湘沙猪配套系后备母猪初情期及其行为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选择10头126日龄湘沙猪配套系后备母猪进行观测,结果显示湘沙猪配套系后备母猪生长较快,126~189日龄日增重为682.22 g;初情期体重为85.89 kg;初情期为182.65日龄;湘沙猪配套系后备母猪发情期表现为采食量减少、阴户红肿、阴户流出黏液、互相爬跨、用手压背呆立不动,这些均符合母猪发情的一般行为规律。(本文来源于《畜禽业》期刊2019年03期)
孙杰龙,丁宁,宋灵峰,王莹芳,冷电波[4](2019)在《提前启动后备母猪初情期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养猪生产,需要大量的后备母猪,初情期是培养后备母猪的关键。笔者从事多年的养猪实践,采取从选种选育、补充人工光、加强试情公猪诱情、制定合理培育计划、分阶段选择饲料、加强运动和分类管理等技术措施来提前启动后备母猪的初情期,以供读者参考。(本文来源于《养猪》期刊2019年01期)
王金标[5](2018)在《后备母猪初情期管理的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后备母猪初情期的管理影响到母猪生产的整个过程。从受胎率、产仔数和仔猪出生重以及母猪的淘汰率和使用年限等各个方面入手,掌握后备母猪初情期管理的关键技术,以及影响后备母猪初情期的因素,对猪的养殖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现代畜牧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郭红洲[6](2018)在《大白母猪初情期对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初情期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繁殖性状是猪的重要经济性状之一,它的优劣直接影响母猪的生产力和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猪的主要繁殖性状通常包括总产仔数(TNB)、产活仔数(NBA)、产死仔数(NBD)、健仔数(NHP)初生窝重(TLW_0)、21日龄窝重(TLW_3)等。在养猪生产中选育初情期早的母猪利于增加母猪终产仔数,增加母猪的使用寿命,从而使母猪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本研究通过比较初情日龄早、晚的母猪的主要繁殖性能,包括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及出生窝重的差异,开展初情期对母猪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探讨最佳的初情日龄,以帮助猪场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益。另外,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方法筛选影响母猪初情期性状的候选基因,定位与母猪初情期关联的染色体区域。具体研究如下:1.本研究观察、记录了美系大白母猪初情日龄及其各胎次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和出生窝重。将母猪根据初情日龄早晚分为四个组(≤200日龄、201-215日龄、216-230日龄及>230日龄)对各试验组母猪第一胎、第二胎、第叁胎及综合叁胎后数据和综合六胎数据进行主要繁殖性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初情期较晚母猪头胎的总产仔数优于初情期早的母猪(P<0.05),其他繁殖性状没有显着差异;母猪初情日龄在201~215d时,第二胎、叁胎和综合叁胎以后以及综合六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和出生窝重的繁殖性能均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综合比较,初情期日龄较早的母猪具有更好的繁殖性能(最佳日龄为201~215)。本研究为后备母猪的挑选和猪场生产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2.首先对高低组200头美系大白母猪(<200日龄及>230日龄的母猪各100头)进行1×重测序,重测序结果利用TASSEL5.2软件中的混合线性模型对该200头美系大白母猪的初情期性状进行GWAS,共检测出3个染色体组水平显着的SNP位点,分别位于SSC2(P=2.93×10~(-5))、SSC8(P=3.17×10~(-5))、SSC13(P=5.11×10~(-5))号染色体上,最终确定8号染色体上的KDR和13号染色体上的SLC25A20基因为大白母猪初情期性状的候选基因用于后续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于俊勇,万荣度,覃燕灵[7](2018)在《不同诱情方式对后备母猪初情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越早发情的后备母猪其繁殖力越高,在后备母猪出现初情期前有计划地利用公猪进行诱情,以促使其早发情是饲养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本研究对比了两种不同的诱情方式对后备母猪初情期的影响,发现通过设置诱情专区,160日龄开始赶母猪见公猪的方式,能够提高小母猪210日龄发情比例,及早诱导小母猪出现发情,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今日养猪业》期刊2018年01期)
谢政,杜佳丽,邬世立,李政,李健[8](2016)在《后备母猪初情期迟缓的原因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规模猪场每年都要进行母猪的淘汰和更新,引进的后备母猪不发情现象或多或少存在,特别是良种猪。若生长发育正常的大型后备母猪在7月龄仍未见发情的,即可视为初情期迟缓。1主要原因1.1疾病因素疾病导致母猪卵巢发育不全,卵巢内没有大的卵泡发育以致不能分泌足够的激素引起发情。可能导致母猪不发情的疾病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子宫内膜炎、圆环病毒病等。另外,母猪患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禽种业》期刊2016年08期)
邢燕[9](2016)在《母猪初情期启动相关基因TAC3的表达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激肽B(NeurokininB,NKB)属于速激肽家族成员,由速激肽3基因(Tachykinin3,TAC3)编码,NKB在初情期启动前与Kisspeptin、Dynorphin A协同作用诱导初情期的启动。母猪初情期是指母猪第一次发情并排卵的过程,标志着母猪具有繁殖能力。研究表明,NKB与其受体NK3R(Neurokinin B receptor 3)结合促进GnRH的释放进而诱导动物初情期的启动。当NKB或者其受体NK3R发生突变时导致低促性腺激素综合症,机体GnRH分泌障碍,第二性征发育迟缓或不发育,动物初情期启动失败。此外,NKB和NK3R能够促进LH和FSH的分泌,参与卵巢排卵,进一步说明TAC3是动物初情期启动的主效基因之一。本研究分析母猪初情期启动相关基因TAC3的表达调控机理,并探索雌激素通过雌激素反应原件调控TAC3表达的机制,为解析母猪的初情期启动机制和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提供分子依据,为人类青春期的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以初情期前(180 d)、初情期(200 d)和初情期后(215 d)长大二元杂母猪为研究对象,通过qRT-PCR定量分析在初情期启动过程中TAC3基因在母猪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中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并构建TAC3基因启动子缺失片段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转染猪卵巢颗粒细胞,通过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确定核心启动子区域,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其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通过免疫共沉淀(ChIP)验证转录因子与基因启动子区的作用。