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宫颈微小浸润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宫颈微小浸润癌,切缘,淋巴脉管浸润,重复锥切
宫颈微小浸润癌论文文献综述
郑玥[1](2019)在《宫颈微小浸润癌的诊断和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比较2014-2018年与2003-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收治宫颈微小浸润癌(MI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淋巴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锥切阳性切缘与手术标本残余病灶的相关性,探讨切缘阳性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探讨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宫颈微小浸润癌的策略及预后。研究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2014-2018年所收治的宫颈微小浸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进行总结,并与2003-2013年数据进行对比,对锥切发现淋巴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对锥切切缘病变及切缘类型与手术标本病灶残余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选取重复锥切治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亚组总结特点与经验。研究结果2014-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共收治了 491例宫颈微小浸润癌患者,IA1期431例(87.8%),IA2 期 60 例(12.2%),中位诊断年龄 42(37-48)岁。1、因体检发现宫颈病变而就诊的患者占52.9%,比2003-2013年的49.7%显着性升高。2、LVSI 阳性率在 IA1 期 MIC 和 IA2 期 MIC 中分别为 7.3%(30/413)、16.4%(9/55),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7%(3/431)、1.7%(1/60)。IA1期与IA2期比较,没有明显差异。LVSI对淋巴结阳性的预测能力约为6.7%。与2003-2013年的7.1%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3、锥切切缘总阳性率51.9%,比2003-2013年的38.2%显着升高。但IA1期患者切缘病灶类型病变类型以癌前病变为主,浸润癌比例为12.9%,显着低于2003-2013年的17.8%。IA2期患者切缘情况在不同时期中没有显着性差异。对末次锥切后90天内完成手术的患者进行锥切切缘病变类型、阳性切缘类型与手术标本残余病灶的对比分析,发现锥切切缘病变微浸润癌或浸润癌累及内口、外口、内外口与残余浸润癌密切相关。4、23例患者在90天内进行重复锥切治疗,均为IA1期MIC。16例再次锥切后随访观察,而另外7例则后续行单纯子宫切除。5、选择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患者37例,31例为IA1期MIC,6例为IA2期MIC。在随访21.8(15.941.7)月的时间内,15例有生育计划的IA1期MIC患者中,3例已顺利生产。6、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长27.2个月的时间内,共2例复发,DFS分别为9.9月和10.4月,复发率0.4%。研究结论1、锥切切缘阳性率升高,以癌前病变为主,浸润癌累及切缘的发生率并没有升高。2、锥切切缘情况则能较好地反应手术标本中是否存在残余病灶,以及是否残留浸润癌。3、FIGO 2018对MIC患者的诊断有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6-01)
李艺萱[2](2019)在《CyclinA、CDK2、P16和Ki-67在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CyclinA、CDK2、P16和Ki-67在正常宫颈粘膜、宫颈原位鳞癌、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和浸润性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在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中的表达及意义,从而为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的方法检测CyclinA、CDK2、P16和Ki-67在正常宫颈粘膜组、宫颈原位鳞癌组、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组及浸润性鳞癌组各30例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来研究CyclinA和CDK2在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中表达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CyclinA、CDK2、P16和Ki-67在宫颈各组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CyclinA、CDK2、P16和Ki-67在正常宫颈粘膜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2/30)、10.0%(3/30)、6.7%(2/30)和3.33%(1/30),在宫颈原位鳞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18/30)、60.0%(18/30)、63.3%(19/30)和66.7%(20/30),在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19/30)、70.0%(21/30)、66.7%(20/30)和73.3%(22/30),在浸润性鳞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7%(29/30)、93.3%(28/30)、93.3%(28/30)和96.7%(29/30)。CyclinA、CDK2、P16和Ki-67在宫颈原位鳞癌和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组的阳性表达率均显着高于正常宫颈粘膜组,而低于浸润性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组与原位鳞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CyclinA和CDK2在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CyclinA和CDK2在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709,P<0.05)。结论:1 CyclinA、CDK2、P16和Ki-67在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原位鳞癌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显着高于正常宫颈粘膜组,而明显低于浸润性鳞癌组,可能提示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和宫颈原位鳞癌的生物学行为可能一致,而与浸润性鳞癌不同,因此可能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 CyclinA和CDK2在肿瘤的发展中起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承德医学院》期刊2019-03-01)
