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弥散型燃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研究堆,弥散型燃料板,起泡,反应堆安全
弥散型燃料论文文献综述
高利军,陈炳德,姜胜耀,肖忠,俞冀阳[1](2012)在《弥散型燃料板的辐照起泡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弥散型燃料在研究堆和动力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起泡是弥散型燃料特有的失效模式,起泡的发生将导致堆芯传热性能恶化,威胁反应堆的运行安全。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弥散型燃料板的辐照后起泡退火试验结果的基础上,从微观尺度到宏观尺度分析了起泡发生的机理,重点研究了弥散型燃料板的一种重要起泡模式——孔洞连通模式,剖析了孔洞连通发生的3个基本过程。同时应用孔洞连通机理,在估算裂变气体压力的前提下,通过力学计算给出了可引起起泡的孔洞连通的圆形区域尺度约为1.8mm,这与实验观察结果相符。本文分析表明,燃料板的孔洞连通起泡机理涉及到高燃耗效应、燃料相的肿胀和开裂、裂变碎片损伤和应力腐蚀开裂等过程,建立起泡模型需做弹塑性力学和断裂力学的数值计算。(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2年S2期)
伍晓勇,王斐,温榜[2](2012)在《UO_2弥散型燃料辐照后高温失效时显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辐照后燃料板进行退火试验,用显微镜观察了UO2颗粒的微观形貌随着温度的升高的变化情况。在高温下裂变气体膨胀,在UO2颗粒内气孔贯通形成裂纹穿破涂层,引起UO2颗粒局部破碎脱落,UO2涂层外的反应层由于高温加剧的扩散反应还形成了明显的孔洞。(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2年01期)
任萌,李佳,刘锦洪,朱常桂[3](2011)在《UMo/Al弥散型燃料元件溶解回收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配制好的混合碱(NaOH和NaNO3)为UMo/Al弥散型燃料元件样品铝包壳和铝基体的溶解液,将不合格的UMo弥散型燃料元件的包壳和弥散基去除,并计算铀损失率;采用金相显微镜分析UMo合金粉末的粒度分布,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其相结构与成分。初步实验结果表明:随着NaOH浓度增大,铀损失率增大;随着NaNO3浓度的增大,铀损失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NaNO3浓度对铀的损失率影响不大,铀的回收率高于99.3%;铝溶解后的UMo合金粉末粒度较小,部分铀已经被氧化成了UO2,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回收得到的UMo合金粉末能否重新用于燃料元件的生产。(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1年05期)
肖红星,龙冲生[4](2011)在《二氧化铀弥散型燃料辐照肿胀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关于二氧化铀燃料辐照肿胀行为研究的相关理论,对已有的Rest理论计算模型进行了改进,初步建立了适用于计算二氧化铀弥散型燃料辐照肿胀的Modified Rest理论计算模型。根据建立的Modified Rest模型编写了计算程序并采用文献中的相关物理参数分别在相同条件下对二氧化铀弥散型燃料辐照肿胀尤其是对燃料内裂变气体行为特征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计算,将计算结果与辐照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燃料的辐照肿胀以及燃料内裂变气体气泡的密度和大小随燃耗、辐照温度等条件的变化趋势与试验结果一致。当燃耗较高时,辐照产生的缺陷会引起燃料相的亚晶化。亚晶界网络的出现加速了裂变气体的迁移,引起大尺寸气泡的产生,最终导致燃料的加速肿胀。本研究工作为今后开发燃料辐照肿胀行为模拟计算程序并评价燃料元件的物理性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4册(核材料分卷、同位素分离分卷、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卷)》期刊2011-10-11)
