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收入理论论文-李春风,陈乐一,李玉双

持久收入理论论文-李春风,陈乐一,李玉双

导读:本文包含了持久收入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消费习惯,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缓冲储备模型,状态空间模型

持久收入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风,陈乐一,李玉双[1](2012)在《消费习惯下我国城镇居民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基于缓冲储备模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若将消费习惯纳入Carroll的缓冲储备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则显示出消费习惯下的边际消费倾向(MPCP)相比无消费习惯时要小,且消费习惯强度越大,MPCP减小更为明显。若利用卡尔曼滤波法估计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强度,并数值模拟消费习惯下与无消费习惯时的MPCP,且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就会发现: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习惯强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对消费的影响逐渐增强;而在消费习惯的影响下,MPCP持续走低,整体呈下降趋势,相比无消费习惯时平均下降幅度从1998-2002年间的0.101上升至2003-2009年间的0.217。显然,消费习惯是导致我国城镇居民MPCP处于低位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从居民消费习惯调节上来启动消费的政策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张邦科,邓胜梁[2](2012)在《持久收入理论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基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两种分解方法的省际面板模型检验了持久收入理论的叁个假设。结果发现,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与其持久收入均显着相关。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其暂时收入显着相关;安徽、黑龙江、吉林、陕西、甘肃、青海、云南和海南等省农村居民的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零,而其他省份的不等于零。"λ假说"检验表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对当期收入都是过度敏感的,导致PIH的局限性。选择误差修正项的绝对值表征不确定性和远期的流动性约束对城镇(或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不确定性和远期的流动性约束对城镇(或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大于城镇居民。(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张邦科,邓胜梁[3](2011)在《持久收入理论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基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两种分解方法的省际面板模型检验了持久收入理论的叁个假设。结果发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持久收入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安徽、黑龙江、吉林、陕西、甘肃、青海、云南和海南等省份农村居民的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为零,而其他省份的农村居民消费与暂时收入有显着的相关关系,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不为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当期收入是过度敏感的,导致持久收入理论失灵。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对消费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经济》期刊2011年07期)

盛敏,迟飞,贺执中[4](2010)在《基于持久收入理论的我国寿险消费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持久收入理论将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并认为持久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如果把寿险产品的消费作为居民消费的一种,也会受到居民持久收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寿险业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以及财政政策等的影响,构建了我国人寿保险消费的假设模型;运用实际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寿保险消费作为一种持久消费,受持久收入影响是显着的;此外,寿险产品结构尤其是产品创新对寿险消费也有显着的影响;研究结论对我国保险公司的政策制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城市经济》期刊2010年09期)

艾春荣,汪伟[5](2010)在《非农就业与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和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农户的非农就业决策引入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模型,讨论了持久收入假说适合于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推广。理论研究表明,如果农户不受流动性约束,农户当期消费由持久收入决定,同临时收入不相关,农户农业和非农劳动投入由农业生产率和非农劳动单位报酬决定,同临时收入不相关;当农户受到流动性约束且临时收入变化不太大时,农户当期消费仍然由持久收入决定,同临时收入不相关,农户农业劳动投入仍然由农业生产率和非农劳动单位报酬决定,同临时收入也不相关,但非农劳动投入依据流动性约束程度而调整,以达到平滑消费的目的,此发现是对持久收入假说在发展中国家应用的有益补充。进一步,本文运用山东省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户消费行为,发现实证结果同本文理论结果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0年01期)

余立凡,杜洋[6](2003)在《中国农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设消费理论在中国农村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78年后中国农村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已由传统体制下的消费者逐渐向市场体制下的消费者转变,虽然中国农民还不完全符合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但是,把收入划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分析收入中的这两部分的性质、作用、影响和相互关系,进而研究它们同消费的关系,这种方法和思路值得借鉴。本文采用了1980年到2001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现金消费的资料,利用持久收入假设消费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李天籽[7](2000)在《持久收入消费理论对我国居民消费预期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用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说来对我国有效需求不足情况进行分析 ,指出 ,国家政策的制定要着重于改变人们的预期 ,使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持久和稳定 ,这样才能有效拉动需求 ,刺激消费 ,实现经济的增长(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00年08期)

夏少斐[8](2000)在《持久收入理论对有效需求不足的解释和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应用持久收入理论中预期、持久收入决定消费水平、收入的冲击等观点 ,对中国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从消费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并据此对如何扩大内需进行了一些思考。(本文来源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持久收入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运用基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两种分解方法的省际面板模型检验了持久收入理论的叁个假设。结果发现,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与其持久收入均显着相关。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其暂时收入显着相关;安徽、黑龙江、吉林、陕西、甘肃、青海、云南和海南等省农村居民的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零,而其他省份的不等于零。"λ假说"检验表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对当期收入都是过度敏感的,导致PIH的局限性。选择误差修正项的绝对值表征不确定性和远期的流动性约束对城镇(或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不确定性和远期的流动性约束对城镇(或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大于城镇居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持久收入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春风,陈乐一,李玉双.消费习惯下我国城镇居民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基于缓冲储备模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

[2].张邦科,邓胜梁.持久收入理论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上海经济研究.2012

[3].张邦科,邓胜梁.持久收入理论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

[4].盛敏,迟飞,贺执中.基于持久收入理论的我国寿险消费实证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

[5].艾春荣,汪伟.非农就业与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和实证[J].管理世界.2010

[6].余立凡,杜洋.中国农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设消费理论在中国农村的实证分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3

[7].李天籽.持久收入消费理论对我国居民消费预期的分析[J].经济师.2000

[8].夏少斐.持久收入理论对有效需求不足的解释和启示[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

标签:;  ;  ;  ;  

持久收入理论论文-李春风,陈乐一,李玉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