仰晨,王东红,谈静[3](2018)在《阴道镜活检联合LEEP锥切术对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阴道镜活检联合宫颈环形电刀(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锥切术在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行LEEP锥切术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20例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不同阴道镜活检结果分组患者术后切除组织厚度、浸润深度及面积,比较术后不同切缘阳性和不同间质浸润深度患者重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situ,AIS)、微小型浸润癌残留率及总体病变残留率。分析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患者LEEP锥切术术后病变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不同切缘阳性组、不同间质浸润深度组患者HSIL/AIS、微小型浸润癌残留率及总体病变残留率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_均> 0.05)。阴道镜活检诊断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灵敏度为5.0%(6/120),特异度为100.0%(120/120),漏诊率为95.0%(114/120)。活检诊断为HSIL/AIS时,浸润深度和面积均显着大于LSIL和微小型浸润癌(P_均<0.05)。年龄(OR=1.652)、切缘阳性(OR=2.157)及浸润深度(OR=1.835)均为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患者LEEP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阴道镜活检联合LEEP锥切术可提高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诊断率,为制订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12期)
林博宁,徐德,付劲锋,尹霞,姜涛[4](2018)在《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合并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1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adenoid basal carcinoma,ABC)是一种罕见的宫颈低度恶性肿瘤,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此病变<100例。我们近期在工作中遇见了1例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合并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等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该病变的认识。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患者女性,69岁。2年前因外阴鳞状细(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刘芳[5](2017)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微小浸润癌筛查中阴道镜下活检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浸润癌筛查中阴道镜下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2月在盐都区妇幼保健所妇科门诊就诊,有宫颈病变可能性的289例行阴道镜下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9例阴道镜检查结果中,慢性宫颈炎占86.51%(250/289),宫颈湿疣占3.46%(10/289),CIN Ⅰ级占3.81%(11/289),CIN Ⅱ级占3.11%(9/289),CINⅢ级占2.08%(6/289),微小浸润癌占1.04%(3/289)。病理检查结果显示289例患者中,慢性宫颈炎占81.66%(236/289),宫颈湿疣占3.46%(10/289),CIN Ⅰ级占7.27%(21/289),CIN Ⅱ级占4.15%(12/289),CIN Ⅲ级占2.42%(7/289),微小浸润癌占1.04%(3/289)。阴道镜下疾病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1.70%。CIN Ⅰ、CIN Ⅱ、CIN Ⅲ、微小浸润癌阴道镜检查阳性率逐渐增加,微小浸润癌阴道镜检查阳性率最高,达100.00%。结论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微小浸润癌筛查中,阴道镜下定位活检,将可疑病变部位准确的显示出来,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可疑宫颈部位高效筛查,病变检出率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操作简单,适合基层妇科门诊在进行宫颈癌前病变及微小浸润癌筛查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7年26期)