姜馨,丁淑蓉,霍永忠[5](2011)在《弥散型燃料等效弹性性质的有限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弥散型核燃料元件在反应堆中的安全和可靠性与元件芯体的等效力学性能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细观力学的方法,假设芯体中的燃料颗粒在基体中周期性排列,从中取出代表性体积元,运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弥散型燃料在不同温度和颗粒体积含量下的等效弹性模量。分析比较了颗粒的体积含量和分布形式对弥散型燃料等效弹性性质的影响,并在颗粒随机排列时,将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解析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计算值和Mori-Tanaka模型的预测值最为接近。(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1年03期)
刘晓,卢铁城,邢忠虎,钱达志[6](2011)在《辐照条件对U_(10)Mo-Al弥散型燃料肿胀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微球燃料元件模型,对U10Mo-Al弥散型燃料在不同辐照条件下的辐照肿胀性能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辐照温度越高,燃料肿胀越明显;随着裂变率的增加,在燃耗拐点以前,燃料的肿胀速率基本相同,在燃耗拐点以后,裂变率大的燃料肿胀较慢;与实验数据点进行比较,在合理的范围内理论值和实验值相一致。(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1年06期)
任萌,李佳,朱常桂,刘锦洪[7](2010)在《UMo/Al弥散型燃料元件溶解回收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配制好的混合碱(NaOH和NaNO3)为UMo/Al弥散型燃料元件样品铝包壳和铝基体的溶解液,将铀钼弥散型燃料元件的包壳和弥散基去除,回收UMo粉末,并计算铀损失率,采用金相分析所回收的UMo粉末粒度,以及XRD分析其相结构与成分。初步实验结果为:(1)随着NaOH浓度增大,铀损失率增大;随着NaNO3浓度的增大,铀损失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NaNO3浓度对铀的损失率影响不大。铀的回收率高于99.3%。(2)铝溶解后的UMo合金粉末粒度较小,部分铀已经被氧化成了UO2。未被氧化的UMo合金依然主要为γ(U,Mo),没有发生共析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成立叁十周年庆祝大会暨全国核化工学术交流年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0-11-10)
姜馨,丁淑蓉,霍永忠[8](2010)在《弥散型燃料元件等效热传导系数的有限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弥散型燃料元件的热传导与燃料颗粒的数量、形状、大小及其分布,以及元件的几何形状和堆芯内热工条件等密切相关。采用细观计算力学的方法,按照燃料颗粒不同的排布方式从整个元件中取出单胞和代表体积单元,运用有限元法计算了弥散型燃料元件在不同温度、燃耗和颗粒体积含量下的等效热传导系数,并和理论公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计算值和Maxwell模型的理论值最为接近。(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0年03期)
张应超,高永光,黄欣,康亚伦,陈立霞[9](2009)在《U_3Si_2-Al弥散型燃料动水冲蚀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U_3Si_2-Al弥散型燃料是国际上低浓化试验堆重要燃料之一。试验目的是验证国产U_3Si_2-Al燃料芯体结构稳定性。与国内外以前所做在静水中煮沸试验不同,采用154℃的动水中进行冲蚀试验。10块贫铀小燃料板,分成叁组(无人工缺陷、芯体小面积裸露和大面积裸露),各自进行了168h试验。用质谱仪测量水中铀含量和燃料板试验前后重量变化来研究芯体结构的稳定性,并通过观察研究破口形貌变化。试验证明芯体结构稳定,在CARR堆的运行条件下,裸露芯体具有良好的抗水冲蚀性能,试验还表明,第叁组参与试验的11个样品中,有两块样品包壳发生鼓泡。(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4册)》期刊2009-11-18)