构建转录因子CDS区表达载体和干扰RNA转染猪卵巢颗粒细胞,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AC3基因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变化;缺失TAC3基因启动子区域雌激素应答元件以及用雌激素处理的方法分析雌激素受体对基因的调控作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母猪初情期启动时TAC3基因在性腺轴(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中的mRNA水平表达上调,到初情期后表达量逐渐减少,说明TAC3基因可能参与促进母猪初情期启动的调控。(2)克隆TAC3基因启动子片段-2815/+129区域全长2943 bp,TAC3基因启动子-882/-544区域存在正向调控元件的结合位点,-1633/-2482区域存在负向调控元件的结合位点;(3)ChIP结果表明TAC3基因启动子-653/-639区域存在转录因子C/EBPβ的结合位点,超表达C/EBPβ后TAC3基因启动子活性增强,TAC3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增加。干扰C/EBPβ表达后TAC3基因启动子活性降低,TAC3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降低,说明转录因子C/EBPβ促进TAC3基因的表达。TAC3基因启动子-873/-856区域存在转录因YY1的结合位点。超表达YY1后TAC3基因启动子活性增强,TAC3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上调。干扰YY1表达后TAC3基因启动子活性降低,TAC3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下调,虽然YY1的作用不显着,但是也可看出促进TAC3基因的表达的趋势,说明转录因子YY1可能促进TAC3基因的表达。(4)雌激素处理后TAC3基因启动子活性降低,TAC3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下调。缺失TAC3基因启动子区-2122/-2112潜在的雌激素应答元件,TAC3基因启动子活性升高,说明雌激素作用于TAC3基因启动子区雌激素应答元件抑制TAC3基因的表达。本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中TAC3基因在初情期启动时具有较高的表达量,说明NKB可能与初情期的启动相关;(2)转录因子C/EBPβ作用于TAC3基因启动子-653/-639区域C/EBPβ结合位点,促进TAC3基因的转录和翻译,YY1通过TAC3基因启动子-873/-856区域的YY1结合位点可能促进TAC3基因的表达。(3)雌激素可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作用于在TAC3基因启动子-2122/-2112区域的雌激素应答元件,抑制TAC3基因的转录。(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钱海春[10](2016)在《长约(LY)后备母猪初情期迟缓的原因及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约母猪(LY母猪)是目前规模化养殖户饲养比较多的母猪,但一些养殖户引进长约后备母猪进行饲养,在饲养过程中出现长约后备母猪初情期迟缓或不发情,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的损失,同时不利于长约猪的推广。为了更好地了解长约猪的饲养管理及生产性能,有利于该品种母猪的推广,在此就长约后备母猪初情期迟缓的原因及处理方案提出个人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以便更好地饲养管理好长约后备母猪的,为陆良县的养猪生产服务。(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文摘》期刊2016年04期)
初情期前母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有无初情期和不同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对后备母猪发情及妊娠的影响,随机选择182头有初情期和193头无初情期的后备母猪,其中将182头有初情期后备母猪分为3组,对照组(C1组,62头)、烯丙孕素组(A1组,60头)、烯丙孕素+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组(APG1组,60头);193头无初情期后备母猪分为对照组(C2组,63头)、烯丙孕素组(A2组,65头)、烯丙孕素+PMSG+GnRH组(APG2组,65头),并且比较不同组间后备母猪的发情集中度、发情率、妊娠率等。结果显示:无初情期A2、APG2组经程序处理后分别于停药后第5~9天、第6天集中发情,有初情期A1组、APG1组母猪于停药后第6~9天、5~6天集中发情;烯丙孕素可显着提高有初情期后备母猪A1组发情率与妊娠率(P<0.05),APG1与APG2组的发情率与妊娠率极显着高于C1组、C2组(P<0.01),且APG1、APG2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隐性发情后备母猪妊娠率APG1、APG2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有无初情期显着影响后备母猪定时输精处理的效果,利用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后可使母猪发情集中度、发情率、妊娠率均显着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情期前母猪论文参考文献
[1].赵金波,赵文江,李伟,张智慧,杨海天.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分子营养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饲料.2019
[2].魏巧莉,张振红,赵倩倩,刘明智,翁士乔.不同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对有无初情期后备母猪发情及妊娠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19
[3].刘伟,李朝晖,张善文,周艳,陈柳.湘沙猪配套系后备母猪初情期及其行为观察[J].畜禽业.2019
[4].孙杰龙,丁宁,宋灵峰,王莹芳,冷电波.提前启动后备母猪初情期的主要技术措施[J].养猪.2019
[5].王金标.后备母猪初情期管理的关键技术[J].现代畜牧科技.2018
[6].郭红洲.大白母猪初情期对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初情期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7].于俊勇,万荣度,覃燕灵.不同诱情方式对后备母猪初情期的影响[J].今日养猪业.2018
[8].谢政,杜佳丽,邬世立,李政,李健.后备母猪初情期迟缓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6
[9].邢燕.母猪初情期启动相关基因TAC3的表达调控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10].钱海春.长约(LY)后备母猪初情期迟缓的原因及处理[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