王丽萍,公小纪,张洁,王秀艳[6](2017)在《妊娠期宫颈微小浸润癌治疗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延迟治疗对妊娠期宫颈微小浸润癌(Micro invasive carcinoma of cervix,MIC)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选取77例妊娠期MIC患者,纳入MIC组,于分娩后实施宫颈冷刀锥切术(CKC)治疗,观察其治疗转归。此外,选取同期50名健康产妇,纳入对照组,对两组产妇母婴结局进行比较,分析妊娠期MIC对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结果:77例MIC患者初诊孕周10~30周,平均(23.08±4.17)周,分娩孕周34~40周,平均(37.91±2.38)周,延迟分娩时间10~25周,平均(16.09±2.45)周;检查次数:阴道镜2~4次,平均(2.91±0.39)次,宫颈活检1~2次,平均(1.26±0.15)次;其中4例(5.19%)孕期病情出现进展,提前行剖宫产终止分娩被剔除。MIC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其新生儿体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孕周、产褥病发生率及早产儿、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3例孕期病情未进展患者中,35例(47.95%)接受子宫颈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未切除子宫者随访期间定期复查TCT均未见异常。结论:妊娠期MIC可对母婴结局造成一定影响,在注重定期复诊的基础上实施延迟治疗能够保证患者预后质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现代仪器与医疗》期刊2017年02期)
李燕,靳琦琛,宋志超,黎辉,张洪利[7](2017)在《妊娠期宫颈微小浸润鳞癌延迟至产后治疗的可行性和母婴结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妊娠期宫颈微小浸润鳞癌延迟至胎儿成熟在产后治疗的可行性以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对15例妊娠期诊断为宫颈微小浸润鳞癌的孕妇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孕妇均选择继续妊娠,每8~12周复查阴道镜以及进行宫颈活检。产后6~12周复查阴道镜以及进行宫颈活检,然后实施宫颈冷刀锥切术。术后对母婴进行随访。结果:15例孕妇初次诊断孕周为(19.2±5.5)周。共接受阴道镜及宫颈活检2~4次。1例从孕22周随访至孕34周,经检查发现存在病变进展,予提前终止妊娠。孕期进展率为6.67%(1/15)。其余孕妇孕周35~40周,平均孕周(37.2±1.7)周,平均延迟分娩时间(18.2±4.9)周。所有孕妇分娩方式均为剖宫产,新生儿全部存活。产后实施宫颈冷刀锥切术,其中宫颈鳞癌Ⅰ_(a2)期1例、宫颈鳞癌Ⅰ_(a1)期1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3例。术后对患者进行21~48个月的临床随访,宫颈细胞学检查以及妇科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结论:宫颈微小浸润鳞癌患者在阴道镜以及宫颈活检等技术的监测下严密随诊推迟至胎儿成熟在产后再进行治疗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7年09期)
张阳,王芳[8](2017)在《阴道镜活检联合子宫颈环形电刀在宫颈微小浸润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阴道镜活检联合子宫颈环形电刀(LEEP刀)锥切术在宫颈微小浸润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该院经LEEP锥切术诊断为微小浸润癌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66例患者均经阴道镜活检,比较阴道镜活检与LEEP锥切术对微小浸润癌诊断的情况,不同间质浸润深度和切缘情况患者LEEP锥切术后病变残留情况。结果阴道镜活检检出2例轻度鳞状细胞上皮内瘤变(LSIL)、60例重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1例宫颈原位腺癌(AIS),3例患者诊断为子宫颈微小浸润癌或可疑子宫颈微小浸润癌,敏感度为4.54%,漏诊率为95.46%;LEEP锥切术检出1例LSIL、44例HSIL、1例AIS,20例切缘阴性。3组患者LEEP锥切术切除组织的厚度和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小浸润癌组患者切除组织的深度明显高于HSIL及AIS组,HSIL及AIS组患者切除组织的深度高于LSI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浸润深度≤1 mm组、1 mm<间质浸润深度≤3 mm组和3 mm<间质浸润深度≤5 mm组患者的术后病变残留率分别为15.00%、19.51%和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切缘阳性组、外切缘阳性组和纤维间质切缘阳性组患者的术后病变残留率分别为25.00%、15.38%和23.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阴道镜活检诊断子宫颈微小浸润癌漏诊率较高,联合LEEP锥切术诊断能够提高诊断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镜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郭业兵,张廷国[9](2017)在《宫颈微小浸润癌上皮及间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Ⅲ)、宫颈微小浸润癌(MIC)上皮及间质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对MIC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正常宫颈组织20例(对照组)、CINⅢ50例、MIC 30例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通用二步法检测叁种组织上皮及间质细胞中的MMP-2、α-SMA表达,并分析MMP-2与α-SMA表达的关系。结果对照组、CINⅢ组、MIC组上皮、间质细胞MMP-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叁组上皮细胞均无α-SMA表达,叁组间质细胞α-SM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叁组上皮及间质细胞中MMP-2与α-SMA表达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联合检测宫颈上皮、间质细胞MMP-2、α-SMA表达能有效鉴别CINⅢ与MIC,对指导MIC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7年01期)