姜馨[10](2009)在《弥散型燃料的等效性质及棒状元件的辐照力学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弥散型燃料与传统的燃料元件相比具有高燃耗和高热导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研究试验堆,且在核动力舰船和核废料处理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棒状弥散型燃料由弥散型燃料芯体和包壳构成。芯体是由核裂变颗粒弥散分布在金属基体中构成的。在核反应堆中,燃料棒处于非常苛刻的环境之中,裂变热使燃料棒内部产生较大的热应力;裂变产物又会使燃料颗粒发生辐照肿胀而加剧其与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体在中子的冲击下会发生硬化变脆和蠕变现象。所以如何保证燃料棒的安全可靠性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弥散型燃料的等效热学性质和等效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运用细观力学理论结合有限元法计算了弥散型燃料的等效热传导系数、等效热膨胀系数和等效弹性系数,分析了燃耗、温度、颗粒体积含量、颗粒排列方式和尺寸大小变化对等效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等效热传导系数的计算值和Maxwell模型及Brailsford模型的预测值最为接近;等效热膨胀系数和线性混合模型的预测值最为接近;而颗粒随机排列时的弹性系数的计算值和Mori-Tanaka法以及自洽法的预测值最为接近。其次,针对棒状弥散型燃料,在基于一定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简化的模型,用有限元软件Ansys计算其内部的温度场。并计算了燃耗初期和燃耗发展时基体和包壳中的应力应变场,考察了燃耗、颗粒产热率、颗粒体积含量等因素的影响效应。对温度场的计算结果表明,颗粒产热率的增大或体积含量的增大会显着提高燃料棒中温度。外围流体的热交换系数不应低于0.005 W/mm2K,否则棒内温度急剧上升。颗粒的半径大小的变化对温度场影响较小。在燃耗初期,裂变热导致的热应力场是影响燃料棒安全性的主要因素。颗粒产热率的增大、体积含量的增多都会显着增大燃料棒中的应力水平和塑性应变。颗粒半径大小的变化则对其影响较小。当燃耗发展时,颗粒的辐照肿胀会导致其体积膨胀。通过虚拟温升的方法来模拟颗粒的辐照肿胀行为。此时,燃料棒中的应力水平较燃耗初期大大地升高了,塑性应变也急剧增加。当燃耗超过15%时,基体中的应力和塑性都已经非常大颗粒的增多也会使基体和包壳中的应力值和塑性应变迅速增大,当颗粒含量为30%时,10%的燃耗水平就可能使基体发生破坏。颗粒的半径不应过小,在半径值为150μm时,基体中的第一主应力要比其它半径时的值高,有可能发生拉伸破坏。本文可以为弥散型燃料棒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理论上的参考,减少试验的盲目性,并为其优化设计提供一个依据。(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10-15)
弥散型燃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辐照后燃料板进行退火试验,用显微镜观察了UO2颗粒的微观形貌随着温度的升高的变化情况。在高温下裂变气体膨胀,在UO2颗粒内气孔贯通形成裂纹穿破涂层,引起UO2颗粒局部破碎脱落,UO2涂层外的反应层由于高温加剧的扩散反应还形成了明显的孔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弥散型燃料论文参考文献
[1].高利军,陈炳德,姜胜耀,肖忠,俞冀阳.弥散型燃料板的辐照起泡机理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
[2].伍晓勇,王斐,温榜.UO_2弥散型燃料辐照后高温失效时显微分析[J].核动力工程.2012
[3].任萌,李佳,刘锦洪,朱常桂.UMo/Al弥散型燃料元件溶解回收工艺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1
[4].肖红星,龙冲生.二氧化铀弥散型燃料辐照肿胀的数值模拟研究[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4册(核材料分卷、同位素分离分卷、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卷).2011
[5].姜馨,丁淑蓉,霍永忠.弥散型燃料等效弹性性质的有限元模拟[J].核动力工程.2011
[6].刘晓,卢铁城,邢忠虎,钱达志.辐照条件对U_(10)Mo-Al弥散型燃料肿胀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1
[7].任萌,李佳,朱常桂,刘锦洪.UMo/Al弥散型燃料元件溶解回收工艺研究[C].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成立叁十周年庆祝大会暨全国核化工学术交流年会会议论文集.2010
[8].姜馨,丁淑蓉,霍永忠.弥散型燃料元件等效热传导系数的有限元模拟[J].核动力工程.2010
[9].张应超,高永光,黄欣,康亚伦,陈立霞.U_3Si_2-Al弥散型燃料动水冲蚀试验研究[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4册).2009
[10].姜馨.弥散型燃料的等效性质及棒状元件的辐照力学行为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