章杰捷,张平[10](2016)在《宫颈微小浸润癌宫颈锥切术后子宫病灶残留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宫颈微小浸润癌(MIC)宫颈锥切术后子宫病灶残留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经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MIC并在3个月内进一步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49例,将其年龄、绝经情况、临床分期、术前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检测数值、术前阴道分泌物HPV分型检测结果等与宫颈切缘情况及子宫全切标本的病理结果相结合进行分析,探讨病灶残留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无子宫病灶残留的患者在年龄、是否绝经、临床分期、术前SCC水平和浸润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宫颈切缘和HPV16/18感染是否阳性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 is 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PV16/18阳性为子宫病灶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99,P=0.002)。有无子宫病灶残留者HPV单种感染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切缘阳性与阴性者的HPV16/18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高危HPV16/18感染以及宫颈切缘阳性均与子宫病灶残留密切相关,HPV16/18感染为子宫病灶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修改诊断切缘阴性的标准是否能更准确判断病灶残留情况以及是否需要扩大术前高危HPV16/18亚型感染患者的锥切手术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6年24期)
宫颈微小浸润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检测CyclinA、CDK2、P16和Ki-67在正常宫颈粘膜、宫颈原位鳞癌、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和浸润性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在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中的表达及意义,从而为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的方法检测CyclinA、CDK2、P16和Ki-67在正常宫颈粘膜组、宫颈原位鳞癌组、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组及浸润性鳞癌组各30例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来研究CyclinA和CDK2在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中表达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CyclinA、CDK2、P16和Ki-67在宫颈各组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CyclinA、CDK2、P16和Ki-67在正常宫颈粘膜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2/30)、10.0%(3/30)、6.7%(2/30)和3.33%(1/30),在宫颈原位鳞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18/30)、60.0%(18/30)、63.3%(19/30)和66.7%(20/30),在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19/30)、70.0%(21/30)、66.7%(20/30)和73.3%(22/30),在浸润性鳞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7%(29/30)、93.3%(28/30)、93.3%(28/30)和96.7%(29/30)。CyclinA、CDK2、P16和Ki-67在宫颈原位鳞癌和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组的阳性表达率均显着高于正常宫颈粘膜组,而低于浸润性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组与原位鳞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CyclinA和CDK2在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CyclinA和CDK2在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709,P<0.05)。结论:1 CyclinA、CDK2、P16和Ki-67在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原位鳞癌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显着高于正常宫颈粘膜组,而明显低于浸润性鳞癌组,可能提示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和宫颈原位鳞癌的生物学行为可能一致,而与浸润性鳞癌不同,因此可能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 CyclinA和CDK2在肿瘤的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宫颈微小浸润癌论文参考文献
[1].郑玥.宫颈微小浸润癌的诊断和治疗[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2].李艺萱.CyclinA、CDK2、P16和Ki-67在宫颈原位鳞癌伴微小浸润中的表达及意义[D].承德医学院.2019
[3].仰晨,王东红,谈静.阴道镜活检联合LEEP锥切术对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
[4].林博宁,徐德,付劲锋,尹霞,姜涛.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合并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1例报道[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8
[5].刘芳.宫颈癌前病变及微小浸润癌筛查中阴道镜下活检的临床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7
[6].王丽萍,公小纪,张洁,王秀艳.妊娠期宫颈微小浸润癌治疗探讨[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7
[7].李燕,靳琦琛,宋志超,黎辉,张洪利.妊娠期宫颈微小浸润鳞癌延迟至产后治疗的可行性和母婴结局[J].现代肿瘤医学.2017
[8].张阳,王芳.阴道镜活检联合子宫颈环形电刀在宫颈微小浸润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内镜杂志.2017
[9].郭业兵,张廷国.宫颈微小浸润癌上皮及间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7
[10].章杰捷,张平.宫颈微小浸润癌宫颈锥切术后子宫病灶残留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